“孝悌”之道不可失-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孝顺的格言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古罗马)西塞罗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歌德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高尔基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德)康德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萨克雷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美)马克·吐温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国)莎士比亚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富勒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孝悌”之道不可失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相信许多70、80后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不曾让自己遭过罪;为人父母的自己在今天这个生活富裕的年代,依然习惯于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而每一代孩子则理所当然地享用着父母给予的一切。
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类现象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95%以上的家庭!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的某些角落上演了一幕幕为人不齿的丑剧:因赡养父母问题,兄弟姐妹对簿公堂;某某儿子,嫌弃家庭生活条件不如人而向双亲挥拳相向;某某孙子更是人伦丧尽,因为几块零花钱把毒手伸向养育自己长大的高祖……羊儿尚且懂得跪乳之恩,鸦鹊还有反哺之义,身为万物之灵的某些人,却把“孝悌”这一天理人伦抛在了脑后。
当今社会的“亲情淡漠”问题已经较普遍存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一棵独苗),而在这类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
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的爆发,正在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的人,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刘余莉教授对年轻人最大的忠告――做人以诚谦孝悌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根。
在家能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能够友爱兄弟,这样才能把这种爱推而广之,做到互爱、互助,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的《弟子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基本道理做起,所以我们希望年轻人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把传统文化的根扎好,不要去谈玄说妙,相信这个社会离和谐并不遥远。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模版]第一篇: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模版]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弟子规孝悌主题演讲稿至今之后,中国的孝敬悌道依然处于重要的地位,被广大民众所遵循。
童叟无欺、孝悌为先,这些信条已经贯穿了中国历史的长河。
从南宋朱熹所著的《弟子规》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如今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孝悌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想就“弟子规中的孝悌主题”这一话题,与大家分享些许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想提到“扫地无遗,小事毋举。
”这条规矩。
对于孝顺悌恤来说,最首要、最本质的所在,就在于小事、小事。
身处在新时代的我们,虽然不算极为繁重的生活上的工作,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些“小事”。
不过,这些小事,往往恰恰容易让我们忽视其中的孝悌价值所在。
只考虑自己的方便和舒适,往往会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错失了去帮助他们提高幸福感的机会。
即便是给母亲端上一杯水、为父亲搬起一家衣服、帮弟妹洗洗碗、给长辈打个电话,也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关注、关爱的行动。
其次,我想谈谈,“及时语,有礼貌。
”这一规矩对于孝悌的印象。
我们说,孝顺就应当做到无懈可击,但在别人眼中看来,有的孝顺已然变成了一种刻板、恭敬的套路。
作为子女,我们往往只能在草草询问一声“妈,您饭做好了吗?”后就立刻飞出去,甚至连看一眼都不看。
这种行为对于我们的亲人显然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与其这样,何不改变口吻。
比如,换成:“妈,我来帮您做饭吧?”这样的一个关爱之举,能让我们的亲人感受到我们真诚的心意。
最后,我想谈谈,孝悌的样子也应该随时随地地呈现出来。
“勿叱勿骂,勿侮勿毁。
”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人处世是十分重要的。
但当面对亲人,特别应该做到真诚,不仅言语,还有措辞和动作中应包含谦让、关心,以及一如既往的爱和关怀。
曾看到一位老人,无论孙辈或是其他人进入他的房间,他总会先忙着给上热水,怕人家散热不好,照顾得不够。
这显然不是为了表现而公开展示,而是真的想从心里走出来关心孩子,给予最实际的帮助。
这样的事情是常有常有的,不过因为太平常了,可能有时候还不足以引发我们的重视。
世代传承的古训——孝悌——读《弟子规》有感《弟子规》一书,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融入了儒家思想精华。
“越看,越琢磨,越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深刻领悟到:古人特别是我们的两位先师——孔子和孟子,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圣人!《弟子规》虽然只有短短的1080个字,却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文中360句圣人的古训,113件做事的方法,使我进一步受到了圣贤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拭去了心灵上的尘埃。
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中华传统文明当中,从内心深处感到认知恨晚;拜读《弟子规》,更加感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受他人、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沉迷于吃喝玩乐;以劳为福,努力做到:尽孝道、存善心、讲诚信,博爱众生、心怀感恩、心存包容,以自己的表范对下一代言传身教,求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精大本,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见古德先贤对于“孝”的至高无尚的评价。
“孝”字的造字是有讲究的:“孝”是象形字,分上下结构,上面是老人的老,下面就是子,老人手扶着孩子的头在走,儿女应该将长辈放在肩上,扛起这片责任。
老的护佑着小的,小的肩上背负着老的,“父慈子孝”;从“孝”的造字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多么重视家庭和睦。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跌跌撞撞地走路。
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犯错误、每一次失败,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女们永远报答不完,我们该怎样力行孝道呢?请细细品味《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们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家风——孝悌之道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省心录》有言:“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中国自古就将孝悌之道当做齐家美德,可与璞玉比美,更为百善之首。
所谓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爱,家庭就会美满幸福,此为仁义,更为人性。
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道。
有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幢住着不同种族的人的房子着火了,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首先背出情人,中国人则首先救出老母。
故事只是用诙谐的方式阐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可见中国的教育中,孝道多么重要。
林语堂曾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
“孝”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郯子为年迈视物不清的父母亲自上山取鹿乳。
为了得到鹿乳,他披上鹿皮,装作小鹿,去母鹿肚子下挤鹿乳,差点被猎人射杀。
一国之君为孝顺父母尚且亲力亲为,可见古代人对孝道的重视。
放眼当今社会,孝道事迹也是比比皆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浙江金华陈斌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老年痴呆症的母亲5年如一日。
普通百姓为孝顺父母不畏艰辛,媒体大众亦为其孝道颂扬。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国人不仅从古今故事中学习孝道,甚至从动物的行为天性中启发感悟,孝,深入骨髓。
中华民族重友爱、讲悌道。
古人云,善事兄长曰悌。
悌道也是天性使然,人在幼童时期,同在外边和小孩们玩耍,如果有人欺负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帮助哥哥,即使弟弟无力帮哥哥去打对方,也一定在旁边哭泣。
自古兄友弟恭的故事很多,周代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
他们三兄弟都是周文王的爷爷太王所生,当太王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
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
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
《论语》之一:孝悌之道上章我们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认为,学有为已之学和为人之学之分,从本未关系上讲,为已之学是本,为人之学是未。
所谓为已,即修养和提升自已的德性,那么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德性是什么呢?是孝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众所周知,孔子重人伦,其中以父子关系为最,曾有学者在研究儒家人伦思想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儒家之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最终可以归于一伦,也就是父子,可见父子一伦的核心地位。
在《论语》中,孝是为人子者处理父子人伦时必备的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认同“孝”的道德价值!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呢?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有许多关于孝的对话,但关于什么是孝的问题,孔子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但关于怎样做是孝的回答却是很多的。
我想,这大约与孔子对孝的理解有关:孝的理论价值远小于孝的实践价值。
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使得父子人伦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务工,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等等。
对此,社会通过媒体比如公益广告、影视、歌曲等方式来倡导一种新的行孝理念,我想大家应当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它曾经感动过无数背井离乡的游子和无数望眼欲穿的父母,有时候,孝顺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比如为父母捶捶背,听父母唠叨唠叨,给父母端盒洗脚水,给他递块干净的毛巾!但即使是这些简单的行为我们也常常忽略!孔子非常注重孝除了前文提到的基于父子一伦的重要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原因,那就是孔子内心深藏的愧疚,他三岁丧父,十三岁丧母,因而孔子一生都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
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基于对父母的感激和爱,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空间,有的时候,我们的孝心是源于内心的愧疚,现代社会,人们疲于奔命,追逐声色名利,已然将父母置于一旁,待有赡养之力,却发现亲已不在。
中国智慧之11:孝悌忠信孝悌忠信,人伦规范的框架与治国的核心理念胡立根原创孝悌忠信,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与文化难题谈中华文化,最不缺事例的是孝悌忠信。
“孝”的故事如著名的“二十四孝”,其中如孔子弟子曾参事母至孝的“啮指痛心”,汉文帝刘恒的侍奉母亲的“亲尝汤药”,汉代董永的“卖身葬父”。
“悌”的故事,如“泰伯采药”,讲的是殷朝时候一个叫泰伯的为了让位给弟弟而逃到深山采药的故事;“庚衮侍疫”,讲的是,晋朝时候一个叫庚衮的男子,亲自侍候得了瘟疫的弟弟的故事。
“忠”的故事,那就太多了,像比干死争,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文天祥的宁死不降等等。
“信”的故事也有不少。
如“朱晖许堪”的故事,讲的是东汉一个叫朱晖的太学生,与同乡张堪结为忘年交,张堪说要将妻儿托付给朱晖照顾,朱晖因为觉得责任重大,并未当即答应,后来张堪死了,朱晖却一直周济张堪的妻儿。
再如“季札挂剑”,讲的是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去拜会徐君,徐君不仅为公子季札的气质所征服,也被公子季札的腰间佩剑所吸引,不时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季札暗想等完成使命回来,一定要将此剑送给徐君。
不料等他完成使命返回,徐君却已去世,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悲戚地将那把长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上。
算是完成了心中对徐君的承诺。
孝悌忠信,尤其是孝和忠,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中最遭诟病的观念。
所以,列举孝悌忠信的故事不难,对孝悌忠信的概念字面意思的理解难度也并不大,难点在于怎么理解其精神实质?难点在于弄明白它为什么会招来如此多的诟病?它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维新方式与忠孝文化的发展路径在《家国天下》一章,我们曾经提到,中国文化是一种特别重视家的文化,而这种“家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别的政治功能,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是以家的关系功能和伦理为范型,推行于国又推行于天的路径。
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曾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告别氏族组织而成立国家的时候,走的是一条“维新”的路线,我们并没有消灭血缘氏族关系,而是将其带入国家的范畴,以家的精神来组织国,从而形成了“家庭——家族——国家”一体化的组织结构。
孔子学说中“孝”是仁德之本-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
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行为和评价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是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仁通过孝把它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在孔子的学说中,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的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的过程。
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
孝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因此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
对父母尽孝,是实践仁德的第一对象,也是仁德培养的开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其中就包含着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
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
孝悌篇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孝道贯穿百代,上下五千年。
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
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
春秋战国时,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役。
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
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
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
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
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
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
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
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
汉文帝时,诏令天下郡守,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均专门设立孝廉科名。
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
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
此外,严惩不孝。
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
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
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
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论语学而孝悌篇1. “爸爸妈妈总跟我说要孝顺长辈,就像论语里说的那样!”- 记得有一次,奶奶在沙发上坐着,我跑过去给奶奶捶背,奶奶可高兴了,笑着说:“我的乖孙女真懂事呀!”我得意地说:“那当然啦,我要像论语说的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呀!”2. “老师常讲孝悌的重要性,这真的很对啊!”- 那天在教室里,老师给我们讲《论语》中的孝悌,然后问我们谁帮爸爸妈妈做过家务呀,我立马举起手说:“我经常帮妈妈洗碗呢!”同学们都投来佩服的目光。
3. “哎呀,对长辈有礼貌不就是孝悌的一种表现嘛!”- 有一回我和爷爷一起出门,遇到邻居爷爷,我大声地打招呼:“爷爷好!”爷爷开心地摸摸我的头说:“真有礼貌,这孩子真不错!”我心里想,嘿嘿,这就是孝悌呀。
4. “我要努力做到像论语里说的孝悌那样!”- 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忙,我主动给他们倒了杯水,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喝点水吧!”妈妈感动地说:“宝贝长大了,真孝顺!”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更好。
5. “《论语》里的孝悌篇教会我好多呀!”- 有次妈妈下班很累,我给妈妈端来一盆热水让她泡脚,妈妈惊讶地说:“你怎么想到的呀?”我笑着说:“《论语》教我的呀!”6. “懂孝悌的人多棒呀,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过年的时候,我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送给姥姥,姥姥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这孩子真贴心呀!”我心里美滋滋的,我要成为懂孝悌的棒小孩。
7. “难道不是应该按照论语学而孝悌篇说的那样去做吗?”- 一次家庭聚会上,我主动给长辈们夹菜,大家都夸我,我自豪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呀!”8. “不孝顺长辈怎么行呢,论语都强调了呀!”- 那天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对奶奶发脾气,我就跑过去说:“你怎么能这样呀,要孝顺长辈呀,就像论语里说的!”那个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9. “孝悌可是很重要的呀,这可是论语说的哟!”-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我跟他们讲《论语》里关于孝悌的故事,小伙伴们都听得很认真,还说以后也要向我学习呢。
“孝悌”之道不可失
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相信许多70、80后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不曾让自己遭过罪;为人父母的自己在今天这个生活富裕的年代,依然习惯于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而每一代孩子则理所当然地享用着父母给予的一切。
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类现象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95%以上的家庭!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的某些角落上演了一幕幕为人不齿的丑剧:因赡养父母问题,兄弟姐妹对簿公堂;某某儿子,嫌弃家庭生活条件不如人而向双亲挥拳相向;某某孙子更是人伦丧尽,因为几块零花钱把毒手伸向养育自己长大的高祖……羊儿尚且懂得跪乳之恩,鸦鹊还有反哺之义,身为万物之灵的某些人,却把“孝悌”这一天理人伦抛在了脑后。
当今社会的“亲情淡漠”问题已经较普遍存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一棵独苗),而在这类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
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
乃至家庭暴力事件的爆发,正在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的人,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刘余莉教授对年轻人最大的忠
告――做人以诚谦孝悌为本,以仁爱之心为根。
在家能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能够友爱兄弟,这样才能把这种爱推而广之,做到互爱、互助,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的《弟子规》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基本道理做起,所以我们希望年轻人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把传统文化的根扎好,不要去谈玄说妙,相信这个社会离和谐并不遥远。
探讨: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积极意义。
聆听了刘余莉教授的忠告,笔者认为“诚谦孝悌为本,仁爱之心为根”的思想首当其冲应落实于现代家庭教育,且应以其为基石,至少在中、青、少三代人的思想、行为中予以根植并坚定不移地在现代家庭社会生活中践行。
我们需要对“孝悌之道”的现代意义进行解读。
“孝悌”二字出处颇多,《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内容中都有提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内涵越来越成为推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孝悌”之道,就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尊重长者,关心幼稚。
泛指关爱所有的亲人。
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
“百善
孝为先”人有孝悌之心,才有可能推行仁义。
仁义之人,往往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想想自己怎样对待亲人的,再来想想如何对待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把对父母、子女、亲人的关爱,推施到所有的老人、儿童和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这是更可贵的品德。
任何人先要有孝悌之心,特别是孝敬父母,才可能会关爱所有的人。
爱的情感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是最深沉执著的,这样的情感提升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可以说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促进政通人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若从小浸润在“孝悌”之道的家庭环境中,其必将成为有德之辈,于小家、大家中奉行“善”“爱”之举。
笔者坚定地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一定要奉行“孝悌”之道!
举措:现代家庭教育践行“孝悌”之道的有效途径。
智者认为:小孝爱人,大孝爱国。
的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充满爱心,从我做起,不仅自觉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而且每天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献出一份关爱,那么整个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和谐,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那么,如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践行“孝悌之道”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者要先行确立“孝悌”之理
中国现代家庭,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
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钱意识的加强,使得不少成年人在道德认识、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增长”,也因此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改变自己,重拾国学精髓,认真学习孝悌之道。
再则,在知识面前,任何人都是学生。
家长要教育好子女,自己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领会孝悌之道的意义精髓以及其在现实社家庭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唯有学习与领会才能改变家长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转变家庭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而有效地落实家庭教育活动。
在此,笔者建议每一位教育者请重新定位身份,以谦逊和恭敬的态度,好好学习国学中的孝悌之道,为在家庭教育中落实“首孝悌”而积聚思想文化的智慧之光。
二、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孝悌”之道
孝悌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悌”之道中首推孝道。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
笔者要加一句:父母对祖辈的孝敬,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契机!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亲其人,信其道。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作为家长,要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让子女懂得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
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名誉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一家人的团圆安康,其乐融融。
所以,为人父母在经营自己的三口之家时,更应该关心两边的老人,在日常起居中悉心照料,在言语行为上尊重为先,兄弟姐妹之间团结谦让。
由小及大,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关爱身边的弱小,平时多行善事,言语谦逊。
尤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在践行孝悌之道时,务必要让孩子入眼入心,参与其间。
此举非演戏作秀,乃遵循孝悌之道,为人之根本。
让我们的孩子在共同的敬老爱幼中从小笃受教诲,践行孝悌之道。
三、教育要恪守“学”“行”并举之则
我们说,要让孩子改变行为,首要是要让他懂事明理。
“事理”二字不应浮于面,而应落于行。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悌”字不正也其中包含了我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
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内容和目标。
现代教育是以上学读书识字的“学文”开始,因此结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来理解就很明白了。
不少家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两岁能背《锄禾》《游子吟》,三、四岁能诵《三字经》《弟子规》,懂得可多了。
问及孩子的言行举止,换来的却是为人父母的牢骚与埋怨: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不明事理,家中每个人都要听他的……试问,这些诗文国学中最基本的“珍惜劳动成果”“反哺跪乳之恩”“尊长爱幼之
道”“谦逊善良之德”孩子明白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然何来牢骚与埋怨呢?所以,我们当父母的,除了耐心引导孩子学习孝悌之道,更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让“道”入“行”,日常起居中践行尊长爱幼,关心他人,珍惜所有,懂得知足,学会感恩。
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家人聚餐,让孩子等长辈父母入席后方就坐,等众人举箸后才动筷,离席时不忘礼仪。
试问,此举培养是否更有利于孩子的明理并践行呢?
“首孝悌”是为人之本,“孝悌”之道的践行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及最优途径,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阵地以及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抓手,我们在注重学校德育的同时,务必引领家长,把“孝悌”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扎实推进,家校联手,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明天而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