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44
男女双性化教育
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特征常被看做是单一维度的两端。
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男性角色必然极少具备女性角色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但是,一种性别角色的新观点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双性化者是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
近期研究表明,双兴化的人的确存在,他们比较受欢迎,适应良好,而且可能比那些在性别特征上较为传统的认识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界要求。
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证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
他们的特征是:自信,事业成功,有责任感(男性特征);温和、文雅、细心(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其实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防止儿童形成讲话的性别模式:强调性别与繁衍后代之外的大多数问题都无关;鼓励儿童模仿异性和同性的活动;与儿童讨论那些与他们已有的缺乏事实依据的性别刻板印象相抵触的各种例外事件,并对这些例外事件给予高度评价。
实施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幼儿园教师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玩具区既有汽车模型、球类、变形金刚又有洋娃娃和家庭用具;鼓励男孩女孩都使用家务去和化妆区和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绪;对吵架事件处理一视同仁,不考虑性别因素等等。
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前教育阶段,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其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性别角色的性化程度概念及研究摘要:自1964年,罗西(Rossi)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后,不少学者对性别角色进行了研究。
文章从性别、性别角色,特别是性别角色的中性化及双性化这几个概念出发,探讨了性别角色中性化及双性化的区别,并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性别角色类型的存在及中性化和双性化的区别。
认为男孩子娘娘腔,女生假小子,是不可以简单地称其为中性化的。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化程度;双性化;中性化早在20世纪中叶,国外一些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就提出了性别角色及性别角色的分类,而且很多学者都做了证实性研究,证明了性别角色类型的存在。
现在学界都已经认同了这种性别角色类型。
而后的学者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哪种性别角色更有利于个体发展,以及如何培养个体的性别角色做了比较具体深入的研究,但其中还是存在有很多分歧,特别是对性别角色性化程度概念的认识分歧尤大。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概念作一探讨。
一、几个必须明了的概念,概念的界定1.要谈性别角色,首先要搞清楚性别是如何定义的。
目前学界对“性别”一词的界定并不是固定单一的,不少学者从人的分类学意义上来看待性别,也有的从当代语境中,通过跨学科来研究性别。
整形外科专家和清廉更是从整形医学的角度提出了人的七种性别等等。
这些各执己见的观点恰恰表明性别这一概念或者说分析范畴是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的。
从词义学看“性别”有助于我们把握性别的内涵。
按《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性”这个词的六种意思是从三个层面进行表达和界定的,即除了性格,物质所具有的性能、表示名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以外,还有性别以及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意思。
第一层的意思是中国本土对“性”的原初理解,有“本性”、“生命”、“性情”的意思。
例如孔子说道:“性(本性)相近也,行相远也”,《吕氏春秋》:“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之自乐,命之曰伐行(生命、生机)之斧”。
到今天,性更多是以第三层意思来加以运用的,因此与西方的“sex”对应翻译,表示与生命体的繁殖或种族的延续密切相关的东西及雌雄交合生殖。
近年,“超⼥”之风吹贯全国,由于“超⼥”选⼿的⽇趋男性化,也带起了⼀股⼥⽣男性化的热潮。
⼤街上、校园⾥、各个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剃着短发像男⽣⼀样的⼥⽣,甚⾄很多⼥⽣直接表现出⼀种像典型男⽣⼀样的性格和⾏为习惯。
此即“⼥⽣男性化”。
⽽所谓“男⽣⼥性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像“娘娘腔”、“假⼥⼈”之类的形容词不胜枚举。
其主要⾏为表现即为性格和⾏为习惯相似于典型⼥⽣,做事扭扭捏捏,缺乏“男⼈味”。
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它们形成的原因⼤相径庭。
⼈类⾃⽗系⽒族留下的⼀种由性别决定的意识,即男性是强⼤勇敢的,⽽⼥性是柔弱需要保护的。
⽽“⼥⽣男性化”和“男⽣⼥性化”恰巧与这传统意识相悖,造成了⼈们对这两类⼈的特殊看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们的意识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性,她们中的⼀部分要求得到与男性相同的看待,想以⼀种强⼤勇敢的形象来⾯向社会,于是,她们选择了“男性化”。
⽽⼥性化的男⽣呢,他们⼤多倒不是想使⾃⼰显得柔弱需要保护,他们“⼥性化”的形成,分很多种情况,其中最典型的即为以下三种:⾝为独⽣⼦⼥,⾃⼩被⽗母宠着,甚⾄像养⼥孩⼦⼀样培养他,造成了他对性别认识的错乱;童⼼未泯,⾏为习惯和思维⽅式还像⼩孩⼦,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这样看起来与外表搭配的很怪异,给⼈造成⼀种看起来像⼥孩⼦⼀样的感觉;男⽣把⾃⼰定义为“可爱型”并付诸实施。
以上三种情况并⾮都是单⼀发⽣的,也有可能会互相叠加。
⼈们对“男性化⼥⽣”和“⼥性化男⽣”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男性化⼥⽣”,⼈们⼀般持⼀种肯定态度,认为她们很坚强,是⼱帼英雄,⼥中豪杰;⽽对“⼥性化男⽣”,⼈们⼤多持⼀种主观化的否定态度,并对他们表现出⼀种鄙视。
这应当怎么说呢?我不知道。
⼀⽇,我和⼀位朋友在⼭下道路上散步。
她说道,她喜欢那种特有男⼈味的特靠得住的男⽣。
反正我是鲜有“男⼈味”可⾔的,但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多都喜欢“特有男⼈味”的男⽣。
在我觉得,可爱型的男⽣也很不错的,他们有那种强悍男⽣所没有的细腻感情,以及对别⼈的那种细致的关⼼,⽽且并不是都靠不住的,在关键时刻,他们同样都会挺⾝⽽出,显现男⼉本⾊。
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大学爱情类型有孤独求偶型、比翼双飞型、单身贵族型和平等相处型。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判断题:爱的真谛是等待。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妒忌者无爱”是歌德的名言。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4、判断题:黄维仁说,爱情是人一生之中最千载难逢的时机,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可以使心理最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时刻,所以懂得处理这个最复杂的情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歌德说,“爱情是理想,结婚是现实,把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岂能不自食其痛苦之果呢?”()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理想恋人的特质的三个方面包括身体特质,心理特质,灵性特质。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判断题:择偶坡度理论中体现在男性身上的是降低效应。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判断题:男女差异一个显著地地方在于大脑的胼胝体。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判断题: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社会从来强调物质的匹配。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斯滕伯格教授爱情三角理论将爱情分为八种,不属于其中的是迷恋式。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第三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爱情的四季中浪漫阶段的爱情仿佛拥有一个放大镜。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爱情的四季中晚年共同创造阶段两个人仿佛拥有哈哈镜。
()选项:A:错B:对答案: 【对】3、判断题:爱的五种语言中肯定的言辞包含了欣赏、爱和评判。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4、判断题:爱的五种语言中服务的行动指的是让TA服务。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判断题:爱情中的自卑式卑微是因为在爱情中缺乏自信和自主意识。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四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如男性应刚强、果断,女性应温柔、体贴,已逐渐被打破。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即培养个体既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又具备传统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方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优势,最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性别角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人类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基于生理特征和劳动分工的需要。
男性通常负责狩猎、战斗等体力劳动,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内务活动。
这种基于生理和劳动分工的性别角色定位,逐渐形成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生理和劳动分工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开始关注性别角色教育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期待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仍然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实现,也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和谐发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当前性别角色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推动性别角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