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43 MB
- 文档页数:21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效性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效性【内容摘要】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圈内成员与领导的高质量LMX关系可以提高领导有效性,相反,低质量的LMX将起负面作用,所以领导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解并运用LMX模式改进自己的领导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圈内成员圈外成员高质量LMX 低质量LMX 领导有效性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以前的领导学理论中我们发现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哪些方面可以造就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以及如何有效的提高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工作绩效。
但是以往的大多数领导理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领导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下属。
但现实中,领导者对待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的方式是十分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乔治。
格瑞恩(G Graen)和助手们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 —Member Exchange theory,简称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起源于1975年Dansereau,Graen和 Haga关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起初被称作“垂直二元联结理论”(Vertical Dyad Linkage,VDL),因为它的焦点是一个具有直接权威的人与另一个人组成的垂直二元关系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1982年由格瑞恩等人正式改称为LMX理论。
几经演化,1995年,格瑞恩和尤尔-拜因(Uhl—Bien)在一篇综述性文献中将其定义为“领导成员之间基于关系的社会交换"。
这一定义强调从成员关系的角度来理解LMX,并把这种关系的性质归结为“社会交换”。
二领导-成员交换相关概念1。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观望、试探、互动、谈判等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起来。
近年来,关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双方的合作是单纯命令-执行意义的,还是同时具有交换互动特征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Robbins等人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简称LMX)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具有开拓性的探讨,在管理学界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以往相关的理论研究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
1939年勒温等人提出了“领导作风理论”。
该理论以权利定位为基本变量对领导作风进行分类,提出应根据被领导者群体的不同去选择相应的领导作风。
认为领导者对不同下属群体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群体因其特征不同与领导者的关系各异。
勒温的研究虽有简单化倾向,但他毕竟开始关注领导者与不同被领导者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
弗莱德·菲德勒在其所创立的“领导权变理论”中强调:为实现有效的管理,领导者应根据管理对象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择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在领导过程中应将上下级关系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领导者应主动去研究和适应下属,并以灵活有效的方式予以应对。
美国学者霍曼斯等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延续。
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给别人以好处,并使得对方做出互惠性行为,形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服从于社会交换规律,而社会交换类似于商品交换。
由于这一理论是基于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考虑,因而他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该理论在指明交换存在的同时深刻挖掘了人的社会行为的交换性本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LMX理论的主要观点Graen和Robbins等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道德型领导力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领导-成员交换(LM)差异在团队内部逐渐成为影响团队关系冲突的重要因素。
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引发成员间的不信任和不公平感,还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升级。
然而,如何有效缓解这种冲突,促进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协作,是当前组织管理学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型领导在调节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团队效能和组织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系统回顾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分析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引入道德型领导的概念,阐述其在团队内部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型领导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行为,为团队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对团队内部的关系冲突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道德型领导如何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本文将揭示道德型领导在缓解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团队内部和谐与协作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实践启示。
通过提升道德型领导的培养和发展、优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团队内部的关系冲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理解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关系的动态性质。
根据LM理论,领导者会与团队成员形成不同质量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行为以及团队的整体效能。
其中,领导—成员交换差异(Leader-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LM-D)指的是领导者在与团队成员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不一致性,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
什么是LMX理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是由葛伦(又译:乔治·格里奥)(George Graeo)和Uhl-Bien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他们在VDL模型(Vertical Dyad Link Model)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纯理论的推导,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别的;组织成员关系的集合中往往会包括一小部分高质量的交换关系(圈内成员之间),和大部分低质量的交换关系(圈外成员与圈内成员之间)。
LMX理论的内容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1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LMX)指出,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关系。
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下属则成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的领导一下属关系是在正式的权力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该理论指出,当领导者与某一下属进行相互作用的初期,领导者就暗自将其划入圈内或圈外,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稳固不变的。
领导者到底如何将某人划入圈内或圈外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领导者倾向于将具有下面这些特点的人员选入圈内: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态度)与领导者相似,有能力,具有外向的个性特点,如图11--4所示。
LMX理论预测,圈内地位的下属得到的绩效评估等级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满意。
LMX理论的三个构面1、贡献:在双方关系中,个体所知觉到彼此投注于与工作有关系的活动的量、质和方向。
2、忠诚:在双方关系中,对另一方的目标与个人特长所表现的公开支持。
3、情感;在双方关系中,基于人际吸引(而非工作或专业价值)对另一方所产生的情感三方面。
葛伦的LMX理论提出了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1)领导者和单个下属之间的关系(一种二维向量关系,领导者在一对一基础上对待单个下属,这与多维关系有所不同)。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测量与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理论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LMX) 是指在组织中,领导与下属所建立的工作关系。
该理论认为,领导与下属之间建立的关系将影响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而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受到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的影响。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的领导方式,基于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在这种关系中,领导会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分配给那些表现优异的下属,这些下属成为了领导“交换”的对象。
而那些表现较差的下属,则往往被忽视或排斥。
为了能够测量和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者们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这些工具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
主观评估是指通过问卷或面谈等方式,让被评估者自己评价自己与领导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种评估方法主要基于下属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能存在测评者的主观因素和偏差。
其中,主观评估方法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LMX 7问卷。
这份问卷由7个问题组成,分别涉及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交换关系、信任和支持。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各个下属与领导之间的交换关系水平。
客观评估方法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记录领导和下属之间的行为和互动。
例如,可以记录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交流频率、领导是否给予下属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等等。
通过这些行为和互动的记录,可以评估出领导与不同下属之间的交换关系情况。
不论是主观评估还是客观评估,测量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都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例如,组织文化、领导风格、下属个性等,都可能对交换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测量和研究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自己内部的工作动态,也可以为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互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理论研究新进展三十多年来,许多组织学者致力于上下级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LMX理论则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
以往有关LMX理论的研究大都在个体水平上考察LMX 的主效应,近些年来,这一有关LMX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文章从测量工具、分析水平以及作用机制方面对LMX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概念、测量方法、认知调节变量等方面加以改进。
标签:领导-成员交换(LMX);测量工具;分析水平;中介作用;调节作用基于垂直对子联接(Vertical Dyad Linkage,VDL)而来的LMX理论认为,领导者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员工,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领导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比如能力和技能、可信任程度、愿意承担工作责任的动机以及下属与自己的相似性特征等对部属加以区分,并形成不同的交换关系。
随着交换关系的不同,领导会将部属归类为“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两种不同的类型。
人际交换关系质量好的部属被主管视为自己人,因而成为“圈内成员”;交换关系质量不佳的部属则被归类为“圈外成员”。
相对于圈外成员,圈内成员获得领导较多的关注与支持,被要求承担较多的责任及非一般正式性的角色,且分享到较多的利益或资源。
由于LMX理论以动态、差异的观点来理解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较以往的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风格理论等有较大的进步,所以该理论自Graen和Dansereau 在1972年首次提出之后,便吸引众多组织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然而,以往有关LMX 的研究大都在个体水平上考察LMX的主效应。
近些年来,这一有关LMX的研究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1.测量工具LMX的结构存在着单维和多维之争,所以LMX的测量也出现了单维和多维量表。
有学者认为,领导和成员之间的交换只局限在与工作相关的方面,所以LMX 是单维的(转引任孝鹏、王辉,2005)[1]。
组织变革管理过程中的交换理论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组织变革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
组织变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引导,对其组织结构、职能、人员、文化等方面进行改变的管理活动。
在实施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交换理论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分析工具。
一、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组织理论等领域中的一个常用的分析工具。
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是基于成本和利益的交换”。
人们在交换中会追求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交换的成本。
换言之,交换理论是一种将人们行为看作自利性倾向下的计算行为的理论。
这种交换的行为可以包括物质、非物质等方面的交换,而在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换更加复杂,涉及到责任、权力、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交换理论应用组织变革是企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组织变革涉及到各种因素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职能、人员、文化等方面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交换理论可以为企业提供以下方面的参考和应用:1. 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换组织变革要求各部门的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推进变革的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换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领导者需要考虑如何让员工接受并支持组织变革的决策,同时需要对员工做出相应的回报。
交换理论可以帮助领导者识别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需求,适时地提供回报,不断加强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和配合关系。
2. 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换组织变革涉及到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和福利等方面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需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战略目标。
交换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种资源和条件对员工的价值,提供合适的回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意愿参与组织变革。
3. 员工之间的交换组织变革的实施涉及到员工之间的角色和职能的变更。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之间的交换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理论探讨浅谈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在领导者绩效提升方面的应用贾志强◆ 摘要:领导者绩效是每位领导者关注的问题。
随着职业分工的细化和领导者角色的变迁,领导者越来越意识到领导者绩效不仅仅是领导者个人的绩效,还包括其领导的组织成员的绩效。
因此,在绩效提升方面,领导者不仅关注自身工作绩效的提升途径,更关注提升其组织成员绩效的方法。
本文以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在提升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绩效方面的应用,以切实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绩效。
关键词: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绩效;绩效提升一、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亦称“LMX理论”,是由葛伦(George Gmen)等人提出的领导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与下属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是领导者绩效的自变量。
领导者出于诸多因素与不同成员建立不同的亲疏关系,从而形成无边界的“圈内-圈外”交际关系,并由此建立起领导者-组织成员间的交换关系。
“圈内人”与领导者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领导者经常性地开展交流,更易获得领导者的信任和重用,工作也中更善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高绩效;反之,“圈外人”仅与领导者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与领导者接触和交流少,获得的机遇和奖励也随之减少,工作也往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对组织环境变化反应迟缓。
二、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在领导者绩效提升方面的应用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认为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关系的亲疏程度是领导者绩效的重要变量。
因此,为提高领导者工作绩效,不断增强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成为领导者不可忽视的选择。
(一)建立领导者-成员交流机制组织中部分成员天然具有沉默的特质,他们固守于本职工作,不喜结交,安之若素,将组织视为谋生的手段而非事业的基石。
领导者工作角色的特殊性和管理层次的限制进一步淡化了领导者与该部分成员的交流意识,该部分成员逐渐“被边缘化”,丧失了建言行为。
缺乏建言行为的成员被动的接受他人指令,将领导者视为一种障碍,“躲尤不及”,领导者-成员交流通道受阻,领导者意图无法下达,成员行为南辕北辙,从而导致领导者绩效整体受损。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综述一、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概念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理论研究持续了很多年,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30年前Graen和Dansereau第一次采用基于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的方法研究领导力模型,并在1975年提出了领导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领导管理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下属员工,跟员工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不完全一样,会有亲疏远近之分,因此员工就根据此被划分成“圈内”人和“圈外”人。
顾名思义,“圈内”员工往往能够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帮助以及获得更多的组织资源,而“圈外”员工却得不到相应的对待。
1995年Graen和Uhl-Bien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在近30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发展过程很长,有很多个时期,然而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发展研究重点,对领导成员交换的含义也都理解的不同。
在早期组织中的领导只有有限的资源,那么将这些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谁的手中,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是领导主要考虑的事情,自然他们会将资源分配给自己信任的人,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圈内”和“圈外”的分别,并且这种亲密的“圈内”关系的建立需要领导投入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所以领导不可能和所有的下属员工之间建立高质量的关系,必定有员工成为“圈外”成员,这样就区分出于领导关系亲疏明显的两类员工。
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就此被分出两种,一种是较为亲密的关系,而相反就是比较疏远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产生都是领导和员工长时间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影响所造成的,亲密和疏远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影响员工的工作结果。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领导成员交换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概念。
一是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组织、领导和员工都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关系的建立是角色扮演的过程,并受领导者和下属成员的特质和行为影响。
接下来的研究则是要强调把面扩展到整个组织,而不是只单纯的和某一部分的员工建立良好的高质量的关系,这样会提高整个组织员工的归属感。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测量与研究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是指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以互动、互信和互动为基础的关系。
LMX理论认为,领导者与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不同,从而对成员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测量和研究LMX对于组织和领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LMX的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
直接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领导者与不同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程度,以及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等来评估LMX的质量。
问卷调查法则通过向领导者和成员发放调查问卷,让他们在问卷中对彼此的交流、互动和信任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获得LMX的量化数据。
实验法则通过在实验环境中模拟领导者和成员之间的交互情境,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探究LMX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研究LMX的意义在于揭示不同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对于组织和个体的影响。
研究发现,与领导者建立良好的LMX关系的成员更容易获得领导者的支持和资源,对组织中的信息、机会和权力更有影响力。
良好的LMX关系也能提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研究LMX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组织发展和个体成长。
虽然LMX理论在组织和领导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启示意义,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某些研究发现LMX关系的形成可能受到个人特征、组织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变量。
LMX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也可能是动态的,并且可能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需要在长期研究中考察其变化和影响。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效性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如何用LMX模式改进领导有效性【内容摘要】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圈内成员与领导的高质量LMX关系可以提高领导有效性,相反,低质量的LMX将起负面作用,所以领导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解并运用LMX模式改进自己的领导有效性。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圈内成员圈外成员高质量LMX 低质量LMX 领导有效性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以前的领导学理论中我们发现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哪些方面可以造就一个有效的领导者,以及如何有效的提高一个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和工作绩效。
但是以往的大多数领导理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领导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所有下属。
但现实中,领导者对待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的方式是十分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乔治.格瑞恩(G Graen)和助手们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简称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起源于1975年Dansereau,Graen和 Haga关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起初被称作“垂直二元联结理论”(Vertical Dyad Linkage,VDL),因为它的焦点是一个具有直接权威的人与另一个人组成的垂直二元关系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1982年由格瑞恩等人正式改称为LMX理论。
几经演化,1995年,格瑞恩和尤尔-拜因(Uhl-Bien)在一篇综述性文献中将其定义为“领导成员之间基于关系的社会交换”。
这一定义强调从成员关系的角度来理解LMX,并把这种关系的性质归结为“社会交换”。
二领导-成员交换相关概念1.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观望、试探、互动、谈判等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起来。
这一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同一个领导者与不同的下属会有不同的或亲或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