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9
建筑寺庙全部方案建筑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造风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建筑寺庙的全部方案。
建筑寺庙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许多方面。
首先,应该选择一个适合修建寺庙的地点,通常会选在山间或者风水宜人的地方。
然后,设计师需要根据寺庙所供奉的佛教菩萨或神祇的形象和特征来确定寺庙的整体设计风格。
一般来说,寺庙建筑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通常会有门楼和门神的雕塑,寓意着神佛保佑。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要大殿,供奉着主要的佛菩萨或神祇,殿内通常会有佛像或神像,以及供奉香炉、经座等。
佛塔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用来供奉佛经和佛骨舍利。
除了这三个部分,寺庙还有经堂、斋堂、客堂等辅助建筑,用来举办佛事活动、接待香客等。
在建造寺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为寺庙通常会遇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所以建筑师需要合理布局寺庙的结构,使用坚固的材料,以确保寺庙的安全。
此外,寺庙的建筑风格也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寺庙的装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传统的寺庙建筑通常使用黄色、绿色、红色等鲜艳的颜色,寓意着祥和和繁荣。
寺庙的屋顶通常采用柔和的弧形设计,有重叠的瓦片和彩绘,突显了寺庙的尊贵和庄重。
寺庙的壁画和雕塑也是寺庙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寓意着宗教故事和神佛形象。
此外,建造寺庙还需要注意寺庙的功能性。
寺庙通常需要有合适的空间供信徒膜拜和礼佛,还需要有可供游客参观和学习的场所。
在寺庙中,还需要为僧侣提供适宜的居住和修行环境,包括房屋、寺院和禅堂等。
总之,建造寺庙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建筑结构和功能等多个因素。
寺庙建筑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
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
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
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
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2)宫城内前朝后寝。
3)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
4)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5)一般有三道城墙。
中国古代宫殿布局特点答:1)“三朝五门”制度2)“前朝后寝”制度3)轴线组织院落式布局 3.中国古代屋顶曲线的基本形式和形成原因。
屋顶曲线的类型(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有以下三种: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3)屋脊曲线。
屋顶曲线的形成原因1)举架(举折)做法;2) “反宇向阳”;3)排送雨雪;4)建筑审美。
中国佛塔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答: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姿,形式多样。
从造型上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藏式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塔等;简述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布局特点:答:中国汉地佛寺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的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五门”的阶段。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答: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装饰简洁,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分期:1)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周以前)2)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3)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4)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五代,喻皓的《木经;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汉地寺院建筑布局及风格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
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
相传中国第⼀座古寺,东汉永平⼗年所建的⽩马寺,就是⽤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
中国⼈从⼀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隋唐以前的佛寺,⼀般在寺前或宅院中⼼造塔。
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
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门、西净、浴室。
较⼤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楼等建筑。
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抵⼀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南往北,依次为:⼭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东侧为僧⼈⽣活区,包括僧房、⾹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
西侧主要是云会⼭门⼀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相门、⽆作门。
⼭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刚⼒⼠,守护佛法。
⼭门⽽后的天王殿,中供⼤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的继承⼈,称为“未来佛”。
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部洲的⼭河⼤地,⼜称为“四⼤⾦刚”。
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
⽐较常见的是:⼀佛⼆弟⼦:释迦佛、阿难、迦叶。
⼀佛⼆菩萨:释迦佛、⽂殊、普贤。
⼀佛四弟⼦:释迦佛、⽂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如来,中)、释迦佛(右)。
五⽅佛:阿閦佛(东)、宝⽣佛(南)、⼤⽇如来(中)、阿弥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寺庙空间要求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具有独特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要求。
在建筑设计规范中,针对寺庙空间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旨在为寺庙提供恰当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体验。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规范中关于寺庙空间要求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寺庙的建筑形式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寺庙空间设计的基础,也是外观特色的体现。
在建筑设计规范中,寺庙的建筑形式通常包括主体建筑、塔刹、庭院和门楼等。
主体建筑是寺庙的核心,其高度、平面布局和风格应符合规范要求。
同时,塔刹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元素,也需要具备规定的高度和外观特征。
庭院和门楼的布局和比例也需要符合规范的要求,旨在创造宁静、祥和的寺庙环境。
二、寺庙的空间布局寺庙的空间布局需要满足宗教仪式的需求和信徒的参拜活动。
建筑设计规范中通常要求寺庙具有合理的流线和布局,保证信徒的流动和参拜的便利。
寺庙通常包括大殿、庭院、禅堂、钟楼、经堂等功能区域。
同时,根据规范,这些功能区域的大小和相互的位置布局都要符合宗教仪式和信徒行为的需要。
例如,大殿通常位于主体建筑的中央,是信徒进行礼拜和祭祀的重要场所;禅堂则用于修行和默念经文;钟楼的位置通常较高,方便信徒听到钟声。
通过规范指导下的空间布局,能够提供良好的参拜体验和信仰感受。
三、寺庙的建筑材料建筑设计规范中还包括对寺庙建筑材料的规定。
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其建筑应体现庄严、祥和的氛围。
因此,在材料的选用上,规范要求通常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
同时,规范还强调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使用无毒、耐久、易于保养的材料。
通过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可以确保寺庙空间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对信徒的尊重和关怀。
四、寺庙空间的光线与氛围寺庙空间的光线和氛围对于信徒的宗教体验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规范中强调在寺庙空间设计中要合理利用自然光线,并避免强烈的日照和阴影。
同时,为了创造平静、安详的宗教氛围,规范还要求适度使用柔和的照明和色彩。
佛寺进入中国后,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多数人对寺院的理解是茫茫然的以为寺就是庙,庙就是寺以及对寺院布局的常识寺院布局的发展、变化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本文为你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区别寺和庙首先要明确寺和庙的概念,寺和庙的区别在中国是非常严格的,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了解寺院布局演变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以来,寺院的整体布局经历了许多演变,从整体上来说就是从舍宅为寺演变为遵从中国传统的礼制。
具体讲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独尊佛塔时期;2.前塔后殿时期;3.塔殿并列时期;4.前殿后塔时期。
独尊佛塔时期早期中国汉地的寺院是以塔为中心的,并无佛殿,整体布局与古印度差别不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佛教的中国化程度不高。
北魏洛阳永宁寺“独尊佛塔”的代表?? 前塔后殿时期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基本上都是前塔后殿的布局,这是因为在佛教徒的心中,塔就是佛,佛即是塔,所以塔自然要放在寺院最显著的位置。
所以一般都是天王殿后就是佛塔,而大雄宝殿则设置在佛塔的后面。
应县木塔“前塔后殿”的代表?? 塔殿并列时期此种布局主要为唐代所独有,并且还影响了日本的佛寺布局,这种布局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大雄宝殿与佛塔并列建造,而不是按常规将殿与塔一前一后的建造,一般都是左侧建塔,右侧建殿。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大雄宝殿的地位上升,佛殿开始成为人们供佛、礼佛的主要场所造成的。
正定开元寺“塔殿并列”代表??日本法隆寺“塔殿并列”代表?? 前殿后塔时期唐代以后,寺院里大量建造佛像以供信徒膜拜,这需要广阔的空间,这就必然要建造大型的佛殿以安置佛像。
所以,佛殿就逐渐成为寺院的主要活动中心,佛塔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于是就产生此种布局。
并最终流传至现在。
一塔寺“前殿后塔”的代表??礼制制度下寺院整体布局佛教寺院总体布局上都遵循一个原则,即遵守中国古代礼制制度,这样寺中总布局就渗透着“礼制”的原则。
1.整体布局基本都是以中轴线贯穿全寺的。
2.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中国佛教文化之布局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
“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
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
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
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
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
伽蓝殿和祖师殿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
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
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
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
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
藏经楼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
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
戒堂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
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
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
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
僧舍和茶堂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
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
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
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
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
即: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顺序修建: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中国佛寺建筑一般布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我国。
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
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幅对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
韦驮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一般有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
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
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生出一计,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作为寺院护法,铁面无私,锱珠必较,负责财务,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