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跟腱断裂12例门诊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骨科的50例新鲜跟腱断裂患者,采用经跟腱正中旁内侧入路,krakow 法缝合修复跟腱治疗,并进行术后复健恢复指导与随访。
结果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年,术后恢复优33例,良16例,深度感染与跟腱再断裂1例,优良率98%。
结论krakow 缝合法修复是跟腱断裂缝合的首选方法,经跟腱正中旁内侧入路为治疗跟腱断裂的最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是获得小腿及足踝部良好功能的保证。
【关键词】跟腱断裂;krakow;缝合法跟腱断裂是体育运动员常见的疾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目前临床跟腱断裂主要依靠手术治疗(非手术指跟腱未完全断裂者),且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本文主旨利用krakow 法缝合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均取得成功,且术后进行随访与指导复健恢复,治疗效果较好,具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闭合性跟腱断裂,包含突发性运动损伤35例,重物砸伤15例,其中30例能够触及明显凹陷区。
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辅助明确诊断。
手术时间为受伤后2-7d。
1.2治疗方法[1]全麻,俯卧体位,均在驱血后止血带下操作。
手术在跟腱内测作0.5cm纵型切口,切口月8cm左右,切口行至跟腱外膜,直至显露跟腱断裂部位,且确认跟腱为完全性断裂。
先屈膝及尽量踝关节跖屈便于显露跟腱两端断端,清理并理顺两断端,用10号慕丝线采用krakow缝合法锁边缝合。
在踝关节跖屈30°时系紧缝合线,使两侧线结均包埋在跟腱断端内。
再次理顺两断端散在撕裂的腱纤维组织,从最远端一侧开始使用3-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至近端后转到另一侧继续锁边缝合至远端,仔细对合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2结果50例患者随访时间均在1年左右,根据显现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标准评估术后跟腱恢复优33例,两16例,1例出现深度感染及跟腱再断裂症状,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年10月第6卷第5期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6,No.5Oct2013*基金项目:西安市卫生局课题(J2010C05)**通信作者:梁晓军,E-mail:*********************文章编号:1674-1439(2013)10--04DOI :10.3969/j.issn.1674-1439.2013.10-012∙临床论著∙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梁晓军**赵宏谋李毅鹿军潘文杰王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西安710054)背景背景::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治疗方案目前尚存争议,微创治疗因为切口相关并发症较少而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而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性研究较少。
目的目的::比较应用跟腱龙(Achillon )跟腱吻合器与Krachow 法跟腱端端吻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146例,其中37例应用Achillon 跟腱吻合器治疗,为微创手术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19~64岁,平均41.6岁;53例应用Krachow 法跟腱端端吻合术治疗,为传统手术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43.5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活动度、单足提踵试验结果及整体满意率,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 )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结果::微创手术组37例和传统手术组53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7个月,平均32.9个月。
微创手术组的再断裂率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4%vs.1.9%,P =0.38);传统手术组的伤口延迟愈合率显著高于微创手术组(17.6%vs.0%,P <0.01)。
两组患者的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16.2%vs.11.3%)、踝关节活动度减小率(18.9%vs.17.0%)、整体满意率(83.8%vs.71.7%)均无统计学差异。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97期95·临床研究·0 引言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常见于运动损伤,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治疗上非手术治疗多针对跟腱不完全断裂,对跟腱完全断裂,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不当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1],影响跟腱的功能恢复。
笔者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31名,采用小切口皮下缝合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经过长期的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4-65岁、平均28.6岁;患者均为单侧跟腱断裂;全部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均排除自身免疫、遗传性胶原异常、感染性疾病、神经功能不全等;27例为突然改变动作,包括起跳、下落及奔跑急停时损伤,4例为跟腱局部直接重物钝挫伤;术前接受常规检查和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跟腱断裂,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均门诊随访。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2-7d 内给予手术治疗。
因为根据Garden等[2]的研究,跟腱断裂后1周内手术治疗的效果要好于1周以上的。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俯卧位,均在驱血后止血带下操作。
术前摸及断端间隙,选用跟腱断裂处约2cm 横形皮肤切口,然后纵形切开腱鞘,术中可见腱鞘完整。
4例直接重物钝挫伤的腱鞘有损伤,跟腱断段呈马尾状,断端位于跟腱止点上方2-6cm 为常见。
去除断端血肿,梳理两断端马尾状撕裂肌腱组织,用0号带针无创伤肌腱缝线自断面近侧3-4cm 处穿出跟腱及同侧皮肤,保证缝线穿过正常腱性组织,出针处做一小刺口,用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与腱鞘,经小刺口横向穿针达跟腱对侧并从皮肤穿出,出针处亦做小刺口,再从次刺口进针穿回肌腱至断面。
同样方法从跟腱远端断面进针,经2个小刺口后使缝线横穿跟腱附着点回到断端切口。
微创带线铆钉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经皮微创带线铆钉治疗急性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期间采用经皮微创带线铆钉治疗20例急性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男13例,女7例;年龄17~48岁,平均35.4岁;左侧6例,右侧14例,对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如伤口愈合、足跟疼痛和跟腱再断裂情况。
结果:平均随访10.8个月(6~1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6.5 min,术中未发生医源性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感染、足跟疼痛、异物反应及跟腱再断裂。
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跟腱恢复功能情况:优13例,良7例。
结论:经皮微创带线铆钉治疗急性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是治疗跟腱断裂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标签:铆钉;跟腱;微创跟腱断裂是临床上常见的肌腱损伤,位于肌腱断裂的第二位,其发生率为0.18‰[1]。
传统的手术治疗可以减少跟腱的再断率,但存在延迟愈合、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2-4],从而严重影响跟腱功能。
理想的治疗方法需要尽快恢复跟腱的连续性,以尽早恢复伤前的活动水平和肌肉力量与活动度,同时避免发生跟腱再次断裂及伤口愈合相关问题等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采用经皮微创带线铆钉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7~48岁,平均35.4岁;左侧6例,右侧14例,均为单纯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前通过MRI或超声明确诊断。
内固定材料为Revo软组织带线铆钉。
钉头为带有自攻螺纹的钛合金材料,直径5 mm,长度14 mm,钉尾线为不可吸收聚酯线。
1.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患者取俯卧位,于患侧小腿跟骨结节跟腱止点内外两侧各做一0.5 cm的小切口,分别拧入2枚带线铆钉,铆钉拧入方向与跟腱夹角呈45°,铆钉尾部有两条不同颜色的线,一条为白色,另一条为白色和蓝色相间的线,两条线尾部都带有缝针。
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跟腱断裂(ICD10:S86.001)拟行跟腱修补术(ICD9CM-3:83.885)(二)诊断依据。
根据《足踝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病史:外伤史,多为踝关节极度背伸时再突然蹬地发力。
2.查体:局部疼痛肿胀,提踵不能,Thompson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彩超或MRI提示跟腱连续性中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足踝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除在无条件进行手术或患者不能接受手术的情况下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宜。
手术指征是否过于激进,跖屈位彩超提示跟腱断端无明确接触。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6.001跟腱断裂疾病编码。
2.闭合性跟腱断裂。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踝关节侧位X线片;(6)胸片、心电图;(7)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静脉造影。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局部彩超、跟腱MRI;(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至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手术探查,跟腱修复术或跟腱止点重建术。
3.手术内植物:止点断裂可选择植入骨锚。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至5天。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跟腱病理改变与超微结构研究黄鑫;苏柯;柳嘉伟;姜钰;朱颖波;王晓宁;吴克俭【期刊名称】《中国骨伤》【年(卷),期】2022(35)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断裂跟腱组织形态学与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跟腱微创缝合技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5例,其中急性开放性跟腱断裂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9~50(35.1±9.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5.6±1.8)h。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3例,男21例,女2例,年龄18~50(35.5±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5(7.5±3.1)h。
于术前4~6 h通过肉眼观察及足踝部MRI比较两组患者跟腱组织断端的大体外观和影像学表现;于术后1~2 d对术中跟腱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扫描及透视电镜、免疫组化(天狼星红染色),分别比较两组跟腱组织的胶原纤维变性及局部脂肪浸润情况,胶原纤维走行及细胞形态、功能情况,Ⅰ型胶原纤维(collagenⅠ)和Ⅲ型胶原纤维(collagenⅢ)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与急性开放性跟腱断裂组相比,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跟腱组织弹性差、质地偏硬,中度水肿,跟腱断端形态不规则,呈马尾状且断端周围有较多钙化灶。
HE染色结果: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跟腱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有玻璃样变及脂肪侵润。
电镜检查结果: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胶原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萎缩。
免疫组化(天狼星染色)结果:急性开放性跟腱断裂组和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Ⅰ型胶原占比分别为(91.12±4.34)%及(54.71±17.78)%,Ⅲ型胶原占比分别为(8.88±4.34)%及(45.29±17.78)%,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Ⅰ型胶原含量低于急性闭开放跟腱断裂组,Ⅲ型胶原含量高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组(P<0.05)。
闭合性跟腱断裂12例门诊诊断
闭合性跟腱断裂损伤在基层外科门诊中不常见,第一时间想到闭合性跟腱断裂并认真检查局部是防止误诊的关键,明确诊断后,应及时送院手术。
标签:闭合性;跟腱断裂;门诊诊断
闭合性跟腱断裂在基层外科门诊中不常见,基层门诊外科医师偶尔遇见时对此病的认识和警惕性不高,在照X线后未见骨折,患者仍可步行,常被漏诊和误诊[1],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后遗症。
本文结合1995~2009年本院门诊遇见的12例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均送院后手术证实),谈谈关于在基层外科门诊中如何防止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误诊、漏诊,便于基层外科门诊借鉴。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例均为门诊男性患者,38岁3例,45~50岁8例,60岁1例。
跟腱断裂左侧8例,右侧4例。
1.2 受伤时间
12例中伤后立即来门诊检查的6例,1~2 d来的4例,3~5 d来的2例。
1.3 受伤原因
8例为打篮球时发生跟腱断裂,2例为打羽毛球时发生跟腱断裂,2例为下楼时不慎踏空发生跟腱断裂。
1.4 受伤后检查及处理
4例受伤时可自听到断裂声,7例伤后触之局部有空虚感,12例腓肠肌挤压试验阳性,9例单足提踵试验阳性,3例行彩超检查显示局部低回声。
伤后局部疼痛并不能活动,逐渐出现肿胀、淤血、小腿无力、跛行。
触之局部有空虚感,受伤后均来门诊就诊,行X线片示均无骨折,诊断为跟腱断裂,均入院手术证实。
2 讨论
2.1 诊断依据
①一般发生在突然起跳及回落时足尖着地的瞬间。
②伤后局部疼痛且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
③局部肿胀、发绀,触之局部有空虚感、足背曲时显著。
④腓肠肌挤压试验:也称Thompsom征阳性,即让伤者俯卧,双足伸出检查末端,检查者用
手挤压患侧腓肠肌,若出现跖屈运动,表明跟腱有连续性,若无跖屈运动,则应诊断为跟腱断裂。
⑤不能单足提踵,即令患者患足站立,缓慢上提患足足跟,患足足尖着地持重,若足跟能够离开地面为阴性,说明跟腱未完全断裂;若足跟不能离开地面为阳性,即不能用患足足尖持重,说明跟腱完全断裂。
⑥B超图像表现为正常肌腱结构中断或不连续影像,出现低或无回声区,肌腱组织肿胀增粗。
2.2 易误诊的原因
2.2.1 病史询问不详细一般闭合性跟腱断裂多为疾跑时或半蹲位用力起跳时,或拍球跃起投篮,或跃起接球时,或下楼踏空时,突感跟腱处似被棍棒击中,听见“弹响绷断”声,立即出现疼痛。
2.2.2 查体不细伤后未局部触诊及腓肠肌挤压试验。
对跟腱的解剖及功能认识不清。
跟腱粗大、位于皮下,断裂后,多能触及断裂间隙。
小腿三头肌是足跖屈的主要动力肌,但不是唯一肌,不能把足尚能跖屈作为否定跟腱断裂的佐证。
跟腱起自小腿后侧中1/3,止于跟骨后结节中点,是腓肠肌腱和比目鱼肌腱混合而成,具有足跖屈的功能。
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胫后肌等深层肌肉,亦具有使踝跖屈的作用。
当踝在中立位或背屈60°用力跖屈时,小腿三头肌收缩使踝跖屈,一旦足踝越过中立位然后跖屈时,深层肌群收缩,参加跖屈动作。
故当单纯跟腱断裂时,由于深层肌群完整良好,踝关节仍可跖屈,如不了解这一解剖生理特点,则容易忽视跟腱的断裂。
查体时须注意这些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跟腱断裂的重要依据并不是跖屈力量丧失而是跖屈功能明显减弱。
2.2.3 X线片误导常规X线片无骨折脱位征象,易误导为“扭伤”。
但高质量的X线片,经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阅片,可以看到跟腱断裂后连续性中断的影像学改变。
2.2.4 询问病史不详细对自发性跟腱断裂的认识不足,故询问病史时不详细。
有学者认为职业运动人员因反复持续的强力运动,导致跟腱血运障碍,肌腱发生退行性变,易发生闭合性皮下断裂。
既往曾经为运动员,一度中断过锻炼的机关干部于打篮球时致伤率最高[2]。
另外,长期患慢性跟腱炎,经常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者,可使跟腱局部血供差,质地更加脆弱,稍有外伤即易断裂。
2.2.5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毒性作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跟腱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跟腱炎,最后可导致跟腱断裂[3]。
2.3 减少误诊的对策
①临床医师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警惕性,第一时间要想到本病,要详细询问有无足用力踏地跳跃或跟腱后方外伤史、有无跟腱炎病史。
②仔细检查局部有无空虚感(一般在跟腱止点上 2.5~4.0 cm处,其次为肌腱及肌腹交界处和跟骨附着处)、有无屈力减弱。
③Thompson试验阳性是诊断跟腱断裂的特异性体征[4]。
许多非专业骨科医师常忽视这一具有诊断意义的物理检查方法,故极易漏诊,阳性就应考虑跟腱完全断裂,不能以跖屈功能完全丧失为跟腱断裂的诊断依据。
④辅助
检查:局部触诊空虚感不明显,腓肠肌挤压试验阴性,局部肿胀明显时应选择彩超、高质量X线软组织摄片或干板摄片检查可见断端影像。
2.4 预防
运动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是防止跟腱断裂的首要措施。
既往曾经为运动员或飞行员、一度中断过锻炼的机关干部于打篮球时应避免激烈运动及弹跳[5];避免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免导致跟腱断裂[6]。
在高寒地区,人体肌肉僵硬、弹力差是跟腱断裂的诱因,可经常做局部按摩和热水浴,以增加局部循环;增加胶原蛋白含量高的饮食如蹄筋和海参来保护跟腱。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93.
[2]毕海勇,张树栋,刘可贵,等.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0):1033-1034.
[3]桑伟林,马金忠.跟腱断裂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27(2):105-107.
[4]王欣,顾洁夫,蔡林.闭合性跟腱断裂32例临床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2(1):72-73.
[5]赵家博,桑雅荣.跟腱损伤的MR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5.
[6]贺德行,李园珍.跟腱断裂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