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14.03 KB
- 文档页数:3
一、规划背景在2006版总体规划调整时,此前作为旅游发展备用地的海棠湾、红塘湾以及亚龙湾二线的储备地提前启用。
从海南省委、省政府到三亚市委、市政府,都对海棠湾、红塘湾的建设大力支持,并提出了严格要求和美好愿景。
而红塘湾原有控规囿于权属原因,两块用地分别编制,且完成于国际旅游岛战略生效前夕,编制时未能有效衔接二三线腹地开发,两块用地的衔接也不充分,急待整合与优化。
因此,三亚规划委员会于09年11月正式决定重新编定该控规,将红塘湾旅游度假区置于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前,置于大三亚发展蓝图里,联系天涯镇地区的广大腹地开发,重新确立发展定位和路径,充分体现红塘湾旅游度假区作为三亚西部重心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确定最优化的综合开发模式。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区用地呈东西长而南北短的狭长带状,北至225国道,南至红塘湾海岸最高潮位线,东至天涯镇,西至高尔夫球场西侧边缘,总占地面积390.7公顷。
东西向长约6公里,南北向纵深300-500米,最宽处为800米。
三、现状分析1、区位条件。
红塘湾地处三亚近郊,毗邻三亚西部两大著名景点,东邻天涯海角景区,西接南山佛文化旅游区,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红塘岭),南部面向广阔南海,更有通达的各类交通设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距离三亚市中心区15公里。
距离天涯海角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1.5公里。
距离国家4A级南山佛文化旅游区约10公里。
目前通过该地区的外部公路交通干道有225国道和西线高速公路。
建设中的环岛铁路也经过此地。
距离凤凰国际机场约8公里。
此外,在东西两侧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和南山旅游区,都设有旅游码头,沟通水上航线十分便捷(见区位分析图)。
2、社会经济条件规划区内目前没有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有隶属天涯镇的几个自然村,经济形态来源单一、与旅游发展隔绝、财政收入及人均收入偏低。
四、定位和规模1、规划定位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是大三亚湾西部旅游组团的核心片区,以个性化、主题化、人文化为特色,依托天涯文化发展衍生主题社区,依托国际游艇港和滨海高尔夫等积极延伸发展离岸度假休闲功能,是面向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综合性高端旅游度假区。
三亚海棠湾规划方案一、引言海棠湾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是一处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棠湾的优势,提升其旅游资源价值,特制定了本规划方案。
本方案旨在基于海棠湾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合理规划并开发旅游景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设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促进海棠湾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打造海棠湾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具体目标如下:1.提升海棠湾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2.开发和建设高品质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4.保护和改善海棠湾的自然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5.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三、规划内容3.1 景区规划根据海棠湾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将景区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区域:1.海滩区:清澈的海水、洁净的沙滩,提供游泳、晒太阳和沙滩活动等。
2.海岛区:规划建设一些环境优美的海岛,提供浮潜、海钓等活动。
3.滨海公园:建设公园和步行道,供游客散步、观景和休闲等。
4.历史文化区: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展示当地的文化遗产。
5.娱乐休闲区:规划建设娱乐设施和休闲场所,如水上乐园、高尔夫球场等。
3.2 旅游设施规划为了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本规划方案还包括以下设施规划:1.酒店和度假村:在景区内规划建设多个高品质的酒店和度假村,提供舒适的住宿和休闲设施。
2.餐饮设施:在景区内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包括当地特色美食和国际化餐饮服务。
3.商业中心:建设商业中心,提供购物、娱乐和休闲设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4.交通设施:修建道路、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站点,方便游客的交通出行。
3.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了保护海棠湾的生态环境,本规划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2.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限制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三亚海棠湾某医疗机构项目海绵城市低影响方案设计发布时间:2021-06-15T15:18:53.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朱涛[导读] 摘要:三亚海棠湾医疗机构项目海绵城市低影响方案设计,通过生态停车场、绿色屋面、下沉绿化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技术设施,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渗、滞、净、排”等技术措施。
海南现代海湾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三亚海棠湾医疗机构项目海绵城市低影响方案设计,通过生态停车场、绿色屋面、下沉绿化及生物滞留设施等技术设施,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渗、滞、净、排”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LID措施;子汇水面积;LID模型;蓄水池;年SS总量去除率0 引言项目三亚海棠湾,用地面积80059.37m2,通过LID措施设施,提高了雨水的滞留时间,起到削峰、净化作用,建设蓄水池,增加储水能力,并对面源污染进行了削减。
1 雨水工程设施规划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划设计与项目总平面、竖向、园林、建筑、给排水、结构、道路、经济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 LID设施说明LID设施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生物滞留设施、下沉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
生物滞留设施:即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渗设施,用于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暂时滞留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
一般为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底部铺设砾石,砾石直径20-30mm。
下沉绿地:绿地的地形设计应保证硬化铺装的汇水区标高高于下沉绿地,雨水径流通过地表坡度汇集到过滤设施或转输设施中,然后进入下沉绿地。
植物品种应选择海南省当地适生的耐水湿植物和宜共生群生的观赏性植物。
例如:剑麻、紫鸭跖草、肾蕨、花叶艳山姜等。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本项目采用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
3 雨水总汇水分区划分及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雨水设施布置本小区雨水汇水分区划分结合屋面雨水排放、园林景观布置,场地竖向标高、景观水体、道路等,将小区分为11个小的汇水分区,。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三亚市人民政府2011年01月目录1.总则 (2)2.发展目标与策略 (3)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4.滨海地区规划 (8)5. 中心城区规划 (11)6.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1.总则1.1编制背景国际旅游岛建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
农垦体制改革: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即将到期。
1.2指导思想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3规划期限2008年-- 2020年。
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1.4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C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MDS ARCHITECTUREDSA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2007.12.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范围...................................................................................................................................................第2条规划依据...................................................................................................................................................第3条功能定位...................................................................................................................................................第4条规划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第二章总体结构和功能布局 ......................................................................................................................................第6条总体结构...................................................................................................................................................第7条功能布局...................................................................................................................................................第三章发展规模 ..........................................................................................................................................................第8条人口规模...................................................................................................................................................第9条用地规模...................................................................................................................................................第10条建筑容量...................................................................................................................................................第四章土地使用规划 ..................................................................................................................................................第11条居住用地...................................................................................................................................................第12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第13条绿化用地...................................................................................................................................................第14条道路广场用地...........................................................................................................................................第15条市政设施用地...........................................................................................................................................第16条水域及其他用地.......................................................................................................................................第17条空间管制...................................................................................................................................................第18条近期建设...................................................................................................................................................第19条土地使用兼容性.......................................................................................................................................第五章开发强度规划 ..................................................................................................................................................第20条建筑高度控制...........................................................................................................................................第21条开发强度控制...........................................................................................................................................第22条地块变更原则...........................................................................................................................................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23条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第24条规划原则...................................................................................................................................................第25条道路交通系统...........................................................................................................................................第26条交通设施...................................................................................................................................................第27条交通组织...................................................................................................................................................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28条供水 ..........................................................................................................................................................第29条排水 ..........................................................................................................................................................第30条燃气 ..........................................................................................................................................................第31条供电 ..........................................................................................................................................................第32条通信、邮政...............................................................................................................................................第33条环卫 ..........................................................................................................................................................第34条 市政设施设置要求 (9)第八章 防灾规划 (9)第35条 消防 ........................................................................................................................................................................................................................................................................................................ 9 第36条 易燃易爆设施 . (9)第37条 消防管网 (10)第38条 消防取水 .............................................................................................................................................................................................................................................................................................. 10 第39条 消防通道 . (10)第40条 抗震标准 (10)第41条 抗震疏散 .............................................................................................................................................................................................................................................................................................. 10 第42条 减灾防护 . (10)第43条 防风工程 (10)第44条 人防工程 .............................................................................................................................................................................................................................................................................................. 10 第45条 防洪标准 . (11)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11)第46条 规划原则 .............................................................................................................................................................................................................................................................................................. 11 第47条 绿地系统组成 .. (11)第十章 城市设计 (12)第48条 城市设计原则 ...................................................................................................................................................................................................................................................................................... 12 第49条 总体城市设计 .. (12)第50条 滨水界面控制 (12)第51条 道路景观控制 ...................................................................................................................................................................................................................................................................................... 12 第52条 公共开敞空间控制 (12)第53条 建筑形体与色彩控制 (13)第54条 广告与标识物的控制 .......................................................................................................................................................................................................................................................................... 14 第55条 无障碍设计 (14)第十一章 竖向设计 (14)第56条 道路竖向设计 ...................................................................................................................................................................................................................................................................................... 14 第57条 场地竖向设计 .. (14)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三亚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二O二三年九月声环境功能区是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强化噪声源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用地现状,划定本行政区域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
本划分方案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等文件要求,在原划分方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适用类别。
本划分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三亚市城市规划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2—2023年)》同时废止。
本划分方案编制单位: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划分方案由三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
三亚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修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三亚市行政区域的声环境管理。
二、划分原则(一)以城市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用地现状进行科学划定。
(二)主要以城市规划功能结构和城镇集中建设区为单元划分声环境功能区。
(三)单块的声环境功能区面积,原则上不小于0.5平方公里。
(四)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根据城市规模和用地变化情况,噪声区划可适时调整,原则上不超过5年调整一次。
三、划分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5类声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
(一)O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根据相关规划文件,本划分方案无符合划分为。
类功能区条件的区域。
(二)I类声环境功能区:城市用地现状已形成一定规模或近期规划已明确主要功能的区域,其用地性质符合“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保持安静的区域”规定的区域;I类用地占地率大于70%(含70%)的混合用地区域。
世界桥梁2021年第49卷第3期(总第212期)World Bridges#Vol.49#No.3#2021(Totally No.212"1三亚海棠湾人行景观斜拉桥总体设计侯满,张志强,范振伟(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8)摘要:三亚海棠湾人行景观桥以环形观景平台“云戒%为主题,展现了人行桥的大气造型和时代特征,成功打造了海棠湾新地标景观&大桥采用不对称地锚背索一桅杆式钢斜塔斜拉桥方案,钢塔底部设置大吨位万向球型钢支座,桥塔倾角60;通过后地锚背索、前锚索及主梁拉索,有效保证底部W接的斜塔受力稳定,钢梁采用双边'‘工%字形边主梁一钢桥面板整体断面。
设计时,通过设置TMD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通道遮阳棚、梯道和电梯等人性化设施提升了人行景观桥的通行品质&关键词:人行桥;景观桥;斜拉桥;观景平台;钢梁;斜钢塔;桥梁设计中图分类号:U44&11;U4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67(2021)03-0001-061工程概况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坐落于国家海岸海棠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政策下构建的全国惟一在机场之外无需出境即可购买免税产品的购物中心,具有影响力大、人流量大、环境优美的特点&三亚海棠湾人行景观桥是连接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与河心岛商业区的一座专用人行桥,位于河心岛的东南角,全长约230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桥的建设除了能跨越人工河及海棠北路外,也需要具有门户意象。
鉴于该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设时机,其设计应综合考虑时代特征、桥位环境、力学平衡和人性化等因素,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突出桥梁的时代感和标志性*12+。
该工程概念设计阶段对地下通道、跨河天桥+地下通道、全景观连桥3种方案进行了比选,前2种方案虽然可以实现基本的通行功能,但在通行安全性、便捷性、体验感等方面存在不足;全景观连桥方案使两岸高程衔接平顺自然,在保证游客安全、高效通行的同时,增加了游客体验的趣味性,并与海棠湾高档度假区景观相融合,能打造为国际免税城工程的新地标、海棠湾地区的新景点&从该地段的特殊性和惟一性出发,最终确定采用全景观连桥方案&2主要技术标准(1)设计基准期)00年;设计使用年限)00年。
今天,专家评审并通过了海棠湾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
依规划,海棠湾将建成“国家海岸”,成为国家品牌,承载国家热带滨海旅游形象。
“国家海岸”
———世界级的度假天堂
经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半年多的规划编制,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今天揭开面纱,规划中的未来海棠湾开发蓝图开始展现。
有关人士评价,作为三亚最后一块高品质的海滨资源,海棠湾是三亚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希望,是海滨度假区拓展的“重中之重”。
规划将海棠湾定位为:“国家海岸”,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度假天堂。
这里,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是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基地的综合体。
据规划人士介绍,“国家海岸”的定位,意味着海棠湾将以建设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目标,成为国家品牌,承载国家热带滨海旅游形象。
海棠湾规划总用地面积98.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一半以上。
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几乎相当于再建一个三亚城区。
“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
根据方案,海棠湾规划总体结构为“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
其中“一点”为蜈支洲岛,规划定位为海岛热带雨林公园;“一带”为沙坝地带———定位为世界顶级酒店带。
“三区”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南区:南起铁炉港,北至林旺高速联络线,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板块;中区:包括大小龙江塘和指状湿地范围,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板块;北区:南起指状湿地,北至三亚市界,包括藤桥镇、椰洲、风塘等多个场地单元,定位为多元文化旅游板块。
“六片”:包括铁炉港片区、林旺片区、龙江塘片区、风塘片区、椰洲片区和土福片区。
铁炉港片区定位为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心,林旺片区将会建设成为现代旅游服务小镇区,龙江塘片区定位为高端品牌休闲度假区,风塘片区定位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椰洲片区将建设成为集小镇、温泉、椰洲于一体的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土福片区则结合设置为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
“五楔”:各个功能片区被生态绿地所包围,五条主要生态绿楔顺应山势从基地中部穿过,直通海滨,形成从场地通山达海、联系内部泻湖、河流、湿地的绿化开敞通廊,成为保障区内的重要生态绿化屏障。
重现海上丝路图景
规划以重现海上丝路图景为主题,恢复场地内南北内河,利用蜿蜒的内河水系串联了区域北部的藤桥河椰子洲、中部的大小龙江塘和南部的泻湖这三处较大的水面,连接两岸的岛屿、半岛等功能板块,形成一条复合水上游线,极力渲染水岸风光的特色。
在内河两岸营造体验东南亚、南亚、西亚风情的大小岛屿以及半岛主题区,打造一个充满传奇故事、异域风情的水上体验之旅。
铁炉港及其周边区域将会形成东南亚风情的特色板块,中部龙江塘区域水滨将会形成浓郁的南亚风情区,北部结合椰洲片区和土福片区将会形成伊斯兰风情
的西亚特征区。
各个特色片区,既是体验异域的建筑、饮食、风土人情的重要场所,也体现了浓缩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深化场地文化特质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