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4
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一、规划规模该项目位于天涯镇区西侧,用地北临225国道,南至海边,西到红塘湾高尔夫球场界,东至天涯镇区,规划区用地总面积214公顷。
总建筑规模约为125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58,绿地率为40%。
二、规划定位规划红塘湾旅游度假区为面向国际国内中高端市场,融酒店、商业、娱乐、社区为一体,集滨海小镇风情和滨海风光于一身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三、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用地主要功能包括公共海滨区、宾馆酒店区、综合商业休闲区,公共服务区、运动休闲区、度假社区、防护绿带。
形成“一滩一河七轴,双核两带六片”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滩”:即度假区南部的公共海滨,从最高潮位向北后退100米,作为永久保留的公共活动区和滨海绿带;“一河”:即度假区西侧的担油河,以两条支流自北向南穿越度假区汇集入海,沿河布置连续的公共绿带和公共活动区;“双核”:即分布在度假区东西两部的两个公共中心;西部担油河河口一带为内港区,在港区周边集中布置公共商业活动区及水上运动中心等,构成西部的公共中心;在东部则以山海镇的镇中心为核心,发展公共商业休闲带,形成东部的公共活动中心。
“两带”:即从海滨到国道之间应用分层开发原理,平行设置的两条主要功能带。
紧邻海滨的一线地,是纵深100-300米不等的酒店带,布置不同类型的酒店群;酒店带北侧则为不同类型的度假社区。
“六片”:即规划范围内的六个度假片区,由纵向生态轴分隔两条功能带而成,分别是位于西部担油河河滩地的度假社区(A区和B区)、中部大型度假酒店区(C区),邻接酒店区的度假公寓区(D区),在北侧山地和海滨之间形成的低密度度假社区(E区),以及最东部与天涯镇接壤的综合度假社区(F区)。
三亚市规划建设局2022年2月25日。
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市人民政府2007年12月项目名称: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方(甲方):三亚市规划建设局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7年 12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院长:李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主管总工:朱子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贾建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管总工:唐进群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冯宇钧高级工程师硕士白杨高级工程师硕士项目参加人:黄继军高级工程师硕士高集星城市规划师硕士谢卫丽风景园林师硕士刘袆洋工程师刘洋城市规划师硕士邹延杰工程师硕士于海波工程师博士规划协作单位:三亚市规划建设局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蓝武军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陈汉华规划科长常成云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波城市规划师前言2006年10月,在三亚市规划建设局(原规划局)举办的《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国际征集》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获得优胜,正式承接三亚市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院长久以来与三亚市在各个层次规划编制工作中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并且三亚市另外两大著名海湾(亚龙湾、海棠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也由我院同期编制,因此院领导对本项目十分重视,把该项目列入院管项目,并委派朱子瑜总工进行技术监管,指派贾建中所长统筹组织,由原投标团队组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在06年11月正式开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间,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对现场进行了深入踏勘,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广泛听取三亚市领导、规划局、开发业主、地方群众等各方的意见,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充分考虑和平衡了公共利益和局部利益,最终形成了定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方案,该方案既兼顾了不同诉求的土地利用方式,又融合了不同开发强度的梯度控制,获得各方认可。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导言 (2)1.1规划背景 (2)1.2规划范围 (2)1.3规划期限 (2)1.4规划目标 (2)1.5规划原则 (2)1.6规划依据 (3)第二章概况 (4)2.1区位 (4)2.2现状基本数据 (4)2.3自然状况 (4)2.4人文状况 (5)2.5资源条件 (5)2.6小结 (5)第三章定位及发展战略 (6)3.1总体定位 (6)3.2旅游产品定位 (6)3.3总体形象定位 (7)3.4空间模式定位 (7)3.5发展目标 (7)3.6发展战略 (8)3.7人口规模 (8)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9)4.1场地现状 (9)4.2规划原则 (9)4.3规划用地布局 (10)4.4居住用地规划 (11)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3)5.1现状条件 (13)5.2规划原则 (13)5.3对外交通 (13)5.4内部道路交通规划 (13)5.5公共交通 (14)第六章公共设施规划 (15)6.1现状及问题 (15)6.2规划原则 (15)6.3规划用地结构 (15)6.4规划用地布局 (15)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7)7.1现状条件 (17)7.2规划原则 (17)7.3规划构思与结构 (17)7.4规划要点 (17)第八章城市设计及景观系统规划 (19) 8.1现状条件 (19)8.2规划原则 (19)8.3景观设计框架 (19)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21)9.1以政府为操作主体的项目 (21) 9.2以市场为操作主体的项目 (21) 第十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22) 10.1给水规划 (22)10.2排水规划 (23)10.3电力工程规划 (25)10.4电信工程规划 (27)10.5燃气工程规划 (28)10.6环境保护规划 (29)10.7环境卫生规划 (29)10.8防灾规划 (30)第十一章开发管控措施 (34)11.1开发单元划定 (34)11.2总体管控规则 (34)11.3单元管控规则 (36)第十二章实施措施 (50)12.1安置区规划 (50)12.2就业与人才工程 (50)12.3旅游人文环境建设 (51)12.4营销与推广 (51)12.5效益评价 (51)附表一:海棠湾区域一级开发划界建议表 (52)附表二:海棠湾规划道路一览表 (54)附表三:海棠湾规划公园一览表 (56)第一章导言1.1规划背景2005年海南省政府、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发海棠湾旅游度假区设想,受到中国数家大型企业的认同和参与,海棠湾开发的前期工作正式展开。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C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MDS ARCHITECTUREDSA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2007.12.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范围...................................................................................................................................................第2条规划依据...................................................................................................................................................第3条功能定位...................................................................................................................................................第4条规划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第二章总体结构和功能布局 ......................................................................................................................................第6条总体结构...................................................................................................................................................第7条功能布局...................................................................................................................................................第三章发展规模 ..........................................................................................................................................................第8条人口规模...................................................................................................................................................第9条用地规模...................................................................................................................................................第10条建筑容量...................................................................................................................................................第四章土地使用规划 ..................................................................................................................................................第11条居住用地...................................................................................................................................................第12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第13条绿化用地...................................................................................................................................................第14条道路广场用地...........................................................................................................................................第15条市政设施用地...........................................................................................................................................第16条水域及其他用地.......................................................................................................................................第17条空间管制...................................................................................................................................................第18条近期建设...................................................................................................................................................第19条土地使用兼容性.......................................................................................................................................第五章开发强度规划 ..................................................................................................................................................第20条建筑高度控制...........................................................................................................................................第21条开发强度控制...........................................................................................................................................第22条地块变更原则...........................................................................................................................................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23条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第24条规划原则...................................................................................................................................................第25条道路交通系统...........................................................................................................................................第26条交通设施...................................................................................................................................................第27条交通组织...................................................................................................................................................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28条供水 ..........................................................................................................................................................第29条排水 ..........................................................................................................................................................第30条燃气 ..........................................................................................................................................................第31条供电 ..........................................................................................................................................................第32条通信、邮政...............................................................................................................................................第33条环卫 ..........................................................................................................................................................第34条 市政设施设置要求 (9)第八章 防灾规划 (9)第35条 消防 ........................................................................................................................................................................................................................................................................................................ 9 第36条 易燃易爆设施 . (9)第37条 消防管网 (10)第38条 消防取水 .............................................................................................................................................................................................................................................................................................. 10 第39条 消防通道 . (10)第40条 抗震标准 (10)第41条 抗震疏散 .............................................................................................................................................................................................................................................................................................. 10 第42条 减灾防护 . (10)第43条 防风工程 (10)第44条 人防工程 .............................................................................................................................................................................................................................................................................................. 10 第45条 防洪标准 . (11)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11)第46条 规划原则 .............................................................................................................................................................................................................................................................................................. 11 第47条 绿地系统组成 .. (11)第十章 城市设计 (12)第48条 城市设计原则 ...................................................................................................................................................................................................................................................................................... 12 第49条 总体城市设计 .. (12)第50条 滨水界面控制 (12)第51条 道路景观控制 ...................................................................................................................................................................................................................................................................................... 12 第52条 公共开敞空间控制 (12)第53条 建筑形体与色彩控制 (13)第54条 广告与标识物的控制 .......................................................................................................................................................................................................................................................................... 14 第55条 无障碍设计 (14)第十一章 竖向设计 (14)第56条 道路竖向设计 ...................................................................................................................................................................................................................................................................................... 14 第57条 场地竖向设计 .. (14)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时间:2011-05-23 来源:中国城乡规划行业信息网作者: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3年4月29-5月5日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长沙天心城市设计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一、项目背景2005年海南省政府、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发海棠湾旅游度假区设想,受到国内外数家大型开发企业的认同和参与,为加快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进程,2006年3月,三亚市政府委托中规院编制该区域的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从项目组首次进入现场开始,到过程中多次向三亚市和海南省政府进行沟通汇报,直到2006年12月下旬,规划成果顺利通过海南省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项目组的高效率、高质量工作获得了包括政府、专家、开发企业等多方面的认同和好评。
二、海棠湾概况海棠湾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距市区28公里,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
虽然和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洲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海棠湾的沙滩却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一直在耀眼的阳光下沉睡。
区域西北多为山地,东南临海为较宽平坦的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98.78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3.8万人,海岸线总长度21.8公里,其中沙滩岸线长18.7公里。
三、定位及功能布局本次规划对海棠湾的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
海棠湾应当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包括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和国家级海洋科研博览中心。
海棠湾总体规划结构为:“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
其中:一点:蜈支洲岛——构建成为具有观光、游览功能的海岛热带雨林公园。
一带:沙坝酒店带——世界顶级酒店及海滩公共设施集中区。
三区:南、中、北三个大区,分别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区、高端休闲度假区和多元文化度假区。
六片:是指从南到北结合场地特征划定的各个功能片区,分别是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心、现代旅游服务小镇区、高端品牌休闲度假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和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
海棠湾概念规划(sasaki)设计单位:sasaki概念设计说明海棠湾的总体理念提倡环境重建;保护南面内陆泻湖和北面藤桥河周围的生态;保护中央区域丰富的农业传统和村庄;把度假区开发集中在基地北部和南部。
南面的开发是与现存区域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亚市区以及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片区以林旺镇为后盾,配合较高密度的开发,迎合国内外游客的需要。
片区内的铁路港提供优良的休闲沙滩,这里风景如画,更加安静,海水更适合家庭休闲。
一个容纳零售,餐馆,娱乐以及服务设施的娱乐区将为游客提供多种活动,丰富他们的海湾假日体验。
北面靠近度假区中心的地方有种类繁多的住房,包括公寓,联体住宅和单家庭住宅,构成终年活跃的度假住宅社区。
这些社区靠近休闲和娱乐设施,提供开放空间和视线走廊。
在研究区域的中心地区,要保留海岸小农庄的农业生活方式,因为它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文化和农业旅游机会。
要改善基础设施,使这些区域更加适合发展以民宿,经济型住宿和土菜馆为形式的小规模农业文化和生态旅游。
这些村庄的传统,包括节日,丰收庆典和其他庆祝将使游客有机会参与独特有趣的活动。
中央农业区的北部包括现存藤桥河。
这条大河是区域农田和居民的主要水源。
必须确立一个河流重建工程,帮助藤桥河恢复充足的水量。
这个工程包括去除一些阻碍沉积物自然流动,已经造成某些河段干涸的堤坝或者修改这些堤坝的设计。
另外,沿河采沙必须禁止,使沙子得以回到沙滩生态系统中。
在海棠湾的北部,藤桥河以外以及土福湾沿岸因为这里的海滩朝南,是兴建一些豪华酒店的理想场所。
这里可以提供私密,安静,高质量的服务和休闲空间,它将迎合更加高档的市场群体的需要。
象南面的林旺镇一样,现存海棠湾镇将提供一系列服务设施,如警察局,消防队,医疗中心,零售和餐馆。
低密度住宅区也将安排在这个区域内,适合希望经常前来观光的游客。
(总体开发区概念总平面图)土地使用海棠湾概念性用地总平面提倡重建生态和保护基地内的独特景观。
三亚海棠湾片区安置房规划设计与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保障房、租赁房以及安置房的设计建造力度,从社区环境,总图布置、建筑功能以及建筑绿色舒适性设计角度而言,与常规居住区住宅设计具有一定差异性,本文以三亚海棠湾安置房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其整体规划思路与方案设计逻辑,根据项目实际规划设计条件与总图设计,优化方案设计过程,文章并从设计概念、功能结构、交通流线及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过程解析,为相关安置房设计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安置房;规划设计;功能设计;原创方案;1引言在城镇化过程中伴随大量老旧居住区的拆迁与更新,同时出现大量安置房建设需求,其合理规划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稳定进步。
但是,目前国内安置房设计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导致安置房设计结果千篇一律,平淡乏味,甚至有些安置房小区忽视设计重点,因此,在安置房设计初期,就应多从功能使用与当地居民需求出发,通过设计附加值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满足实际生活需求,完成项目设计的初衷。
本文以三亚海棠湾安置房项目为例,对其规划设计进行分析。
2项目概况项目位于海南三亚市海棠区,是三亚市四个市辖区之一。
辖区原为海棠湾镇,因境内有国家海岸海棠湾而得名。
项目基地距离三亚市区20km,可通过竹落岭路方便到达,同时邻近海南环岛高速,方便省内其他区域到达。
项目基地主要分为10个地块,容积率均需小于2.5,绿地率小于35%,建筑限高60m,建筑密度小于35%,设计条件约束性强;另外,基地西侧为商业用地,分布有大量商业街与商业综合体,东侧与酒店住宅群隔河相望,南侧与北侧均为居住区,西北侧分布有海棠区小学与初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本项目立足于当地居民需求,打造立面层次丰富且有质感的建筑风格,提升整体形象。
3设计概念本方案预从一开始重拾地缘文化,增强在地居民自豪感。
设计者追寻本地文化根源,据传说,这一带地方,古时林木旺盛,是这一带的“林王”,后来人们把“林王”逐渐叫成“海棠区”,也就是今天海棠区镇名称的来源。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能与规模第三章用地构成与布局结构第四章街区划分及控制指标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第八章强制性内容第九章项目实施与管理第十章远景发展控制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海棠湾区域的开发建设,更好地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大调整(1995-2010)》,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海棠湾区域近期开发建设和远景发展控制的指导性文件,海棠湾区域的近期建设项目及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均应符合本文本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条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本次规划研究范围南起亚龙岭,北至三亚市界,西起东线高速公路,东至海边,包括南田温泉和蜈支洲岛,总面积为98.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分区规划范围为滨海一线沙坝地带和其它近期需要发展的用地,总面积为28.92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与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大调整(1995-2010)一致,为2010年。
结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区域远景发展(2020年)的控制要求,作为本次规划的研究部分成果。
第五条本次规划的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大调整》(1995-2010)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5.《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2月24日)6.《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综合方案》专家评审意见(2006年)7.《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8.《海南省改善城镇环境建设、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若干规定》(2001)9.《三亚市山边、河边、海边景观控制管理规定》(1997年)10.海南省政府及三亚市政府关于海棠湾开发的相关设想第六条本次规划的原则为:1、生态优先——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安排海棠湾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严格限定禁止开发的区域。
三亚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单位:EDSA1. 基址环境(1)区域概况海棠湾位于三亚市东北部滨海地带,距三亚市区仅28公里。
规划用地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8.4公里,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由三亚市海棠湾镇的海棠湾和陵水县英洲镇的土福湾组合而成。
区内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较大,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ºC,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17.4ºC至21ºC,区内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风。
(2)基址分析此次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规划实际规划范围西侧以境内海榆东线公路为界,东至海边,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
l在规划范围之内,南部主要为铁炉港泻湖,泻湖面积约8平方公里;中部为以龙江塘为核心的湿地,龙江塘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北部为椰子洲和土福湾。
其中椰子洲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内的一个景点,面积约2平方公里。
基地内包括两块重点自然保护用地,南部的红树林和北端的藤桥河湿地保护区。
红树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濒临灭绝。
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需要重点保护。
地形海棠湾地势总体上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多为山地,东部主要为宽阔平坦的河流冲积和滨海平原。
规划区域内除局部山地外,坡度较平缓,周边山地坡度较陡。
高敏感地区和重要栖息地淡水资源:饮用水库及主要水库,这些水域为动、植物提供了水生环境,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
河口生态系统: 椰子洲, 河口生态系统属于敏感系统,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重要生境之一。
湿地资源: 红树林湿地,湿地资源在水循环、碳循环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是许多鸟类和其它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沙坝、沙滩生态系统: 自然海岸线资源,是长期自然演替的结果。
(3)用地适宜性分布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三类用地类型,即可开发用地、不可开发用地和可适度开发用地。
可开发用地是指开发本身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多影响,而且土地适于开发;不可开发用地指具有环境特质性或受到人为影响后容易在质量退化或对整个区域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这类土地作为保护型用地;可适度开发用地是指这类用地的开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或建设用地安全性需要予以重视,这类土地如果开发要考虑更多的安全性以及环境影响,在建筑密度、数量、布局上要多予考虑。
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课件 (一)亚海棠湾作为一个美丽的海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风景区。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地区资源,制定了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课件。
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规划范围亚海棠湾围绕亚龙湾景区,包括长虹半岛、海棠湾、龙川湾、亚龙湾、金鸡岭等地区。
规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市设计,包括整体规划、主要城市道路、公共空间等;二是开发建设,包括商业、住宅、文化、旅游等;三是配套设施,包括绿地、停车场、供水、供电、供热、通讯、污水处理等。
二、城市设计亚海棠湾城市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将亚海棠湾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注重文化、自然和人文环境;其次,建设高品质、多样化的人居环境与配套设施,引进国际先进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优化城市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后,注重生态环保,保护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和绿色山水资源。
三、开发建设根据规划,亚海棠湾将重点开发建设商业、住宅、文化、旅游等。
商业区将集中在龙川湾和亚龙湾两个区域,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和餐饮娱乐场所;住宅区将以海洋文化为主题,设计各种特色的度假公寓和别墅;文化区将建设博物馆、艺术中心、图书馆和文化园区;旅游区将注重打造海岛度假和跨境旅游综合体。
四、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亚海棠湾将建设大量绿地、停车场、供水、供电、供热、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
其中,绿地设计将充分利用亚海棠湾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打造各式各样的公共绿化景观;停车场将多层次、多功能地解决洪峰期交通压力;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将注重节能环保、高效稳定地确保城市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旨在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通过规范的城市规划和精细的城市设计,实现城市功能和环境的优化,打造亚海棠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海湾城市。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区规划范围:南起亚龙岭山边,北至三亚市行政边界,西起东线高速公路,东至海边,包括南田温泉片区和蜈支洲岛,规划区面积约为98.78平方公里。
分区规划期限:2006年—2020年。
职能与规模
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
海棠湾职能:世界级的旅游度假天堂,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综合体。
海棠湾可容纳居住人口规模为:规划期末(2020年)25万人。
其中,过夜游客14万人左右(包括酒店和度假公寓),服务人员7万人左右,原住民4万人左右。
用地结构与布局结构
海棠湾总用地面积98.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的52.2%。
海棠湾的用地结构为:居住用地占总城市建设用地的17.5%,公共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5%,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4.2%,道路广场用地占总城市建设用地的6.1%。
海棠湾的用地布局结构为:“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
其中:
一点:蜈支洲岛,用地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构建成为具有观光、游览功能的海岛热带雨林公园。
一带:沙坝酒店带,世界顶级酒店及海滩公共设施集中区。
三区:南区:南起铁炉港,北至林旺高速联络线,主要功能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区(游艇港、高档酒店、旅游小镇、山前度假村等);中区:包括大小龙江塘和指状湿地范围,主要功能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区(顶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游艇社区等);北区:南起指状湿地,北至三亚市界,包括藤桥镇、椰洲、风塘等多个场地单元。
主要功能定位为多元文化度假区(本土与异域文化主题酒店、椰洲观光、温泉度假、传统旅游小镇等)。
六片:是指从南到北结合场地特征划定的各个功能片区,分别是:
铁炉港片区: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心;林旺片区:现代旅游服务小镇区;龙江塘片区:高端品牌休闲度假区;风塘片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椰洲片区: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土福片区: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
五楔:指的是顺应山势、通向海滨的五条主要绿化通廊,或结合高尔夫、或结合道路隔离绿化、或结合公园绿地,成为保障区内公共开敞空间有效落实、组团之间有效隔离的重要生态绿楔空间。
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远期居住用地总面积903.21公顷,占海棠湾建设用地17.5%,其中一类低密度居住用地803.93公顷,二类居住用地99.28公顷。
另综合商住用地289.18公顷,该类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60%。
公共设施规划
海棠湾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为1521.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5%。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47公顷;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415.85公顷;规划酒店用地318.27公顷;规划旅游度假用地126.92公顷;规划体育用地278.65公顷;规划医疗卫生用地8.10公顷;规划文化娱乐用地20.87公顷;教育科研设计用地69.28公顷;旅游服务用地40.62公顷;综合商住用地289.18公顷。
综合交通规划
海棠湾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区域西侧的东线高速公路和海榆东线以及规划的东线高速铁路,规划高铁客站设置在藤桥镇南部。
海棠湾路网结构为三纵九横:
三纵:组团间联系道路、滨海景观大道、滨海步行观光路
九横:高速公路联络线、海榆东线联络线
景观规划
总体景观框架为“三轴、三带、六区”的结构:
三轴:贯穿场地南北的重要景观轴,分别是滨海大道景观轴、海棠大道景观轴、高速及国道景观轴。
三带:依据场地特质形成异质开敞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带,分别是沙坝景观带、滨水景观带和农田景观带。
六区:根据功能侧重的不同以及风貌特征的各异划分为铁炉港泻湖景观区、林旺特色小镇区、龙江塘及指状湿地景观区、风塘景观区、椰洲湿地公园及温泉小镇景观区、海洋科博景观区六个特征景观风貌区。
核心功能定位
海棠湾的三大核心功能是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和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中心,核心功能在各开发单元的位置和用地必须得到保障和落实。
C10地块位于海棠湾最南端,总用地面积为8.94平方公里,定位为高端主题型度假社区;B1地块为17.02平方公里,是面积最大的一处,定位为顶级品牌休闲度假区,主要建造七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顶级高尔夫球场等;C6地块主要建造综合性休闲度假区;A7地块以国家海岸湿地公园为主要特色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C3地块主要以发展影视文化、温泉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由位于沙坝上的6个主题酒店群(位于C10、C6、B1、A8、A7片区)和在主要通海道路与滨海景观大道结合处集中设置的海滩公共服务区及多处沙坝公园(位于C10、C6、C5、B1、A9、A8、A7片区)组成。
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包括国际游艇港(位于C10、C8片区)、海棠湾国际风情小镇(位C6、C10片区于薄尾岭北侧环湖区域)、龙江塘游艇社区(位于B1片区北侧)、风塘区国际社区和主题公园(位于A8片区)以及结合泻湖与场地内河设置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及游艇度假项目。
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中心包括海洋公园(位于C5片区)、国家海洋研究院(位于A4片区)、国际海洋科学中心(位于A4片区)、国家海洋大学(位于A4片区)、国家海岸湿地公园(位于A6、A7片区)、国际会议中心(位于B1片区小龙江塘区域)等组成。
海棠湾解放军301医院选址:海棠湾控规南区C10片区部分地块,地理坐标为:东经180°17′20.0″,北纬109°42′58.7″。
位于规划区域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