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都尉,表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罗刹海市》全文翻译及解析《罗刹海市》全文翻译及解析《罗刹海市》全文翻译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
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材,从小就洒脱大方,喜欢唱歌跳舞。
经常跟着戏班子演出,用锦帕缠着头,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美称。
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很有名气。
父亲年老体衰,放弃了经商,回家闲住,对马骥说:“几卷书,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应该继承父业去经商。
”马骥从此就慢慢做起买卖来。
一次,马骥跟别人去海外经商,被飓风刮走了。
漂了几天几夜,来到一个都市。
这里的人个个都非常丑陋,看见马骥来,以为是妖怪,都惊叫着逃走了。
马骥刚见到这情景时,还很害怕;等知道那些人是惧怕自己时,就反而去欺负他们。
遇到吃饭的,他就跑过去,人家吓跑了,他就把剩余的饭菜吃掉。
这样过了很久,进入一个山村。
山村中的人相貌也有像人的,但是都破衣烂衫,像讨饭的。
马骥在树下休息,村里人都不敢过来,只是远远地看着他。
时间长了,觉出马骥并不是吃人的妖怪,才开始慢慢接近他。
马骥笑着同他们攀谈,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大半能听懂。
马骥就告诉他们自己的来历。
村里人很高兴,遍告乡邻:来客不吃人。
但是那些长得丑陋的,看看他就跑了,始终不敢到跟前来。
那些来的人,五官的位置都与中国人大体相同。
他们摆上酒菜共同招待马骥。
马骥问他们怕他的原因,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往西走二万六千里,有个中国。
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
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穷,村人回答说:“我国所看重的不在学问才能,而在相貌。
长得最美的做大官,稍差一点的做小官,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
像我们这样的,刚出生时,父母就以为不吉利,常常都被抛弃了。
父母不忍心丢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
”马骥问:“这叫什么国?”回答说:“叫大罗刹国,往北三十里是都城。
”马骥请他们领着到都城看看。
于是,第二天鸡一叫村人就起身,领马骥一块去了。
天亮后,才到达都城。
曹魏官职表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但是你了解曹魏官职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魏官职表,希望能帮到你。
曹魏官职表文臣官职:【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二品】(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三品】侍郎(尚书郎)侍中中书令大尚书大长秋执金吾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太常丞太仆丞廷尉丞宗正丞少府丞光禄勋丞大司农丞大鸿胪丞【五品】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主薄丞相长史光禄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礼官大夫黄门侍郎从事中郎【六品】议郎郡史赞飨食监祭酒御史员右都侯左都侯左仆射【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从〕五官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从]中书丞符节丞尚书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县尉县丞县史钟官导官主事御府尚方[从]议曹,主谋议事辞曹,主评讼事奏曹,主章奏事决曹,主罪法事集曹,主簿计事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仓曹,主仓谷事金曹,主钱币盐铁事侍曹,主通报事※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武将官职【一品】大大都督[从]左都督右都督卫【二品】骠骑大车骑大中军大[从]辅国镇国辅军镇军【三品】前左右后【四品】征东征南征西征北[从]镇东镇北镇南镇西【五品】安南安东安北安西[从]平东平南平北【六品】军师: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
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名号。
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
护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名号。
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都护):高级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高级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高级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伏波:杂号之一。
夏侯敦曾任此职厉锋:杂号之一。
曹洪曾任此职武卫:杂号之一。
许褚曾任此职荡寇:杂号之一。
张辽曾任此职讨寇:杂号之一。
王平曾任此职灭寇:杂号之一。
历代职官品位表(一) 汉代百官秩禄表*万石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真二千石诸侯相詹事二千石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詹事将作少府大长秋长乐少府长信少府典属国水衡都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司隶校尉诸侯相郡太守长信中太仆诸侯太傅诸侯御史大夫诸侯中尉中少府左曹右曹大郡都尉州牧长陵令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比二千石丞相司直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监羽林中郎将西域都护奉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郡都尉护军都尉千石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太常丞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廷尉正监廷尉左丞廷尉右监诸侯郎中令诸侯仆万户县令将军长史执金吾丞比千石太中大夫郎中车将郎中户将郎中骑将谒者仆射期门仆射谏大夫六百石将作少府丞詹事丞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廷尉右平京兆丞左冯翊丞右扶风丞京辅都尉丞左辅都尉丞右辅都尉丞郡长史州刺史郡太守丞郡都尉丞万户县令朔方刺史太子门大夫太子庶子太常掌故武骑常侍公车司马令大厩令未央令家马令车府令路軨令骑马令骏马令式道左候式道右候式道中候廪牺令闾师比六百石博士议郎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戊已校尉太子洗马谒者五百石县长县丞县尉比四百石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三百石次县长比三百石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二百石左冯翊卒史县丞县尉百石御史属左右内史卒史郡国五经卒史大行卒史长安游缴长安狱吏比百石斗食佐史*本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写成。
(二) 三国魏职官品位表*第一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第二品诸四征、四镇、车骑、骠骑将军诸大将军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将军光禄大夫九卿司隶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中领军诸县侯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第四品城门校尉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骑、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护军监军五营校尉南、北、东、西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领兵刺史乌丸、诸匈奴、护羌蛮夷等校尉诸乡侯第五品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谒者仆射虎贲中郎将符节令冗从仆射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仆太子卫率诸军司北军中候都督护军西域校尉西戎校尉礼见诸将军鹰扬、折冲、轻车、虎烈、宣威、威远、宁远、伏波、虎威、凌江等将军太学博士将兵都尉牙门将骑督安夷、抚夷护军郡太守国相、内史州、郡、国都尉国子祭酒诸亭侯州单车刺史第六品尚书左、右丞尚书郎中秘书丞、郎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部曹侍御史诸督军奉车、驸马都尉诸博士公府长史、司马骠骑将军长史、司马车骑将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将兵助郡尉置司马史卒者诸护军太子侍讲太子门大夫太子中舍人太子常从虎贲督、司马督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盐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司竹都尉材官校尉骠骑、车骑、卫将军府从事中郎四征镇公府从事中郎公车令诸县、署令千石者千人督校尉督守殿内将军殿内典兵黄门冗从仆射诸关内名号侯诸王、公友第七品期门郎诸国公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诸狱丞太子保、傅丞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长史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司马诸公正、行参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诸持节督正、行参军二品将军正、行参军门下督中书通事舍人尚书曹典事中书佐著作郎太子洗马北军中候丞城门、五营校尉司马宜禾、伊吾都尉度支都尉典农都尉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监淮海津都尉诸国文学太子食官令、舍人单于率正都水参军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左、右都尉武卫、左卫、右卫长史武卫、左卫、右卫司马京城门候诸门候副散牙门将部曲督殿中中郎将、校尉尚药监尚食监太官食监中署监南、北军监中廷御史禁防御史小黄门诸署长谒者灵芝园监黄门署丞中黄门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议郎三台五都侍御史太庙令诸公府掾、属诸府记室符玺郎门下郎中书主事通事第八品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各省署之主书、主图、主谱令史太常斋郎京城门郎四安、四平将军长史四安、四平将军司马三品将军正、行参军四品将军正、行参军郡丞西域戎部译长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州、郡、国都尉司马司盐、司竹监丞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马材官校尉司马秘书校书郎东宫摘句郎诸杂署长关谷长王太妃、公主家令诸部护军司马王、郡公诸杂署令国子、太学助教诸京城四门学博士诸国常侍、侍郎殿中都尉司马殿中羽林郎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黄门从官诸杂号宣威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门下禁防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诸乡有秩、三老诸州郡防门尚书、中书、秘书令史第九品兰台、殿中、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诸县令、长、相关谷塞尉仓簟河津督监殿中监典事总章戏马监诸纸署监王郡公侯诸署长司理治书异族封公世子庶子国谒者大夫诸署丞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太子掌固主事候郎王官舍人副散部曲将武猛中郎将、校尉别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本表据《通典》、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而作。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袁)枢字践言,梁吴郡太守君正之子也....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元)梁武县长郑军之子舒子建彦。
他很安静,擅长阅读。
他有一个显赫的家庭和丰富的财产。
他独自一人生活,生活水平一般。
他没有联系人。
他坐在房间里,不出差。
他没有荣誉感和利益感。
从梁秘书郎开始,李王子放弃了他的人民。
后经混乱后,他去了武均省,为丁的父亲担心。
当四方受到干扰时,人们乞求原谅,生活在哀悼中,甚至听说过孝道。
国王和尚辩称侯景是平的,镇在首都。
他竞争衣服和衣服。
杜门一个人住,没有询问信息。
绍台元年,他被征召为黄门侍者。
第二年,他还是官员部部长。
永定第二年,他改行参加大选。
三年后,首都迁至官方部长,领导人照旧当选。
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
初,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卒于梁世。
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
至是将葬,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驸马都尉。
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汉氏初兴,列侯尚主,自斯以后,降嫔素族。
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或以加于戚属。
《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
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
今公主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
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
远近二例,足以据明。
时以枢议为长。
天甲元年,任公使。
阴如阳,阴治。
在50年的葬礼后,偿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支付你父亲的葬礼。
他的军衔已经满了,他是一名正式的随从,而《史记》依然不变。
当时,仆人向钟菊开枪。
虽然他参加了棕榈树的选举,但他被全恒吸引,走出了支点。
他的大部分建议都是有目的的。
大明历朝封爵(公、侯、伯)表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明朝封爵的人,除了功臣,还有外戚,这里我只录功臣。
明朝的功臣一般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为随太祖开国的,第二部份为随成祖靖难的,第三部份为后世守卫疆土的。
这里先列第一部份,合计六十三名(另附建文帝封的伐燕功臣两名,共六十五名),只列爵位名、封爵人、封爵年、除爵年、除爵原因、袭爵人等项,冗余的不列。
按封爵年份排序:一、魏国公徐达。
吴元年封。
后代依次为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二、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封。
其子常茂改封郑国公,因罪削,常茂之子常升改封开国公,后代依次为常升、常继祖、常宁、常复、常经、常凤,常凤之子常玄振降封怀远侯,后代依次为常玄振、常文济、常胤绪、常明良、常延龄。
三、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封。
洪武廿三年坐党死,除。
四、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李景隆、李璿、李濂,李濂之子李性降封临淮侯,后代依次为李性、李沂、李庭竹、李言恭、李宗城、李邦镇、李弘济。
五、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封。
洪武廿八年赐死,除。
六、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邓镇、邓源、邓梃、邓炳,邓炳之子邓继坤降封定远侯,后代依次为邓祖锡、祖世栋、邓绍煜、邓文明。
七、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封。
后代依次为汤鼎、汤晟、汤文瑜、汤伦,汤伦之子汤绍宗降封灵璧侯,后代依次为汤绍宗、汤佑贤、汤世隆、汤之诰、汤国祚、汤国祥、汤文琼。
八、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九、吉安侯陆仲亨。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三年因罪诛,除。
十、江夏侯周德兴。
洪武三年封,洪武廿五年因罪诛,除。
白居易所处时代,是按散官官阶著官服服色吗?本文是《青衫与青袍:白居易的变相吐槽》系列第二篇文章:亲宾相贺问如何?服色恩光尽反初。
头白喜抛黄草峡,眼明惊拆紫泥书。
便留朱绂在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
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
――白居易《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中的〝觅金鱼〞,字面意思是指寻找唐代官员腰间佩的金鱼袋。
白居易作此诗时的职事官――尚书主客郎中,尚书主客郎中其实就是尚书省礼部主客司郎中。
白居易好友元稹此时的官职――中散大夫守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唐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一般佩于腰右。
武则天时期曾改为龟袋,唐中宗神龙元年恢复旧制。
白居易所处时代依然是: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鱼袋;五品以上服绯,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出于对〝鱼袋〞新奇的摸索,发现爸爸腰间的〝鱼袋〞不翼而飞了,而小元叔叔的腰间依然佩有金鱼袋。
本诗的题目叫《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按规定四五品绯袍应佩银鱼袋才对,白居易为什么说自己脱掉了之前担任刺史时著的绯袍,并且腰间的〝金鱼〞不翼而飞了呢?唐代上州刺史属从三品,中州刺史属正四品上,下州刺史属正四品下,那么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之前究竟担任的是哪一品阶的刺史呢?这首诗中的〝金鱼〞如果真的指金鱼袋的话,他应该担任的是上州刺史才对,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晚唐诗人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中,有〝一笑君王便著绯〞的诗句;白居易《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中,有〝便留朱绂在铃阁〞的诗句,看来〝朱绂〞与〝绯袍〞似乎成了一对标配。
朱绂〞原指古代高级官员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早在唐代官服体制正式形成之前,曹植便写有〝冠我玄冕,要我朱绂〞的诗句。
〝朱绂〞后来也成了官服(正规场合的官服)的代称。
〝便留朱绂在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朱绂〞既然可以指代正规场合所穿的官服,〝青袍〞可能指代与正式官服相对而言的便服(即官员的常服)。
白居易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势,强调自己没有〝人尽其才〞。
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公主”这个词,它的词义指“君主的女儿”,这尽人皆知;但它的词源意义,就是它的构词理据,却鲜为人知:“古代帝王嫁女时让同姓的公侯主婚。
”颜师古于《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
”比“公主”低一级的,是诸侯的女儿“翁主”,由亲爹主婚。
您看,皇上闺女不愁嫁,婚礼的规格很高,皇上不亲自主婚,而由同姓的带公爵或侯爵头衔的高官(起码相当于今天副总理职位的官员)主婚,所以叫“公主”。
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
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
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
驸马指皇帝的女婿,众所周知。
但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呢?原来魏晋时,皇帝女婿常任“驸马都尉”这个官职,掌副车之马,作为皇帝外出时的贴身随从。
《汉书·百官公卿表》:“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
”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
”可见,驸马是皇帝近侍官的一种。
三国时玄学家、美男子何晏娶了魏文帝的闺女金乡公主,文帝任命他做驸马都尉。
从此,皇帝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之官职,简称“驸马”。
中国人常说“闺女是爹妈的贴身小棉袄”,其实,姑爷(驸马都尉)也是贴身棉袄。
一路上,老人家总怕发生变故,遭遇刺客,每日沿途上百里往往布置几万便衣,24小时不眨眼地严防死守,还是不放心。
于是,三五名乘龙快婿改乘高头骏马,警惕地捍卫在御辇之侧,随驾护卫,以防不测。
这就是驸马!说白了,驸马就是皇上外出时的贴身保镖。
一般说来,驸马爷长得都不能太差,仪表堂堂地在两厢伺候或勤王护驾,除忠心耿耿之外,还可显示皇家姑爷之气派,甚至因英俊威武,可震慑恐吓图谋不轨的刺客。
如果驸马是何晏这样的美男子,那就更好啦!可以牢牢吸引住沿途站在远处围观或夹道欢迎男女之眼球,尤其赢得中年以下女性之芳心,分散其注意力,俟其清醒之后,车队早已风驰电掣地过去了。
唐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唐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大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声誉八方,四海咸服.唐朝是一个非常富庶的一代,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据史料记载,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12.5斤)仅需要5文钱!!而到清朝相同重量的米则需要大约130文,物价竟然便宜25倍!!可见当时物质之丰富程度.同时,隋唐还是科举考试的发起时期,在此之前的官员主要是名门望族,士大夫,这些人有封地与财产,做官是义务,国家给的俸禄对他们拥有的财产来说,很少很少,所以俸禄对于他们而言无所谓.而到隋唐后,寒门也可当官,当官成为士人生存发家的道路,为此朝廷也相应大幅提高官员的待遇,以保证官员们安心办公,而无须为生计操劳.唐代的官员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几部分组成。
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当于今国务院各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级别)为例:每年禄米400石,职田9顷,杂役38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赐绢5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据品级国家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给营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级配给丧葬所需一应器物,赠绢、布、绵等100段,粟百石。
遇有特殊情况,还有赏赐。
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加俸禄,反之则减扣。
当然,官吏还有其他待遇,如亲属免役、住房、乘车、受田、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和做官等优惠和特权。
每年可享受公休假(汉朝是5天一休,唐朝是10天一休)。
家里父母亡故,享受“丁忧”一年。
并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也就是说七十岁了可以退休)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赘婿地位低下,驸马亦如此
非但寻常百姓家,即便是贵为帝婿的驸马,其地位与显贵也往往是表面的。
驸马原属官职,汉武帝时始设驸马都尉管制。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在都尉掌御乘与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
”二千石的封路在当时几可比乎三公,可见其职务之重。
至东汉时期此职务依然很重,仍享二千石的俸禄。
那么皇帝的女婿又如何专称驸马呢?其源于东汉馆陶公主下嫁韩光,而韩光职衔恰好是驸马都尉,故此后,驸马即成为帝婿之专称。
至魏晋,帝婿均拜之为驸马都尉,自此形成定例。
且后世之驸马也确实只是一种称号而已,非为实官了。
至清代称为额驸。
不过即使贵为帝婿,驸马在公主面前毕竟也是臣子,故规矩限制甚多,不同于寻常之家夫妻之礼。
据《明史》记载,“驸马黎明于府门外月台四拜,云至三月后,则上堂、上门、上影壁,行礼如前。
始视善于公主前,公主饮食于上,驸马侍立于旁”据此看来,驸马也不过是个衣着华贵,表面显耀,而实际上不过是个未净过身的大奴才罢了。
而且驸马爷还要有超人的度量,能够微笑对待拥自己老婆而眠的家伙。
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勖和禅宗一、介绍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开展了许多独特的文化活动。
其中,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勖对禅宗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李遵勖的生平和他对禅宗的影响。
二、李遵勖的生平李遵勖(1059年-1116年),字大俊,四川郫县人。
他是北宋时期重臣李常的长子。
他从小聪明机智,深受父亲的钟爱。
李遵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秀,逐渐得到官员的提携。
李遵勖成年后,被任命为驸马都尉。
作为驸马都尉,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文书、组织仪式和主持皇家宴会等活动。
李遵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深受皇帝赵曾的信任和赏识。
三、李遵勖对禅宗的影响1. 弘扬禅宗李遵勖对禅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禅宗的弘扬上。
他热爱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
在担任驸马都尉期间,他积极推动禅宗的发展。
他经常与僧人进行交流,并从他们那里学习禅宗的理论和修习方法。
他还组织了一系列的禅宗讲座和禅修活动,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参与,推动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发展。
2. 资助寺庙建设李遵勖对禅宗的发展不仅限于理论传播,他还积极资助寺庙的建设。
他慷慨捐赠财物,帮助寺庙修建和维护。
他还亲自参与寺庙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寺庙建筑符合禅宗的理念和风格。
这些寺庙成为禅宗信徒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为禅宗在北宋时期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增强佛教文化交流李遵勖还积极促进佛教文化的交流。
他与其他国家的佛教学者保持密切往来,邀请他们来中国讲学,也积极派遣中国僧人出国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禅宗的经典、修行方法和禅宗的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对中国禅宗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勖对禅宗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深远的。
他通过弘扬禅宗、资助寺庙建设和增强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推动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传播。
他的贡献不仅对禅宗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五、参考文献1.陈亚丹.(2012). 李遵勖与北宋文士交往初探 [J]. 中国文化研究.(10).2.张恬.(2014). 李遵勖与禅宗的关系探究 [J]. 宗教文化研究.(6).3.赵小桐.(2016). 李遵勖对北宋禅宗的贡献 [J]. 北宋研究.(2).。
《南史·褚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褚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南史·褚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史·褚彦传》原文及翻译南史原文:褚彦回幼有清誉。
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
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
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
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
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
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
”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
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
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帝不从,珍奇寻又叛。
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
”彦回惧而奉旨。
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
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译文:褚彦回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
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
唐朝武将官职:正一品:天策上将(唯李世民一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中都督、上都护、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从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将军、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大都护府副都护正四品:忠武将军、壮武将军、上府折冲都尉、上都护府副都护、上轻车都尉、军器监、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从四品:宜威将军、明威将军、轻车都尉、太子左右卫、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正五品:定远将军、宁远将军、上骑都尉、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太子亲勋翊卫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下府折冲都尉从五品:游击将军、骑都尉、亲王府副典军、驸马都尉、奉车都尉、下都督府上州司马正六品:昭武校尉、骁骑尉、昭武副尉、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上镇将从六品:振威校尉、振威副尉、飞骑尉、诸率府左右司阶、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下府果毅都尉正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云骑尉、京兆河南太原府司录参军事、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中镇将、太子千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下镇将从七品: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武骑尉、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左右监门直长、勋卫、太子亲卫、太子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折冲府校尉。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原文及译文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原文及译文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
祖僧畟,梁左民尚书。
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
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
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
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
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
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
出为吴郡太守。
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集士卒,修器械,民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
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
四年,侯安都徙镇江州,以本官监南徐州。
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
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
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
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
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
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
前后夺情者三,皆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
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
四年,加侍中。
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
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
诏赠侍中、太子少傅。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
谥曰贞宪。
(节选自《陈书?沈君理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巡,素与高祖相善素:平素,一向B.元帝征为少府卿征:征召C.领步兵校尉领:统领D.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弊:凋敝,疲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沈君理被高祖器重的`一组是(3分)①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②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③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④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⑤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⑥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A. 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君理素有令名,讲风度重仪表,广泛涉猎经世典籍,有卓越的见识,曾受父亲沈巡派遣从东阳前去南徐州晋见高祖,高祖非常看重他。
《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原文及译文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原文作者:陈寿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也。
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
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洽独以“冀州土平民强,英桀所利,四战之地。
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
荆州刘表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遂与亲旧惧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从本初,辟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黜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
”遂南度武陵。
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
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
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
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今朝廷之仪,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
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
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
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
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魏国既建、为侍中。
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
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罢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
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
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
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
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
”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
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
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
然人情难保,要宜考核,两验其实。
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
“洽对曰:”玠信有谤主之言,当肆之市朝;若玠无此,言市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
“太祖曰:”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为君之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