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之死的书评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2
白雪公主必须死读后感这本书啊,和我们熟知的白雪公主的童话那可是大相径庭。
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充满梦幻、美好结局的故事呢。
可是啊,一翻开书,就被那股子压抑的氛围给笼罩住了。
书里的情节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紧紧地缠住。
我特别对书里的人物塑造印象深刻。
那些角色都不是单纯的好或者坏,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一样复杂。
主角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她的挣扎和困惑,我感觉就像是我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一样。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她的位置,我能像她那样坚持吗?真的很难说啊!而且啊,书里描写的那种小镇上隐藏的黑暗秘密,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丑陋的东西。
这让我不禁感叹,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啊。
不过呢,在这一片黑暗之中,又有着主角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这一点又让我觉得特别振奋人心。
我觉得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独特。
他不会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你,而是一点一点地给你透露一些小线索,就像在跟你玩一个很神秘的游戏。
这就使得我在阅读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一直想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后,我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关于人性的黑暗面吗?还是在说真相的力量?我感觉它像是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理解。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有点模棱两可,你说主角到底是找到了真正的解脱呢,还是又陷入了另一个未知的困境?这真的很值得玩味啊。
你们看了这本书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的话,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说不定你能从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这真的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会让你看完之后对很多东西有新的思考!。
公主之死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公主之死读后感读了《公主之死》这本书,我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呀!也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公主应该是过着无比幸福、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对吧?可这本书里的公主,命运却如此坎坷,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我觉得吧,公主之死可能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你想想,一个身份尊贵的公主,居然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难道不是对那个社会的一种讽刺吗?也许有人会说,公主嘛,享受了那么多荣华富贵,死就死了呗。
但这能这么简单地看吗?肯定不能啊!公主也是人啊,她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梦想。
说不定她曾经梦想着能嫁给自己心爱的人,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呢。
可现实却是那么残酷,政治斗争、家族利益,把她当成了一个牺牲品。
这难道不可悲吗?我就想问了,难道权力和利益真的就比一个人的生命和幸福还重要吗?再说说公主身边的那些人,有的可能是真心为她好,有的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对你笑脸相迎,背地里说不定在算计着你呢。
哎呀,人心难测啊!不过呢,公主之死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比如,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多留个心眼,别被别人利用了?还有啊,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这种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呢?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路思考下来,感觉自己都快变成哲学家了,哈哈!篇二公主之死读后感《公主之死》?读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你能想象吗?一个本该被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最后竟然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这到底是为啥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太可怕了,把公主也给束缚住了。
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被关在了一个小小的笼子里,怎么扑腾也飞不出去。
公主可能也抗争过,也许她大喊着:“我不要这样的命运!” 可又有谁能听见呢?说起来,我觉得这公主也有点傻,为啥就不能聪明点,早早为自己打算呢?不过再一想,她从小就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别的活法。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评李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我近期拜读了李贞德的《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这本书虽然小,但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它从小处着眼,探讨了南北朝这一向儒家化过渡的时期中国法律的特点,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一个案例着手分析整个时代的法律特征,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李贞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汉唐之间妇女生活以及与相关的法制史和医疗史问题。
她的主要作品:1、《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台北:三民书局,2001;2002二刷;2005三刷;2006四刷)。
简体字本2008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日文版由大原良通译,《中国儒教社会に挑んだ女性たち》(东京:大修馆书店,2009)。
2、《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台北:三民书局,2008)。
编辑3、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第9册。
4、《性别、身体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
5、《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09)。
二这本小书,写的是公元六世纪时一位鲜卑公主的故事:她的爱、恨与婚姻。
她因妒忌而施暴,又因驸马外遇而受暴;结婚十年好不容易怀孕,却在丈夫的践踏下流产、伤逝。
①这个案件在历史记载中,有时被简称为“刘辉案”或“殴主伤胎案”,围绕这起案件,代表皇室旨意的门下省官员和以尚书三公郎中为代表的汉化官僚集团针锋相对,就如何处置驸马和与此案相关的四个平民展开激烈斗争。
从他们的共识和歧义之处,可以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该书所讨论的,主要是汉唐之间的历史,集中在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之间,也有学者称为中古时期。
公主之死读后感
《公主之死》读后感
《公主之死》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公主的死亡事件的描写和分析,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阴谋的王国。
公主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她对人民充满爱心,努力为王国带来和平与繁荣。
然而,她的美丽和善良却引来了许多嫉妒和阴谋。
最终,公主在一场意外中死去,引发了整个王国的震动。
公主之死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个故事中,公主的美丽和善良成为了她命运的诅咒,而那些阴谋家和嫉妒者却得以逍遥法外。
这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因为公主的死是那些丑恶的人心中的胜利,是社会的悲剧。
《公主之死》也让我思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公主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她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和爱心,却最终命丧于非命。
这让我感到命运的无情和不可捉摸,让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公主的死亡也引发了对社会的反思。
王国中充
斥着权力斗争和阴谋,善良和美丽成为了弱者的软肋,而那些丑恶
的人却得以肆意妄为。
这让我感到对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因为公主
的死是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的象征。
总的来说,《公主之死》是一部充满思考的小说,它通过对公
主的死亡事件的描写和分析,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深刻
思考。
公主的美丽和善良成为了她命运的诅咒,命运的无常和不可
预测性让人感到无力和悲哀,社会的道德沦丧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也让我更加
珍惜和坚守自己的善良和正义。
公主之死读后感《公主之死》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公主的生死离别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公主,她拥有着一切人们向往的幸福和美好,但是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在一次意外中,她失去了生命,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遗憾。
她的死让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同时也让我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公主生前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好和善良。
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真诚和善良的,她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的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让我对待生命有了更加珍惜和珍视的态度。
公主的死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生命中的一粒尘埃,我们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珍惜和身边的人的相处,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公主的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更加珍惜和身边的人的相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公主死后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她的悲痛和怀念。
公主的死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无比的悲痛和遗憾,他们对公主的怀念和悲痛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公主的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更加珍惜和身边的人的相处。
通过《公主之死》这部小说,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生命中的一粒尘埃,我们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珍惜和身边的人的相处,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公主的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更加珍惜和身边的人的相处。
总之,通过阅读《公主之死》,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公主之死书评书评1:法律儒家化过程中的女性——读《公主之死》闲话少说,台湾李贞德博士的这本《公主之死》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为副题,也透漏了本书的主题。
此书围绕北魏驸马刘辉“殴主伤胎案”,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皇室与汉化官僚集团的冲突与斗争。
就如何处置“犯罪嫌疑人”刘辉及刘辉两个情人张容妃和陈慧猛兄妹四人,双方观点对立,李贞德博士正是从对立的观点及他们各自的论证中向我们展现了南北朝“社会儒家化”过程中的“法律儒家化”的画卷,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期以及直至唐代的古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
在大部分国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风流无比,但这也有例外的时候。
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都“善妒”,甚至以此为“妇道美德”,强调“以妒防奸”,因此“善妒”也就成为女性出嫁前所必修的课程之一。
刘宋时代就有人编了一本《妒妇记》来调侃这种“妻管严”现象,而本书主人公兰陵长公主恰好正是当时妒妇的典型代表。
长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女儿,驸马刘辉是南朝叛将刘昶的孙子。
二人结婚后,兰陵长公主继承了“善妒”的美德,对驸马爷管束十分严格,曾经残忍地将与刘辉有染的一个怀孕了的婢女开膛剖腹处死,二人也因此决裂并离婚。
如果二人就此分道扬镳也罢,但不久长公主又请求复婚并得到太后允许,二人因此又成夫妻了。
后长公主怀孕,期间刘辉又在外面寻花问柳,与平民张容妃和陈慧猛有染,公主大怒,与驸马冲突,“刘辉在忿怒之中将公主推到床下,又用脚踩踏她的肚子,导致公主流产,最后终于因此次受伤过重而去世。
”之后刘辉跑路遭谋逆通缉,张、陈兄妹四人被捕入狱。
对于如何给这五人定罪,北魏朝廷意见不一。
以灵太后为代表的皇室及其意志执行者门下省坚持要处死刘辉及其情妇,理由是他杀死了皇室血脉——公主的孩子,他的情妇破坏皇室婚姻,都属于大逆不道。
同时,又将其情妇各自的兄长发配,理由是他们预知奸情却不加防范。
灵太后及门下省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基于灵太后的“女权意识”、姑嫂亲情以及皇室尊严。
《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_模板《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金融学院17级金融6班石文锋《公主之死》一书开括了我的眼界和思想深度,这本书虽然短短一百多页,却让我五味杂陈,久久无法平静,脑袋瓜充满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触目惊心的遐想,并与我对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的看法产生共鸣。
俗话说得好,没有谨记”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就难免重蹈前人的错误,势必风水轮流转,纵使时过境迁,也将物是人非,问题依旧困扰世人。
所以,我将对文中的事件结合当今社会高离婚率进行论述。
本书由李贞德编写,他学识渊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多所著名高校的教授,主要研究汉唐之间妇女生活以及相关的法制史和医疗史。
他作为学者,却一直不出书,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
这本书是在诸事纷扰的日子里完成的,实属不易,有幸的是写作过程充满亲友的殷切关怀。
可是在他为制度变革沉思默想时,他参考引用的研究成果作家康乐先生却传来噩耗,所以特意在书本用短序纪念他。
本书围绕北魏陵长公主在婚姻中发现丈夫刘辉通奸,两人引起争执,一发不可收拾,刘辉用脚踩长公主的腹部,导致她流产致死的案件。
针对如何判罚,而提出了古代儒家法制化,皇权与官家的矛盾和皇权与女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展开论述,从而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本书在表达处理方面很特别,采用典故加叙述加插图,能够紧密的结合史料,给人以信服力,不知不觉加深我对古代刑法的印象。
从中学到了不少常识。
比如,保辜指的是确认犯罪的方法和如今的侦察一个意思;还厘清了连坐和族刑的区别:连坐不一定株死,也可能流放,而族刑指诛灭所有家庭;以五服来衡量亲属尊卑关系;古代男子地位远高于女子可从非公室告一探究竟,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可以对子女奴婢动用私刑,并且她们还不能报官否则受罚;最残暴的还属匈奴的”荡肠”习俗,文中第107页”由于缺乏验孕等相关知识,为了确保生育的是自己的骨肉,男人在娶妻之后所生的头胎,一律处死,从第二个小孩才开始抚养”可见,男性为了确立自己的血统传承而不择手段;还有藉田仪式是为了善尽男耕女织责任,皇帝象征性耕种,皇后祭拜蚕神。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读书笔记一、公主之死的经过与争议1.公主之死的经过兰陵长公主和刘辉在宣武帝初期成婚,刘辉经常和其他女子有染,而兰陵长公主又为生性好嫉妒之人,故长公主曾因为无法忍受刘辉在婚姻外的行为,曾处死过怀孕的婢女,因而刘辉和长公主的关系十分紧张,之后灵太后决定消除刘辉的爵位,准予他们离婚。
不过之后长公主又与刘辉复婚,复婚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在之后的一次冲突中,刘辉用脚踩已经怀孕的长公主的肚子,并致使其流产,刘辉因而畏罪潜逃,之后长公主也因为流产而过世。
2.公主之死的争议在兰陵长公主流产之后,朝廷曾为了如何判处惩处刘辉和其有染的其他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以崔纂为代表的汉化官僚集团和以维护皇权保护公主势力的灵太后等官员们展开了辩论,崔纂分别从刑法适用、刑罚尺度、主观表现、父权家族伦理等方面阐释了观点,不过朝廷最终并未支持其主张。
1二、五服制度和父系家族伦理传统中国的父系家族伦理,可以透过服丧的礼节来了解并且说明。
2不同的服丧所表现的是家族的范围和家人尊卑的标准,并且是以男性成员为中心而设计的。
但是兰陵长公主之死与五服制度和父系家族伦理又有什么联系呢?传统的父系家族伦理认为,一个男人不会因为婚姻而改变他和原生家庭的婚姻关系,但是女人结婚之后,她的家族认同应该由娘家转到夫家,并且她在夫家的地位应该低于丈夫,这也就是父系家族伦理要求女性的“夫家认同”和“夫尊妻卑”。
3长公主在与刘辉结婚之后,她的家族认同也应该转到了夫家,即其本身应该为刘辉家族成员。
如果根据父系家族伦理的规范去处理刘辉的案件,则刘辉就不应该被当做谋大逆罪处罚,而应该以杀子罪判决。
此外在这个案件中,崔纂认为应该以“期亲相隐”去看待张、陈二兄弟在这个案件中的地位,并且认为连坐的范围不及与张、陈兄弟二人。
4三、皇权对司法的干预关于公主之死案件的处理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皇权对于司法的干预,内朝和外朝1李真德著,《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第17页——第31页2李真德著,《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第22页3李真德著,《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第26页是朝廷中重要的两方势力,内朝的形成与皇权有着直接的联系,外朝往往象征着宰相的权力,内朝则象征着皇权。
《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以下是关于《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金融学院 17级金融6班石文锋《公主之死》一书开括了我的眼界和思想深度,这本书虽然短短一百多页,却让我五味杂陈,久久无法平静,脑袋瓜充满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触目惊心的遐想,并与我对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的看法产生共鸣。
俗话说得好,没有谨记"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就难免重蹈前人的错误,势必风水轮流转,纵使时过境迁,也将物是人非,问题依旧困扰世人。
所以,我将对文中的事件结合当今社会高离婚率进行论述。
本书由李贞德编写,他学识渊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多所著名高校的教授,主要研究汉唐之间妇女生活以及相关的法制史和医疗史。
他作为学者,却一直不出书,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
这本书是在诸事纷扰的日子里完成的,实属不易,有幸的是写作过程充满亲友的殷切关怀。
可是在他为制度变革沉思默想时,他参考引用的研究成果作家康乐先生却传来噩耗,所以特意在书本用短序纪念他。
本书围绕北魏陵长公主在婚姻中发现丈夫刘辉通奸,两人引起争执,一发不可收拾,刘辉用脚踩长公主的腹部,导致她流产致死的案件。
针对如何判罚,而提出了古代儒家法制化,皇权与官家的矛盾和皇权与女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展开论述,从而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本书在表达处理方面很特别,采用典故加叙述加插图,能够紧密的结合史料,给人以信服力,不知不觉加深我对古代刑法的印象。
从中学到了不少常识。
比如,保辜指的是确认犯罪的方法和如今的侦察一个意思;还厘清了连坐和族刑的区别:连坐不一定株死,也可能流放,而族刑指诛灭所有家庭;以五服来衡量亲属尊卑关系;古代男子地位远高于女子可从非公室告一探究竟,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可以对子女奴婢动用私刑,并且她们还不能报官否则受罚;最残暴的还属匈奴的"荡肠"习俗,文中第107页"由于缺乏验孕等相关知识,为了确保生育的是自己的骨肉,男人在娶妻之后所生的头胎,一律处死,从第二个小孩才开始抚养"可见,男性为了确立自己的血统传承而不择手段;还有藉田仪式是为了善尽男耕女织责任,皇帝象征性耕种,皇后祭拜蚕神。
《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公主之死》读后感2000字:《公主之死》一书开括了我的眼界和思想深度,这本书虽然短短一百多页,却让我五味杂陈,久久无法平静,脑袋瓜充满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触目惊心的遐想,并与我对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的看法产生共鸣。
俗话说得好,没有谨记“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就难免重蹈前人的错误,势必风水轮流转,纵使时过境迁,也将物是人非,问题依旧困扰世人。
所以,我将对文中的事件结合当今社会高离婚率进行论述。
本书由李贞德编写,他学识渊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多所著名高校的教授,主要研究汉唐之间妇女生活以及相关的法制史和医疗史。
他作为学者,却一直不出书,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
这本书是在诸事纷扰的日子里完成的,实属不易,有幸的是写作过程充满亲友的殷切关怀。
可是在他为制度变革沉思默想时,他参考引用的研究成果作家康乐先生却传来噩耗,所以特意在书本用短序纪念他。
本书围绕北魏陵长公主在婚姻中发现丈夫刘辉通奸,两人引起争执,一发不可收拾,刘辉用脚踩长公主的腹部,导致她流产致死的案件。
针对如何判罚,而提出了古代儒家法制化,皇权与官家的矛盾和皇权与女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展开论述,从而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本书在表达处理方面很特别,采用典故加叙述加插图,能够紧密的结合史料,给人以信服力,不知不觉加深我对古代刑法的印象。
从中学到了不少常识。
比如,保辜指的是确认犯罪的方法和如今的侦察一个意思;还厘清了连坐和族刑的区别:连坐不一定株死,也可能流放,而族刑指诛灭所有家庭;以五服来衡量亲属尊卑关系;古代男子地位远高于女子可从非公室告一探究竟,作为一家之主的男子可以对子女奴婢动用私刑,并且她们还不能报官否则受罚;最残暴的还属匈奴的“荡肠”习俗,文中第107页“由于缺乏验孕等相关知识,为了确保生育的是自己的骨肉,男人在娶妻之后所生的头胎,一律处死,从第二个小孩才开始抚养”可见,男性为了确立自己的血统传承而不择手段;还有藉田仪式是为了善尽男耕女织责任,皇帝象征性耕种,皇后祭拜蚕神。
法律的儒家化/儒家伦理的法制化“虽然法家思想中可能有一些内容为中国法律所保留,但在整个帝国时代,真正体现法律特点的是法律的儒家化。
”——Bodde, D. & Morris, C. :Law in Imperial China“法律与道德在中国法史上的双向渗透得以完整地揭示出来。
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说成是儒法两家思路的互补性平行推进,共同铺就封建制度的两条路轨。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魏收著《魏书·刑罚志》,其中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在叙述这个案子。
19世纪末,清朝法官和法律学者沈家本在《学断》中也引用到这个案子。
作者:李贞德,女,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大学、台湾精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汉唐之间妇女生活以及与相关的法制史和医疗史问题。
案情综述北魏时期,兰陵公主驸马刘辉,与平民张智寿的妹妹容妃、陈庆和的妹妹慧猛发生奸情,后奸情败露。
兰陵公主不依,拖着身孕与刘辉争执,刘辉忿怒中将兰陵公主推到床下,又用脚踩她的肚子,导致公主流产,不久后,兰陵公主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刘辉畏罪逃亡。
这件事情本身是小事,这样的事情倘若发生在民间,尚不至于名垂青史。
但因为兰陵公主的身份问题,尤其是皇族身份与出嫁之妇的身份重叠,竟然导致了北魏法律的冲突:如果依照皇族身份处理,刘辉犯了谋反大罪,大逆不道,罪该万死;但按照当时的婚姻礼节,兰陵公主出嫁后,为之妇的身份已然成为主流,而且刘辉导致自己儿子的死亡,这在当时并不是很重的罪名,活罪难免,死罪可逃,无论如何不至于死刑。
辩论双方一方是维护皇权,保护公主势力的皇室以及受命于皇室的门下省,以实际掌权的灵太后为代表一方是坚持断狱判刑应该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的汉人和汉化集团,以尚书三公郎中崔纂为代表注意:皇权介入了最后的审判;这次介入的皇权带有特别的性别意涵。
公主之死读后感妇女与皇权近来,读了赖老师推荐的《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一书后,顿生了许多感触,对中国古代法律与皇权的感触,对中国古代妇女的感触。
这本书以北魏驸马刘辉殴妻直至妻流产致死案展开一系列的论述。
北魏驸马刘辉是由刘宋皇室叛逃至北魏的刘昶的孙子,因刘昶叛逃北魏而被封爵,孙凭爷贵,这刘辉也算个贵族。
可能是老天从来都看不惯通敌叛国,卖主求荣之人,以至于这刘辉与倒霉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以为娶个兰陵长公主便可平步青云,却不曾想公主善妒。
刘辉与婢女通奸,婢女怀孕,公主从婢女的肚中拿出婴儿并塞入草料还给刘辉。
十几年后,公主成了高龄孕妇,却再次发现驸马刘辉死性不改,又与张容妃,陈慧猛两个有夫之妇通奸。
是可忍,孰不可忍,公主与刘辉在床上争吵,唇枪舌剑之间,刘辉失去理智,将公主推到床下,脚踩公主腹部,公主流产,不久去世。
而刘辉不愧是刘昶的孙子,两人性格神似,刘辉畏罪潜逃。
可怜容妃、慧猛被髡鞭付宫。
反观这则案例,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我认为是这些妇女。
提到中国妇女,必须要说妇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这本书中用三个词来概括:夫尊妻卑、父尊母卑、夫家认同。
从这些关键词来看,妇女的地位远低于男子,而妻妾的地位又差之千里。
那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又是如何呢?在南北朝时期,正是法制儒家化时期。
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修正过的儒家思想升为正统思想,从此支配中国知识精英数千年。
也是从这时起,董仲舒等人驱动了法律儒家化。
儒家思想向来支持父系家族伦理,可想而知妇女在法律上的权利如何。
在这则案例中,于容妃、慧猛来说,通奸罪使她们被判处髡鞭付宫。
通奸罪是否可以使她们被处以极刑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何被判处这样重的罪刑?因为他们得罪了兰陵长公主,得罪了当朝灵太后。
于是就有了皇权与律法谁更胜一筹?每个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也只有皇帝能够不受律法的制约。
换言之,皇权能够干涉律法,但律法却动摇不了皇权。
公主之死读后感公主之死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43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该作品被誉为带有哲理和寓言意味的经典之作。
通过一个小王国里发生的故事,作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友谊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阅读完《公主之死》后,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小说从一个小公主的突然去世展开,她的离世令整个王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公主原本是王国的灵魂和希望,她的离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故事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公主的死亡,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小王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富有善良和纯真的公主。
公主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爱与关怀。
这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微小之举点亮他人生命的人们。
他们或许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但他们的存在和付出却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作者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各种态度。
有些人为了逃避痛苦,选择永远沉默不言;有些人追求权力和金钱,舍弃了真正的友谊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形象的设定和情节的安排,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公主之死让我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正含义。
在我们的一生中,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会面对生死的轮回。
而真正让我们活得有价值的是,我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否对他人施以善意,是否能保持纯真和善良的心灵。
在这个充满了焦虑和负能量的社会,我们常常被物欲和功利主导,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意。
而通过阅读《公主之死》,我被提醒去关注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物,去珍惜每一个追求真实、纯粹的瞬间。
对于我个人而言,公主之死提醒了我要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命运,而我们也应该用真挚的心情去对待每一个遇到的人。
无论是与亲朋好友的相处,还是对待陌生人的善意微笑,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温暖的方式。
而公主的离世也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有勇气、有坚持和有梦想,奋斗追求更好的未来。
公主之死读后感《公主之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背叛和复仇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闻名。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公主,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对身边的人都充满了爱和关怀。
然而,她的美丽和善良却引来了嫉妒和背叛。
她的亲信和挚友竟然背叛了她,导致了她的死亡。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美丽和善良,她的一颗善良的心却最终成了她的致命伤。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残酷。
在这个世界上,美丽和善良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反而可能会招来嫉妒和背叛。
这让我对人性和世界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真心对待我的人。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线也让我深受触动。
公主和她的爱人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纯真和动人,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却因为嫉妒和背叛而走向了悲剧。
这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爱情并不是唯美的童话,它也充满了世俗的纷扰和考验。
但是,正是这些考验让爱情变得更加坚定和珍贵。
最后,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主的死并没有白白地过去,她的爱人为她复仇,最终让那些背叛她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总的来说,《公主之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对人性、爱情和复仇的深刻剖析,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美丽和善良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爱情并不是唯美的童话,但是正义的力量却永远存在。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坚定地走向幸福的未来。
公主之死最经典的段落
公主走下了宫殿的宽阔楼梯。
她的步履轻盈,彷佛在踩着云朵。
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映衬出她纯洁无瑕的容颜。
公主那如花般
细腻的嘴唇微微张开,似乎在诉说着她无尽的喜悦。
她穿了一袭白色
的长裙,身后拖着一条雪白的长裾,宛如一朵浮云飘飞。
她的长发黑
亮如瀑布,轻轻地抚摸着她的秀髻,飘散出淡淡的花香。
走在花园中,公主欢快地嬉戏着,弄开花朵的花瓣,闻着缤纷的芬芳。
她的微笑仿
佛照亮了整个世界,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无法抗拒地被她瞬间征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笑容灿烂的公主将于不久后悄然离世。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此书围绕北魏驸马刘辉“殴主伤胎”案,讲述了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皇室与汉化官僚集团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在公主流产以后、过世之前,朝廷为了应该如何审判并惩处刘辉、容妃、慧猛以及他们的兄长而陷入了一场辩论,辩论的一方是维护皇权、保护公主的势力,即门下省的官员,实质上是代表灵太后的意志;另一方是主张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来断狱判刑的汉人和汉化官僚集团,以尚书三公郎中崔纂为代表。
李贞德教授从分析他们双方对立的观点以及各自的论证中向读者展示了法律儒家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卷,以及在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中国古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李贞德教授通过一则案例的讲述而折射出案例发生的背景,可谓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笔者在读过此书之后,结合双方辩论的立场和依据,从性别与历史的角度,对该书归纳出以下几个观点:一、父系社会和法律儒家化背景下的女性身份李贞德教授在“悲剧的启发"这一小节中画龙点睛,指出:“这个案子牵涉到性犯罪、婚姻暴力和连坐容隐等法律家族主义,可以说涵盖了传统中国女性会碰到的大多数刑法问题。
”在父系家族理论和儒家礼义伦常的体系下,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人是男性的附属而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即是是公主也不例外。
公主走下皇室成员的神坛,成为驸马刘辉的妻子,因而肚子里怀的胎儿是刘辉的骨肉,刘辉犯的是堕杀亲子之罪,并不是杀害皇室成员的谋反大逆之罪。
而对于张容妃和陈慧猛以及他二人的哥哥张智寿、陈庆,汉化官僚集团认为女子随着自己出嫁,“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
"二人犯罪的连坐责任巳经随着出嫁而从娘家迁移到夫家,与娘家的兄长脱离了关系。
况且儒家一贯主张“期亲相隐”,所以张智寿、陈庆不应当受到处罚。
通过皇权和汉化官僚对于此案中胎儿身份认定问题、连坐与容隐原则的辩论,一方面展现运用法律时所体现的儒家父系家族伦理和父权制宗法体系在当时法律中的渗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此理论背景下,女子出嫁带来了“天”的改变,女性地位附着于男性,故其也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被丈夫杀死后对丈夫的刑罚要依据腹中胎儿的地位来决断,不得不让人感慨“可怜公主是个女人”。
二、中国古代女性的阶级差异非常重要的是,意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对所有男性的总的从属,而是在她们自己的阶层中,以及和仅仅是依照个人及家庭的关系的特定女性对特定男性的从属。
中国法律赋予女性与其丈夫相同的身份,因此分社会和经济阶层考察女性就更为必要的。
本案涉及了四个主要的女性,作为皇室成员的灵太后和公主,以及已为人妻且身份低微的张容妃和陈慧猛。
虽然在汉化官僚的极力争辩下,刘辉的两个情妇容妃与慧猛,他们属于从犯,应该等到主犯的判决确定后才能对二人判刑,且二人即使是犯通奸罪,也不至于变为奴婢,降为贱民。
但是本案的最终判决还是皇权顶端的灵太后所做,公主作为皇室成员,其地位和身份代表了皇室颜面,为了维护皇族尊严对张容妃和陈慧猛进行超出法律的严惩。
这种女性群体内的特权阶层对普通人的刑罚处决和暴力报复,体现了古代女性的阶级差异。
三、女性的地域差异从女性本身出发,除了内部的阶级差异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地域差异带来的风化不同,这一点李贞德在书中“牝鸡司晨”一节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灵太后在整个案件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她作为当时北魏的实权者,对整个案件的发起、辩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最终忽视臣僚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意志对驸马和其他人定罪。
从灵太后和汉化官僚的分歧点和辩论可以看出鲜卑族女性的地位与儒家伦理道义的冲突。
范晔在《后汉书·乌恒鲜卑列传》中写道:“鲜卑人,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乃自决之”。
鲜卑人与母系组人关系较为亲近,未必与父兄关系亲近。
在这里似乎自由女性才是运筹帷幄的枢纽人物,影响男人能否决胜千里。
先被妇女的政治影响力很大。
正因为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差异,女性在不同文化系统中的地位的差异,才引发了“殴主伤胎”中的辩论。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南北差异。
四、社会环境所掩盖的女性意识在本书首章,李贞德借东晋谢安夫人刘氏之口道出了女性自身的性别认知,“周公是男子,相为尔,若是周姥撰诗,当无此也。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当时社会背景和礼仪伦常约束中女性的呐喊和潜藏的“女性意识”。
这种“女性意识”在灵太后的所作所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灵太后送公主出殡时哀痛感叹的言谈,不难发现,她在乎的与其说是流产的胎儿,不如说是刘辉对公主身心所造成的伤害。
灵太后曾不平地说:“自古至今,那有这样的女人?正因为如此,我才伤心呀!”可见在灵太后的意识形态里不但没有“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观念,甚至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也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便是灵太后的“女性意识”。
但是也应当意识到这种“女性意识”是带有阶级色彩的。
律儒家化过程中女性的命运,她们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而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性却被要求始终如一。
男子出轨了可以将女子纳为小妾,以辩通奸之罪,而女子却要受到惩罚,只有以妒防奸,成为“妒妇”。
法律儒家化带来了男女权利的更迭,女权不断遭到限制,父权、夫权不断增强。
但是,并不是一开始女性的权利就遭到限制,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公主之死》这本书所反映的正是法律儒家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图景。
课件补充:第一讲:一个女人就是一个女人。
她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仆人、妻子、奴婢、妓女或打字秘书。
脱离了这些关系,她就不是男人的助手,就象金子本身并不是钱……我们都是地球人“我们需要开始去思考,性别对于人类来说有多重要。
然后在不需要问性别的场合,不要去问。
”“总是以性别来区分人,这是错误的。
这样说不仅出于政治正确,而且在科学上也正确——每个人都不一样。
”对社会性别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社会性别化过程从人一出生就在不断发生、强化,每个也在不断地参与和完成,社会性别已经制度化。
是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与落脚点。
性别差异本质论essentialism主张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是天生的,且是固定的;如大脑结构不同、荷尔蒙等不同,导致影响认知及其它性别、气质上的不同。
建构论constructionism主张男性与女性虽有生理上的差异,但所呈现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后天的影响所致。
两性在性格或行为上的差异,大多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二讲迪斯尼童话中的女性形象睡美人故事的涵义•1、睡美人是一个“红颜祸水”的代表,是她给王国带来了灾难。
•2、公主走出城堡,被纺锤刺破手指,寓意“公主出轨”•3、《睡美人》是典型的英雄救美的故事,从此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4、但是如果王子不来呢?(笔记上有)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对男性造成压迫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看大学校园厕所设计注意点•1.厕所设置地点应位于可及性高的区域,以活动与行人增加非正式监视功能,强化用户之安全感。
•2.增加厕所周遭视觉穿透性,减少繁复的植栽、造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死角与小径,让用户可充分掌握空间信息。
•3.保持厕所的隐密性:气窗开口不宜过大、过高。
女厕便器不应背对门;厕所隔间应注意门的适宜高度,减少被偷窥的可能性。
•4.通往厕所的道路应避免狭窄、阴暗;充足照明、明确的指示系统;增设电话或紧急求救铃。
•5.注意厕所的维修与整理,例如门锁损坏应立即修复,强化厕所管理良好的意象。
第三讲:中国古代妇女的差异性注意时代差异,慎对中国古代妇女做长时段的比较注意阶层差异,避免将中国古代妇女看成铁板一块因为中国法律赋予女性与其丈夫相同的身份,因此分社会和经济阶层考察女性就更为重要的。
建议将中国妇女分为四个阶层:奴隶和劳动女性,农民和商人之妻,学者和官员之妻,贵族和统治者之妻。
在每个阶层内,女性的责任和特权是不同的。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意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对所有男性的总的从属,而是在她们自己的阶层中,以及和仅仅是依照个人及家庭的关系的特定女性对特定男性的从属。
2、皇室其他成员和外戚,有法外特权(以上为贵族妇女)3、五品以上官爵者的女性家人,有减刑特权(以上为上层妇女)皇室其他成员和外戚,有法外特权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
皇太子妃荫大功以上亲人请者,尊卑降杀也。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五服制度中的性别等级父宗为重重男轻女: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期年;明以前,父在子为母丧只服齐衰。
嫡庶分别: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或只服期年。
中国古代妇女史的研究材料实物史料:墓志、文书、简牍文献史料精英史料:历代正史、典志类史书、官修地方志、女教书、家法、家训以及其他的官修史书、正统文人的私修史书等。
边缘史料:诗词、笔记、小说、书信、民间文书、墓葬、文物、老照片、洞窟壁画、文人画等。
母仪母仪的标准:“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力业”。
贤明贤明的标准是“廉正以方,动作有节,言成文章,咸晓事理,知世纪纲”仁智仁智的标准是“预识难易,原度天道,祸福所移,归义从安,危险必避,专专小心,永惧匪懈”。
贞顺贞顺的标准是“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天下之俊,勤正洁行,精专谨慎”。
节义节义的标准是“必死无避,好善慕节,终不背义,诚信勇敢,何有险诐,义之所在,赴之不疑”。
辩通辩通的标准是“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推摧一切,后不复重,终能一心,开意甚公”。
孽嬖孽嬖传录古来“淫妒熒惑,背节弃义,指是为非,终被祸败”的女子事迹。
诸史《列女传》选录主题《后汉书》:贤妻与才女《魏书》:忠义与贞节《隋书》:贞妇与美女《晋书》:义烈、才识与贤母两《唐书》:主题窄化,重忠义节烈辽、金、宋史:烈妇《元史》:烈妇与孝妇明清以后,大受旌表制度影响《公主之死》1、北魏朝廷的法理大辩论:父系的汉族伦理(代表人物:尚书三公郎中崔纂)反对以谋反大逆罪通缉刘辉并处以死刑,认为刘辉犯的是堕杀亲子之罪。
母系的北方统治者:(代表人物:门下省的官员,灵太后)主张以谋逆罪论处2、以崔纂为首的汉族官员的意见:1、反对以谋反大逆罪通缉刘辉和判其死刑。
2、对容妃、慧猛的“髡鞭付宫”的判决太重,她们是从犯,所犯是“通奸罪”。
3、容、慧二人兄长无辜,不应连坐。
4、门下省属于内朝,没有参与判决的权力,此案应该交由尚书省来判决。
3、鲜卑女性灵太后是汉人还是胡人,存疑。
范晔:《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用自决之。
颜之推(6世纪):南方妇女少社交活动,与娘家少联络;而北方,却全靠妇女当家。
葛洪(4世纪):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
登高临水,出境庆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