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1种群和群落强化练
- 格式:doc
- 大小:146.04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答案揭晓】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4.⑴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基因库
⑵种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最低,但其辛硫磷的致死剂量却很高
⑶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⑷C点
15.⑴××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⑵取样器取样样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⑶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⑷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酒精试管
⑸××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晚上等
合理答案均可)。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3)(经典高考题,节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7.种群与群落1.图1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2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树种存有量/乙树种存有量)变化。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1曲线X 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 t可表示为。
图1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答出两点即可)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
(2)若图1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上点对应的数量左右,原因是。
(3)图2中从a年到e年,两树种竞争过程中树种逐渐成为优势树种,据此推测该生态系统中群落可能发生了。
2.(江西南昌模拟)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调查发现,紫茎泽兰入侵区域常有本地植物南酸枣、狗尾草存在,为控制紫茎泽兰,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研究。
(1)科研人员将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分别设置单种(每盆同种植物2株)和混种(每盆种植1株紫茎泽兰与1株本地植物)处理,栽培4个月后,测定株高、生物量(整株植物有机物干重)。
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株高、生物量能体现植物吸收资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竞争能力的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 可作为控制紫茎泽兰的本地植物。
依据是。
(2)研究发现,土壤中真菌A能侵入紫茎泽兰根部,从根细胞中获得有机物,同时增强紫茎泽兰的生存能力。
真菌A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是。
杀真菌药剂(FC)能杀灭真菌A。
科研人员进行紫茎泽兰与狗尾草混种实验,实验组用FC处理,栽培4个月后获得结果如下图。
本实验的目的是,实验结果表明,FC (填“会”或“不会”)提高狗尾草与紫茎泽兰的竞争能力。
(3)根据本题实验结果,提出一条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措施。
3.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2.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3.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4.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
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
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B.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C.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5.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D.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6.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是一种理论上的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生物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十三)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21·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调查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C.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控制害虫的数量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02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会经历草本植物、灌木和森林三个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草本植物占优势时,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B.三个阶段相比较,该地的植物种类已经完全不同C.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动物的存在可增加物种多样性D.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变3.[2021·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月考]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 [2021·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调研]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5.[2021·河南省高三二模]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
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九)A(含解析)专题强化练(九)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23·黄冈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地震、海啸等,故D错误。
答案:D2.(2023·天津市高三模拟)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2023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解析:由图中可知,未成熟个体2月为0,之后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份为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因此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B错误;由图可知,10月到次年4月,成熟个体最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而6月到8月幼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比如易取食行动较弱的衰老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所以天敌的迁入会导致年龄结构的变化,D正确。
-1-答案:B3.(202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图中A、B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
1.(2023·长春高三期末)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存环境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对长江江豚成功实施迁地保护,并利用水下生态声学记录仪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存在合作捕食的行为,它们会采用翻转身体的方式扩大声呐信号的探测范围来寻找更多的食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凡是影响长江江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均能影响长江江豚种群的数量B.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则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下降C.长江江豚捕食时以翻转身体的方式给同伴传递物理信息D.长江江豚的合作捕食行为属于原始合作2.(2023·福州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气温、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C.4~5年,种群数量下降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3.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0~t3,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的种群数量B.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C.t4时,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D.甲、乙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终甲种群将被乙种群完全排除4.(2023·九江高三联考)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5.(2023·江苏南京师大高三模拟)桔小实蝇在某芒果园的周年发生规律如图所示,芒果成熟期为7~8月,8月下旬果实基本采收完毕,桔小实蝇开始寻找新寄主。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 种群与群落1.(2024·安徽安庆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丰富度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D.调查校内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解析:选A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由于存在负反馈调整机制,从而有助于维持群落中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假如没有天敌,会导致原来的某些物种渐渐灭亡,反而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自然状态下假如环境条件不相宜或不能维持不变的状况下,种群数量既不会呈“J”型,也不会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内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为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2024·广东深圳第一次调考)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状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依次就是生物进化的依次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建了相宜环境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从地衣到苔藓再到草本植物过程存在物种的迁入,所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更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建了相宜的条件,D正确。
3.(2024·湖南张家界三模)如图所示为鳄鱼种群数量变更的四种状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志向状态下。
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志向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峻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Ⅲ的变更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肯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解析:选C志向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始终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峻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削减,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削减,且最终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变更,而人为捕杀不会变更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
专题强化练(十二)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24·广州模拟预料)轮虫是一种能进行孤雌生殖的小型水中动物。
为探讨水体中Zn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将孵化后4h内的雌性轮虫幼体作为受试母体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培育液(其中分别含有相应浓度的Zn2+和肯定浓度的藻类作为食物),每组10只幼体。
每12 h视察记录轮虫母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繁殖率指平均每个母体所产的雌性后代数),并移出死亡个体和新生幼体。
每12 h更换一次培育液,试验进行至轮虫母体全部死亡为止,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无论是否添加Zn2+,第36~48 h新诞生的雌性轮虫都少于第24~36 hB.在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C.若不更换培育液,轮虫母体起先繁殖产生后代的时间可能不变D.若不移出幼体,各组在刚起先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都会呈“J”形增长解析:无论是否添加Zn2+,第48 h时记录的繁殖率都高于第36 h,即第36~48 h平均每只母体产生雌性后代数高于第24~36 h,A错误;在试验条件下,添加Zn2+的各组中,轮虫的存活率均增大,母体全部死亡的时间也延后,说明试验条件下,0.1~0.5 mg/L的Zn2+均能延长轮虫的寿命,B正确;若培育液中食物足够,在不更换培育液时,轮虫母体长大后产生后代的时间仍可不受食物因素限制,故起先繁殖的时间可能不变,C正确;试验刚起先时,空间相对充裕,若食物足够,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宜,一段时间内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D正确。
答案:A2.(2024·四川绵阳三模)东亚飞蝗是严峻危害粮食平安的一种害虫,其产卵地主要是位于下降后的湖滩、河滩以及杂草丛生之地。
我国闻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在50年头对蝗虫防治工作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的战略,一方面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种群密度,另一方面修筑堤坝、限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
以下是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请考生及时练习。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 A[解析] 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 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答案] A[解析] 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3.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答案] A[解析] 图②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点捕捞后没有低于,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走向高考】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 1种群和群落强化练
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群落结构日趋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越来越大。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处于草本阶段之后,所以综合上述,ABC三项皆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之前的阶段都为以后的阶段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等良好条件,从而使得群落演替能正常进行,D项正确。
2.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D
[解析] 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第5年至第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第15年至第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第20年至第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3.某生物小组针对牧场鼠灾趋于严重的情况,提供了三个治鼠方案。
方案一:定期使用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疫病原体,让老鼠患病死亡;方案三:适当引入老鼠的天敌,如野猫。
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可行,理由是( )
A.方案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灭杀老鼠
B.方案二,合理利用了寄生关系
C.方案三,合理利用了捕食关系
D.三个方案均可行,因为都能杀死老鼠
[答案] C
[解析] 方案一和方案二在杀死老鼠的同时,也可能对其他动物和人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都不可取;方案三利用了捕食关系,且属于适当引入,对其他动物和人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又可以起到治鼠的作用,所以该方案可行。
4.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 B
[解析] “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在“S”型增长达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争。
达到K值之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而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
5.(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不仅滤食浮游动物,并且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体上层,都以浮游藻类为食,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成年鱼以底栖动物为食所处营养级不低于第三营养级,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藻类分别位于第三、第二营养级,两发育阶段所处营养级可以不同;池塘所有生物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的分层也属垂直结构;但仅由该种鱼的成年鱼与幼体不足以构成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
6.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
请分析回答:
(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________。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________(填“是”或“否”)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答案] (1)样方大(2)J 增长(3)否不变(4)次生(一定的)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解析] (1)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由于该昆虫个体较小,且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活动范围较小,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在0~5年间,λ为大于1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由图可知,该种群在0~1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第20年时不再下降,此后5年种群数量不变。
(4)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7. 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在演替过程中,_______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
(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_______的。
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
[答案] (1)生产者竞争
(2)水平结构
(3)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次生演替乔木
(4)基本相等“S”
[解析] (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其种间关系是竞争。
(2)a~b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均相对稳定,它们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由题图可看出该地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由于群落中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处于稳定状态,说明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基本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