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6
试卷第1页,共11页绝密★启用前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 版含答案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方间彼比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在哥伦布远航抢险之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主要表明 A .1500年以前各州彼此隔绝 B .新航路开辟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C .行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D .世界历史应该从1500年开始试卷第2页,共11页2、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境。
从甲图到乙图,主要表明A .先进习俗必然会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它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许多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如女子北伐军,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4、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的规定。
高二质量调研试题历史2017.11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表明老子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项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道家主张,故B项不正确;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采用如“以弱胜强”式的或缓和斗争方式,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正确。
2. 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
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他“礼”的思想。
孔子崇尚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他提倡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故答案为B。
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排除AC;题干没有体现“忠孝”观念,排除D。
3. 下表通过对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的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A. 主流价值儒学化B. 法家大行其道C. 重利轻义观盛行D. 伦理脱离政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不可能盛行;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四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25、(26分)(1)重农抑商(厚本抑末)。
(2分)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商人不从事生产;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6分)(任意3点即得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赞同该观点。
理由如下: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或出现商业都市);海外贸易发达;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
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草市兴盛;出现娱乐场所瓦子(瓦肆);出现商业广告(任意四点即得8分。
)反对该观点。
理由如下:明清时期都市文明大大超过宋朝:(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商帮兴起;白银普遍流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社会处于转型期。
(任意四点即得8分。
)(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2分)原因:封建制度阻碍了其发育成长;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阻碍其发展;闭关、海禁阻碍其发展;理学重义轻利的思想,阻碍其发展;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其发展。
(任意4点8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6.(26分)(1)新大陆:美洲(只要有“美洲”字样即可)。
(2分)影响: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传播与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出现);促进物种交流;商业革命(欧洲商贸中心转移);价格革命;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美洲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刺激亚洲经济增长。
(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大陆战争的促进;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保障;世界市场的拓展。
(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3)影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工业产生,机器工业产生)(每点2分,3点6分)。
2017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
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A . 夏朝商朝时期B . 春秋战国时期C . 汉朝时期D . 唐朝时期2. 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 .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 .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 .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很多D . 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3.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 土地兼并B . 重农抑商C . 闭关政策D . 贫富分化4. 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开垦荒地2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 . 100亩B . 200亩C . 300亩D . 500亩5.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 . 休养生息政策B . 限制商人的政策C . 禁止经商的D . 反腐倡廉的政策6.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A . 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7. 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彩瓷的一种)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
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 . 汉朝B . 唐朝C . 宋朝D . 清朝8.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
高二历史试题2017.04第I卷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是出自《六韬·龙韬·立将》中的名句。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古代人民注重“精耕细作”B.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采用了“男耕女织”方式D.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2.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
据此可知当时A.北方已经使用了曲辕犁 B.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C.北方出现了耕耙耱技术 D.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3.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精细化,面向市场D.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4.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A.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 B.官营纺织业的规模比较大C.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D.绫锦坊可能使用了花楼机5.据史书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A.政府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C.城市经济繁荣,出现夜市D.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免除各种盐税附加,推行纲法,也叫引岸制,是一种官司督商销的形式,由政府给引票于商人,按引购盐,贩卖到特定区域(引地)。
这表明清初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7.1567年,明政府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说明商朝A.王权通过占卜具有了神秘色彩 B.对外战争频繁C.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把持政权 D.农业的重要性2.每年的春节再恶劣的天气和拥堵的交通都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哪种制度密切相关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3.史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这表明太尉A.拥有调兵之权 B.仅在秦朝实行 C.掌管司法 D.掌管军事4.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这种“政治结构”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6.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
高一历史试题2015.11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这种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疆域 B.虚内守外 C.巩固政权 D.防范割据2.“它是在原始社会未期父系家长大家族制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发展到周代则比较成熟与发达……”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3.下列说法符合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特点的是A.皇帝大权独揽 B.郡县、封国并存 C.官僚由丞相任免 D.严格实行宗法制4.秦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或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
这说明秦朝A.地方拥有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分化皇权减少行政失误 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5.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种制度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制度是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C.行省制度 D.三司制度6.“它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直至1905年被废除。
……它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化基础 B.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导致了寒门子弟难以出任高官 D.促进封建政治民主化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
高一历史试题2017.04第I卷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礼记》有“天子亲耕于南郊”的记载,到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
材料主要表明A.统治者喜欢耕田种地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2.下图是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研究的主题是A.农业经营方式的进步B.铁犁冶炼方式的改进C.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D.农业耕作制度的完善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收藏和使用的手工艺品(如:精美瓷器)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外国呈献的物品D.家庭手工业4.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5.明清江南地区的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
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绩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A.由政治中心转为经济中心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C.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6.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7.16世纪,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
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谷物价格上涨了5倍。
这一现象导致了A. 西欧阶级结构发生变动B. 远洋探险发现了新大陆C. 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D. 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8.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
高二历史试题2016.11第I卷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现象?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2.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A.汉太子的生性懦弱B.汉家制度儒法兼用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D.宣帝不再任用儒生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A.充满迷信思想,没有任何价值 B.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化君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 D.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4.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格物致知”能明道德之善 D.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5.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A. 都重视了个人的主体作用B.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6. 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
山东临沭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测试卷(B)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青铜工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农业方面很少使用,排除A项;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并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不对;商周时期,人们就懂得使用施肥与灌溉技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D项正确。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图片没有反映出农产品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故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生产专业化是各内部生产过程更详细地分成许多的独立部门和工序,专门制造个别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产部门,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分析,当时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分布在耕作工具、播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环节繁琐,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3.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A.三峡水利工程 B.坎儿井C.都江堰 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等信息可以说明是都江堰,故选择C 项。
4.《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A.规模大B.耗费大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试题2017.04第I卷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礼记》有“天子亲耕于南郊”的记载,到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
材料主要表明A.统治者喜欢耕田种地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2.下图是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研究的主题是A.农业经营方式的进步B.铁犁冶炼方式的改进C.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D.农业耕作制度的完善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收藏和使用的手工艺品(如:精美瓷器)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外国呈献的物品D.家庭手工业4.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5.明清江南地区的松江棉纺业发达、景德镇陶瓷业发达、佛山冶铁业发达、汉口成为长江商品转运码头。
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绩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A.由政治中心转为经济中心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C.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6.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 B.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7.16世纪,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
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谷物价格上涨了5倍。
这一现象导致了A. 西欧阶级结构发生变动B. 远洋探险发现了新大陆C. 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巩固D. 工业革命时代迅速到来8.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
这反映了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是A.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B.葡萄牙国王的支持C.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D.欧洲商品经济发展9.右边是《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导致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航海条例》颁行B. 工业革命的影响C. 北美殖民地开拓D. 海外贸易的发展10.右图是一幅反映欧洲殖民扩张时期的黑奴贸易的《三角贸易示意图》,这一贸易对西欧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丰厚利润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C.为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把欧洲、美洲和非洲连成一体11.1785年英国棉织品的产量是4000万码;到1850年增至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
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B .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C .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 .工人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2.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A. 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B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C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D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3.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则输出工业品。
这些现象主要说明A.世界经济高速发展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C.国际分工日益明显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4.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多数农户由原来的自己植棉、纺织、自用,逐渐变成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A .进口机纱导致“纺”与“织”分离B .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C .进口机纱导致“织”与“耕”分离D .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15.李鸿章曾说:“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 李鸿章的意图在于A .理清中国“积弱”的根源B .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C .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 .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16.南京国民政府1943年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货币发行量已经增加到5569亿元,比战争爆发前增长了394.5倍;1947年货币发行量继续增加到5606亿元。
20世纪40年代法币大量发行带来的影响是A .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迅速开展B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C.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17.从《右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民族企业的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的表格可以看出A.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C.民族资本相比外国资本处于劣势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18.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其实施的历史条件是A.国民经济已得到恢复发展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C.农业发展达世界先进水平 D.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19.“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它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
这说明A.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B.中国粮食产量跃居世界首位C.粮票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品 D.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0.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邓小平主持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 B.“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21.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到:“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22.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了A.我国已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就2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B.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4.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A.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B.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C.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D.农民养成俭朴的习惯25.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反映了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 B.中国放映西方电影C.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
东去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日“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6分)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6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部分)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
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6分)28. (12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材料二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的修正案。
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
1866年通过《环境卫生法》。
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
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的法律——《空气清洁法》——摘自刘春城等《城市的崛起》材料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尔·约翰逊曾专门研究了中国城乡问题,他指出,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1990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