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
- 格式:pptx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30
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指要(三)答题模式概说一.信息筛选概括命题方向(结合新语文活页筛选概括要点题目的答题方法与步骤)【解题指津】①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②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恰当整合,准确表述。
答题模式:列出词语、短语或分条陈述。
★★★理解文章的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学会概括此类试题的本质就在于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所以必须明确信息筛选的基本步骤:信息指令(试题)—信息区间(范围)—筛选—提取—加工—整合—输出(答题)(一)方法点拨1: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概括…的含义[ 问答形式1]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本段的内容是什么?思路:第一:题目或开头段提出的问题,答案在正文部分找,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或段末总结句第二:指定在某文段里找答案,答案一般在其出处的后边。
[答题步骤](1)找到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支起架子——“……表现在:……;(3)在出处的后边寻找答案;(4)分序号①②……,答要点,注意字数例题: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意思答对即可)2.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3.“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
答: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
散文专题训练----筛选概括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铁锅槐梁衡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
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
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
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
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
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
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
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
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
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
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
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
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
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
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
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
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
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
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
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学案信息的分析和筛选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一.正确理解“阅读”1.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2. 阅读应坚持的原则和理念一个原则:忠于原文两个观念: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3. 信息的分析和筛选信息在语文学科中,就是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向人们传输的自己所要表达的种种意思。
筛选信息是一个经过阅读,对信息载体进行分析,概括,判断,组合,提取,并从中选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
二.信息的分析1. 准确定位信息的定位应根据语文由字词句篇从小到大的组合构成规律来确定。
大体可归纳为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关系。
2. 明确要求必须明确阅读目的,准确把握目标和要求,即明确筛选什么样的信息。
这也是信息筛选前的一项重要的分析。
目标、要求不同,筛选的信息也就不同。
只有明确目标和要求,才能准确筛选出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的筛选1.从不同表达方式掌握筛选信息的技巧(1)以叙述为主的语段主要信息:(2)以说明为主的语段主要信息:(3)以议论为主的语段主要信息:(4)以描写为主的语段主要信息:2. 特别关注以下五种语句(1)显性指代语——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
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2)理性总结语——总结语是集中表现文章或文段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3)主题句——主题句是传达重要信息的。
(4)衔接句——过渡衔接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重要的信息。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信息筛选与理解》含答案一.(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连续性)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4全国甲卷政论文理解内容、信息筛选、分析论证科普文理解内容、信息筛选、信息整合2023新课标Ⅰ卷学术论文信息筛选、理解概念、信息整合、分析论证方法全国乙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信息筛选、分析论证学术论文信息筛选、比较辨析、整合信息全国甲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分析论证、把握观点态度学术论文信息筛选、比较辨析、探究文本并提出见解2022全国甲卷学术论文信息筛选、分析论证、把握观点态度全国乙卷学术论文信息筛选整合、分析论证、把握观点态度浙江卷学术论文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要点2021新高考Ⅱ卷时评信息筛选、把握观点态度、分析论证全国甲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分析论证、信息筛选整合科普文理解内容、信息筛选整合全国乙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分析论证、信息筛选整合浙江卷学术论文理解概念、信息筛选整合2020新课标Ⅰ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梳理结构思路、信息筛选整合新课标Ⅱ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梳理结构思路、信息筛选整合新课标Ⅲ卷书评分析论证、信息筛选整合人物访谈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要点新高考Ⅱ卷科普文理解内容、分析论证、合理推断、分析语句作用江苏卷学术论文理解内容、信息筛选整合学术论文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要点时评信息筛选整合、探究重要内容命题趋势信息类文本所选的文本主题更加接近现实生活;除信息筛选与整合之外,信息类文本的考查更加倾向于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以及对文本论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以及论据的选择上。
一、(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