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进展_金桩
- 格式:pdf
- 大小:90.35 KB
- 文档页数:3
FEED & FEEDING饲料饲养162019·8过瘤胃蛋氨酸应用研究进展李莉,凌浩,雷坤,李鑫垚,张佩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长沙 410128)中图分类号:S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64(2019)08-0016-04DOI: 10.19305/ki.11-3009/s.2019.08.004摘 要:过瘤胃蛋氨酸对反刍动物营养调控、减缓蛋白质饲料资源紧张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有着广阔应用的前景。
本文综述了蛋氨酸理化性质和功能、过瘤胃蛋氨酸的分类、国内外应用研究和有效性的检测与评定。
关键词:过瘤胃蛋氨酸;反刍动物;研究应用收稿日期:2019-01-14作者简介:李莉(1992-),女,广东惠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学。
通讯作者:张佩华,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也面临饲料资源日趋紧张的问题,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缺乏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
在反刍动物养殖中,蛋白质类饲料的缺乏和利用率偏低成为制约反刍动物生产的主要因素[2],致使养殖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而过瘤胃蛋氨酸作为一种蛋白质添加剂,对减缓蛋白质饲料紧张、促进反刍动物生产发展则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蛋氨酸理化性质和过瘤胃蛋氨酸的功能氨基酸营养是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核心。
蛋氨酸因其分子中含有S-甲基,又称甲硫氨酸,是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同时也是反刍动物的限制性氨基酸,在动物体内可参与多种转甲基的反应,生成多种含甲基的生理活性物质[3]。
蛋氨酸(Met)与细胞信号转导、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密切相关,是维持动物生长发育和各项生理活动的必需氨基酸,也是机体重要的甲基供体,在肝脏一碳单位循环及相关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
蛋氨酸可作为营养增补剂,改善氨基酸平衡,在肝脏保护、心肌保护、防霉袪毒等方面发挥重大功能。
过瘤胃技术(RPT)在反刍动物饲料业的应用前景过瘤胃技术(RPT)在反刍动物饲料业的应用前景过瘤胃技术(Rumen Protected Techniques)就是将一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淀粉等)经过一些技术处理,使其保护起来,减少在反刍动物瘤胃内发酵、降解,而直接进入小肠后再被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目的。
使用过瘤胃技术降低了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增加了其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1、过瘤胃技术的应用现状过瘤胃技术的目的,是既要保护足够比例的营养物质,不被瘤胃微生物降解而进入小肠,同时又要保护过瘤胃后的营养物质进入小肠后,能在小肠内被有效地消化和利用。
1.1保护蛋白质过瘤胃一般来说,进入瘤胃的蛋白质约有60%被分解,分解的产物是氨、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其它含氮物质,其余未被消化的部分则随前胃食糜的运动进入瘤胃后消化,被皱胃和小肠的蛋白酶进一步消化,这部分未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质”。
2001年3月1日我国农业部下发了《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的通知》,动物性饲料尤其是肉骨粉、鱼粉、血粉是反刍动物饲料中最常用的过瘤胃蛋白来源,因此肉骨粉、鱼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的禁用提高了反刍动物饲料配方技术的难度,于是动物营养和饲料加工研究者们设法寻求技术上的替代措施。
1.2 保护胆碱过瘤胃奶牛需要胆碱形成体内某些磷脂,胆碱是乙酰胆碱的前体物质。
胆碱作为甲基的供给体在肝脏合成脂肪,然后又从肝脏输出用作能量源。
因而可减少形成脂肪肝的威胁。
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胆碱,能够促进奶牛泌乳,提高产奶量,并有可能提高乳脂率。
研究者们(Bonomi et a1,1996)已经证实:饲喂三个不同水平的RPC (Rumen-Protected Choline )(2克、6克、10克)或饲喂10克未进行保护处理的胆碱(氯化胆碱)能影响乳产量和其组成。
反刍动物的过瘤胃保护性氨基酸营养添加剂价值评估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核心是氨基酸营养,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反刍动物日粮中直接添加氨基酸,会在瘤胃中部分或完全降解,最终到达小肠可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量减少。
因此氨基酸过瘤胃保护非常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Rumen —Protected Amino Acids,RPAA)是为反刍动物提供理想小肠氨基酸简便、直接而又有效的调控方法,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蛋白质和氨基酸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高产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过瘤胃氨基酸应用的必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对反刍动物的最终生物学价值决定于小肠内出现的供吸收的氨基酸数量和种类。
为此,英、法、美、德、瑞士、荷兰、澳大利亚、北欧及我国学者提出了反刍物蛋白质营养新体系,虽然各国新体系所采用的主要参数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特点是以小肠蛋白质,即小肠氨基酸平衡为基础。
小肠内可吸收氨基酸主要受制于微生物蛋白质和未降解日粮蛋白质构成的数量和质量。
微生物蛋白质有一个优秀的氨基酸组成,但是研究表明,即使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达到最大程度,还是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进人小肠,从而不能实现现代高产反刍动物潜在的生产量,因此必须增加进人小肠的真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数量。
过去,营养学家们常给反刍动物补充瘤胃非降解蛋白质。
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玉米蛋白粉、去毒大豆粉和玉米面筋粉等含有较多的过瘤胃蛋白质,是反刍动物饲料常用的非降解蛋白质源。
但是,单靠提高过瘤胃蛋白质数量并不一定保证反刍动物增产。
许多学者提出使用过瘤胃蛋白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使通向小肠的细菌蛋白减少;(2)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可能不容易消化;(3)过瘤胃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易平衡,在满足某些必需氨基酸的同时也会导致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过量,反刍动物必须代谢过量的氨基酸和排除过剩的氮素,不但造成环境染,也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状况;(4)不同来源的过瘤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5)瘤胃内环境的改变,微生物合成效率的降低,食糜通过率的加快都会影响过瘤胃蛋白质的功效;(6)不同包被方法处理的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的释放速度也可能有一定差异,因此出现各种氨基酸利用的时间差问题。
一.奶牛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求和来源1.蛋白质是奶牛日粮的主要限制性营养成分之一.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经微生物作用,大部分被降解成氨,生成的氨除用于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外,其余的氨被吸收随血液进入肝脏合成尿素,一部分返回瘤胃再利用,另一部分从尿液排出.小肠的代谢蛋白质(MP)是指被瘤胃以后消化的真蛋白质和被小肠吸收的氨基酸部分,主要有3部分组成,瘤胃合成的微生物蛋白质(MCP),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质(UCP),少量的内源蛋白质(ECP)研究表明,即使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达到最大程度,进入小肠的微生物蛋白质仍难以满足高产奶牛产奶的需求,而大量增加日粮蛋白质饲喂量,随之会增加瘤胃内蛋白质的降解量,造成蛋白质资源的浪费.为了减少瘤胃内蛋白质的降解损失,曾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日粮中UCP(非降解蛋白质)的量,弥补微生物蛋白质的不足,最常用的是在日粮中添加含UCP 的鱼粉、血粉、羽毛粉、玉米面筋等对蛋白质进行保护处理,但日粮中过多的UCP代替RDP(瘤胃降解蛋白质)会出现以下问题:①在日粮中用非降解蛋白质代替降解蛋白质,会影响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进入小肠的微生物蛋白质数量下降。
②可代谢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会影响牛奶的产量。
就氨基酸含量和瘤胃发酵能力来说,鱼粉是蛋氨酸的良好来源.羽毛粉支链氨基酸含量丰富,血粉含较多的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低,玉米面筋粉是亮氨酸的良好来源.但赖氨酸含量低。
结果饲喂某种氨基酸含量低的过瘤胃蛋白质,就会加重该种氨基酸的缺乏。
③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也可能不容易消化。
④不同来源的过瘤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
⑤瘤胃内环境的改变,微生物台成效率的降低.食糜通过率的加快都会影响过瘤胃蛋白质的功效。
⑥另外,用喂过瘤胃蛋白质不仅成本高,而且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状况这是困为奶牛必须代谢过量的氨基酸和排除过剩的氮素,从而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于过瘤胃蛋白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过瘤胃氨基酸上。
氯化胆碱过瘤胃技术的研究进展徐杨过瘤胃技术(rumen protected technique)就是将一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氯化胆碱、脂肪和氨基酸等)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如微胶囊化),使其保护起来,减少在反当动物瘤胃内发酵降解而直接进入小肠后再被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目的的一种技术。
使用过瘤胃技术降低了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增加了其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此外,有些物质经微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加工的气体液体转化为稳定的固体形式。
其基本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芯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
微胶囊的概念囊心在饲料生产中,凡饲料中的必要成分或需要添加的材料,如果改变了原来的状态并保持原有的特性均可作为囊心,它是利用和开发微胶囊技术的目的性物质。
如液体芯材粉末油,故态芯材香料、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酶制剂和活菌制剂、防腐剂、胆碱、抗氧化剂和药物等。
此外微胶囊的芯材除主料外还可以加入附加剂,如稳定剂、阻滞剂。
包裹囊心的物质称为壁材,它的种类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胶囊的理化性质。
饲料微胶囊的壁材首先应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不与芯材发生反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可塑性,能完全包裹囊心物,同时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并能乳化囊心产生稳定的乳化体系。
常用的壁材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水不溶性、肠溶性三类,根据化学性可分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
一过瘤胃技术常用的方法通常将过瘤胃技术分为两种,即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其中较为重要的方法有界面聚合法、喷雾干燥法、空气悬浮法以及相分离凝聚法等。
二对液态氯化胆碱固化所选择的载体液态氯化胆碱和白炭黑最佳混合比例为1:1时,制得的微丸适合进行过瘤胃保护包被。
三不同壁材对氯化胆碱包被效果影响乙基纤维素(EC)、壳聚糖(CS)和丙烯酸树脂IV三种材料为主要壁材,通过实验通过空气悬浮法制备多种不同壁材组合的过瘤胃氯化胆碱产品,并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液法对过瘤胃氯化胆碱的有效释放率进行检测,考查不同包衣壁材组合对过瘤胃氯化胆碱包被效果的影响。
Forage Feed围产期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李西康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畜牧发展促进中心郑旺兽医站,山东临沂 276028摘 要:围产期是奶牛生产周期中较为关键的时期,此阶段奶牛机体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蛋氨酸作为奶牛机体内具有限制性的必需氨基酸,不仅发挥营养调控作用,还具有调节奶牛繁殖能力、免疫能力和生长性能等功能。
该文对围产期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过瘤胃蛋氨酸产品在奶牛围产期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围产期;过瘤胃蛋氨酸;奶牛;生产性能文章编号:1671-4393(2024)01-0028-04 DOI:10.12377/1671-4393.24.01.05作者简介:李西康(1977-),男,山东临沂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及动物检疫。
0 引言蛋白质是所有生命的组成物质,也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营养物质。
当饲粮中缺乏蛋白质时,动物的生长状况、生产性能、繁殖能力和和免疫能力等均会受到影响或下降[1]。
蛋白质饲料来源缺乏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产业进一步发展。
有研究发现,在一般饲粮条件下,奶牛等反刍动物饲粮中蛋白质利用率低于36%,且饲粮中大部分蛋白质随奶牛等反刍动物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排出,这不仅使养殖成本提高,而且增加环境负担[2]。
因此,针对当前奶牛等反刍动物饲粮中蛋白质利用率低和缺乏的问题,饲粮营养成分的科学调控成为研究热点。
据报道,改变饲粮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不仅能降低蛋白质饲料使用量,还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利用率[3]。
尹杰等[4]研究发现,降低反刍动物饲粮中1%~3%的蛋白质含量,适当提升蛋氨酸、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水平,不仅能提高饲粮利用率,还可减少氮排放,有助环境保护。
目前,虽然我国针对氨基酸平衡饲粮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存在一定局限,如:一是研究对象主要为猪和禽类;二是不同于单胃动物,奶牛等反刍动物消化系统较特殊,故研究起步较晚。
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进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把反刍动物蛋白质的研究重点转向过瘤胃氨基酸,使小肠中氨基酸的数量明显增加并接近理想水平来达到节省蛋白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的目的。
不过氨基酸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添加和利用比在猪、鸡生产中应用氨基酸困难得多,因为牛和羊的瘤胃具有发酵降解功能,使添加的氨基酸降解,而最终到达小肠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量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过瘤胃氨基酸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过瘤胃蛋白质的局限性使用过瘤胃蛋白质存在以下局限性:①在日粮中用非降解蛋白质代替降解蛋白质,会影响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进入小肠的微生物蛋白质数量下降。
②可代谢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会影响牛奶的产量。
就氨基酸含量和瘤胃发酵能力来说,鱼粉是蛋氨酸的良好来源;羽毛粉支链氨基酸含量丰富;血粉含较多的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低;玉米面筋粉是亮氨酸的良好来源,但赖氨酸含量低。
结果饲喂某种氨基酸含量低的过瘤胃蛋白质,就会加重该种氨基酸的缺乏。
③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也可能不容易消化。
④不同来源的过瘤胃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
⑤瘤胃内环境的改变,微生物合成效率的降低,食糜通过率的加快都会影响过瘤胃蛋白质的功效。
另外,饲喂过瘤胃蛋白质不仅成本高,而且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状况。
这是因为奶牛必须代谢过量的氨基酸和排除过剩的氮素,从而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2 过瘤胃氨基酸的类型及保护原理过瘤胃氨基酸(RPAA),又称瘤胃保护氨基酸、瘤胃旁路氨基酸,大致可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包括氨基酸类似物、衍生物、金属螯合物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基于完成从类似物到氨基酸的转化,从而达到过瘤胃保护的效果;第二类为包被氨基酸,其保护原理是选择对pH值敏感的材料(如脂肪酸及其钙盐,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或聚合物与共聚物)包埋氨基酸,在瘤胃(pH值6.5~6.8)内稳定,在真胃(pH 值2.4)内被分解,使氨基酸游离出来被小肠吸收,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奶牛过瘤胃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任建民;刘强;张延利
【期刊名称】《饲料博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核心是氨基酸营养.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直接添加到奶牛日粮中的氨基酸,会在瘤胃中部分或完全降解,最终到达小肠可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量很少.赖氨酸和蛋氨酸是反刍动物增重、产奶或产毛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因此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氨基酸上.使用少量的瘤胃保护氨基酸不但可以代替数量可观的瘤胃非降解蛋白,还能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因此,开发和利用过瘤胃氨基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任建民;刘强;张延利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山西,太
谷,030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9+1;S816.32
【相关文献】
1.奶牛过瘤胃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J], 任建民;刘强;张延利
2.奶牛过瘤胃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J], 任建民;刘强;张延利
3.奶牛过瘤胃蛋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J], 冯薇;王加启;卜登攀
4.奶牛过瘤胃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J], 董淑慧;周凌云;彭华;王小林
5.奶牛过瘤胃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J], 孙燕勇;徐明;胡红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过瘤胃氨基酸反刍动物的过瘤胃保护性氨基酸营养添加剂价值评估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核心是氨基酸营养,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反刍动物日粮中直接添加氨基酸,会在瘤胃中部分或完全降解,最终到达小肠可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量减少。
因此氨基酸过瘤胃保护非常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Rumen—Protected Amino Acids,RPAA)是为反刍动物提供理想小肠氨基酸简便、直接而又有效的调控方法,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蛋白质和氨基酸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高产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过瘤胃氨基酸应用的必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对反刍动物的最终生物学价值决定于小肠内出现的供吸收的氨基酸数量和种类。
为此,英、法、美、德、瑞士、荷兰、澳大利亚、北欧及我国学者提出了反刍物蛋白质营养新体系,虽然各国新体系所采用的主要参数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特点是以小肠蛋白质,即小肠氨基酸平衡为基础。
小肠内可吸收氨基酸主要受制于微生物蛋白质和未降解日粮蛋白质构成的数量和质量。
微生物蛋白质有一个优秀的氨基酸组成,但是研究表明,即使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达到最大程度,还是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进人小肠,从而不能实现现代高产反刍动物潜在的生产量,因此必须增加进人小肠的真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数量。
过去,营养学家们常给反刍动物补充瘤胃非降解蛋白质。
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玉米蛋白粉、去毒大豆粉和玉米面筋粉等含有较多的过瘤胃蛋白质,是反刍动物饲料常用的非降解蛋白质源。
但是,单靠提高过瘤胃蛋白质数量并不一定保证反刍动物增产。
许多学者提出使用过瘤胃蛋白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使通向小肠的细菌蛋白减少;(2)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可能不容易消化;(3)过瘤胃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易平衡,在满足某些必需氨基酸的同时也会导致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过量,反刍动物必须代谢过量的氨基酸和排除过剩的氮素,不但造成环境染,也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状况;(4)不同来源的过瘤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5)瘤胃内环境的改变,微生物合成效率的降低,食糜通过率的加快都会影响过瘤胃蛋白质的功效;(6)不同包被方法处理的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内的释放速度也可能有一定差异,因此出现各种氨基酸利用的时间差问题。
氨基酸在反刍动物中应用研究进展由瘤胃合成的微生物蛋白(MCP),过瘤胃蛋白(RUP)和内源蛋白(ECP)提供的各种氨基酸(AA)是反刍动物体组织和乳蛋白合成的原料。
少量吸收后的AA为机体合成其它代谢前体物所必需。
因此AA营养对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很重要。
随着各国新蛋白体系的相继建立,使反刍动物AA营养逐渐向模块化方向发展。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CNCPS体系的建立,将蛋白质营养与碳水化合物营养联系起来,建立了描述小肠可利用AA的动态模型。
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各种新技术,调控AA在组织层次上的代谢。
本文将主要介绍近年来反刍动物AA营养研究热点。
1 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LAA)研究进展限制性氨基酸(LAA)及其组成模式是决定反刍动物体内含氮物质利用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可吸收LAA平衡调控可降低日粮蛋白用量,提高利用率,从而节约资源并能减少环境污染。
AA吸收效率、转运效率、吸收与排出比例是评定LAA顺序的基本方法(NRC 2001)。
在此基础之上应用饲养试验,十二指肠(真胃)AA灌注法和多血管瘘技术(沈向真,2004)初步建立了LAA体系。
研究一致认为Lys和Met是反刍动物的第一和第二LAA,而对其余AA限制性顺序,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这是因为瘤胃微生物影响,日粮和动物种类、生产目的和研究方法不同引起的。
王洪荣(1998)评定了3种蛋白质饲料的不同LAA顺序。
Greenwood和Tigemeyer(2000)认为生长牛的LAA顺序为Lys、Met、Thr。
McCuistion (2004)认为生长牛的LAA顺序为Lys、Met、His。
董晓玲(2003)研究了内蒙古绒山羊的LAA,根据氮沉积求出各种AA的相对限制性顺序依次为:Cys(72.17%)、Ser(54.25%)、Arg(51.76%)、Met(29.07%)、His(20.45%);内蒙古绒山羊的LAA为Met和His。
然而甄玉国(2004)认为Met不是影响羊绒生长的主要LAA。
过瘤胃保护技术过瘤胃蛋白质饲料保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过瘤胃蛋白[1]是反刍动物吸收氨基酸的重要来源,降低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氮的利用,增加氮的沉积,从而提高优质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
国内外对过瘤胃蛋白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各种化学方法、处理方法和物理包被,以及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戊糖加热复合保护处理法。
关键词过瘤胃蛋白、保护技术、奶牛养殖随着养殖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肉牛和奶牛的饲养规模逐渐由农户散养向工厂规模化养殖转轨。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和种质资源的限制,我国肉牛和奶牛的生理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普遍低于国外同期水平。
其中,就饲养管理水平而言,日粮的蛋白质营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肉牛和奶牛的最高生产性能的发挥。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产性能较好的反刍动物和幼龄及青年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受日粮中的过瘤胃蛋白含量水平限制最为明显。
1 过瘤胃蛋白的概述过瘤胃蛋白的模糊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直到1989年NRC首次明确提出过瘤胃蛋白质的概念,将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分为可降解摄入蛋白(DIP,degraded intake protein)和非降解摄入蛋白(UIP,undegraded i ntake protein)。
在英国的新蛋白质中将蛋白质分为降解蛋白质(RDP)和非降解蛋白质(RUP或UDP)。
瘤胃降解蛋白质(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是饲料粗蛋白中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组分。
饲料粗蛋白质在瘤胃中可降解部分即瘤胃降解蛋白质(RDP),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所需的肽、游离氨基酸和氨。
饲料粗蛋白中瘤胃非降解部分可直接进入小肠被吸收。
1.1 过瘤胃蛋白的定义所谓过瘤胃蛋白(Rumen escape protein)也称为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Ruminally undegraded protein)是指蛋白质饲料中在瘤胃中未被微生物降解而直接进入肠道后消化道的部分。
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
胡良卫;李吕木
【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综述了反刍动物过瘤胃氨基酸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氨基酸及氨基酸真胃灌注等过瘤胃技术、用过瘤胃氨基酸瘤胃释放率和血清游离氨基酸来检验与评价过瘤胃氨基酸效果的方法,以及过瘤胃氨基酸的加工处理方法、日粮、添加量等影响过瘤胃氨基酸饲用效果的因素.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胡良卫;李吕木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氨基酸-脂肪复合物对山羊瘤胃液菌体蛋白、血清尿素氮、食糜及血清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过瘤胃保护氨基酸和小肽对体外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3.瘤胃保护氨基酸和脂肪酸对奶牛瘤胃发酵、产乳量、乳成分和血液成分的影响
4.过瘤胃氨基酸对乳牛瘤胃发酵、产乳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5.体外发酵法测定过瘤胃氨基酸瘤胃降解率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