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饲料过瘤胃蛋白率的技术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511.29 KB
- 文档页数:7
过瘤胃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1. 什么是过瘤胃技术?过瘤胃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瘤胃中微生物群落的方法,来提高反刍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的技术。
通过改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过瘤胃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反刍动物对纤维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动物的生产性能。
2. 过瘤胃技术的原理过瘤胃技术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2.1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生态系统瘤胃内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降解纤维素,并将其转化为有机酸、气体和微生物蛋白等可被反刍动物利用的物质。
瘤胃内微生物群落中的竞争关系和协同作用对纤维素降解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2.2 改善瘤胃微生物生存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和饲喂方式,可以改变瘤胃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从而提高纤维素降解和利用的效率。
例如,通过合理配制饲料、控制饲喂频次和添加膳食添加剂等方式,可以改善瘤胃微生物生存环境,促进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
3. 过瘤胃技术的应用过瘤胃技术已经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过瘤胃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3.1 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过瘤胃技术可以改善反刍动物对纤维素的利用效率,增加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提高体重增长速度和肉、奶、鸡蛋等产品的产量。
通过优化瘤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过瘤胃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反刍动物的消化功能,实现高效的饲养管理。
3.2 减少环境污染纤维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有机酸和微生物蛋白等物质通常会成为环境污染的来源。
过瘤胃技术可以提高纤维素的降解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实施过瘤胃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畜牧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3.3 改善饲料资源利用效率纤维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是反刍动物饲料中的主要成分。
通过提高纤维素的降解效率,过瘤胃技术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粮食等资源的需求,降低饲养成本。
肉牛蛋白质饲料种类及过瘤胃蛋白技术国家科委在“九五”期间已把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列入攻关计划,其中肉牛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是解决肉牛规模化饲养的关键。
能量和蛋白质是肉牛生长发育的两大营养,传统的肉牛饲养注意能量的供给,而忽视了蛋白质饲料的补充,解决有牛饲料蛋白质不足,并使其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肉牛蛋白质饲料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非蛋白氮饲料和单细胞蛋白质饲料。
1、合理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肉牛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主要为饼类饲料,主要有豆饼(粕)、花生饼(粕)、棉籽饼(粕)、菜籽饼(粕)等。
豆饼(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优质的氨基酸,其粗蛋白质(CP)含量为42%~47%。
生大豆饼(粕)含有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等,必须加热处理,通过加热可使抗营养因子破坏,还可使饼中蛋白质三级结构开张,疏水基团更多地暴露于蛋白质分子表面,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从而使其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降低。
花生饼目前猪、禽用量较小,可大量用于肉牛饲养。
对于污染的花生饼,必须进行加工处理(如焙烤、浸泡等)后方可应用。
棉籽饼由于有毒物质的存在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较低,猪、鸡、草食动物(如肉牛)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对游离棉酚的耐受性较强,特别在饲喂青绿或青贮饲料时补饲棉籽饼(粕),一般不会造成中毒,因此可用棉籽饼(粕)作肉牛育肥的主要蛋白质补充饲料。
与棉籽饼(粕)一样,菜籽饼(粕)是饲喂肉牛良好的蛋白质补充饲料。
此外糟渣类如酒糟、醋糟、豆腐渣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粗纤维含量也较高,不宜饲喂禽类,是饲喂肉牛的好饲料。
2、充分利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畜产品加工副产物如肉骨粉、血粉、鱼粉、羽毛粉等都可作肉牛蛋白质饲料。
如肉骨粉含CP54%,其中50%可被瘤胃微生物降解;血粉含CP87%,其中大约20%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禽类羽毛经过高温高压蒸煮后,烘干粉碎,也通过酶解或碱水解处理,使羽毛分解成易消化的蛋白质,含CP85%,其中30%被瘤胃微生物降解。
反刍动物过瘤胃保护技术作者:马晨来源:《新农业》2016年第06期由于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特殊性,饲料中添加的一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非蛋白氮、脂肪、淀粉、维生素类等)进入瘤胃后会被瘤胃微生物所降解,不能完全被小肠等后消化道所吸收和利用,降低其生物学效价,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等工艺手段来处理这些营养物质,保护其有效组分活性,降低其在瘤胃内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1 过瘤胃保护技术1.1 物理加压加热方法研究报道,通过加压或加热等物理手段对淀粉、蛋白质等常规饲料养分进行加工,以增加营养物质的稳定性,减少瘤胃微生物的降解程度。
一般淀粉饲料主要通过加压方式处理,降低淀粉在瘤胃中的降解率,提高小肠对淀粉的可消化利用率。
蛋白质饲料主要通过加热烘干方式处理,通过热处理后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的自由氨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羰基相结合,以此抵抗酶的水解,使饲料蛋白质受到保护,更多的通过瘤胃进入后消化道被有效利用。
1.2 化学保护方法化学保护方法所采用的化学试剂主要有甲醛、单宁、乙醇、戊二醛、锌盐、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蛋白质类营养物质,通过这些化学试剂与蛋白质分子间的交叉反应,以及酸性环境中可逆的特性,来达到保护瘤胃中蛋白质的目的。
例如甲醛能使蛋白质分子的氨基、羧基和硫氢基发生烷基化反应,并且在酸性条件下甲醛与蛋白质反应可逆,以此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改变蛋白质的消化部位。
1.3 物理包被方法物理包被方法是用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原料(全血或脂肪酸)对营养物质进行包被,这些包被材料通常是C12~C22的脂肪酸,其特点是在瘤胃这样的中性环境中不易被降解,而在真胃等酸性环境中分解,并在真胃中消化利用。
而全血、血粉、干血浆、骨粉、鱼粉等血液制品及其他动物性饲料由于其易传播疾病等原因已禁止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
1.4 微包被技术微包被技术是反刍动物营养中使用较为广泛、生产方式较为先进且过瘤胃保护效果较好的一类过瘤胃技术,这种方法常用于营养物质单体,如胆碱、维生素、氨基酸和尿素等。
过瘤胃技术(RPT)在反刍动物饲料业的应用前景过瘤胃技术(RPT)在反刍动物饲料业的应用前景过瘤胃技术(Rumen Protected Techniques)就是将一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淀粉等)经过一些技术处理,使其保护起来,减少在反刍动物瘤胃内发酵、降解,而直接进入小肠后再被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目的。
使用过瘤胃技术降低了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增加了其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1、过瘤胃技术的应用现状过瘤胃技术的目的,是既要保护足够比例的营养物质,不被瘤胃微生物降解而进入小肠,同时又要保护过瘤胃后的营养物质进入小肠后,能在小肠内被有效地消化和利用。
1.1保护蛋白质过瘤胃一般来说,进入瘤胃的蛋白质约有60%被分解,分解的产物是氨、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其它含氮物质,其余未被消化的部分则随前胃食糜的运动进入瘤胃后消化,被皱胃和小肠的蛋白酶进一步消化,这部分未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称为“过瘤胃蛋白质”。
2001年3月1日我国农业部下发了《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的通知》,动物性饲料尤其是肉骨粉、鱼粉、血粉是反刍动物饲料中最常用的过瘤胃蛋白来源,因此肉骨粉、鱼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的禁用提高了反刍动物饲料配方技术的难度,于是动物营养和饲料加工研究者们设法寻求技术上的替代措施。
1.2 保护胆碱过瘤胃奶牛需要胆碱形成体内某些磷脂,胆碱是乙酰胆碱的前体物质。
胆碱作为甲基的供给体在肝脏合成脂肪,然后又从肝脏输出用作能量源。
因而可减少形成脂肪肝的威胁。
在日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胆碱,能够促进奶牛泌乳,提高产奶量,并有可能提高乳脂率。
研究者们(Bonomi et a1,1996)已经证实:饲喂三个不同水平的RPC (Rumen-Protected Choline )(2克、6克、10克)或饲喂10克未进行保护处理的胆碱(氯化胆碱)能影响乳产量和其组成。
牛瘤胃积食及其防治措施一、牛瘤胃积食的原因1.饲料质量差:如果牛饲料的质量很差,例如含有大量的土壤、杂质或者过于粗糙,会增加牛瘤胃积食的风险。
2.进食速度过快:如果牛进食过快,消化道的排空速度无法跟上进食的速度,会导致消化物积聚在瘤胃中。
3.消化功能异常:当牛瘤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时,消化物的流动会受到影响,也容易导致牛瘤胃积食。
4.瘤胃酸度异常:当牛瘤胃的酸度异常时,会影响消化物的流动,从而增加了牛瘤胃积食的风险。
5.饲喂管理不当:饲喂刚收割的湿草或者青贮饲料时,由于青贮饲料在保存过程中会发生发酵,会产生气体,影响牛的瘤胃功能,导致瘤胃积食。
二、牛瘤胃积食的临床症状1.食欲减退:牛在进食过程中会感觉到胃部不适,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 口foamer: 牛瘤胃积食的牛有时会出现长时间口foamer的情况,表现为口部不停地分泌唾液,从而形成泡沫。
3.高热和忧郁:由于牛瘤胃积食导致消化功能受到干扰,牛会出现高热和忧郁的症状。
4.腹部膨胀:牛瘤胃积食的牛腹部会明显膨胀,触摸时会感到紧张。
5.更多尿液排出:牛瘤胃积食的牛由于食物无法排出,导致摄入更多的水分,从而排出更多的尿液。
三、牛瘤胃积食的防治措施1.饲料管理:合理选择和配比饲料,确保饲料的质量,并定期检查饲料中的杂质。
2.控制进食速度:通过饲喂设备,如自动饲喂机,来控制牛的进食速度,避免进食过快造成积食。
3.规律喂养:按照牛的真正需求来定期喂养,不过量或间断喂养。
4.维护牛瘤胃的健康:定期检查牛的瘤胃功能,并进行必要的治疗,确保瘤胃的正常运转。
5.饲喂管理:牛在饲喂刚收割的湿草或青贮饲料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干草或粗料,以减少青贮饲料对牛瘤胃的不良影响。
6.药物治疗:在牛瘤胃积食已经发生时,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药物来刺激瘤胃的收缩和排空,帮助消化物的流动。
反刍动物过瘤胃蛋白保护技术研究与综述名称的标记,37~C培养24小时为一代.每代培养后, 均用原抗菌药敏纸片作药敏试验,直至细菌对已耐药的中草药药物敏感性最大程度的恢复,即可停止继代培养,并记录试验结果.敏感性恢复结果见表5. 表5敏感性恢复结果注:判定标准.纸片抑菌直径小于1O毫米为低敏,纸片抑菌直径大于等于1O毫米而小于15毫米为中度敏感,纸片抑菌直径大于等于15毫米为高度敏感.3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方剂由于抗菌成份复杂,大肠杆菌很难对其适应,不产生耐药性,单味中草药抗菌成分少于复方,能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中草药产生耐药性后,停药一段时间后能较快的恢复敏感性.在抑菌试验中可以看出,复方中草药比单剂中草药用量小,筛选出的大多数复方中草药药液抑菌浓度在l0原药液浓度,单味方药的抗菌浓度为l0. 原药液浓度,根据禽的消化生理特点,以口服吸收率 50%计,折算为复方制剂口服量至少为0.2/千克,单味方药口服量至少为2克/千克.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残留作用小,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抗菌效果稳定,能综合性调节动物机体内环境,适于在养禽中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反刍动物过瘤胃蛋白保护技术姜成赵小彦母立华迟玉东2(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161005,2.黑龙江省克山农场161621)摘要反刍动物所需营养中蛋白质来源有两个,一是通过微生物降解合成的茵体蛋白,一是过瘤胃蛋白,而日粮中绝大多数蛋白质在瘤胃内被降解浪费掉了,只有过瘤胃蛋白能够在小肠内被充分地消化吸收.因此,为了增加过瘤胃蛋白比例,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就目前饲料蛋白的各种保护技术和效果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反刍动物;饲料蛋白;瘤胃1加热处理保护饲料蛋白加热可导致蛋白质变性,使疏水基团更多的暴露于蛋白质分子表面,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从而降低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试验表明,大豆饼经过 144~C热处理后,其溶解度由70%降至40%,用以饲喂幼牛,增重提高达50%,其他饼粕亦有同样的效果.国外有人用全脂膨化大豆饲喂泌乳初期高产奶牛,发现饲喂处理组奶牛产奶量比不处理组的高,产奶高峰期出现却比不处理组迟,饲喂处理大豆奶牛的产奶量优势随试验进行而增加,并且处理组可明显提高乳脂率.有人干热处理豆饼发现,干热处理豆饼的瘤胃非降解氮量与处理温度呈直线相关(P< 0.05),处理温度越高其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降解越少.与不处理豆饼相比,当处理温度为ll5?,130? 和145?时,其蛋白质在瘤胃中非降解氮分别提高 14.7%,29.7%利47.3%.加热处理是保护饼j作者简介:姜成(1964一),男f面养殖技术顾问2007.10质过瘤胃很有高级兽医师,本科.效的方法,但随处理温度,湿度,时间,压力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如果处理的温度,时间,压力控制不当常伴有副作用,如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率下降, 一些氨基酸遭到破坏等.2化学处理保护饲料蛋白2.1甲醛保护饲料蛋白甲醛还原性强,可使蛋白质分子的氨基,羧基, 巯基发生烷基化反应,使其溶解度降低,并在酸性条件甲醛与蛋白质反应可逆,从而使被保护蛋白质在瘤胃降解率下降在瘤胃后消化道中由于pH值降低而与甲醛分开,被蛋白酶所消化.国外有人报道用甲醛处理酪蛋白能增加产毛量和氮沉积;用甲醛处理的含硫氨基酸能增加体重和产毛量;用甲醛处理大豆粉时发现,当甲醛用量为粗蛋白的0.4%,瘤胃蛋白质降解率明显降低,而用量从0.4%增加到0.8%时, 降解率下降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甲醛对生豆饼的处理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甲醛水平为研究与综述0.6%能提高进入十二指肠食糜非氨态氮,过瘤胃蛋白氮产量及氮的沉积率,而对微生物氮产量及氮在瘤胃的消化率无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醛浓度越大对蛋白质在瘤胃中免于降解的保护性越高,但过高浓度的甲醛对蛋白质会产生过度保护以致影响蛋白质在后段消化道的消化.据报道,有人发现用2 克,千克DM甲醛处理可大幅度降低豆饼干物质和粗蛋白在瘤胃中的降解率,而基本上不影响其在真胃和小肠中的消化,如果甲醛用量超过2克,千克 DM可能会造成过保护.2.2单宁保护饲料蛋白国外有人研究认为,单宁与蛋白质的反应有两类,一类是水解反应,在真胃酸性条件下可逆,易被家畜消化利用;另一类是不可逆的缩合反应,其降低了饲料适口性,抑制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与蛋白质形成不良的复合物,消化率降低.但对反刍动物无不良后果,反而有利于预防膨胀.有人发现,饲喂含单宁的日粮,蛋白质的消化率随日粮中单宁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将单宁作为过瘤胃蛋白保护剂添加到不含单宁的饲料中时,加入剂量以3%为宜,单宁有酸涩味,过多的加入会降低饲草的适口性.2.3氢氧化钠保护饲料蛋白有人用氢氧化钠处理豆饼和菜籽饼,发现3%的处理水平效果最佳,使蛋白质的降解率减少了2.11, 2.37倍,并且对氨基酸的组成没有不利影响.还发现氢氧化钠处理的大豆饼使犊牛的氮沉积改善,奶牛泌乳初期产奶量显着增加,饲料效率和蛋白质利用率提高.用氢氧化钠处理豆饼饲喂公犊和泌乳母牛, 发现豆饼含氮化合物消化率提高,犊牛氮沉积增加, 泌乳母牛的产奶量,校正乳固形物产量及蛋白质利用率比喂未处理豆饼日粮的母牛高.2.4其他物质保护蛋白国外有人提出两种保护蛋白质方法:一是用锌处理豆饼,随着锌浓度的提高,处理效果也提高,但到1.5%时为最佳,继续增加锌浓度会产生副作用;另一种是非酶促褐化技术,有试验表明用此技术处理豆粕时,发现过瘤胃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2.5 倍.有人研究表明,用70%的乙醇处理豆饼,其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率显着低于未处理豆饼.70%的乙醇80?处理豆饼或70%乙醇热压处理豆饼比单一乙醇处理要降低6.6%.70%丙醇80?处理豆饼和70% 乙醇80?处理豆饼其蛋白质的溶解度比不处理豆饼,70%乙醇23?处理豆饼及80?热处理豆饼要低(P<0.05).结果表明,丙醇和乙醇类似,对蛋白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丙醇比乙醇处理效果好. 3物理包被保护饲料蛋白3.1白蛋白包被保护饲料蛋白全血,乳清蛋白,卵清蛋白等富含白蛋白的物质能对蛋白质起到保护作用,白蛋白在饲料颗粒外能形成一层保护壳,防止易溶蛋白在瘤胃内的扩散溶解,从而降低了被保护的蛋白质饲料在瘤胃内的降解.国外有人用全血撒到蛋白质补充料上在100?下干燥,发现其在瘤胃内氮的消失率显着下降,随着全血用量的增加氮的消失率显着降低.有人用全血处理豆饼发现其最佳处理为每千克干物质1.5升,氮进食量和氮沉积显着增加.据报道,简单鲜血处理对大豆粉瘤胃消失率无显着影响,但当与0.6%甲醛混合使用时,可明显提高甲醛的保护效果,其中30%的鲜血与0.6%甲醛复合处理是较理想的保护措施. 3.2化合物,聚合物包被保护饲料蛋白依据瘤胃与皱胃液pH值差别,把饲料用一些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不溶解而在强酸条件下能溶解或崩解的材料包裹起来.最近据欧美等国试验,用蛋氨酸涂以牛脂硬化油并掺合分解剂脱乙酰甲壳质制剂,给奶牛每头每日在饲料中添加50克,可提高产奶量4.9%,并能诱发不发情的奶牛发情,提高繁殖力.4生物学调控保护饲料蛋白利用生物学技术选择性的控制瘤胃代谢,可使饲料蛋白得以保护.国外研究人员认为,抗生素能够降低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活性.瘤胃素可以改变瘤胃微生物群体组成和关键酶活性而影响瘤胃发酵过,减少甲烷产生,抑制蛋白质降解,改善程,增加丙酸饲料利用率.国外有人用瘤胃素添加剂饲喂小公牛表明,瘤胃素的添加显着降低细菌氮的流量,增加小肠饲料氮量,可能是瘤胃解朊作用降低而节省饲料蛋白质..5调控瘤胃外流速度保护饲料蛋白瘤胃外流速度影响着降解率,瘤胃外流速度加快,日粮在瘤胃内停留时间短,其蛋白质降解率下降.影响外流速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日粮结构和饲养水平影响较大,尤其是日粮的精粗比,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外流速度加快,蛋白质的降解率下降.同时家畜生理因素如粒的大小和密J科削『,'搋述J曼,叫科也有影响.丽养殖技术顾问2007.10。
什么是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它们对
奶牛
简单地讲,瘤胃降解蛋白(RDP),就是可以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分解(降解)的那部分饲料蛋白质。
降解的产物是氨、肽类和氨基酸等小分子含氮物,可用以合成微生物自身的菌体蛋白。
菌体蛋白进入奶牛皱胃和小肠,被胃肠道中的消化液消化后,再被小肠吸收供奶牛利用。
大多数饲料蛋白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为50%-80%,而奶牛吸收的氨基酸中,约有60%-70%来自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菌体蛋白。
过瘤胃蛋白,又称瘤胃未降解蛋白(RUP),是指在瘤胃没有被微生物降解的那部分饲料蛋白质,也就是除去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蛋白质后剩余的部分。
这部分蛋白质进入奶牛真胃(皱胃)和小肠后,被其中的消化酶降解为短肽、氨基酸等小分子,被小肠吸收。
一般饲料中,大约有
40%左右的蛋白质不在瘤胃降解,而进入真胃和肠道。
奶牛对饲料蛋白质利用的这种特点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方面,饲料中需要保证含有一定量的降解蛋白质,以作为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的原料,满足瘤胃微生物增殖的需要,促进其对其他饲料营养的吸收利用;
另一方面,应当保证饲料中有一定比例的过瘤胃蛋白,使它们不被瘤胃微生物所降解,而在真胃和肠道直接分解,减少由于蛋白质“二次转化”(即“降解合成菌体蛋白再降解”)造成的营养利用效率的降低,提高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
这对高产奶牛特别重要,因为高产奶牛常常出现蛋白质的负平衡。
近年的研究发现,在皱胃和小肠内,过瘤胃蛋白还可被降解,产生有生物活性的短肽分子,具有调节牛生理机能的特殊作用。
因此,在饲料中,应当保持合适的过瘤胃蛋白与可降解蛋白的比例。
过瘤胃蛋白生产工艺过瘤胃蛋白生产工艺简介•过瘤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生化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过瘤胃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要点。
材料准备•胃部取样容器•消化液样品•胃液样品•高速离心机•离心管•丙酮•苯酚•盐酸•镁离子含量测定试剂盒步骤1.取样–使用胃部取样容器采集胃液样品,并将其存储在离心管中。
–使用消化液样品进行胃内容物采样,可在不同时间进行多次采样,以获取更多的蛋白质样本。
2.离心–使用高速离心机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离心,以分离固体部分和液体部分。
3.分离蛋白质–将离心后的液体部分倒入新的离心管中。
–加入适量的丙酮,使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
–使用离心技术将蛋白质沉淀离心分离,并倒出上清液。
4.净化–将蛋白质沉淀溶解在适量的盐酸中。
–加入苯酚使得杂质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并生成不溶性沉淀。
–使用离心技术将蛋白质沉淀分离,并倒出上清液。
5.检测–使用镁离子含量测定试剂盒对蛋白质样本中的镁离子进行测定,以评估蛋白质的纯度和含量。
–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过瘤胃蛋白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准备适当的材料和设备。
•通过取样、离心、分离蛋白质、净化和检测等步骤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过瘤胃蛋白。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持续优化工艺参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蛋白质的品质。
以上是关于过瘤胃蛋白生产工艺的简要介绍和步骤说明。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工艺优化•在过瘤胃蛋白生产工艺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工艺,并提高蛋白质的产量和质量:1.优化取样方式–选择合适的胃部取样容器,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纯度。
–在取样过程中,注意样品的采集时间和频率,以获取更多的蛋白质样本。
2.调节离心参数–根据样品类型和离心机的规格,优化离心速度和时间,使得固体和液体部分能够充分分离。
–避免过度离心,以防止蛋白质的损失或降解。
3.选择适当的溶解剂–在分离蛋白质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溶解剂,使蛋白质能够充分溶解,并避免其降解或聚集。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和措施一、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1.1 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意义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是指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吸收利用效率。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对于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因素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成分、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等。
二、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2.1 饲料蛋白质的种类和消化吸收饲料蛋白质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
动物对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有所差异,其中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较高。
2.2 蛋白质消化与酶的作用蛋白质的消化主要依靠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等酶的作用。
通过添加合适的消化酶制剂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吸收率。
2.3 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对其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合理搭配不同氨基酸的比例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2.4 饲料蛋白质的抗营养因子饲料中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如非淀粉多糖、纤维素、抗胃蛋白酶等,它们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饲料加工和添加一些抗营养因子降解酶,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三、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措施3.1 合理选择饲料原料合理选择饲料原料是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基础。
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全面的饲料原料,并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进行配比。
3.2 饲料加工处理饲料加工处理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研磨、发酵、烘干等。
3.3 添加酶制剂通过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吸收率。
常用的酶制剂包括胃蛋白酶、肠蛋白酶、纤维素酶等。
3.4 氨基酸补充合理补充关键氨基酸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常用的关键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
3.5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动物的饲料蛋白质利用率。
包括合理的饮水管理、饲料投喂管理、环境温度控制等。
3.6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一些特定的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
过瘤胃蛋白质饲料保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过瘤胃蛋白[1]是反刍动物吸收氨基酸的重要来源,降低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率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氮的利用,增加氮的沉积,从而提高优质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
国内外对过瘤胃蛋白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各种化学方法、处理方法和物理包被,以及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戊糖加热复合保护处理法。
关键词过瘤胃蛋白、保护技术、奶牛养殖随着养殖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肉牛和奶牛的饲养规模逐渐由农户散养向工厂规模化养殖转轨。
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和种质资源的限制,我国肉牛和奶牛的生理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普遍低于国外同期水平。
其中,就饲养管理水平而言,日粮的蛋白质营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肉牛和奶牛的最高生产性能的发挥。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生产性能较好的反刍动物和幼龄及青年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受日粮中的过瘤胃蛋白含量水平限制最为明显。
1 过瘤胃蛋白的概述过瘤胃蛋白的模糊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直到1989年NRC首次明确提出过瘤胃蛋白质的概念,将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分为可降解摄入蛋白(DIP,degraded intake protein)和非降解摄入蛋白(UIP,undegraded i ntake protein)。
在英国的新蛋白质中将蛋白质分为降解蛋白质(RDP)和非降解蛋白质(RUP或UDP)。
瘤胃降解蛋白质(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是饲料粗蛋白中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组分。
饲料粗蛋白质在瘤胃中可降解部分即瘤胃降解蛋白质(RDP),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所需的肽、游离氨基酸和氨。
饲料粗蛋白中瘤胃非降解部分可直接进入小肠被吸收。
1.1 过瘤胃蛋白的定义所谓过瘤胃蛋白(Rumen escape protein)也称为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Ruminally undegraded protein)是指蛋白质饲料中在瘤胃中未被微生物降解而直接进入肠道后消化道的部分。
过瘤胃蛋白质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蛋白质在瘤胃的降解,提高进入小肠的氨基酸数量和质量。
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和措施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是指饲料中蛋白质被动物消化吸收利用的比例,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动物生长发育。
下面将介绍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和措施。
一、原理1. 营养平衡原理营养平衡是指在合适的能量水平下,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素摄入量能够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代谢需要。
当饲料中某种营养素不足时,会限制其他营养素的利用,从而影响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应注意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证营养平衡。
2. 蛋白质品质原理蛋白质品质是指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可消化性等因素决定的蛋白质价值。
优质蛋白质含有较高比例的必需氨基酸和较低比例的非必需氨基酸,易于动物消化吸收利用。
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应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豆粕、鱼粉等。
3. 饲料加工原理饲料加工可以破坏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提高蛋白质的可利用性。
常见的饲料加工方法包括磨碎、压片、发酵等。
4. 营养调控原理营养调控是指通过添加特定的营养素或添加剂来改善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例如,添加氨基酸、生长激素等可以促进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添加益生菌、发酵剂等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蛋白质消化吸收效率。
二、措施1. 合理配合饲料在配制饲料时应注意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保证动物能够摄入足够量且比例适宜的各种营养素。
应根据不同阶段动物的需求进行配合,如生长期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应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
2. 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优质蛋白质来源含有较高比例的必需氨基酸和较低比例的非必需氨基酸,易于动物消化吸收利用。
应选择豆粕、鱼粉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并避免使用含有抗营养因子的植物原料。
3. 采用适宜的饲喂方式采用适宜的饲喂方式可以促进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应根据不同阶段动物的需求进行饲喂,如在生长期应采用多次少量饲喂,以满足动物对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
4. 加工处理饲料加工处理可以破坏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提高蛋白质的可利用性。
畜禽营养与饲料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畜禽营养基础第一节动物与植物的组成成分考纲:1、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2、了解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
3、了解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
考点:1、组成动植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略有差异。
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不低于%的化学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氯、钠、钾、镁、硫等。
微量元素:动物和植物体内含量低于%的化学元素,包括铁、铜、钴、锰、锌、碘、硒。
2、组成动物和植物体的化合物: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1)、三大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
(2)、饲料常规养分分析: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水。
粗蛋白质: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
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
粗脂肪: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又称乙醚浸出物。
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粗灰分:动植物体内的所有有机物质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等物质的总称。
水: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两种状态存在:游离水:指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可以自由移动,容易挥发。
结合水:与细胞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自由移动及挥发。
3、动物和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的差异:(1)、动物体内水分含量较稳定,为45%-60%;植物体内水分差异大,为5%-95%。
(2)、动物体内粗蛋白含量稳定,为13%-19%;植物体内粗蛋白含量差异大,为1%-36%。
植物体内NPN多,动物体内真蛋白质多。
(3)、动植物体内脂肪种类各不相同,差别较大。
植物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还有蜡质、色素;动物体内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4)、植物体内糖类多,以淀粉和粗纤维为主,动物体内糖类少,小于1%,不含粗纤维。
三步法测定过瘤胃氨基酸步骤(3个样品):(1)第一阶段:瘤胃液法称取氨基酸样品1g左右(每个样品共6个重复),放入生理盐水瓶(250ml),向每个瓶子分装40ml缓冲液和10ml瘤胃液,摇动混合,向溶液充CO2,使溶液和试管内空间全部充满CO2,然后盖上带有放气阀门的橡皮塞,将其置于水浴摇床培养(39℃),设置好摇床频率,分别于2、4、8、16、24 h,每个时间点取出3个瓶子,倾去上清液,剩余物用自来水冲洗三次,至水澄清,35°C烘干至恒重(48h),移至干燥器内15min后称重,进行剩余物中氨基酸含量(将剩余干燥固体放入15mL离心管中,在90℃(根据不同油脂,熔点不同而温度不同)水浴锅中溶解产品,待其完全溶解,快速完全吸出上层油脂,冷却后将剩余水溶液摇匀,并分装于1.5mL离心管中,待测),从而测定瘤胃降解率。
残渣中氨基酸剩余量测定方法为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
取出剩余15个瓶子中的剩余物,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于下一步试验。
(2)第二阶段:胃蛋白酶法加入30 mL含有1g/L胃蛋白酶的0.1 N盐酸到瘤胃液处理过的氨基酸样品中,将其置于水浴摇床培养(39℃),培养1h。
(3)第三阶段:胰酶法加入3 mL 浓度为1 N的NaOH溶液被加入体系中用以中和pH,每个瓶子加入1.5 ml of 1 N 氢氧化钠,并加入35mL pH为7.8的胰酶磷酸缓冲液,分别于2、4、6、8、12小时,每个样品取出3个瓶子,过滤,除去滤液,剩余物用自来水冲洗三次,至水澄清,于65°C 烘干至恒重(48h),移至干燥器内15min后称重,进行剩余物中氨基酸含量测定,氨基酸剩余量测定方法为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
尼龙袋法测定包被氨基酸(3个样品)1.饲养日粮和饲养管理: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瘘管的成母牛进行实验。
参照NRC(1996)标准,配制牛的日粮TMR,每天饲养3次,自由饮水,预试期7天,每一样品正式实验2天。
简述提高饲料消化率的方法提高饲料消化率是养殖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饲料经过消化后,能够提供能量与营养物质供动物体内各个器官进行生理代谢,保证动物的健康与生长发育。
在饲料的种类、粉碎度以及饲料搭配技术上,都有着很大的提高饲料消化率的潜力。
1. 加入消化酶剂许多动物无法在自身消化系统中分解某些饲料物质。
因此,通过添加特定酶剂,能够帮助动物消化这些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例如,假单胞菌、枯草杆菌等菌株能够分解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提高饲料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消化率。
在牛瘤胃中添加多酚氧化酶能够分解饲料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而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
2. 精制饲料处理技术粉碎饲料的目的是增加饲料的表面积,方便动物的微生物在消化过程中容易与饲料接触并分解。
加工饲料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粉碎度和加工方法,以便更好地消化与吸收。
同时,需要控制饲料加工中的温度与时间,避免高温与过长时间造成饲料营养物质的流失。
例如,干燥饲料可以更快速地被动物体内的酵素分解,因此果脯、饼干等处理方法能够减少饲料的含水量,提高饲料能够被消化的速度。
3. 合理搭配饲料对于不同的动物,最适宜的饲料组合不同。
需要对饲料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搭配,达到最佳的消化利用效果。
例如,提高豆粕中其他氨基酸含量,能够让家禽更好地消化动物蛋白,促进生长发育。
在饲料中添加半粗纤维与粗纤维,有助于抑制动物的消化道菌群增长,并且维持动物肠道的健康菌群。
这些都能够提高饲料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利用率。
4. 饲养环境与健康管理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对于动物消化与吸收至关重要。
动物的舒适度、气温、湿度等实际上都会影响它们的食欲和饲料的消化效率。
养殖场必须保持干净卫生,避免腐败物和寄生虫感染。
定期给动物打疫苗、消毒、驱虫等健康管理,能够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保持它们的肠道健康,进而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总之,提高饲料消化率的方法非常多。
需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饲料的种类、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饲料消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