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作业:作业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格式:docx
- 大小:24.92 KB
- 文档页数:8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2.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3.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 )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天人感应”5.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6.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
”“王”即周天子。
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8.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人之性恶”D.“性本善”4.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不耻下问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6.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达标]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答案』 A『解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是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2.(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 B『解析』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故选B。
3.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故选D项。
4.(2018·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主张相吻合的是()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C.兼爱、非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 B『解析』“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这是儒家思想,B项是孟子民本、仁政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5.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老子B.孟子、荀子C.墨子、荀子D.孟子、韩非子『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
第一单元DIYIDANYUAN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D.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解析:当时的“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成为这些阶级或阶层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言人。
答案:D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仁B.礼C.孝D.忠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
答案:A3.导学号10234000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
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
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
该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解析:本题所涉及的思想家,是在论证礼的起源。
他用性恶论,即人对物质欲望的需求来解释礼。
在战国时期,主张性恶论,又尊崇礼的思想家是荀子。
故选B项。
答案:B4.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解析:“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
答案:A5.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题目材料中的主张,实际上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观点。
故选A项。
答案:A6.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 )A 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 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D 诸子百家逐渐形成解析:思想是时代的反映,一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答案:A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主要派别是儒家和墨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推己及人,即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的仁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要追求的爱,明显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
答案:B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解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A4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 )A 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 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恢复礼治社会,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5“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要恢复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2、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这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3、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是哪位思想家?()A. 孟子B. 墨子C. 韩非子D. 老子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6、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2.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4.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
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5.《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6.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道”的观点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7.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称为“仁—礼社会”,其中“礼”的作用是8.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B.“爱人”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10.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11.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12.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某班主任得知班上的辉辉同学在校外偷了别人的东西,如果他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辉辉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辉辉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辉辉会改正错误B.认为辉辉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辉辉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辉辉的本性是善的,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6.和谐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7.《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
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下图是一幅“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孔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检测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④使学术开始下移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惘D.因材施教3. 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 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 道家最受欢迎二、非选择题4.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对于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
B、C、D三项都包含在A项中。
故A项正确。
2.“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秦始皇为反面案例,讲求邻里和睦,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故A正确。
礼让思想不能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故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墨子的“尚贤”思想,故排除C。
材料未涉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故排除D。
3.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A.将孔子“仁”的思想扩大化B.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C.宣扬“君舟民水”D.有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而孟子的“仁政”主张是针对统治阶层提出的一种统治之道,因此“仁政”更加有针对性和具体性,范围有所缩小,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的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是“仁”的作用,排除。
4.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
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选B。
作业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动荡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的知识阶层。
到了汉代,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 )A.优先兴办教育B.科举制度的僵化C.背离传统礼制D.儒家思想的限制4.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从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最适合回应此项议题( )A.道家B.墨家C.儒家 D.法家5.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仁者爱人C.无为而治D.为政以德6.“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7.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8.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9.秦王嬴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嬴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 )A.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B.推崇削弱宗法观念C.构想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提出皇权至上思想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1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12.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
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
这说明(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13.《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D.礼仪秩序14.“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材料二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三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
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
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
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
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
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
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
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
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1.答案:D 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体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只有D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
故选D项。
2.答案:A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因此A项正确;“士”这一阶层的出现及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条件,故排除B、C两项;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3.答案:D 材料“汉代,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反映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文化背景,故D项正确;优先兴办教育属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是文化因素,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兴办教育的措施,这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汉代没有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并不与传统礼制相冲突,故C项错误。
4.答案:A 题干的主题是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遵循天道,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选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儒家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关问题,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改革变法,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D。
5.答案:A 材料大意是齐桓公的行为维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其行为合乎礼。
而晋文公僭越礼制,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体现了孔子要求的“克己复礼”思想。
故选A项。
6.答案:B 题干材料表达的思想主张是“性本善”,提倡“性本善”的是孟子,故选B 项。
7.答案: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遵守等级名分,故A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作用,故D项错误。
8.答案:C 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是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他!……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张是实行仁政。
故选C项。
9.答案:C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皇权至上思想属于君主专制体制的一部分,排除D项。
10.答案: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
11.答案:A 《史记》中记载,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合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没有实现思想领域的大一统,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培养了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这说明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
13.答案:C 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均排除。
14.答案C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C项正确。
15.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
(2)理念:德治(为政以德);礼治。
理由: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的局限。
(3)表现: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培养众多人才;重视技艺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标志:太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