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发展简况知识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16.53 MB
- 文档页数:182
中国药典沿革【药师学习百科】——第30期20091110 <药物分析-药典的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的沿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医政局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
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新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
同年7月在北京又召开北京、天津的医药专家座谈会,进一步确定新药典收载品种草案。
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副部长苏井观兼任正、副主任委员。
干事会根据两次会议的决定,起草标准草案,分请委员审查。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的统一、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药品的拉丁名,会议授权干事会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
会议还决定设综合小组,由在京的委员组成,处理全会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有些药品的检验方法由中央药品检验所进行技术复核。
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审批,1953年2月5日批复,《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1953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
药典出版后,中国药学会通知全国各地分会组织会员学习讨论,并结合药品生产、检验和研究等方面的经验,提供修订补充意见。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一、药物的起源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1“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2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3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4《世本》5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中国药典主要内容概述中国药典(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国制药和医疗行业的重要法定文献,也是规范药品质量的基准。
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非常广泛,包含了药品的质量标准、药用植物的鉴定、制剂的制备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药典的概览。
首先,中国药典的核心内容是药物质量标准。
它包括了药品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
药物质量标准是根据药品的药理学和药剂学特性,结合药品的临床和药理研究结果,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而制定的。
这些质量标准详细规定了药品的理化性质、纯度、杂质、微生物指标等关键参数,确保药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其次,中国药典还包括了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药品的生产、贮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其中包括药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策略、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规定。
此外,中国药典还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规范,确保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不当使用。
第三,中国药典涵盖了药用植物的鉴定和药用动物标本的鉴定。
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典针对药用植物和动物的外观、形态、性状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它们的鉴别方法。
这些鉴别方法包括了观察样品的外部特征、组织学特征、显微特征等方面,旨在确保使用正确的药用植物和动物。
此外,中国药典还包括了药品的制备方法和制剂的质量标准。
制备方法详细规定了制备药品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制备过程中的步骤和操作规范。
制剂的质量标准则规定了各种药物剂型(如片剂、注射剂、丸剂等)的注释、质量控制要求和使用限制等。
这些制剂相关的内容确保了药物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而言,中国药典是中国制药和医疗行业的重要法定文件,涵盖了药品质量标准、药用植物和动物的鉴定、制剂的制备等多个方面。
中国药典发展史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卫生部组织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于1953年正式颁布实施,为新中国药典的奠基之作。
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196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修订,于1964年出版了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1977年,国家卫生部再次组织专家进行修订,于1977年出版了第三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四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卫生部于1985年颁布了第四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五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1990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对药典进行了修订,并于1990年颁布了第五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随着医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药监局于1995年颁布了第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七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2000年,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对药典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颁布了第七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八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随着医药科技的持续发展,国家药监局于2010年颁布了第八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以上是关于中国药典发展史的简单总结。
参考中国药典一、中国药典的历史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了药物典籍,但真正的《中国药典》是在20世纪初开始编纂的。
第一部《中国药典》于1930年出版,至今已经出版了11部。
每部《中国药典》都是一部权威的中药和西药质量与效价的权威法典。
1990年,新中国卫生部发布了第一部《中国药典》并同时开始了全国性的审定和推广工作。
2000年,新中国卫生部开始编修《中国药典》全面实施与审定工作,这一工作持续了10年,编写了新版的《中国药典》(2010年版)。
2015年,新一版《中国药典》编写工作也开始了。
二、中国药典的体例组织《中国药典》主要由中药和西药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中药部分分为药用部分和药材部分;西药部分分为化学药品部分和生物制品部分。
每一种药物均按其药品名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中国药典》的中药部分,主要包括了中药名录、功能与作用、品质要求、制剂要求、检验、规范与标准、包装、贮存、使用、注意事项、药材部分等。
《中国药典》的西药部分,主要包括了药品通用名称、功能与作用、品质要求、初加工和制剂要求、质量标准、检验规范、包装、贮存、使用、注意事项等。
三、中国药典的编纂和修订《中国药典》的编纂和修订工作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的。
国家药典委员会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部,是由国家药典编委会和国家药典标准化委员会组成。
《中国药典》的编撰和审定分为三个阶段:药物信息收集、初步筛选和资料整理,专家论证和审定。
药典编撰的过程中,国家药典委员会依托国家药品标准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功能,开展了显著增强的公众参与,并建立起充分的专家咨询协商机制。
四、中国药典的作用和意义《中国药典》是阐明我国药品质量规范和标准的重要文件,是制定和修改药品标准、检验规范的依据,也是法定药品标准及标签要求的依据。
它不仅对于我国的中药和西药品质量、效力和安全性进行了规范,也对全国药物生产、经营、使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国药典》也是我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典委员会活动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