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培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痰培养注意事项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分离和鉴定痰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痰培养可以确定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并进行预防控制。
在进行痰培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标本:痰是从呼吸道中采集的一种生物学物质,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于后续的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采集痰标本之前,应要求患者正确漱口,排空口腔内分泌物和食物残渣,避免其他区域的细菌污染。
患者在早晨醒来后采集痰标本通常更容易获取高质量的标本。
2. 采集器具:采集痰标本的器具应该是无菌的,并且是干燥的。
通过一次性痰盅或者无菌玻璃器进行采集是常用的方法。
在采集过程中避免让唾液进入标本中,以免干扰后续的实验结果。
3. 采集方法:患者采集痰标本时,应先吸气,再深呼气后尽量咳嗽将痰排出,将痰直接吐入痰盅或者无菌玻璃器中。
一般建议一次采集5~10 mL的痰液,保证充足的标本可供分析和检验。
4. 保存和运送:采集好的痰标本应立即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如果不能立即进行处理,可以将痰标本放入干燥、无菌的容器中,并且保存在4的冰箱中。
在处理和保存痰标本时,要避免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和高温环境中,以免细菌数量的增加。
5. 实验室处理:痰标本在送达实验室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包括制备痰液涂片、痰液稀释培养、鉴定致病菌等步骤。
根据培养结果,可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6. 结果解读:痰培养的结果应该由具备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微生物学家来解读。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注意是否有细菌生长,细菌种类,细菌数量和药敏结果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药敏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抗生素选择。
7. 防护措施:在进行痰培养和实验室处理时,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实验室人员应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彻底清洁工作台和工具,以防止实验室污染和细菌扩散。
总之,痰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正确的采集、保存和处理痰标本,以及正确解读培养结果对于准确确定病原体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痰培养的意义和作用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痰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于确定痰液中的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痰培养,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二、痰液的采集方法1.采集时间:最佳采集时间是早晨起床后,因为此时痰液较为集中,有利于检测。
2.采集前准备:患者应先漱口,以减少口腔中的细菌污染。
然后,深呼吸几次,以帮助痰液从呼吸道深部咳出。
3.采集方法:用无菌容器接住咳出的痰液,避免与容器外表面接触。
尽量采集新鲜的痰液,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
4.采集量:一般要求采集3-5ml的痰液,以确保有足够的样本进行培养和检测。
5.存储和运输: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如果无法立即送达实验室,可以将样本存放在4℃的冰箱中,但不要超过24小时。
三、痰液培养的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采集和处理痰液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以确保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2.及时处理:痰液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影响培养结果。
3.标本数量:一般建议采集至少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痰液标本,以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4.避免空气污染:在痰液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防止细菌的空气传播。
5.注意个体差异:痰液的性质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无法咳出痰液,此时可以尝试进行气管吸引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法获取样本。
6.避免污染:采集痰液时,要避免将唾液、口腔分泌物等其他物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7.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痰液培养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四、痰液培养的常见细菌痰液培养可以检测到多种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细菌有: - 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科患者进行痰涂片镜检测,探究痰涂片镜检对痰液细菌培养作用价值。
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对痰涂片标本培养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200份标本中,含有500份革兰氏染色涂片,占总标本的41.67%,其中,含有230份检出细菌,占500分革兰氏染色涂片的46%,白细胞内有60份标本检出细菌,占230分检出细菌标本的26.09%;在1200分标本中有420份抗酸染色涂片标本,占35%,其中有10份抗酸杆菌,占420份抗酸染色涂片的2.4%。
结论:痰标本涂片镜检验痰培养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涂片培养;痰标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349-01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患者常需要进行各种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实施尿液检查,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痰液检查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涂片是通过自然咳嗽所获取,痰涂片极易受到口腔内的正常细菌所污染,降低病原菌的检出率,还会导致细菌培养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1]。
痰涂片镜检的检验结果准确率高,痰涂片检验结果的阳性率有效提高[2],痰标本涂片为呼吸道感染的诊疗和诊断提供有效证据[3]。
笔者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获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主要分为A级、B级,C级标本送至科室重新采集。
1.2 方法(1)采集晨痰。
将收到的痰液,作为标本分为A、B、C类级:A类主要为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10,合格;B类有部分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25,较为合格;C类有口水或者泡沫痰,白细胞低于10,上皮细胞超过25,不合格。
痰培养的正确解读明宗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案例n某患者,呼吸道感染,使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疗效不理想。
n痰涂片:大量WBC吞噬大量G+球菌,偶见G-杆菌。
n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显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
临床困惑n痰培养提示所用药物敏感,为何无效?n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菌还是定植菌?n责任病原体是G+球菌还是G-杆菌?n如何调整抗生素?n 涂片镜检是报告所有检见的细菌,而培养的目的是检出致病菌。
n 一些苛氧菌需在特殊的环境或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n 有些G-杆菌繁殖速度远超过G+球菌,可迅速占据平板,竞争抑制G+球菌生长。
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为什么不吻合?培养阳性的细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分离到细菌/真菌≠致病菌≠需要用或换抗菌药物n痰培养是辅助检查,需结合临床判定其意义;n痰培养受标本质量、技术方法和检验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n培养阳性¹感染,可能为污染,可能为定植;n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也很重要:器官功能支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糖等。
选择药敏敏感的药物,为何临床治疗无效?药敏结果≠临床疗效,一般来说,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n可能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污染或定植菌);n细菌本身因素(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n感染部位与药代动力学因素;n细菌的MIC,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n药敏试验中有些药物单独使用无效,但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n药物剂型及生物利用度(纯品、商品)。
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称为“感染”。
局部培养出病原微生物同时伴有感染的症状,需要抗感染治疗方可痊愈。
微生物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但未造成症状和体征(未导致感染),这种现象称为“细菌定植”。
定植感染定植与感染临床感染定植(无症状)定植与感染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不断供给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大多微生物定植是无害的。
痰培养致病菌的细菌标准
一、细菌种类
痰培养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细菌数量
痰培养中细菌数量越多,表明感染越严重。
一般来说,细菌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诊断为感染。
具体的细菌数量标准可能因不同地区和实验室而异,建议查阅当地的临床指南或咨询医生以获取具体标准。
三、细菌形态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阴性菌通常呈杆状或球杆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染色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
四、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确定细菌对何种抗生素敏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可以了解该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依据。
五、临床意义
痰培养结果对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痰培养可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从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其次,痰培养结果还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痰培养结果持续阳性,则可能表明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
案。
此外,痰培养结果还可以用于监测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总之,痰培养致病菌的细菌标准是诊断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细菌种类、数量、形态、药敏试验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痰培养肺念珠菌临床判读方法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痰中是否存在病原体。
肺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对于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痰培养肺念珠菌临床判读方法的详细介绍。
1.样本收集:进行痰培养之前,需要收集新鲜的痰样本。
患者应该被告知如何正确地咳嗽产生痰液,并注意避免额外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
通常建议早上第一次起床后进行痰样本的收集,因为这时痰的浓度较高。
收集的样本应保持无菌条件。
2.样本处理:收集到的痰样本需要进行处理才能进行培养。
可以通过离心法或粘度增强剂等方法使痰液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
处理后的样本可以直接用于培养,也可以在处理后的样本中离体培养细菌。
3. 培养方法:对于肺念珠菌的培养,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
一种常用的培养基是Sabouraud琼脂平板培养基,其中包含有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将处理后的痰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上,并进行培养。
通常在室温下孵育48-72小时。
4.菌落的判读:培养时间结束后,可以观察到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
念珠菌菌落通常呈现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各型或点状菌落,边缘光滑或呈波浪状。
念珠菌菌落比较容易分离,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类似于瓜的香气,这是一个有助于识别念珠菌的特征。
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对于判读念珠菌的存在和数量是重要的参考。
5.鉴定:菌落培养的结果通常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初步鉴定,但最后的鉴定通常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鉴定方法包括芽孢的形态、热耐性、孢子的形态等。
6.念珠菌菌落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可以检测病原体DNA的方法,可以用于快速确诊肺念珠菌感染。
通过提取培养菌落中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念珠菌的靶基因进行扩增,并通过凝胶电泳确定扩增产物的大小。
7.其他检测方法:除了痰培养和PCR外,还可以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DNA序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和抗原检测等方法来判定肺念珠菌感染。
1. 收集痰样:患者需要咳嗽产生痰液,最好是清晨第一次咳嗽时收集。
使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痰液,避免混入口腔中的细菌。
2. 准备培养基: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培养基和巴豆酸盐琼脂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提供了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涂布法:将收集到的痰液用一根无菌的平滑铂丝或棉签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
要避免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培养基中,所以要尽量避免接触到舌头、牙齿和口腔黏膜。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常是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5. 分析结果: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根据细菌的形态、颜色和其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有些实验室还会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影响儿科患者痰培养标本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痰培养标本质量对培养结果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痰培养阳性率偏低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痰培养标本为污染标本,导致细菌培养结果的应用价值显著降低,甚至会对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以及预后评估造成误导,影响患者预后改善,还会导致医患矛盾以及医患纠纷发生率升高,使得医院形象受损。
因此,必须保证痰培养标本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特就儿科患者痰培养标本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研究对策综述如下。
关键词:儿科;痰培养标准;质量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痰液为肺泡、支气管以及气管产生的分泌物,肿瘤、肺结核以及肺炎等不同病理情况下痰液成分、形状、量、质以及色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痰培养可作为临床进行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指标,能够为临床进行疾病诊治以及用药等提供重要指导[1]。
保证痰液标本质量的前提为正确留取痰标本,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痰标本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故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明确痰标本采集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规避,使标本留取合格率得到提高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2]。
1痰培养标本质量影响因素分析1.1患者与其家属因素患者配合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为主要影响因素,小儿心智发育不健全,自理能力差,家属对痰标本留置等相关知识认知不足,无法协助患儿正确留取痰液标本,或者由于家属文化水平有限等,缺乏主观配合意识,认知不到痰标本质量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部分患者无法自主咳痰导致留取合格痰标本的难度较大。
痰液中含有奶或者患儿口水,患儿自行咳嗽的痰标本大部分为口水,均会对痰培养标本质量造成影响[3,4]。
1.2医护人员因素痰标本留取方法不当或者不正确为影响痰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因素,如吸痰深度不够,未能吸到脓性痰液等,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水平不高或者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材料简单,未交接痰标本留取工作等。
如针对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或者无法自行咳痰患者,护士在吸痰过程中不遵循无菌原则,导致痰标本受到人为污染[5]。
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及分析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痰培养是通过对患者诊断时咳出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以确定致病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
本文将对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样本信息】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63岁临床诊断: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病原体分析】1.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结果显示王先生痰液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致病菌,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会使患者的病情恶化,给患者带来更多不适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2. 革兰氏阴性杆菌此次培养结果还显示王先生的痰液中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其感染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较强的影响,容易引起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对于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临床医生应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 真菌除了细菌的感染外,痰培养结果还显示王先生的痰液中存在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尤其是长期应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肺真菌感染。
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针对细菌感染外,对于检出的真菌感染也需要进行有效治疗。
4. 耐药菌株痰培养结果显示,王先生检出的细菌中存在多种耐药菌株。
这意味着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对临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生需要通过细菌药敏试验,选择对该耐药菌株敏感的特异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临床治疗建议】根据上述痰培养结果分析,对于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应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
8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痰培养结果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咳嗽、咳痰和逐渐进行性呼吸困难。
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是指COPD患者基础状态下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咳嗽、痰液改变,需要急性治疗的状态。
AECOPD是CO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痰培养是AECOPD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指导用药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对83例AECOPD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探讨AECOPD患者的感染病原体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痰培养结果分析1. 病原体分布情况83例AECOPD患者中,通过痰培养检测出阳性结果的患者共计62例,阳性率达到74.7%。
痰培养结果显示,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两类。
细菌阳性的患者有54例,真菌阳性的患者有8例。
在细菌阳性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共有18例患者检测出该菌株。
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检测出14例和12例。
其他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等。
而在真菌阳性的患者中,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6例患者检测出该菌株。
另外两例患者检测出曲霉和肺孢子菌。
2. 药敏试验结果对细菌阳性的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哌酸-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抗生素敏感的患者较多,敏感率达到80%以上。
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50%左右。
对真菌阳性的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康唑和氟胶唑的敏感率较高,分别达到75%和100%。
而对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25%和50%。
二、临床意义及思考1. 在AECOPD患者中,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是常见的致病菌。
健康域检验痰培养如何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孙志刚1姚传卉2通讯作者薛佳丽1江武松1吴靓菲1(1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造成人体肺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较多,痰培养方式能够确定致病菌,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痰培养结果不仅包括致病菌,还会出现定植菌,其中定植菌并无病理改变,一般情况下无需特别治疗,而致病菌则会造成器官组织炎症以及病理反应,是临床治疗、对抗的重点。
很多患者和家属对致病菌、定植菌的了解不足,将所有细菌都认定为致病菌,对检验和治疗方案提出质疑,影响正常诊疗活动的进行。
下文就将为大家介绍痰培养中的致病菌和定植菌,并论述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的方法。
什么是致病菌、定植菌抗生素药物是现代医学的伟大发明,其治好了多种病原菌导致的感染疾病,极大地提升了现代医学技术水平,为人们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多种致病菌与抗生素对抗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原菌类型、特性均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诸多耐药菌种,导致很多抗生素药物丧失抗菌抗感染作用。
此外,之前典型的致病菌种类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如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而条件致病菌(定植菌)导致的感染情况却愈加严重,现已成为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类型。
所谓的条件致病菌本身属于人体正常菌群,当其处于合适的环境、部位时不会造成感染,但如果机体存在免疫力降低、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天然屏障结构损坏等情况时,定植菌就会引起感染现象。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进展,诸多典型的致病菌感染已经能够对应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难度更低。
必要时进行致病菌的痰液培养,使用的咳痰标本不受口咽部定植菌群影响。
而定植菌的致病性和感染性是有条件的,也是相对的,并无典型临床症状或体征表现,经验诊断也存在缺陷,只有通过实验室的培养鉴定技术才能确定病原菌或定植菌类型。
定植的条件与感染的因素定植菌定植的首要条件就是细菌的黏附力,有一定黏附力才能够黏附在上皮细胞上,且不会受到其他分泌物、宿主运动或器官蠕动的影响,被冲击脱离细胞,这也是定植菌最关键的能力和性质。
一、临床医生阅读微生物报告前需要了解的问题首先是标本类型,是来源于无菌部位还是有菌部位,如果是无菌部位,那培养的阳性结果与感染更相关,如果是有菌部位,如呼吸道,要了解是否存在正常菌群或定植菌。
其次是标本采集部位、采集方式。
如痰标本,是咳痰、吸取物、肺泡盥洗液,还是防污染毛刷、气切管分泌物。
如尿液标本,是中段尿、导管尿,还是耻骨上穿刺尿。
如血标本,是外周血、导管血,采血量是多少,抽了几套血。
采血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过去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是什么。
二、痰标本质量评估痰标本易受到口咽部定值菌污染,不一定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菌。
送检时必须痰涂片和培养同时开。
采集前应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有假牙的应先取下假牙,嘱病人采集深部咳痰,直接收集入无菌螺旋口痰杯。
1-2小时内送检,否则苛养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易死亡。
显微镜检查取脓性部分涂片,做革兰染色,每低倍镜视野中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为合格下呼吸道标本。
对照痰涂片结果,仅对优势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非常强调痰涂片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是下呼吸道标本,甚至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殊染色,可以初步判断感染菌的类型,一个工作日内可以发报告,有助于临床尽早调整用药。
例如,涂片提示可疑放线菌,放线菌是厌氧菌,需要厌氧环境培养,可以提示临床医生加开厌氧菌培养申请单。
需要临床医生的理解支持,才能鼓励检验科老师大胆创新,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高质量下呼吸道标本包括: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定量培养>104CFU/ml,具有诊断意义。
离心涂片>1%细胞为鳞状上皮细胞提示污染,培养菌量可能假性提高。
2、保护性毛刷。
毛刷约仅能获得0.01-0.001ml标本,在空气中很快会干燥导致细菌死亡,从而影响检出率,应放置于1ml液体运送培养基(如无菌生理盐水和无菌肉汤),振荡后,定量培养>103CFU/ml,具有诊断意义。
3、肺组织活检。
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及分析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一般会在急性发作期加剧。
痰培养结果及分析对于了解病原菌感染的情况和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根据一份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让我们看一下这份病人的痰培养结果:1. 革兰氏阳性菌群(GPC):- 葡萄球菌属 15%- 肺炎链球菌 20%3. 真菌:- 念珠菌 3%- 曲霉 2%4. 其他常规检出病原体:- 病毒 5%通过上述的痰培养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病人的痰中存在多种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群和革兰氏阴性菌群所占比例较高。
这种情况表明了这位中老年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炎病情可能与多种细菌和真菌感染有关,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
革兰氏阳性菌群中的葡萄球菌属和肺炎链球菌都是常见的支气管炎致病菌,它们的存在提示了这位患者有可能出现细菌感染,并且葡萄球菌属的比例较高,可能是急性发作期痰液中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考虑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比如青霉素类或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革兰氏阴性菌群中的细菌多酚杆菌和华氏杆菌的存在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两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炎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者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痰培养结果中的真菌检出率也值得我们重视,念珠菌和曲霉在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期中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真菌感染的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真菌感染的治疗可以选用广谱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氟康唑等。
痰培养结果中检出的病毒比例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
在实际治疗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情加重,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对这份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培养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治疗建议:根据病原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对真菌感染的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痰培养报告单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痰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痰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检测方法。
痰培养报告单是检验结果的书面汇总,它包含了对病原体的鉴定和对其对抗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正确解读痰培养报告单至关重要,它将指导医生合理地选择抗生素及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痰培养报告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1. 病原体鉴定:报告单会列出检测出的痰样本中的细菌、真菌或病毒,并根据其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
这一部分的结果将告诉医生痰样本中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 药敏试验:对于检测出的细菌,报告单会给出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这一部分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医生在后续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也能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3. 结果说明:报告单会对上述两部分的测试结果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的内容通常会向患者和医生解释检测结果的意义,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正确理解痰培养报告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痰培养报告单结果的解读:1. 阳性结果:阳性结果意味着检测出了致病微生物,这时候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他们会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 阴性结果:阴性结果意味着未检测出痰样本中的致病微生物。
这并不代表患者没有感染,可能是由于痰样本采集不当或者病原体量太少而未能检测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再次采集痰样本进行检测。
3. 药敏试验结果:这部分结果对于抗生素的选择至关重要。
如果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敏感,医生可以选择该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耐药或者中度敏感,医生可能需要选择其他抗生素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痰培养报告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报告单,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而患者也应该主动了解自己的检测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20例痰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收集我科2021年220例痰培养标本质量现状,分析影响痰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痰培养的合格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痰培养标本质量对策痰培养和药敏试验是我国最常见的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方法,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标本的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任何环节造成痰标本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提高痰标本的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PICU2021年1月-12月220份痰培养标本的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整理出对策,从而提高痰培养标本的质量。
1.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PICU2021年1月-2021年12月患儿痰培养标本220例进行分析。
年龄1月-14岁,其中男 109例,女111例。
呼吸系统疾病 117例,神经系统疾病43例,血液系统疾病41例,消化系统19例。
2、标本质量评价和方法2.1标本质量评价标准:“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WBC≥25个/低倍视野为合格痰标准”[1],WBC>25个/LP,25>鳞状上皮细胞>10个/LP为可接受标本。
;不合格标本:WBC<10个/LP,鳞状上皮细胞 >25个/LP。
2.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3.1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60%,如表一:表一:痰培养合格率标本质量标本数量(例)百分比合格5926.8%可接受7333.2%不合格8840.0%3.2将可接受的标本视为合格,将合格标本和不合格标本的细菌检测阳性率作对比,如表二表二:细菌检测阳性率标本质量阳性(例)阴性(例)百分比合格3010222.7%不合格583 5.6%1.讨论4.1不合格原因分析鱼骨图4.2病人因素ICU患儿病情复杂,危重,配合度差,导致留取痰培养标本困难。
临床医生如何解读培养结果
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是ICU中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针对重症感染,早期充分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关指南推荐,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应当留取培养以便鉴别致病微生物。
通常,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 ~3 天后,即可得到培养结果包括细菌鉴定和药敏。
此时,临床医生应当根据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疗效,考虑对经验性抗生素进行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在确保抗生素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因此,正确解读培养结果是正确实施抗生素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仅就痰培养和外周血培养结果的解读进行探讨。
1 痰培养结果的正确解读
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时,临床医生通常留取患者自行咯出的痰标本进行培养。
为排除上呼吸道正常定植菌的污染,要求显微镜检每个低倍镜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10,白细胞>25。
但是,即便符合上述标准,痰培养结果对于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致病菌的准确性仍然非常低。
因此,相关指南以及专家认为,传统意义的痰培养对于确定和(或)排除致病菌均无任何帮助,不应作为调整抗生素的参考。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其下呼吸道标本可以通过吸痰管经人工气道直接留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上呼吸道定植细菌的污染。
此时留取的标本应当称为气管(内)吸取物(endotracheaiaspirate,ETA)。
严格意义上,气管内吸取物与痰标本有着本质区别。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根据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0~33%. 换言之,82%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其余18%的患者培养结果为阴性;在并未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0~33%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为阴性,而67% ~100%培养结果为阳性。
由此可见,无论患者是否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其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阳性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
究其原因,患者留置人工气道一旦超过4 ~5 天,其下呼吸道通常会发生细菌定植,而常规非定量培养方法并不能可靠鉴别定植细菌或致病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各种临床诊断标准中,培养结果阳性从来不是必要条件。
上述结果提示,临床医生不应当单纯根据气管内吸取物的阳性培养结果选择或调整抗生素。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下呼吸道念珠菌培养阳性。
临床研究证实,对于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出念珠菌通常为定植菌而非致病菌。
因此,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均不建议此时应用抗真菌药物。
既然培养结果阳性无助于确定致病菌,那么为何还要进行气管内吸取物的培养呢? 如前所述,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诊断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敏感性为82%,即培养结果为阴性者仅有18%。
因此,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而言,连续3 次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的概率为18%>18%>18%即0.6%。
这一结果提示,如果连续3 次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结果为阴性,临床医生可以较为可靠地排除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
事实上,临床医生可以将上述结论进行谨慎的推广。
例如,若连续多次培养未分离到革兰阳性球菌,则可以停用针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另外,如果高度怀疑患者罹患医院获得性肺炎,而连续数次培养结果均为同一种细菌,则可以判定这种细菌应当为致病菌。
综上所述,对于具有人工气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气管内吸取物培养的阳性结果并不能确定致病菌,而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病原菌。
当然,这一策略并不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也不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常规培养分离的致病微生物如病毒、卡氏肺囊虫、结核分支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
2外周血培养结果的正确解读
相对于痰培养而言,血液中虽然不可能有细菌定植,但仍然会受到细菌污染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的血培养标本为外周血而非导管血。
只有当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结
束,但仍未去除无菌铺巾时,导管血才等同于外周血。
ICU危重病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接头25% ~50%均存在细菌定植,导管血很容易受到定植细菌的污染,假阳性率很高。
因此,导管血培养阳性无助于诊断菌血症,而阴性结果则可以除外菌血症。
外周血培养阳性时,如何判断为污染菌抑或致病菌,血培养分离细菌的种类对于临床判断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如果血培养结果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则应当认定为致病菌;如果血培养分离到棒状杆菌、丙酸杆菌或芽抱杆菌等,则应当考虑为污染菌。
判断较为困难的是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培养阳性时真正菌血症的概率分别为38%、70%和12.4%。
当血培养分离到上述可能的污染菌时,有专家建议根据报警时间~培养阳性的次数等判断其临床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真正的菌血症菌量远远超过血培养污染的细菌量,因此报警时间相应提前。
通常认为培养3 ~5 天后阳性者多为污染菌。
但是,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这并不可靠,因为血培养报警时间除与血液中细菌负荷量有关外,还受到标本运送及处理的时间的影响。
另外,在真正的菌血症时,理论上多个血培养应当生长同一种致病微生物。
但是,临床资料显示,在留取多次血培养时,若仅有一次分离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时,66.9%为污染;而2 次或2 次以上血培养阳性时,污染比例仍高达27.8%。
由此可见,对于常见污染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判断可能很困难,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临床医生需要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而不应单纯根据培养的阳性结果诊断感染并指导抗生素治疗。
培养结果阳性的临床意义受到标本来源、鉴定细菌种类、报警时间、阳性培养次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忽视的是,临床表现对于判断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