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39
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美术教育,学前儿童可以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提高感知和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首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儿童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儿童可以培养对颜色、造型和结构等艺术元素的感知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
同时,通过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儿童可以培养对艺术品质的辨别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儿童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儿童可以培养艺术创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自由绘画、构建和拼贴等活动,鼓励他们展示个人创造力和独特性。
通过艺术创作,儿童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
艺术发展是指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美术教育,儿童可以学习和掌握绘画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和指导,儿童可以逐步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形成对美术的个人理解和表达方式。
最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综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通过美术教育,儿童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表达能力。
通过体验和参与艺术活动,儿童可以发展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美术教育,儿童可以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提高感知和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这将为儿童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定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指的是儿童在未接受正规美术教育之前,通过自主绘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1.涂鸦阶段大约在1岁左右,孩子开始抓住笔或者蜡笔乱涂乱画,这个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单纯地享受着颜色和手感带来的快乐。
2.随意涂鸦阶段2-3岁左右,孩子开始有目的地进行涂鸦活动,他们会尝试用线条、点、圆等基本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模仿阶段3-4岁左右,孩子开始模仿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绘制。
他们会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并尝试用简单线条勾勒出它们的形状。
4.符号化阶段4-5岁左右,孩子开始将自己所见所闻转化为符号,并用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他们会用三角形代表房子,用圆形代表太阳等等。
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特点1.简单性由于孩子在学前阶段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通常都非常简单,主要由基本的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
2.色彩鲜艳学前儿童对于颜色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来装饰自己的绘画作品。
3.随意性学前儿童绘画作品通常都比较随意,他们不会受到成人思维模式的限制,在创作时更加自由张扬。
4.主观性由于孩子在学前阶段还没有完全掌握客观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更多地反映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想法和感受。
四、影响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经历会对他们的绘画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绘画材料和创作空间,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育方式学前儿童在接受正规美术教育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自主绘画活动来进行绘画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老师应该采用开放性、启发性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
3.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绘画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学前阶段是儿童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美术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整体成长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以及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经历了感知阶段、表象阶段和形象识别阶段三个主要阶段。
在感知阶段(2-3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
他们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并表现出对颜色、形状、纹理等感兴趣。
此时的画作常常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涂鸦,形象并不清晰。
在表象阶段(3-4岁),儿童逐渐通过观察和模仿开始表达自己的画作。
他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去模仿一些简单的事物,如画“圈圈”、画“太阳”等。
此时的画作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表达,越来越具象化。
在形象识别阶段(4-7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更加具体、具象的表达。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复制生活中的物体和景象,画出更加逼真、精确的图像。
此时的画作已经能够表达出更多的细节和感情,越来越具有表述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的画作表现出强烈的个体特色。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方式,反映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方式。
其次,学前儿童的画作具有欣赏性和情感性。
他们往往通过色彩、形状等把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因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有限,因此儿童的画作常常表现为情感的主导,画面充满了童真与活力。
再次,学前儿童的美术表现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显著性减弱。
他们的画作不受到传统规范的束缚,更加注重自由表达和创造力的展示。
他们更在意画面的整体感、色彩的鲜活和线条的灵动,而不太关注细节和准确性。
最后,学前儿童的绘画过程和成果并不追求完美。
对于他们来说,绘画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他们往往在画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乐于尝试各种形式和创意。
总结起来,学前阶段是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儿童在美术表达方面逐渐展现出个体特色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1.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图像能力的形成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着通过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开始涂鸦,但只是尚未具备图像的概念,只是进行简单和随意的线条和色彩的表现。
图像能力的发展阶段(3-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各种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图。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像来描绘他们看见的事物,例如画出车、树等。
他们还可以通过图像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事物和场景。
美术表现能力的综合阶段(4-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他们开始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技巧来进行绘画创作,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儿童美术能力的特点(1)感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辨别和区分事物的特征,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征,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
(2)想象和构思的能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构思能力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他们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3)表现能力的特点:学前儿童在美术创作中,表现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线条、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运用上。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来表达事物的形态,能够通过透视和立体的表现来构建空间的感觉。
(4)语言表达与绘画表达的结合:学前儿童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绘画来进行的。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语言来解释和描述自己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5)情感表达与审美情趣培养: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能够借助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通过赏析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以上是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的简要介绍。
儿童在学前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能力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期是美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绘画、剪纸、捏塑等艺术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图像理解阶段和图像表现阶段。
探索阶段(2-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绘画的材料和用具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通过触摸、尝试、操作来了解这些工具的特点和功能。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主要通过抓、握、挥洒来达到目的。
他们的创作主题多与自身经验和兴趣相关,如画爸爸妈妈、动物、车辆等。
儿童的创作主要是图形性的,通过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达出主题。
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他们对结果并不关注,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乐趣和探索。
图像理解阶段(4-5岁)图像表现阶段(6-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美术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复杂的主题和情感,用图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儿童开始学习使用阴影和透视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空间关系。
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具有较高水平,能够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儿童在这个阶段也会通过观察大师作品来学习和模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此外,学前儿童期的美术能力发展还具有以下特点:1.本能性和自主性: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是本能性的行为,他们会通过直觉和感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艺术活动中,他们能够自主选择主题、材料和表现方式。
2.多样性和独创性: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多样而独特,他们还没有被现实和成人的观念所束缚,能够敏锐地表达自己的个性。
3.喜欢合作和分享:学前儿童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意。
他们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获得更多艺术启发和资源。
4.寓教于乐: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不仅是娱乐和表达的方式,还是寓教于乐的途径。
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儿童能够学习到形状、颜色、纹理等基本概念,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经历了探索阶段、图像理解阶段和图像表现阶段。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包括哪些?它们各自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包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美术欣赏能力。
绘画能力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涂鸦期经历了由无分化的涂鸦到有控制的涂鸦和命名涂鸦三个阶段,在造型上幼儿还画不出象样的东西,不会主动地调换颜色,把所有的物体随意地安放在纸上。
象征期特征是: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图式期的特征是: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加以刻画,结构合理;色彩上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涂色时做到均匀;构图上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分为玩耍阶段、直觉表现阶段、灵活表现阶段。
玩耍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从拍打泥土撕纸的阶段进入了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甲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用剪刀随意的剪成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
直接表现阶段的孩子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
然而作品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工具使用的稚拙感很明显,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开展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手,剪刀等工具斯、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灵活表现阶段随着幼儿手腕动作的逐渐,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此阶段幼儿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
美术欣赏能力分为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重要的发展任务。
以下将对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1.类象期(2-4岁)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展现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他们通过大胆地使用颜色和纸张,开始尝试在纸上画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这时候的绘画作品通常是对物体的粗略拟人化的描绘,例如简单的脸、四肢轮廓等。
此阶段的绘画主要是通过线条和形状表达,颜色的运用较少,画面简洁明快。
他们还可能尝试着使用一些特殊绘画工具,如蜡笔、水彩笔等,从而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
在类象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意图,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个阶段的绘画作品通常是非常个人化的,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2.观察性期(4-5岁)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更加注重对物体的观察和描绘,他们会尝试着画更加具体和细节的图像。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试图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到纸上。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逐渐变得越来越详细和真实。
他们开始用颜色来渲染物体,并通过不同的线条和笔触来表达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观察性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提高观察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提升对事物的细节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绘画,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3.表现性期(5-6岁)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更加注重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他们会试图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此时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画风和表现方式,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也逐渐具有了更深入的主题和意义,他们开始表达对生活、人物、自然等方面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表现性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体验,培养情感表达和个性发展。
他们通过绘画能够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经历了类象期、观察性期和表现性期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