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发展阶段 (改)
- 格式:ppt
- 大小:9.71 MB
- 文档页数:32
儿童美术分级标准儿童美术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教育领域之一。
通过对儿童美术能力的分级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促进其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儿童美术分级标准的建议:一、初级阶段(3-4岁)1. 认知能力:能够初步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 绘画技能: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 创造力: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意,如绘制自己喜欢的动物、物品等。
4. 学习态度:对绘画产生兴趣,并愿意尝试自己动手创作。
二、中级阶段(5-6岁)1. 认知能力:能够进一步理解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色彩搭配、空间构图等。
2. 绘画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出较为丰富的细节和形式。
3. 创造力: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意和改进,如对原有的绘画形象进行变形、重组等。
4. 学习态度:对绘画保持热情,并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
三、高级阶段(7-8岁)1. 认知能力: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原理和技巧,如透视、光影等。
2. 绘画技能: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较为复杂的形象和场景。
3. 创造力: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创意和改进,如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绘画作品。
4. 学习态度:对绘画充满热情,并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
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特长阶段(9岁以上)1. 认知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绘画原理和技巧,并对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2. 绘画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较为复杂的形象和场景,并注重细节表现。
3. 创造力: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意和改进,形成个性化的绘画风格。
4. 学习态度:对绘画充满热情,并愿意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和目标。
儿童美术分级标准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绘画技能、创造力和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制定。
1.1-2岁幼儿:-培养幼儿听觉和视觉的观察能力,提高对颜色、形状、线条等的辨识能力;-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基本的颜色;-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描绘、涂色和拓印等活动;-培养幼儿对不同材料(如纸张、颜料、彩笔等)的认知,探索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2-3岁幼儿:-继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描绘;-引导幼儿进行自由表达,帮助他们通过绘画、涂鸦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幼儿进行手指绘画、拓印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空间判断能力,通过进行剪纸、拼贴等活动让幼儿掌握简单的造型能力。
3.3-4岁幼儿:-培养幼儿观察细节和表达细腻感情的能力,引导他们绘画具体的事物或情景;-引导幼儿进行丰富的创意表达,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艺术材料进行创作;-培养幼儿对颜色、形状、线条等的情感认知,培养他们细致入微的审美能力;-引导幼儿通过涂鸦、粘贴等活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动作能力;-引导幼儿通过剪纸、造型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和创造力。
4.4-5岁幼儿:-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创作,鼓励他们表达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想象的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感性与理性的思维创作;-培养幼儿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认知,如绘画、雕塑、拼贴等;-引导幼儿进行绘画、雕塑、拼贴等综合性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引导他们欣赏他人的作品,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通过实施以上发展目标,幼儿园美术区可以帮助幼儿在艺术领域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
而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这样,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作首次的表现尝试;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党群年龄(9~11):理智萌芽的阶段;推理阶段(11~13):拟写实的阶段;青春危机期(13~17):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一) 涂鸦期(scribbling stage) 2~4岁幼儿的涂鸦是其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
罗恩费尔认为幼儿刚开始涂鸦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动作,也无创作的意图。
仅仅是享受肌肉运动的满足感,与笔涂在纸上的快感。
但渐渐地,幼儿能发现纸上线条与自己动作存着某种关联,于是继续涂鸦,便渐渐发展出手眼协调、大小肌肉控制等与身心发展有关的涂鸦过程。
涂鸦其可分三阶段:1. 随意涂鸦(disordedscribbling)年龄:2岁左右。
特征:(1)用整只手握笔,摇动手臂画线,尚无法控制动作。
(2)眼睛未必看着画面,眼与手的动作无关。
2. 纵横线涂鸦或称有控制涂鸦(longitudinal or controlled scribbling)年龄:2岁半左右。
特征:(1)以重复的动作涂鸦,具有手眼协调的控制能力,常出现反复的纵横线。
(2)已能控制手肘关节。
3. 命名涂鸦(naming ofscribbling)年龄:3~4岁左右。
特征:(1)从单纯涂鸦的动作转为具有想象思考的涂鸦,会赋予涂鸦意义,但形象仍难以辨识。
儿童美术教育是指在儿童早期阶段,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
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和动手能力的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分为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
下面将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幼儿阶段(3-7岁)1.认知特点:幼儿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较低,对环境和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知和直观经验。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注意培养儿童对色彩、形状、纹理、空间等基本美术要素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2.情感特点:幼儿阶段的儿童情感丰富,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美术活动也有较高的参与度。
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3.动手能力:幼儿阶段的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有限,对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技巧掌握较差。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手部肌肉发展和精细动作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小学阶段(7-12岁)1.认知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逐渐进入具体思维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情感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喜好和态度。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美术鉴赏能力。
3.动手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手部肌肉逐渐发展,手眼协调能力逐步提高。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逐渐引导儿童掌握更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初中阶段(12-15岁)1.认知特点:初中阶段的儿童进入抽象思维阶段,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艺术风格。
2.情感特点:初中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格和审美追求,对于美术作品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一般1岁半左右,宝宝开始对涂鸦产生兴趣。
到2岁左右开始画出一些不太规则的歪歪扭扭的线段,但时常会把线条画出纸外。
2岁半到3岁开始尝试画出圆圈。
从线到圆,对宝宝来说,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飞跃性发展,这是他们造型意识的开始。
3岁半或4岁宝宝开始给自己画的线条图案取名字,他们常会边画边给涂鸦起名,就像同事家宝宝那样。
对涂鸦命名显示出宝宝从以动觉经验为重点向形象思维过渡,认识到了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关系。
4岁到5岁的时候,宝宝开始尝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出色的表现力。
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有限,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图画,成人很难明白。
《儿童绘画有几个发展阶段》1.乱画期(1岁)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
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
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
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
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
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
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
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与惊奇。
2.命名期(2、3岁)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
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
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
把自己的动作与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
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
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
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涂鸦阶段是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通常发生在1岁到2岁的时候。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用手指、丝带等任何可以拿到的东西在纸上涂鸦。
他们还不能够持有绘画工具,因此使用手指或其他东西进行涂鸦。
随意涂鸦阶段是从2岁到3岁的儿童绘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拿起绘画工具,如彩色蜡笔、水彩笔等,在纸上涂抹、划线。
他们还不具备图像的意识,只是通过随意的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兴奋。
图形绘画阶段在3岁到4岁的儿童绘画中很常见。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意识到手上的绘画工具可以产生线条和形状,并开始有意识地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
他们还会尝试涂抹和抓取绘画工具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形象绘画阶段出现在4岁到6岁的儿童绘画中。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画一些具体的物体,如人,动物,房屋等。
他们还会开始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表达和绘画一些情节和故事。
绘画的内容和细节逐渐丰富,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自主创作阶段是6岁以后的儿童绘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和创作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在绘画过程中,他们会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节,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还受到其个人兴趣和经验的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特定的领域或主题上显示出特殊的天赋,如绘画动物、城市景观或植物等。
这些特殊的兴趣和专长将进一步推动儿童在绘画上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从简单的随意涂鸦到复杂的形象绘画和创作。
这一过程反映了儿童感知世界和表达情感的发展过程,对于儿童的心智和创造力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包括哪些?它们各自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包括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美术欣赏能力。
绘画能力发展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
涂鸦期经历了由无分化的涂鸦到有控制的涂鸦和命名涂鸦三个阶段,在造型上幼儿还画不出象样的东西,不会主动地调换颜色,把所有的物体随意地安放在纸上。
象征期特征是: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图式期的特征是: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加以刻画,结构合理;色彩上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涂色时做到均匀;构图上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分为玩耍阶段、直觉表现阶段、灵活表现阶段。
玩耍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此阶段后期的儿童从拍打泥土撕纸的阶段进入了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甲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用剪刀随意的剪成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
直接表现阶段的孩子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制作。
然而作品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工具使用的稚拙感很明显,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开展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手,剪刀等工具斯、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灵活表现阶段随着幼儿手腕动作的逐渐,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此阶段幼儿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用几个物体想象构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
美术欣赏能力分为生理性的直接感知阶段、主观的审美感知阶段。
1.幼儿期(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尚未掌握绘画的技巧,他们的作品通常是以涂鸦、乱涂乱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们喜欢用丰富多彩的色彩,随意地涂抹在纸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他们的画作往往是抽象的,形象不够准确。
这个阶段更加注重对色彩和材料的感受和享受,培养兴趣和创造力。
2.小学阶段(7-12岁):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变得更加规范和准确,他们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构图规律。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如人物、动物、植物等,并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立体感。
他们的色彩运用更加自然,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青少年阶段(13-18岁):在青少年阶段,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他们开始注重细节和表现技巧,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
他们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描绘自然界的物体,还可以尝试描绘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态度。
4.高中阶段(19-24岁):在高中阶段,儿童的绘画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
他们开始注重创作的深度和表达的内涵,通过更加复杂的构图和细致入微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并有可能选择美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总之,儿童美术的年龄阶段特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绘画技巧、表现手法和创作内容上的不断发展和成长。
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美术创作,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少儿美术是指儿童在学龄期内接受专业美术教育的阶段。
以下是少儿美术的年龄阶段特征:1.幼儿期(3-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于色彩和形状开始产生兴趣,并开始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的绘画作品通常以简单的形状和明亮的颜色为主,更注重表现和探索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2.小学阶段(7-12岁):小学阶段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和观察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明暗和透视等,并可以用更精确的绘画表达想法。
此外,孩子们还开始学习色彩的混合和运用,并能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3.青少年期(13-18岁):青少年期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对于自己的绘画兴趣可能更加浓厚,并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他们可以在绘画中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并开始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如素描、水彩、油画等。
此外,他们还开始学习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等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除了以上的年龄阶段特征,少儿美术还有一些普遍存在的特征:1.想象力丰富:少儿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往往能够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独特的世界,并表达自己的梦想和想法。
2.直观性:少儿美术作品通常具有直观性,孩子们更注重表现事物的外观和形象,而不是深层次的意义。
他们倾向于用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形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喜欢模仿:孩子们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
他们会模仿身边的大师作品,以及其他同龄人的创作,从中吸取灵感和技巧,逐渐发展自己的风格。
4.关注细节:尽管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可能在整体上比较简单,但他们常常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关注作品的细节。
他们对于线条的精确度和颜色的搭配十分关注,并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总的来说,少儿美术的年龄阶段特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改变。
在幼儿期,重点放在培养兴趣和表达能力上;小学阶段,注重基础技巧和观察力的培养;而到了青少年期,重点是个性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幼儿时期是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幼儿培养了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各个年龄段的美术发展目标。
1-2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美术的理解主要是感知和感觉,主要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颜色、形状、线条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触摸、观察和感受不同艺术材料的质地和形状,来理解和表达美术的基本元素。
同时,还可以通过绘画和手工活动,培养他们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
3-4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形状、线条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重点,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艺术材料和启发性的画题,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观察和模仿,通过模仿别人的作品来提升他们的绘画技巧。
5-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美感和审美有更多的认知。
他们可以通过比较、选择和判断来表达个人的美学偏好。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关键,可以通过一些观察与描绘的活动来启发他们思考和表达。
此外,可以让他们参观美术展览和艺术工作室,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艺术体验。
7-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技巧和表达能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创作。
他们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主题和情感。
培养幼儿的艺术思考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可以通过讨论和分析艺术作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和展览,提供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加对艺术的积极参与。
9-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和主题,能够进行较为独立和系统的创作。
培养他们的艺术批评和分析能力是关键,可以通过学习与欣赏名家的作品来提升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此外,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艺术交流活动和社区艺术项目,与其他艺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和人际关系。
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重要的发展任务。
以下将对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1.类象期(2-4岁)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展现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他们通过大胆地使用颜色和纸张,开始尝试在纸上画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这时候的绘画作品通常是对物体的粗略拟人化的描绘,例如简单的脸、四肢轮廓等。
此阶段的绘画主要是通过线条和形状表达,颜色的运用较少,画面简洁明快。
他们还可能尝试着使用一些特殊绘画工具,如蜡笔、水彩笔等,从而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
在类象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意图,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个阶段的绘画作品通常是非常个人化的,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2.观察性期(4-5岁)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更加注重对物体的观察和描绘,他们会尝试着画更加具体和细节的图像。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试图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到纸上。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逐渐变得越来越详细和真实。
他们开始用颜色来渲染物体,并通过不同的线条和笔触来表达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观察性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提高观察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提升对事物的细节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绘画,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3.表现性期(5-6岁)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更加注重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他们会试图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绪。
此时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画风和表现方式,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也逐渐具有了更深入的主题和意义,他们开始表达对生活、人物、自然等方面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表现性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体验,培养情感表达和个性发展。
他们通过绘画能够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学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经历了类象期、观察性期和表现性期三个阶段。
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以儿童美术发展的七个阶段为主题,我们将探讨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美术发展历程。
以下是七个阶段的概述:1. 涂鸦阶段(1-2岁)在这个早期阶段,孩子们开始对纸张、墙壁等表面进行涂鸦,他们尚未掌握图像的意义,因此画出的图形大多是随意的线条和点。
这个阶段的绘画是孩子们探索外界的手段,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涂鸦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意象阶段(2-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掌握了简单的图像含义,他们开始画出一些具体的图像,如树、花、动物等。
他们的绘画仍然是非常简单的,但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3. 符号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发展出一些图像符号,如心形、星星等。
他们开始将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图像。
他们还开始使用更多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和纹理等,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4. 视觉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更加关注细节和比例,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描绘更真实的图像。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阴影和光线效果,以及更多的绘画技巧,如透视和比例等。
他们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媒介。
5. 真实阶段(9-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他们开始画出更真实的图像,如人物、建筑等。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色彩和光影效果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并开始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6. 抽象阶段(12-14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尝试更抽象的绘画,他们开始探索形式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符号和象征性的图像,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他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如油画、雕塑等。
7. 青春期阶段(14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艺术风格,他们开始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他们开始尝试更多的材料和媒介,如数字艺术、摄影等。
他们开始参加艺术展览和比赛,并开始考虑将艺术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