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_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19 MB
- 文档页数:58
产城融合的概念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
四会市大沙新区产业新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总体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四会市大沙新区产业新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发展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该项目的总体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二、项目背景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是珠三角通往粤西地区的交通要道。
大沙新区产业新城位于四会市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为推动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广东省政府决定在此设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三、总体概念规划总体概念规划以“绿色、智慧、宜居”为核心理念,注重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
规划目标是将大沙新区产业新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创新示范城市、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岭南魅力之城。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形成“一核两带三片区”的城市结构。
“一核”指大沙新区的核心区,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两带”指生态景观带和产业创新带,分别依托南北向的生态廊道和东西向的产业廊道,打造绿色生态和创新发展的城市脉络;“三片区”分别为北部的科教创新区、中部的产城融合区和南部的生态宜居区。
四、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公共空间的设计。
具体设计理念如下:1、尊重自然: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如水系、山体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空间。
2、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塑造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
3、宜居宜业: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4、绿色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倡公共交通出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行、步行等),降低交通压力。
5、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市民生活便利性。
产城融合的概念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城规划探讨作者:姚秀德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0期摘要:以建设产城互动的复合型产业新城为目标,探讨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城规划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业新城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目前阶段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城市建设中各类开发区层出不穷。
大多数开发区往往功能比较单一,是单纯的工业集中区。
作者在参与东台经济开发区整合规划的过程中,力图从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律分析入手,将产城互动的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探讨产业为先导的新城区开发的规划途径。
规划背景目前从东台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较好,经济总量逐年提升,但由于产业区和生活区的相互脱离,目前产业区发展仍旧强烈依赖主城区支持,通勤交通复杂。
随着经济开发区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低污染的高端产业转变,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空间分布上看,本次规划整合的运河以东地区,目前有两个发展主体,经济开发区和城东新区。
目前两个区行政上单独管理,功能上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功能为主,城东新区以生活功能为主,形成了南生活北产业的空间格局。
理论探讨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建设,大致有以下规律可循。
首先,起步阶段往往是产业先行,一开始是纯粹的工业集中,继而发展出与产业相关的各种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阶段人口一般不会在区内集中,新区强烈依附于老城,依靠老城提供各种生活配套服务,这个阶段发展总体较慢,长时间内都会保持这个状态。
而后,随着产业聚集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本身进入良性发展,集聚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也在区内逐渐出现集聚,为工业区配套的居住区开始逐渐出现,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集中区,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和居住出现齐头并进的局面。
最终,随着居住规模的扩大,居住区不再是依附产业区发展的产业配套,逐渐形成新城生活区,越来越多的不在开发区就业的城市人口逐渐迁入,到此为止,产业新城逐渐形成。
王峰玉 郑 军摘要: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产城分离问题,结合桐城市双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实践,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思路,并从产业选择、功能定位、人口安置、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规划探索,以期对其他开发区的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产业空间,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开发区诸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如产业发展分散化,缺乏产业集群;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人口结构单一,居住分异明显;物质空间单调冷漠,缺乏公共空间;社区发育不足,居民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立封闭发展,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
产城融合理念就是基于园区内生活空间滞后于生产空间、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它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
通过产城融合,完善园区的城市功能,改善园区形象,集聚人气,增强活力,形成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区,从而实现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结合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实践,探讨产城融合理念下的规划构想。
一、项目概况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临长江,东濒菜子湖,分别与庐江、舒城、枞阳、潜山、怀宁、安庆市郊区接壤,是一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和商贸综合发展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市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紧邻沿江城市轴,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是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
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
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