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彩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特点
1、类型主要是彩陶纹饰和壁画。
新石器时代的各种彩陶纹饰是中国绘画现存的最早作品。
古时候除了美观装饰,绘画还起到崇德尊功、人伦教化的作用,逐渐施用于各种场合。
舜的妹妹嫘被奉为画祖,故称画嫘。
先秦绘画遗迹不多,主要是墓葬壁画。
2、画面较为平面化,用线简练,设色简朴。
如今发现的一些战国帛画,所绘人物多为正侧(正)面,这样比较容易表现人物主要特征;而且,可以在一幅画面平列众多人物,避免复杂的序列层次。
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龙凤人物图》,就多用简练的线和简单的色绘制而成。
3、战国中晚期绘画形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御龙图》。
单线勾描,设色平涂,兼施渲染。
其时代略晚,为战国中晚期之交,线条更为匀细流利,富于韵律,表现出衣袂飘举等态,设色也更为复杂。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研究------ 张晓梅(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陶, 是距今约七千至四千年期间, 以赤铁矿和氧化锰为颜料, 在陶坯表面彩绘各种图案, 经烧制而成。
彩陶上的纹饰是原始人直接手绘的作品。
其图案, 大都绘制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风貌或图腾, 都是历史发展进程的某一过程、某一事物、某一景象日侧面或瞬间的反映与记载; 其线条、设色及其勾画, 反映着当时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志趣, 蕴含着某一现象的社会价值和事物发展规律。
那些固化在彩陶上的图案纹饰, 是我们深入研究史前社会与其文化生活, 探讨人的情趣认知、思想发展与起始于原始社会时期原生态美学的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彩陶纹饰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彩陶,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上游以洮河流域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
此外,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及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彩陶分布。
彩陶不仅印证了我国史前原始人的居住活动区域, 而且以其纹饰, 真实而客观地记录着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风貌。
1.马家窑水纹: 水乡泽国人们的生活风貌。
西北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洮河和湟河流域。
居民大多傍水而居。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为水纹。
大多以流畅生动的弧线和漩涡为主, 有着大量的水纹装饰; 其它纹饰(如, 卷草纹、蛙纹等), 也与水有关联。
整体风格上充盈着水的流动感。
这是和马家窑居民生活的环境和内容相一致的。
正如杜金鹏先生在中国史前遗宝!中所述: 人们? 在与水接触的过程中, 汲水、洗涤、鱼跃、风刮、捕鱼、捞虾等人为和自然现象, 集中于人的大脑, 形成一种概念,尔后通过形象思维, 表现在彩陶上, 利用波浪纹、漩涡纹等与水有关的图案表现出来。
#[ 1] 168另外, 马家窑文化相当一部分以水纹为装饰的彩陶, 都是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
对此朱志荣先生指出: 彩陶上的纹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 它同时还是与其实际功用相一致的内容, 马家窑文化水罐不仅在外观上饰以大量水纹, ? 陶器的实用功能里蕴含着柔情似水的情感形态#[ 2 ] 174。
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
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彩陶文化属于哪个范畴?是的,工艺美术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工艺美术?(环顾四周)工艺美术是指制作手工艺品的艺术。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制作方法以及表面加工的方法是什么?陶器指的是粘土制坯,经800°C〜1000°C以上高温烧成。
那个时期陶器制作的方法还是比较朴实的,小一点的器型直接用手捏制成型,较大的器型则进行泥条盘筑这样的成型方式,或者把几个部分相接,然后表里抹平,再加以修正。
陶器表面的加工方式有很多种:压模,也就是一些平滑的石子在陶坯上进行压磨,使陶坯变得更加的光滑。
压印,用特制的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者条纹,这个手法既可以使陶壁更加的坚实,又可以留下这个压纹,使之成为装饰。
也可以施加陶衣后进行彩绘。
彩陶:它指的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这个时期称之为“彩陶文化”,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淹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成为“仰韶文化”。
彩陶大多都是用手捏制而成的,所绘的红色、黑色分别是赤铁矿颜料和猛化物颜料。
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
在当时分布的地区很广。
我们来根据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的特点不同来进行分类介绍这次我们课程教学难点。
第一个类型,半坡型彩陶。
1、地址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可以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2、半坡陶器,早期是红陶为主,晚期是灰褐陶增多。
3、常见的器型有水器、饮食器、储盛器、炊器等。
4、常见的造型有圜底盆、卷唇盆,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5、常见的装饰手法有捺印——是借助工具在陶器的表面印出绳纹、篮纹等花纹。
划纹——是借助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划纹。
堆饰——是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
最具特色的就是彩绘——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
6、常见的装饰纹样以宽带纹为主,鱼形花纹最具有代表性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与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具有朴实外表和优美造型,是传统艺术发源的开端,其艺术风格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人在设计与制作彩陶纹饰过程中,既获得视觉上的满足与快乐,也释放情感、慰藉心灵,让真实情感和思维创造相融合。
彩陶纹饰蕴含着让人深思的寓意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此以形传意的方式是我国各个时代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一脉相承的民族性特征彰显出彩陶纹饰的内在气质,将这种气质应用于纹饰造型中,在艺术史上发挥出传承的关键性作用。
标签: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原始崇拜;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到7000年间,其生产的彩陶以氧化锰和赤铁矿为颜料,将图案彩绘于陶胚表面,经过烧制工艺制作而成。
彩陶纹饰的内容是当时图腾、生活风貌或社会生产情况,记录或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其勾画、颜色、线条,彰显出当时人的审美志趣、情感与思想,表达出某种现象的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
此类在彩陶上固化的图案纹饰,对于现代人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生活,分析人的思想发展、情趣认知以及原始社会的生态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其纹饰描述与彰显出当时的生活发展与社会进程,纹饰构画布局、颜色搭配、原形选择等都和人们主观理解和认识有直接关系。
彩陶纹饰既彰显出新石器时代艺术观念和社会风貌,也表达出人们的原始崇拜和与信仰,体现出深刻的寓意。
(一)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图腾”的意思是“其标记”、“其亲属”,来自于印第安语“totem”。
在新石器人的信仰里,觉得本族人来自于特定物种,各个族氏都将一种或多种象征物当作是精神寄托,为了得到神灵的指引、与神灵沟通而出现信仰与仪式。
一些学生指出,不论抽象或具体、繁杂或简单的彩陶纹饰,都体现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内涵。
仰韶文化彩陶中庙底沟鸟纹、半坡型鱼纹,马家窑文化的鸟纹、人蛙纹等,都与彩陶设计、制作者及拥有者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新石器时期彩陶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
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
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
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
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
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
碗较小,直口。
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新石器彩陶的化学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新石器彩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上涂抹或喷涂有不同颜色的涂层,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装饰。
这种彩陶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具和礼器等领域,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就新石器彩陶的化学原理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奥秘和工艺技巧。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新石器彩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介绍文章的结构和撰写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石器彩陶的历史背景,彩陶的制作工艺以及彩陶的化学原理。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彩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展望彩陶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新石器彩陶的制作工艺和化学原理,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新石器彩陶作为古代文明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石器彩陶的化学原理,揭示其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本质。
通过对彩陶的化学原理进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彩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为彩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新石器彩陶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2.正文2.1 新石器彩陶的历史背景新石器彩陶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彩陶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地,这些地区的陶器因其独特的彩绘技法而闻名。
彩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古代中国陶器制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那个时代,彩陶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彩绘技法也相对完善,呈现出种种精美的图案和色彩。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是用黏土制坯,然后彩绘花纹再经火烧制器皿的总称。
彩陶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文字出现以前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方式,图形表达的语言形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彩陶的形式,至今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但它们的文化性质各不相同,称谓也不尽相同。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就艺术成就而言,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
二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介绍这两个时期的彩陶的特征与历史。
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
仰韶文化的历程很长,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续约2000年之久。
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纹样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
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
彩陶的装饰是最能体现原始装饰设计成就的。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其中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
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
半坡彩陶与庙底沟彩陶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陶器中许多盛食物的钵、装水的盆、汲水的尖底瓶、藏谷物的罐上,用黑彩或红彩画着写实的鱼纹、鹿纹、蛙纹、人面纹和花叶纹,还有由三角纹、波折纹组成的古朴而美丽的几何图案装饰。
纹饰或简朴或神秘。
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十分流行的纹饰,不仅有许多写实的鱼纹,也有许多变体形式,更有许多象征形式。
半坡彩陶的鱼纹,显示了写实的特征,但以剪影似的图案简化形式而存在。
2021·02一、没骨画的历史溯源(一)没骨画法之先河———新石器时期彩陶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系统中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全世界人民的艺术珍宝,它与西方油画一样屹立于世界的艺术之林,各有所奇。
没骨画在中国画体系中一枝独秀。
关于没骨画的起源,各有说法,其中主要的是彩陶一说与“凹凸花”一说。
在距今约7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陶器在渔猎、农耕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这一期间的文化符号。
而其彩绘大抵可分为图形与图案两类。
图案主要为植物、几何形线条纹,红黑相间,素净而均匀,流畅而简练。
图形有人物、动物等,明快活泼。
这时期的彩陶以黑、青、朱、白、黄等颜色表现,使用单色填充,并非勾线填色的方法。
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陶瓮等,这些器物上的图案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墨色绘制,可以说开启了没骨画的先河。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整个陶瓮的图形中,鹳是直接用色彩绘制,唯独只有眼睛用了浓重的黑线勾勒,而鱼、石斧用墨色线条勾勒轮廓,从这个简朴的绘画中可以看出没骨法的雏形。
(二)六朝时期张僧繇“凹凸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的佛教僧侣携带佛教美术作品不断东来,艺术家们吸取并融合外来艺术之长,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画坛宗师张僧繇的“凹凸花”被大众认为是没骨画的起源。
张僧繇学识渊博,善于人物、山水、花鸟,并且兼工塑像。
他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善于从天竺僧人传入的凹凸画法中汲取艺术素养,注意明暗色彩变化的效果。
相传他在建康(今南京)一个寺院用“朱及青绿”等色仿天竺法画“凹凸花”,令人们十分惊异,于是便称这个寺院为“凹凸寺”。
其“凹凸花”运用色彩的浓淡烘托阴影,塑造的物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样的记载可以看出,“凹凸花”是由没骨的技法绘制的,可以体现没骨画的起源。
而且,相传他的这种不强调墨线轮廓的画法,还影响了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形象,所画人物有丰腴的感觉。
中国彩陶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彩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陶器装饰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中国彩陶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中国彩陶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彩陶的起源期,主要表现为黑陶和灰陶。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陶器类型,器型有罐、壶、罐、盆、碗等,还出现了石器器形的陶器,如石形陶盖、石形陶耳等。
灰陶是黑陶的主要变种,器形和加工工艺上更加精细,烧制温度更高,表面呈灰黑色,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2.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彩陶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仰韶彩陶、龙山彩陶、马家浜彩陶等系列。
仰韶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体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鲜艳的色彩。
龙山彩陶是中国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器物造型优美,色彩斑斓,釉面光洁,是青铜时代陶瓷工艺的典范。
3.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中国彩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王莽风格、汉代风格、唐代风格的彩陶,器形多样,釉色丰富,成为中国陶瓷装饰技艺的巅峰之作。
二、技术特点1.彩绘技术中国彩陶以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闻名,其彩绘技术主要包括描铅、写黑、彩绘、镂雕、刻磨等多种手法,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器物表面充满了生动的人物、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图案。
2.装饰技法中国彩陶的装饰技法主要包括封窑装饰、彩绘装饰、贴花装饰、镶嵌装饰、刻轧装饰等多种手法,通过不同的装饰技法,使器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3.烧制工艺中国彩陶的烧制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用、研磨制胎、装饰与釉质、烧制过程等多个环节,凝练出了独特的烧制工艺,使器物表面色彩鲜艳、釉质光滑、胎体坚实。
4.形态设计中国彩陶的形态设计主要包括器型造型、器物结构、器物大小、器物比例等多个方面,形态设计上追求简洁、流畅、舒展,每个造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三、艺术特色1.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彩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装饰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彩陶工艺。
新石器时期彩陶
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
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
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
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
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
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
碗较小,直口。
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
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
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
特别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空间相互借用,构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有侧面和正面鸟纹,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有三足鸟以及鸟与日纹复合图像。
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也有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的表现。
马家窑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示出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发展与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以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的,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很可能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派生。
二者时间有先后,分布地区也不同,因而也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以示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区别于联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四种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这四个类型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地域上由东向西延伸。
1.石岭下类型:
以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
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叠手制的居多,器形有壶、罐、瓶等。
其彩陶纹饰大致分几何和动物纹两种,多为黑色彩绘,构图舒朗。
几何纹有单行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锯齿纹、叶形纹、垂弧纹等;动物纹有鲵鱼和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纹。
它们的文化内涵既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又有马家窑文化的成分,显示出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的明晰线索。
2.马家窑类型:
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武威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青海东部。
陶器的制作也是以泥条盘叠手制。
器型较前丰富,有翁、壶、罐、盆、钵、盂、碗等,大容积器皿增多。
陶器的装饰以彩绘为最多,主要是黑彩,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施红彩。
彩绘装饰的面积大,有的饰满器体全身。
盆、钵、碗等器物往往内外加彩绘。
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流利生动;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装饰带有主次之分。
有些作品吸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在并列直线之间和波状、垂幛纹单位的两端点缀墨黑圆点的办法,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3.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
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半山类型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或段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
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分更明显,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
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
装饰纹样大多都是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
在螺旋形纹、大圈纹或葫芦形纹的中间,往往
填以网纹或点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4.马厂类型:
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
马厂类型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
有的与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体比较高耸,双耳增大,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
纹饰一般显得粗犷简约,有的流于草率,到晚期尤甚。
最具特色的纹样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
在作为二方连续单位纹样的大圆圈纹内,都填有不同的纹饰。
大圆圈纹似乎为后来广泛流行的“开光”法的先驱。
卷曲纹和勾连纹可能是夏商两代青铜器和陶器上的云雷纹和回纹的前身。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遗址而得名。
龙山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制陶、琢玉以及石器、骨器制作都展现出新的水平。
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也有红陶、灰陶和白陶,器型种类较彩陶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鬶、鼎等,制作技术已采用快轮成型。
龙山文化的陶鬶多为白陶或灰陶,它的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还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
其腹部丰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口有斜出的流,颈和腹的一侧安装有绳纹把手,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兽,美观而有气势。
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
1.黑陶
乌黑光亮的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所致,在陶色上具有特殊风格。
黑陶工艺具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色,即色调五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俗称“蛋壳陶”;转折关系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纽鼻。
黑陶以造型取胜,不施彩绘。
陶色单纯古朴,它是继彩陶之后在制陶工艺上的又一次突出创造。
2.彩绘陶
陶寺类型,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而得名。
同类遗址现已发现70余处,主要分布在晋西南的汾河、浍河流域。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陶寺类型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居新石器时代晚期,下接夏代前期。
陶寺类型出土的彩绘陶斑斓陆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征。
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装饰着繁缛纹样的彩绘木器和玉、石礼器。
陶寺类型的陶器主要有灶、斝、罐、壶、瓶、盆、盘、豆等,个别墓中有鼎和觚。
绝大部分陶器都有彩绘,它们以黑彩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彩为地,上施黄、白彩。
纹样有圆点、条带、涡纹、云纹、回纹、蟠龙纹、变体动物纹等。
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其最富有特征的器物,盘内蟠龙蜷曲,口衔植物,为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标本。
除此之外,这里的彩绘陶壶亦有特色。
陶寺类型的彩绘陶器多为陪葬器或礼器,它们的一些纹样构成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样构成接近。
从这些彩绘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史前陶器装饰向夏商周青铜器装饰转变的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