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答: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是: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的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二)“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历史的创造者”基本观点有:人们创造着历史,又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属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等。
马哲从《⼈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章开始系统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化结构。
历史唯物论揭⽰⼈类社会的本质和产⽣、发展的⼀般规律,⾸先要阐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必须揭⽰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其经济、政治和⽂化结构;由于经济归根到底决定政治和⽂化,社会的三个层次的基本结构的先后顺序,也是据此⽽进⾏安排和先后阐明的。
这⼀章的重点和难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类社会和⾃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产实践和⽣产⽅式在⼈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产⼒;⽣产关系的本质;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意识形态的相对独⽴性及其社会功能;⽂化的本质和功能;社会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章和下⾯两章(即第五、六、七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和本质性内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亦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其任务是揭⽰⼈类社会的本质和产⽣、发展的⼀般规律及趋势。
本部分命题的内容现实性最为突出,联系实际的直接性最为明显,要注意紧密联系我国改⾰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实际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全球化问题,提到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的⾼度加以分析。
本章在历届考研应试中出过⼤量选择题,也出过不少分析题,是考研的重点。
从历年考题看,⼈和⾃然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的⾃觉活动的关系,近⼏年围绕上述问题出了相关考题。
由于这些问题是本章的重点,仍存在继续出考题的可能性。
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产⼒,社会三⼤⽂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本章的重点,近⼏年长期未考,应引起注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当社会形态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然会马上灭亡B.社会形态的更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C.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不受生产力决定D.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社会也可以正常发展3.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A.科学技术B.人C.生产工具D.生产对象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的水平C.科学技术D.自然资源5.从本质上来看,国家起源于( )A.暴力的征服B.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产品的出现D.阶级的产生6.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作为阶级暴力机关的国家形式是( )A.封建主专政B.资本家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D.农民阶级专政7.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中最本质的职能是( )A.镇压的职能B.组织建设的职能C.进行管理的职能D.外交的职能8.“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9.文化的本质是( )A.人的自然化的过程B.客体主体化的过程C.主体对象化的过程D.社会意识实现相对独立性的过程10.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 )A.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鲜明的阶级性B.典型性C.直观性D.生动性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一致性12.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总是不一致的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认识到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2.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本质(1)社会的定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然界与人类意识的统一体。
(2)社会的本质: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机整体。
2.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3. 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2. 教学难点: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本质、基本结构和规律的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社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2. 讲解社会本质:阐述社会的定义和本质,让学生理解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3. 讲解社会基本结构: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分析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4. 讲解社会发展规律: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介绍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崛起等。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理论回应。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方法。
强调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本质2.1 社会与自然的区分解释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强调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强调社会是人类相互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体现。
2.2 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生产方式的概念。
解释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2.3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第三章:阶级与阶级斗争3.1 阶级的定义与划分解释阶级的概念和阶级划分的基础。
强调阶级是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3.2 阶级斗争的作用与形式探讨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作用。
介绍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包括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斗争。
3.3 阶级社会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理想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社会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
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国家与社会控制4.1 国家的作用与性质探讨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性质。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
4.2 社会控制的形式与功能介绍社会控制的各种形式,包括法律、道德和意识形态等。
强调社会控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中的重要作用。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社会变革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动力。
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与启示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部分: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考点分析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首先,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由人类群体组成的。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是由亲属关系组成的一个小型社会群体,它提供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支持。
家庭组成了更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如部落、村庄、城市等。
其次,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形式。
政府是社会组织的核心,它管理和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它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组织的补充和扩展,它们通常以志愿者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
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方式,它可以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等形式。
政治制度决定了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方式,它可以是民主制度、专制制度或君主制度等形式。
法律制度决定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法律规则的执行,它保障了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平。
文化制度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是社会共同意识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由人类群体组成的一个互动和关系网络,它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1.地理环境:外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加速延缓作用●资源、环保●2. 人口因素:●人的自然因素●质量/数量●重要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础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3.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3)生产方式使自然条件转化社会存在因素●(4)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第二,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选择(二)社会的实践本质●1.过去的历史观●神学历史观:神创论●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英雄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达尔文主义●个别唯物因素●认识论根源: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三重关系●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实践●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生活的本质是(文化)(三)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物质存在的特殊性:●人的社会●人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是是人的活动规律●2.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深层相似性●(1)共处一个物质体系●(2)具有客观规律性●(3)可以象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
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无规律性二、社会的经济结构●1.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总和-三大结构●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第一,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生产力,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二)(总分:9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7,分数:17.00)1.“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说明( )(分数:1.00)A.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B.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D.社会发展是自发的解析:[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它的客观性。
2.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分数:1.00)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解析:[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全部发展史的钥匙”的掌握。
3.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分数:1.00)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解析:[解析] 考察对基本知识点环境作用的掌握,社会发展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发展来体现。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分数:1.00)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意识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列宁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
应选B。
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分数:1.00)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解析:[解析] 考察的知识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 4. 简答 5. 辨析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3.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法律关系B.政治关系C.经济关系D.文化关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4.生产力所反映的关系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5.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哲学B.艺术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7.国家的实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国家政权B.国家结构C.国家性质D.国家职能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0.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汇总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众意识决定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2.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06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简答题1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一个唯一的标准(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任何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社会实践中根本问题(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2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答:(1)两个根源缺陷:A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B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2)三个根源:A社会根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缓慢,限制了人们眼界B间接根源: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必然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和劳动群众的作用C认识论根源:社会是意识的人组成,容易造成迷惑,产生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陷入唯心史观3简述历史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答:(1)唯物史观创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辨证法(2)唯物史观创立,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历史观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3)唯物史观创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4)唯物史观创立为整个关于历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南(5)唯物史观创立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4简述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整体(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意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基础3)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亲密联系起来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基本存在形式5)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各规律性的统一6)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6.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答:(1)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有客观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能用自然界学习那样的精确性加以考察和研究7、简述生产力的性质和构成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2)生产力具有如下性质:A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B生产力具有社会性;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D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A.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B.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
C.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
D. 意识形态具有逻辑性
[答案]A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差别,故选A。
一、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2.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B.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表现在
A.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B.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D.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4.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C.小说、诗歌、戏剧
D.哲学、道德、宗教
5.生产关系和阶级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是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的基础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关系产生的直接原因
C.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关系
D.生产关系体现着阶级关系
6.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3.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6.“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
”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客观规律的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习题部分1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