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第四册5.1《社会历史的本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一、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二、基本思路:本课以人类进化史为导入,通过揭示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来讲述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劳动需要协作,从而产生了协作意识,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沃土。
从而讲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三、重点难点难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人与猿相揖别播放导入视频《劳动与人类的诞生》观看视频,议一议:为什么类人猿中,南方巧人最终成为人类的祖先,而鲍氏南猿却灭绝了?其中哪个因素最关键的,产生了什么作用?我们通过一个过程图来演示视频所讲述的内容:从这个过程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南方巧人之所以被认定为人类的祖先并影响了后世人类的发展,就在于其与鲍氏南猿不一样的非凡的能力:制造工具——劳动。
通过制造工具,南方巧人更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得食物,其中不乏高蛋白的食物。
这让南方巧人的大脑有了明显的进化,进一步提高了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更加有利获得食物,形成良性循环。
可见,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和语言一起,让猿脑过渡到人脑。
另一方面,因为猿人先天性的缺陷,它们无法在自然界与猛兽单打独斗,只有通过集体协作,能才能完成狩猎。
集体协作只有发达的人脑才有可能。
也就是说,人脑发达产生了协作意识第三个方面,工具的制造是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而当生存问题即经济问题解决后,掌握制造工具的猿人自然而然成为族群的首领,即由经济关系形成政治关系,进行形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
所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和语言一起,让猿脑过渡到人脑,人脑发达产生了协作意识,形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
概括知识: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①劳动创造了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③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解读: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键;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深入全面分析,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为唯物辩证地解决社会存在、社会关系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第一框题。
本框题包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目。
第一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讲述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调整和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第二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唯物史观。
这两目内容采用递进的讲述方式,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为主线,阐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帮助学生懂得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唯心史观的表现与缺陷。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同中国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实践的结果,增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同。
科学精神: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面辨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坚定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摒弃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公共参与:立足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点】劳动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51社会历史的本质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内容,正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识记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议题设置
总议题:为什么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分议题: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教学过程
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
时指出
②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一框《社
会历史的本质》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一框《社会历史
的本质》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本课关于社会历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
2.科学精神
探究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历史。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科学精神】
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1.教学重点: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本质。
(二)讲授新课
社会历史的本质(板书)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板书)
阅读与思考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
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
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
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
生产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
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为什么说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学生: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教师: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学生: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板书)
阅读与思考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去。
即便像费尔巴哈这样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使当时的人们认识社会受到了限制.马克思处在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