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穿刺检查314例成人颈部淋巴结细胞病理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9.62 KB
- 文档页数:2
细针穿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高妮娜;邓亚平;李晶;方帆;刘志红;曾亮【摘要】目的:探讨细针穿刺(FNAC)结合免疫组织化学(IHC)在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细针穿刺获得5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组织,涂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可疑的恶性肿瘤病变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单独FNAC分型确诊病例为35.7%,FNAC-IHC分型确诊病例为90.5%.FNAC-IHC 对淋巴结肿瘤性病变的类型确诊率显著高于单独FNAC的确诊率.FNAC-IHC在颈部肿瘤性病变分型鉴别诊断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单独FNAC,而二者的特异性没有差别.结论:FNAC-IHC在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FNAC.【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4(027)001【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细针穿刺;细胞学;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作者】高妮娜;邓亚平;李晶;方帆;刘志红;曾亮【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13;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湖南长沙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91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 是公认的诊断颈部结节性病变的有效方法[1-2]。
该方法诊断颈部转移癌的准确性达91%以上[3-5]。
但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恶性肿瘤类型,单凭细胞学检测难以确定,需要辅助检测技术协助肿瘤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anmical method, IHC)是使用最广的病理辅助诊断技术。
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研究白占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青海 海南)摘要:目的总结对比分析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496例颈部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分别进行颈部细针穿刺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二者检查结果的符合性。
结果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穿刺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99.39%,其中诊断良性病变的符合率为99.37%(475/478),诊断恶性病变的符合率为85.71%(18/21)。
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穿刺细胞学检查更快速、方便、经济,在有病理组织学依据下诊断准确性更高。
关键词: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病理组织学;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5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3.020本文引用格式:白占祥.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39,47.0 引言淋巴结肿大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最高,多为炎症、肿瘤[1]。
现就我院496例颈部肿大患者的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归纳和对比,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病理科接收的496例颈部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6例,女性240例;年龄30~81岁,平均(50.8±1.1)岁。
1.2 研究方法①细胞穿刺:患者仰卧位,枕头垫高肩部,头后仰,脱去上衣,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嘱患者勿吞咽或咳嗽,碘伏和酒精两次消毒操作区域,以无菌干燥注射器快速刺入肿大的淋巴结,再反复推拉针栓抽吸。
在负压下让注射器和针头脱落后平稳拔出针头,再重装注射器,将针芯的穿刺喷涂到玻片上。
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
②组织学检查:细胞学诊断提示后切取活检标本,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最后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8月第6卷第15期G ui de of C hi na M e di dne,A ugus t2008,V06.N o.15输液4000~5000m L,其中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500一1000m L快速滴人。
②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剂,对同时伴有左心衰的联用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硝酸甘油和多巴胺,能更好地改善血液动力学,使右室收缩末容积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进而使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及心排血量增加。
③R V I时常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首选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加用地塞米松5—10m g,静脉给药2-3(1,但量一定要少。
参考文献【1】黄永麟,许冬秀.右室梗死诊断治疗经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26l996I l6(2):79—80.【2】毛焕元,杨心田,主编.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149.【3】李益民,胡大一.左室梗塞不同部位合并的右室梗塞叨.中国循环杂志,1991.6(6):650一651.【4】高润霖.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f Jl.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10-725.f5】平学才.右室梗死的诊断现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手册,1999.26(3):142-14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淋巴结疾病中的诊断戴一菲李峰邬攀【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疾病中各种诊断细胞的光镜下形态特征,以及各种疾病间的鉴别诊断.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9181例,淋巴结性疾病l718倒(18.71%).淋巴结良性反应性增生1】21倒(65.25%),淋巴结炎176例(10.24%),淋巴结结核188例(10.94%),淋巴结转移性癌158例(9.20%),淋巴瘤75例(4.37%).各中疾病经病理组织切片证实符合率平均为96.45%。
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快速,简便。
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方法。
认真掌握淋巴结疾病中各种诊断细胞的光镜下形态特征,尤其各种疾病间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细胞学形态特征中图分类号:R3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126-02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淋巴结穿刺病人1718例。
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细针穿刺的细胞学病理诊断研究徐庆梅【摘要】目的研究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36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诊断,对其确诊率和临床病例对照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6例患者中共130例被确诊为颈淋巴结肿大,确诊率为95.6%.淋巴结炎87例,经临床确诊85例,确诊率为97.7%;淋巴结核6例,经临床确诊5例,确诊率为83.3%;恶性淋巴瘤7例,经临床确诊5例,确诊率为71.4%;淋巴结转移瘤34例,经临床确诊33例,确诊率为97.1%;巨大型淋巴结增生2例,经临床诊断确定为误诊.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对颈部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提供重要参考,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1【总页数】2页(P100-101)【关键词】细针穿刺;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细胞学【作者】徐庆梅【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徐州 22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淋巴结主要是经过抗原刺激后形成的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场所,其主要表现出免疫、过滤、增殖等诸多作用,通过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将多种疾病体现出来,此外,某些疾病的突出表现也是经颈部淋巴结肿大突显出来的。
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且无较大创伤,禁忌证并不多,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与病理学相同的诊断结果。
就目前而言,细针穿刺细胞学已经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辅助诊断方法,备受肯定和青睐[1]。
本文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36例作为观察对象,旨在判定穿刺细胞学诊断与颈部淋巴肿大的主要方案,确定细胞学诊断的具体临床价值和特征,报道如下。
表1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分析[n(%)]组织切片诊断标本数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准确误诊恶性可疑良性良性 126 5(3.9) 0(0.0) 121(96.1) 122(96.8) 4(3.2)恶性 10 2(20.0) 1(10.0) 7(70.0) 8(80.0) 2(20.0)共计 136 7(5.1) 1(0.7)128(94.1) 130(95.6) 6(4.4)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3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52.9%),女性患者64例(47.1%),患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2.8±3.4)岁。
细针穿刺细胞学在淋巴结及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何永明;刘彦慧;林勇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6(003)003
【摘要】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淋巴结及乳腺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细针穿刺法抽吸淋巴结或乳腺肿块组织细胞成份,常规制片两张,以刘氏快速染液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分析细胞结构和染色特性.结果共采集病历1036例,其中淋巴结612例(57.1%);乳腺424例(42.9%).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结合刘氏快速染色法在病理学诊断中具有良好临床实用价值.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何永明;刘彦慧;林勇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东华医院,东莞,523100;中山大学东华医院,东莞,523100;中山大学东华医院,东莞,52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朱才秀;王海平
2.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 [J], 洪练青;王新方;王雄威;王建东
3.细针穿刺细胞学结合聚合酶链反应在诊断淋巴结结核中的应用 [J], 王利霞;朱芳;
朱以军;袁青
4.乳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徐群官
5.超声造影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在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 [J], 郭满;张浩;郑章增;李伟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胸膜下1个边界清楚的肿物”来诊。
患者无明显症状。
肿物直径约2cm。
光镜:肿瘤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片状实性排列,可见薄壁血窦样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且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
考虑的诊断有()A.肺透明细胞瘤(糖瘤)B.鳞癌透明细胞亚型C.腺癌透明细胞亚型D.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E.类癌F.肺硬化性血管瘤2、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胸膜下1个边界清楚的肿物”来诊。
患者无明显症状。
肿物直径约2cm。
光镜:肿瘤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片状实性排列,可见薄壁血窦样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且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
提示如果瘤细胞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于2个/10HPF,缺少坏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CD56(+)、CgA(+)。
最可能的诊断是()A.肺透明细胞肿瘤B.鳞癌透明细胞亚型C.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D.腺癌透明细胞亚型E.类癌F.肺硬化性血管瘤3、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胸膜下1个边界清楚的肿物”来诊。
患者无明显症状。
肿物直径约2cm。
光镜:肿瘤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片状实性排列,可见薄壁血窦样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且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63(+)、CK5/6(+),TTF-1(-)。
最可能的诊断是()A.肺透明细胞瘤B.鳞癌透明细胞亚型C.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D.腺癌透明细胞亚型E.类癌F.肺硬化性血管瘤4、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胸膜下1个边界清楚的肿物”来诊。
患者无明显症状。
肿物直径约2cm。
光镜:肿瘤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片状实性排列,可见薄壁血窦样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且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
提示如果患者最终被诊断为肺透明细胞瘤。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杨申淼;石红霞;刘艳荣;黄晓军;江倩;江滨;陈定宝;王婧;江浩;路瑾;卢锡京;鲍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NMZL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92.9%)就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异常:6例(42.9%)白细胞( WBC)>10.0×109/L ;4例白细胞(28.6%)<4.0×109/L;7例(50%)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0×109/L;10例(71.4%)血红蛋白<120g/L;6例(42.9%)血小板<100×109/L。
2系血细胞减少4例(28.6%),全血细胞减少2例(14.3%)。
10例(71.4%)患者骨髓受累,其中5例(50%)存在单克隆轻链限制型B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与骨髓NMZL细胞百分比正相关(r=0.811,P=0.008)。
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检出率为100%(12/12),其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者10例(10/12,83.3%)。
≥1种自身抗体阳性8例(8/11,72.7%)。
14例患者Ann Arbor分期均在Ⅲ或Ⅳ期。
免疫化疗作为初始治疗10例;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1例;单纯化疗治疗2例;干扰素治疗1例。
完全缓解8例(57.1%),部分缓解3例(21.4%)。
中位随访23个月,2年总体生存(OS)率为84.6%,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为71.4%,预期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90个月,预期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为39个月。
结论Ⅲ/Ⅳ期NMZL患者血细胞计数异常、骨髓侵犯、免疫异常多见,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提示NMZL骨髓浸润。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NMZL). Methods Data of 14 NMZL patients diagnosed by lymph node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14 patients, 13(92.9%) had abnormal complete blood counts(CBC). Leukocytosis [white bloodcells(WBC)≥10.0×109/L] was observed in 6 patients (42.9%); leukocytopenia (WBC<4.0×109/L) in 4 patients(28.6%); 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s>5.0×109/L in 7 patients (50%);hemoglobin concentration<120g/L in 10 patients(71.4%),thrombocytopenia(platelet<100×109/L) in 6 patients(42.9%); cytopenia in more than 2 lineages in 4 patients (28.6%);pancytopenia in 2 cases(14.3%). Ten patients(71.4%) had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mong them, monoclonal B cells with a light chain restriction was found in 5 patients (50%).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ercentage of NMZL cells in bone marrow(r=0.811,P=0.008). Hyperimmunoglobulinemia was found in all patients (12/12, 100%). Among them, serum monoclonal paraprotein was found in 10patients(10/12, 83.3%). At least one auto-antibody positivity was found in8 out of 11 patients (72.7%). All of 14 patients had Ann Arbor stage Ⅲ or Ⅳ. Immunochemotherapy was admini stered in 10 patients. Rituximab was given as a single agent to 1 patient. Chemotherapy was given to 2 patients, and interferon alpha was given to 1 patient. Complete response was achieved in 8 patients (57.1%), and partial response in 3 patients (21.4%). Medi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23 months. Accumulated 2-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and 2-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 were 84.6% and 71.4%, respectively. Estimated median OS and PFS were 90 and 39 month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NMZL p atients at stage Ⅲ/Ⅳ have high a incidence of CBC abnormality,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ndautoimmunologic abnormality.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osis might indicate NMZL bone marrow involvement.【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6页(P575-580)【关键词】淋巴瘤;骨髓检查;自身免疫【作者】杨申淼;石红霞;刘艳荣;黄晓军;江倩;江滨;陈定宝;王婧;江浩;路瑾;卢锡京;鲍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1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NMZL)是起源于记忆性B细胞的淋巴瘤。
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456例细胞学病理诊断分析很多局部或全身疾病都可通过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表现出来,有时颈部淋巴结肿大还是某些疾病的突出表现,但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类型上容易误诊而影响治疗和评价愈后。
我们通过对颈部淋巴结的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于确定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性质有很高使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1989年2月~2002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456例,其中男性285例,女性171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40天。
平均30岁。
肿块分部:颈左侧208例,颈右侧172例,颈双侧76例。
1.2 方法采用普通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规格为5 ml、7号针头、小负压穿刺操作穿刺前仔细检查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活动度和硬度。
必要时可超声定位指导穿刺。
常规消毒皮肤,固定肿物,经皮肤穿刺入肿块内,负压沿不同方向穿刺3~5次,尽量避免出血,拔出针头将穿刺物涂片。
空气干燥、95%乙醇固定、HE或巴氏染色,一般涂片2~5张,镜下观察,部分病例做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活体组织检查。
2 结果分析这些患者就诊时均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范围0.8~10 cm 不等,病史短者几天,长者10余年,有疼或无疼,多数为单发活动,少数固定或有融合。
结果判断除根据部位、病史外,主要依靠显微镜下结构,部分靠免疫组化和活检切片检查。
观察指标:(1)结核性病变:穿刺物中见坏死或脓样物肿块多融合,触痛,镜下背景较脏,细胞变性坏死,有时可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2)炎性病变:穿刺成份少,涂片背景杂,细胞大小不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散在一些大细胞,小细胞为分片成熟的淋巴细胞,触之痛或无痛。
(3)恶性淋巴瘤:穿刺细胞丰富,分化不成熟,细胞较单一,有异型有时可见典型的R-S细胞,肿块触之较痛或无痛。
(4)转移癌:穿刺细胞丰富,涂片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核质比例失常,深染有时细胞成片排列,可见核分裂象,淋巴细胞相对变少。
病理学单选模拟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病毒性肝炎时,下列哪项罕见A、肝细胞再生B、溶解坏死C、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D、脂肪变性E、嗜酸性变正确答案:D2、疾病是指A、社会上的良好状态B、躯体上的良好状态C、机体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精神上的良好状态E、没疾病和病痛正确答案:C3、女,40岁,右乳内上象限可扪及一无痛性包块,为3cm*3cm*2cm,界限尚清,表面不平,显微镜下细胞排列成腺泡状,大小形态各异,核分裂象多见。
不是它特点的是A、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B、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C、常为鳞状细胞癌D、癌细胞分化可能较差E、癌组织的形态常多样性正确答案:C4、患者女性,40岁。
因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来院就诊。
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宫颈息肉。
关于其病理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巨噬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B、腺体、间质增生C、局部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样肿物D、宫颈黏膜组织充血水肿E、间质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正确答案:A5、女,40岁,右乳内上象限可扪及一无痛性包块,为3cm*3cm*2cm,界限尚清,表面不平,显微镜下细胞排列成腺泡状,大小形态各异,核分裂象多见。
应诊断为A、粉刺癌B、浸润性导管癌C、浸润性小叶癌D、髓样癌E、乳头状癌正确答案:B6、坏死的结局不包括A、溶解吸收B、分离排出C、钙化D、细胞老化E、机化包裹正确答案:D7、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的结局是A、转为继发性肺结核B、全身粟粒性结核C、痊愈D、干酪样肺炎结核E、扩散为肺外结核正确答案:C8、风湿病的发病机制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A、关节交叉感染B、抗原抗体交叉免疫反应C、心脏细胞免疫D、肾脏损伤E、心脏继发病毒感染正确答案:B9、风湿性心肌炎的特征性病变是A、结缔组织黏液变性B、Aschoff小体形成C、结缔组织的纤维素样坏死D、弥漫性浆液性炎E、小瘢痕形成正确答案:B10、下述风湿性病变中,哪一项对机体危害最大A、反复发作的环形红斑B、反复发作的风湿性心内膜炎C、风湿性动脉炎D、风湿性皮下结节E、反复发作的风湿性关节炎正确答案:B11、患者男性,8岁时患过扁桃体炎,20天后血沉加快、血中白细胞增高,前臂皮肤出现环形红斑,听诊为见明显改变,经过治疗后痊愈。
14例胸内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王波;周乃康;张竞;梁朝阳;柳曦;田晓东;刘颖【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8)8【摘要】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C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4例胸内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分型,局限型11例,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多中心型3例,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
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HV)9例、浆细胞型(PC)2例,混合型(Mix)3例。
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1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CD术后无复发。
1例多中心Mix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1次,均再次手术治疗。
结论CD临床诊断很困难,最后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
胸内局限型CD和部分多中心型CD经彻底手术可获治愈;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辅助其他综合治疗。
【总页数】3页(P847-849)【关键词】Castleman病;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f临床病理学【作者】王波;周乃康;张竞;梁朝阳;柳曦;田晓东;刘颖【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R733.4【相关文献】1.颈部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J], 谌彦军;于鹏;宋朝阳2.26例胸内局限性Castleman病诊治分析 [J], 张学习;张散羊;任淑华;于正伦;张曙光;李文雅;张其刚3.胸内局限性Castleman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J], 邓小乐;丁伯应;杨小龙4.胸内 Castleman 病研究进展 [J], 刘小龙;张雷(综述);李德闽(审校)5.胸内局灶型Castleman病九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J], 李俊;王伟;于跃;方海生;黄陈军;赵飞;周悦;葛鹏飞;孙云刚;孟阳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