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节 土壤改良建国前,安徽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无力改良土壤,且生产上长期出现剥夺地力现象。
建国后,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低产土壤进行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也曾出现失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50年代,淮北平原结合治理淮河,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着重对盐化、碱化潮土和砂姜黑土地区进行以平整土地,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江淮丘岗区主要采取增厚耕层,增施有机肥和防止大水漫灌等办法,着重改良马肝土、侧漂水稻土;沿江圩区,采取开沟排水、改冬沤为冬种,改良潜育水稻土;皖南低山丘陵区,重点在宣城、郎溪、广德3县,采取深耕深翻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肥和磷肥等,对红黄壤进行综合利用和改良;皖南山区,采取开沟排除冷锈水和引冷水出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水温,改良潜育水稻土。
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改良土壤,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至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大搞“深翻改土”运动,盲目要求耕地普遍深翻6~7寸,并逐步加深到1~3尺。
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未能改良土壤,相反造成土壤性状恶化,有些地区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这些违反科学的做法,教训是深刻的。
1963年以后,认真总结了前一时期土壤改良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土壤改良示范点,摸索改良培肥土壤的新经验,到1965年底,全省累计1300余万亩低产土壤得到初步改良。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壤改良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不顾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展深翻改土造田和大搞园林化、林网化、格田成方的群众运动,虽收到一定成效,但也造成山区毁林开荒和沿湖地区围湖造田,招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壤改良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贯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的方针,对皖南和大别山区冷浸田,淮北砂姜黑土,江淮丘陵马肝田、澄白土,皖南红壤,沿江、江南沤水田、烂泥田五大改良片,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先易后难,逐步改造的治理方法。
土壤改良主要施工方案一、前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土壤出现了退化、贫瘠、酸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土壤改良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为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土壤改良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调节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含量,使其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3、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4、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二)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作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改良措施和方法。
2、综合治理原则:采用多种改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改良。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土壤改良的长期效果,采用环保、节能、高效的改良技术和材料,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土壤改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改良成本和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实用的改良方案。
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施工方案(一)物理改良1、深耕翻土通过深耕机械将土壤深层的生土翻到表层,将表层的熟土翻到下层,打破土壤的犁底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一般深耕深度在 25-30 厘米左右,可每隔 2-3 年进行一次。
2、客土改良对于土壤质地不良、肥力低下的地块,可以采用客土改良的方法。
即将其他地方的优质土壤运输到改良地块,覆盖在原土表面,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
客土的厚度一般在 10-20 厘米左右。
3、土壤平整对于地势不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需要进行土壤平整。
通过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将土地平整为坡度均匀、表面平整的地块,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一、铁铝土纲1、砖红壤1—1云南省昔称“准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在云南省南缘的前各个地州分布有1004.21万亩(66.9万公顷,6694.7k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96%)从北纬21°09'~25°,东经105°~97°37'之间,最低至河口,最高分布至西双版纳、临沧海拔800米内。
1—2主要理化性状土壤硅铝率1.49~1.92,PH4.8~5.6,CEC 9-16me/100g土,土体中Ca-P,Mg-P含量低,Fe-P 和K相对并不缺乏。
B,Mo,Zn普遍较缺。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始终保持在4%左右(大勐龙)腐殖酸中富里酸比例较大。
A层,AB层生物活动较频繁,多孔隙,蚁穴蚯蚓穴,B层粘粒相对累积。
1—3农业利用砖红壤及其农业生态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云南省的专红壤是国家第二大橡胶基地的土壤基础,1987年底植胶175万亩,占砖红壤总面积的17.42%;此外砖红壤地区也十分适宜香料(依兰、香荚兰)、咖啡、可可、油棕、蔓芙木等种植,还有热带花卉,名贵水果如芒果,香蕉,菠萝,油梨,人生果,榴莲,荔枝和多种热带珍稀连生硬木栽培。
当前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香蕉园,随树龄增长,林内郁闭度上升,林厂、野生植被和早期种植的人工覆盖作物逐渐衰退,覆盖率降低。
此外有机质偏低,有板结现象的土壤应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深耕压青,提高有机质含量。
2、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化红壤)2—1面积与分布云南省赤红壤面积7729.56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4.63%,全省十八个土类中,面积仅次于红壤,居第二位。
全省南部几个地州(曲靖、玉溪、红河、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都有分布,思茅面积最大,大部分赤红壤分布在北纬24°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云南磷石膏生态修复方法云南磷石膏是一种由磷矿石经过提炼得到的废弃物,其含有大量的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修复这些受到磷石膏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人们开展了各种生态修复方法。
一、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利用植物的生理特性和根系吸附、积累污染物的能力,通过植物对土壤和水体进行修复。
在云南磷石膏污染地区,常用的修复植物有蔷薇科植物、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等。
这些植物能够通过吸收土壤中的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减少其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浓度,从而达到修复的效果。
同时,植物的根系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有助于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微生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降解能力,将磷石膏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云南磷石膏污染地区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方法有生物激活剂的施用和菌种的引入。
生物激活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加速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降解过程。
菌种的引入则是通过引入具有降解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能力的微生物,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增强修复效果。
三、土壤改良法土壤改良法是通过改良土壤的性质和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促进土壤中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在云南磷石膏污染地区,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添加有机肥料、石灰和微生物制剂等。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有利于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
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改善土壤的酸碱性,有利于磷酸盐的吸附和释放。
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降解和转化。
四、水体修复法云南磷石膏污染还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进行水体修复。
常用的水体修复方法有人工湿地建设和生物修复。
人工湿地是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
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磷酸盐和重金属元素,减少其浓度。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3《土壤的种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种类》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土壤的种类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土壤。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途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土壤。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深入了解土壤的种类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土壤的种类和特点。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合作精神。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土壤的种类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种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土壤,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分享与讨论: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培养合作精神。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种类和特点,布置课后小研究,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保水保肥能力较好•保水保肥能力适中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第4期(总第412期)2024年4月No.4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腾冲市酸性土壤现状分析及改良应用浅析邵素芳1,杨素梅2(1.腾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腾冲679100;2.腾冲市界头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腾冲679107)摘要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也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
腾冲市因地质、水文、气候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原因,土壤酸化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为了保障腾冲市耕地可持续生产,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在介绍腾冲市土壤酸碱度现状基础上,分析了酸性土壤形成原因,结合腾冲市多年来酸性土壤的改良及应用,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酸性土壤改良的建议。
关键词酸性土壤;改良;措施;腾冲市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4.010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Application of Acidic Soil in Tengchong CityShao Sufang 1,Yang Sumei 2(1.Tengc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Tengchong 679100,Yunnan,China;2.Jiet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Tengchong 679107,Yunnan,China)Abstract :Soil is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most basic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bject of labor for human beings,and also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oil acidification is serious in Tengchong City due to geology,hydrology,climate and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growth of crops.In or ‐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engchong City and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il pH in Tengchong City,analyzed the formation reasons of acidic soil,com ‐bined 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cidic soil in Tengchong City for many year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acidic soil.Key words :acid soil;improvement;measures;Tengchong City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东经98°05′~98°45′、北纬24°38′~25°52′。
中低产田地改良技术一、中低产田地定义:中低产田地概念提出多年来,不同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从本学科出发,赋予了不同内涵。
为有利于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我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耕地粮食产出能力与土壤—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投入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认为,中低产田地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其定义为:在一定时限一定地域内,由于受某些障碍因素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
这是一个包含土壤、肥料、农学、农田水利、地貌、气象、农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的内涵更丰富的概念。
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划分中低产田地的粮食产量指标具有时限性、地域性,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域,确定中低产田地的粮食指标应不同。
二是划分中低产田地指标的综合性,即划分中低产田地的指标是由耕地粮食产出量和影响耕地产出能力的各主要因素指标结合构成,使用时不能偏废根据上述中低产田地定义和特点,可以认为:(一)只要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未达极限,满足作物生长的耕地条件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中低产田地总是存在,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是长期的。
(二)中低产田地改良的内涵不单是土壤改良,而应更广一些,凡消除中低产田地障碍因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人为活动均应包含在内。
二、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的粮食年亩产量指标年亩产粮食400千克以上的耕地,排灌条件好,土壤障碍因素较少,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一般已采用;年亩产400千克以下的耕地,影响耕地产出的障碍因素都明显存在,耕地的这一年亩产粮食量具有划分高质量耕地与质量较差耕地的明显指示意义;其次分析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水平和耕地年亩产粮食水平;第三,分析县级耕地粮食产出水平。
数据显示,全省有5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耕地粮食年亩产超过400千克。
中低产田地就显得偏低;而高海拔冷凉地区,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耕地年亩产粮食400千克并非易事,用全省统一标准划分中低产田地则显得偏高。
对这个问题,县级在作中低产田地改良规划时,可因地制宜,自行拟定当地的中低产田地粮食产量指标予以解决。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一、绪论1. 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起源、形成、分类、分布、性质、功能、演变、利用和管理的一门自然科学。
- 研究对象: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生物性质(如微生物多样性、根系分布等)以及土壤与环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2. 土壤学的研究意义- 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资源载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
- 环境调节:土壤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维持水循环和气候稳定。
- 人类健康:土壤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3.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使用土壤剖面刀、采样器等工具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
- 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活性测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详细分析。
- 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土壤资源调查和监测。
- 模型模拟与预测:建立土壤形成、侵蚀、污染等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土壤的形成与演变1. 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母质: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沉积物对土壤性质有决定性影响。
- 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速度和类型。
- 生物: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因素。
- 地形:坡度、坡向和海拔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
-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土壤类型形成时间差异很大。
- 成土过程:- 物理风化:机械破碎作用,如冻融作用、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收缩。
- 化学风化:化学反应,如氧化、水解、碳酸盐的溶解等。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对岩石的分解作用,如根系穿插、微生物分泌有机酸。
-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沉积物的堆积形成土壤。
2. 土壤的演变- 土壤演变的概念: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赵羚诣彭海英来源:《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成耕地面积锐减、质量下降,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国家掌握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的重要战略之一,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省由于地形地貌条件特殊,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为保障云南省粮食生产功能,高质量推动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经多年,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格局、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本研究总结出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重新建轻改造、资金来源单一、忽视土壤质量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行不畅以及信息化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期为更好完成云南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一、引言我国是粮食需求大国,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载体,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面积锐减、质量下降。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耕地质量“红线”。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修筑农田基础设施等手段,直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对于保证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意义重大。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部署全国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任务[1],随后,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于2022年4月颁布修订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规划》要求云南省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33万亩,累计改造360万亩。
为贯彻落实《规划》中下达的建设任务,《云南省“十四五”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改造提升550万亩,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00万亩以上,“十四五”期间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2]。
完整版)世界主要土壤类型归纳及表格引言土壤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推动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世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归纳和概述,并提供一个表格供读者参考。
1.黄壤黄壤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等地。
黄壤呈黄色,质地肥沃,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然而,黄壤具有排水性差、干旱易结皮、肥力容易流失等问题。
2.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___和东南亚地区。
红壤呈红色或红黄色,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
红壤对养分的保持能力较黄壤较好,但排水性较差,易发生水土流失。
红壤适合种植柑橘、茶叶等作物。
3.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欧洲俄罗斯大草原地区。
黑土呈黑色,含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
黑土的蓄水保水性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黑土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潜力,被誉为“黄金农田”。
4.沼泽土沼泽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湿地和沼泽地。
沼泽土是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湿润土壤。
沼泽土养分丰富,但排水性差。
沼泽土在环境保护,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5.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中东、亚洲中部。
盐渍土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超出了作物耐盐范围的土壤。
盐渍土对作物生长具有严重的限制,需要进行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
6.泥土泥土分布广泛,包括粘土、壤土等。
泥土的质地细粒,保水能力强,适合植物根系生长。
泥土常用于园艺、盆栽和造景等领域。
表格土壤类型 | 分布区域 | 特点黄壤 | 长江流域,黄土高原 | 肥沃,富有机质和养分,排水性差,易结皮红壤 | 中国南方,东南亚 | 含铁铝氧化物,酸性,保持养分能力好,排水性差黑土 | 东北地区,欧洲大草原 | 含有机质丰富,肥力高,蓄水保水性好沼泽土 | 世界各地湿地沼泽地 | 含有机质丰富,养分丰富,排水性差盐渍土 | 干旱地区,中东,亚洲中部 | 盐分超标,限制作物生长,需要治理泥土 | 分布广泛 | 细粒质地,保水能力强,适用于园艺和盆栽结论土壤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资源,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一、铁铝土纲1、砖红壤1—1云南省昔称“准砖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在云南省南缘的前各个地州分布有1004.21万亩(66.9万公顷,6694.7k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96%)从北纬21°09'~25°,东经105°~97°37'之间,最低至河口,最高分布至西双版纳、临沧海拔800米内。
1—2主要理化性状土壤硅铝率1.49~1.92,PH4.8~5.6,CEC 9-16me/100g土,土体中Ca-P,Mg-P含量低,Fe-P和K相对并不缺乏。
B,Mo,Zn普遍较缺。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始终保持在4%左右(大勐龙)腐殖酸中富里酸比例较大。
A层,AB层生物活动较频繁,多孔隙,蚁穴蚯蚓穴,B层粘粒相对累积。
1—3农业利用砖红壤及其农业生态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云南省的专红壤是国家第二大橡胶基地的土壤基础,1987年底植胶175万亩,占砖红壤总面积的17.42%;此外砖红壤地区也十分适宜香料(依兰、香荚兰)、咖啡、可可、油棕、蔓芙木等种植,还有热带花卉,名贵水果如芒果,香蕉,菠萝,油梨,人生果,榴莲,荔枝和多种热带珍稀连生硬木栽培。
当前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香蕉园,随树龄增长,林内郁闭度上升,林厂、野生植被和早期种植的人工覆盖作物逐渐衰退,覆盖率降低。
此外有机质偏低,有板结现象的土壤应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深耕压青,提高有机质含量。
2、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化红壤)22—1面积与分布云南省赤红壤面积7729.56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4.63%,全省十八个土类中,面积仅次于红壤,居第二位。
全省南部几个地州(曲靖、玉溪、红河、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都有分布,思茅面积最大,大部分赤红壤分布在北纬24°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2—2基本性状土体主要呈红色,粘粒含量一般在40%以上,高的达70—80%(指<0.001mm=,PH<5.5,硅铝率在红壤与硅红壤之间1.3—2.0,粘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硅石等为主,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有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28m.e/100克土,在排水不畅,又非终年积水的坝子周围,河谷盆地及平原丘陵山地,赤红壤B 层与母质母岩层之间,有网纹层(形成原因有:①水湿还原作用。
②局部酸度差异;③地下水升降④母岩或母质中不同矿物种类差异和风化程度差异。
)赤红壤表层有机质一般在3—5%,高的可达8%,蚂蚁堆较多,有的高达数米,土层中有直径几厘米到一米以上的蚁穴。
2—3开发利用赤红壤是云南一大自然资源优势,赤红壤区有优越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在7千多万亩赤红壤中,耕地仅622万亩,占8.06%。
赤红壤区是甘蔗,大叶茶,咖啡,橡胶,芒果,陆稻的主要种植区,也是思茅松林区(全省第二大林区),还有许多野生果,药,食用菌,竹笋等,适于多种名特优产品生长的土壤。
存在问题是:①轻适地多,利用率低,不少赤红壤山地至今未脱离刀耕火种与陡坡耕垦;②园地分散,待进基地,原有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种植分散,管理3粗放,单产低,(思茅全区赤红壤陆稻亩产平均100公斤),商品率低,需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强对外循环。
)③草山质低,有待改良,产草量低,又有紫茎泽兰等大量害草入侵,有待改良;④林地砍伐过度;⑤已开垦的耕地中,平地少坡地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冬春缺水,酸性较强。
所以在开发利用上应注意中耕培肥,保持水土,增加灌溉,因土施肥,用养结合。
3、红壤3—1分布与面积红壤是云南高原中部基带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260之间的曲靖,昆明、大理,保山一线,海拔1500—2500米的残存高原区,湖泊边缘以及中低山地。
据统计,全省红壤面积17054.4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2843万亩的32.27%,其中自然土15198.17万亩,已垦红壤耕地1856.29万亩,耕垦利用率为88%。
3—2红壤的主要性状①云南红壤一般土体深度,风化度较高,剖面层次发育完整。
由风化壳发育的红壤,通体质地粘重,心土可见铁锰结核,酸性母岩发育土壤,粘粒下移明显;②盐基不饱和,呈酸性反应,基性岩发育的红壤CEC 在10—15me/100g土,PBS 50—5%,酸性母岩PBS20—50%红壤表土PH值一般在5.0—6.2之间,干季复盐基过程较明显,表土弱酸性,形成红壤不酸的情况,这与江南红壤有很大区别。
③有机质含量低,并且分布状况较差,开垦后有机质含量通常下降,由于漫长的成土时间和强烈风化,云南红壤大部分盐基淋失,N、P、K供应不出,B、Zn、Mg、Mo也较缺乏。
④磷有效性低,云南红壤表土全磷平均值0.09%,属中等或偏高,但红壤固P力极强,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仅12.64ppm,不少低产地<3ppm。
⑤由红土发育的红壤剖面通体质地多为轻粘土—中粘土,但在某种程度上4却“胶而不板,较易耕作”,因为粘粒基本由次生无机铁,铝等矿物组成,它们易胶结成水稳性较好的类似团粒的假粉砂状结构,容重1.10g/cm3(表土),总孔隙度60%,物理性状还算好。
3—3红壤改良利用红壤是云南省主要的土地资源,全省每人占有耕地的2.01亩中就有0.53亩是红壤,它既是云南省的玉米带和马铃薯主产区,也是烤烟的主产和优质烟产区,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具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林业生产地区,其也是桑蚕、水果基地,云南松、华山松及思茅松等优质用材林的适宜种植区,又是苹果、茶叶、桑、核桃等的理想场所。
在牧业方面,是牛,羊草食牲畜天然牧场,又适宜生长红白三叶草、黑麦草等人工牧场。
目前由于人口激增,山区开发过度,森林锐减,土壤侵蚀退化日渐加重,因此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低产红壤旱地培肥化,包括酸、粘、瘦旱等不良影响,应从施肥,施有机肥,施石灰,平整土地等方面改造。
②用养适合,改革红壤耕作制度。
中等肥力红壤旱地,亩产玉米300公斤,小麦150公斤计,则每平从土壤中带走N10.2kg, P4.4kg,K7.7kg,相当于尿素22.2kg,过磷酸钙33.1kg,硫酸钾15.5kg,如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为50%,则施肥量需增加一倍。
所以施入多于或等于常规,才能维持和提高地力。
在耕作制度上,当前急待调整烤烟面积,扩大绿肥、油桑种植比例。
1980年平全省烤烟262.9万亩,1988年380万亩,1992年500万亩,1993年700万亩,烤烟过热,与粮食生产争地,争劳力,争投入的矛盾,且连续种植烤烟,于培养地力不利。
③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5红壤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力较高,且多属半山半坝或山区。
半山半坝区在农林并重,山区则以林为主。
④搞好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
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为1000—1500吨/km2·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40%,从全省来看,属中等或偏重地区,应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一起上的原则,积极治理。
⑤增施有机肥料,经济施用无机肥料,调节改良红壤养分状况和理化生状,不断提高红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4、黄壤4—1黄壤面积与分布黄壤面积在全省为3442.33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6.51%,其中自然土壤2540.12万亩,耕地土壤602.21万亩,分布于11个地州的山地,成片分布于滇东北地区。
4—2基本性质黄壤是处于红壤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中的土壤,在红壤与黄棕壤之间,由于较特殊的气候环境(冷凉、湿润,云雾较多,日照少等,土壤除具脱硅富铝化过程外,还有黄化过程。
)土体在经常湿润状态下,Fe受水化而形成针铁矿,褐铁矿和多水氧化铁,土色尤其是心土层为黄色,或腊黄色),有机质积累较红壤多,呈酸性,粘粒以蛭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土层深,较瘦瘠,磷有效性低,CEC=25me/100g土。
4—3改良利用黄壤区雨量充沛,水热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林业,华山杉,杉木,茶叶,果树均适宜。
作物可一年二熟,适宜于多种粮经作物发展。
①充分用地,积极培地黄壤作土壤,作物单产6低,不稳产,主要采取“两开、三改”措施,即开梯、开辟肥源,改良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措施等,如马铃薯套玉米,小麦套玉米,玉米间黄豆等均可提高产量,加宽株距为主的顺风栽培措施,增产效果也大。
②黄壤区约40%,区乡、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植及乱砍滥伐,超载畜量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应加强管理,护林护草,植树植草,努力提高现存林、草地质量。
③发挥区域优势,扩大商品生产根据黄壤区的特点,发展一些拳头产品,如昭通坝子的苹果,黄梨,烤烟等,量高、质好,有发展潜力,山区发展核桃,板栗、梨等,潜力也大。
二、半淋溶土纲1、燥红土1-1 分布燥红土是分布在云南热带至南亚热带干热生物气候条件下成的红色土,历史上曾称热带稀树草原土(萨瓦纳土)、红棕壤、红褐土等,1978年南京土壤所认定为燥红土。
云南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红河(元江段)、金沙江、怒江等几条深切河流的干热河谷区以及与其有联系的一些封闭、半封闭的干热坝子,本类土壤面积有582.69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
燥红土分布区域较广,纬度在北纬23036′~27030',海拔由280~1360m。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称savama。
1—2基本性状云南的燥红土其生物循环和有机质比其它红壤低,燥红土,亚热带绿阔叶林红壤与砖红壤凋落物量的比值是1:2.9:3.47,据典型剖面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6%,5.21%3.49%。
7其次,在干热条件下,土壤矿物淋溶风化减弱,pH 一般为6.5—8.0。
表层有明显的复盐基过程,土壤CEC 一般为15—30me/100g土,PBS一般为60—80%,最高可达100%,最低也有40%,除老沉积物母质外,土层厚均不超过一米。
第三个特点是燥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硅铝率既相近于红壤,又有明显差异。
云南燥红土所分的十一个剖面中,均含有2:1型矿物伊利石,蛭石,绿泥石,并有多量蒙脱石,高岭石占多数,胶体硅铝率在2.0—2.4。
说明燥红土一方面矿质风化度远不及红壤系列,但也有一定强度的风化作用。
1—3改良利用燥红土区是云南最宝贵的“天然温室”光热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热带、南亚热带,特种经济植物,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生产。
主要存在问题是干旱缺水以及谷源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给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582.69万亩燥红土中,耕地仅有48.13万亩,占8.26%,大部分土地仍处于荒芜的稀树灌丛草坡状态。
所以在措施上,应是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兴修水利,解决缺水和灌溉问题,另外要顺从自然条件发展规律,采取林,灌,草相结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