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壤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73
云南森林土壤成土过程的探究土壤是诸多因素影响下变化的客体,它的形成主要由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等成土条件所决定。
云南境内地势高耸,呈西北高东南低倾斜。
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高山深谷相间;东南部为低山和丘陵。
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影响,具有浓郁的南亚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小。
云南四周连接着植被极不相同的区域,东面和北面是处于东亚季风影响下的广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面与南亚次大陆的季风热带相邻近,西北部已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南面和东南面则与东南亚的季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域相连接。
由于地形、气候的过渡性特征,地貌复杂,山高谷深,使得境内水、热、植被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土壤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一、母质(一)成土母质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母质已具备一定的分散性、透水通气性以及蓄水和吸附物质的能力,对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有深刻影响。
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机械组成关系密切。
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
发育在容易风化的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
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
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黏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黏土矿物。
云南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一、引言1.1 任务背景云南地区是中国的西南边陲省份,因其地处高原地区而具有独特的土壤类型,其中膨胀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
膨胀土的性质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特殊的建筑技术规程来应对这一问题。
1.2 任务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云南膨胀土地区的建筑技术规程,以确保建筑物在膨胀土地区能够达到预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二、膨胀土的特性2.1 膨胀土的定义膨胀土是指在吸湿后体积发生明显膨胀的土壤,其主要成分是粘土,含有较高的胶结物和吸水性能。
2.2 膨胀土的成因膨胀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水分影响,当含水量增加时,膨胀土的粘土颗粒间会形成胶体,并吸附水分,从而使膨胀土体积扩大。
2.3 膨胀土的影响膨胀土的性质使其容易引起地基沉降、地面裂缝、建筑物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云南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3.1 土壤勘测在云南膨胀土地区进行建筑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土壤勘测,了解土壤的类型、含水量和膨胀性等参数,以便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地基结构。
3.2 基础设计在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中,应采用适当的基础类型和尺寸,以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和抗膨胀能力。
常用的基础类型包括扩大基础、沉桩基础和灌注桩基础等。
3.3 结构设计膨胀土地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采用合理的荷载分配和布置,以减小土壤的膨胀对建筑物的影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的墙体和地板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柔性,以适应土壤的膨胀和收缩。
3.4 施工工艺在云南膨胀土地区的建筑施工中,应选择适当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避免过度湿润导致土壤膨胀。
3.5 维护管理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在膨胀土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检查建筑物的地基和结构,及时处理出现的地面沉降、裂缝等问题,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四、结论云南膨胀土地区建筑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技术规程,从土壤勘测到施工工艺,都需要充分考虑膨胀土的特性和对建筑物的影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 17296-2000)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变种:表层质地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1.2.1云南简介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1.2.2.1铁铝土(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土体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右图为砖红壤(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为主。
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玉米、柑橘、甘蔗、薯类等的主要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红色。
土壤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反应。
赤红壤面积为515.30万公顷。
成土过程: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
备注:赤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3)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º ~26 º之间海拔1500~2500米的高原湖盆边缘及中低山地,是云南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
成土母质主要是深厚的古红土和红色风化壳及岩石风化的残及物。
红壤分布区是云南优质烟叶、玉米、杂粮、薯类、小麦等作物的主要产地。
临沧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临沧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该地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较广,包括红壤、黄壤、黑土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
下面我将从这三种主要土壤类型入手,详细介绍临沧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
首先是红壤。
红壤是临沧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占据了该地区的大部分耕地。
红壤土壤色泽红褐,富含有机质和铁、铝等元素。
这种土壤的排水性良好,并且具有较高的肥力。
因此,红壤适合种植许多作物,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其中包括水稻、玉米、香蕉、甘蔗、木瓜等。
除了这些主要作物外,红壤还适合种植一些蔬菜、大豆等。
其次是黄壤。
黄壤在临沧地区分布较广,适宜种植林木和经济作物。
黄壤容重适中,排水性良好,属于肥沃的土壤类型。
在这种土壤上,可以种植大豆、花生、木薯、秋葵、茶叶等作物。
此外,黄壤还适合发展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如草果、牛油果、红心柚等。
最后是黑土。
临沧地区的一些山区和高海拔地区有少量的黑土分布。
黑土富含有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黑土适宜种植冷区作物,特别是高山蔬菜和小麦等谷物。
在黑土上可以种植土豆、胡萝卜、洋葱、大蒜、苹果等作物。
除了以上主要的土壤类型外,临沧地区还有一些其他土壤类型,如砂土、砂壤土、山地土壤等。
这些土壤适合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和山区作物,如玉米、莲藕、辣椒、竹子等。
总之,在临沧地区的土壤适宜种植许多作物,包括水稻、玉米、木瓜、香蕉、花生、大豆、茶叶、草果、牛油果等。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种植者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土壤改良和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地区经济。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 17296-2000)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变种:表层质地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1.2.1云南简介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1.2.2.1铁铝土(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土体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右图为砖红壤(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为主。
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玉米、柑橘、甘蔗、薯类等的主要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红色。
土壤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反应。
赤红壤面积为515.30万公顷。
成土过程: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
备注:赤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3)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º ~26 º之间海拔1500~2500米的高原湖盆边缘及中低山地,是云南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
成土母质主要是深厚的古红土和红色风化壳及岩石风化的残及物。
红壤分布区是云南优质烟叶、玉米、杂粮、薯类、小麦等作物的主要产地。
云南西部滇池流域土壤质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云南是我国水土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
其中,滇池流域作为云南的重要流域之一,不仅涵盖了昆明市、曲靖市等多座城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
而这个地区的土壤质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一、滇池流域的土壤质地特征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分布和相对比例,它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西部滇池流域土壤质地的研究逐渐深入,以期掌握这个地区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产生原因。
从近期的研究成果来看,滇池流域的土壤质地以粉土为主,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粘土、砂粘土等细粒土壤。
而这个区域的土壤粘性较强,不易渗透和透气,这也限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另外,由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长期的风化作用,地表石质含量较高,这对土壤肥力也会有一些影响。
二、影响滇池流域土壤质地的因素滇池流域土壤质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由多个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下面将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1. 地形因素:滇池流域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特点明显,不同地形之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这也使得土壤质地存在差异。
2. 降水因素:滇池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雨明显分为旱季和雨季,季节性的水分供给也影响着土壤的质地。
3. 时间因素:长期的气候、水文和地质过程是滇池流域土壤质地形成的重要因素。
4. 人类因素:人类开垦、农业生产等活动也对滇池流域土壤质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农业经济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都会引起土壤质地的变化。
三、总结从上述研究来看,滇池流域的土壤质地不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而且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和掌握其土壤质地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当地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西双版纳土壤及植被
西双版纳的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及紫色土。
其中,大叶种茶树生长区以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为主,并具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
赤红壤分布在海拔800米~1500米的低山地带或中低山(浅切割)盆地丘陵区,面积1752.11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9.3%,是州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易武、象明、瑶区、勐仑、尚勇、西定、巴达、布朗山、格朗河、勐宋、基诺、勐养等乡镇,主要植被有山毛榉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蔷薇科等。
红壤分布在海拔1500米~2000米的山地,共246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8.3%,主要分布在勐宋、布朗山、格朗河、西定、巴达、勐海、勐旺、小街、勐龙、易武、象明、瑶区、勐仑等乡镇,主要植被为针叶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所以西双版纳素有“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在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2%,占云南植物总数的33%。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6%,居全国各地州首位。
境内设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0多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2.2%,主要变化热带、亚热带森林系统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
云南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地貌地带性。
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
升高,从海拔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
以砂砾土为主。
二、气候地带性。
云南省气候多样,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暖,从海拔
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
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为主。
三、植被地带性。
云南省植被多样,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海拔
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部以
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为主。
四、地质地带性。
云南省地质构造复杂,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
海拔低的东南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东南
部以红壤为主,中部以黑土为主,西部以黄土为主,西北部以砂砾土
为主。
总之,云南省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地质等方面,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深,从海拔低的东南
部到海拔高的西北部,土壤类型也有明显的变化。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一、铁铝土纲1、醇红壤1—1云南省昔称“准砖红壤”或“醇红壤性土”在云南省南缘的前各个地州分布有1004.21万亩(66.9万公顷,6694.7k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96%)从北纬21°09/〜25°,东经105°〜97°37/之间,最低至河口,最高分布至西双版纳、临沧海拔800米内。
1—2主要理化性状土壤硅铝率1.49〜1.92,PH4.8〜5.6,CEC9-16me/100g土,土体中Ca-P,Mg-哈量低,Fe-P和K相对并不缺乏。
B,MoZn普遍较缺。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土壤腐殖质始终保持在4%^右(大勖龙)腐殖酸中富里酸比例较大。
A层,A服生物活动较频繁,多孔隙,蚁穴蚯蚓穴,B层粘粒相对累积。
1—3农业利用醇红壤及其农业生态条件,是国内最适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云南省的专红壤是国家第二大橡胶基地的土壤基础,1987年底植胶175万亩,占醇红壤总面积的17.42%;此外科红壤地区也十分适宜香料(依兰、香荚兰)、咖啡、可可、油棕、蔓芙木等种植,还有热带花卉,名贵水果如芒果,香蕉,菠萝,油梨,人生果,榴莲,荔枝和多种热带珍稀连生硬木栽培。
当前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在香蕉园,随树龄增长,林内郁闭度上升,林厂、野生植被和早期种植的人工覆盖作物逐渐衰退,覆盖率降低。
此外有机质偏低,有板结现象的土壤应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深耕压青,提高有机质含量。
2、赤红壤(醇红壤性红壤或醇红壤化红壤)2-1面积与分布云南省赤红壤面积7729.56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4.63%,全省十八个土类中,面积仅次于红壤,居第二位。
全省南部几个地州(曲靖、玉溪、红河、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临沧)都有分布,思茅面积最大,大部分赤红壤分布在北纬24°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第六章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第一节云南土壤一、云南省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云南省的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的多样气候类型和垂直气候显著以及降水相对充沛和干湿季分明、地势特征与地形复杂多样和地貌分区、植被类型多和植物种类多、成土母质、栽培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了云南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造就云南的土壤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其主要形成特点是:1、地势变化与纬度变化复合,造成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山川南北走向改变了土壤分布的基本格局。
3、古红色风化壳与现代风化壳交错出现,使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发生"倒置"现象。
4、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
(地处中低纬度)总之,地貌因子在云南的生物气候带的分异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云南综合自然体在以垂直变化为主,相性、水平变化为辅的各种自然因子作用下,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独突的“立体自然景观”,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发展。
二、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云南共有7个纲,14个亚纲,19个土类,34个压类组成。
其中铁铝土占一半多。
(图6-1)1、铁铝土1.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宽谷盆地边缘。
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北部边缘,海拔西部低于750 m,东部低于400 m.包括怒江、澜沧江、李仙江、藤条江下游河谷,坝区及元江中下游地区.共分3个部分: ①由潞西东南至孟定东南; ②自勐海西经景洪北向西至国界;③从江城东经元江至河口东北止。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其有3个亚类:1.1.1砖红壤砖红壤亚类具有砖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1.1.1黄色砖红壤分布于云南河口,降雨量一般比砖红壤地区高500毫米左右。
云南德宏土壤编号云南德宏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山丘陵地带。
这里的土壤资源丰富多样,根据不同地形和气候特点,土壤被划分为不同的编号。
1. DHTS-01:高山土壤DHTS-01号土壤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高山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这种土壤通常呈灰色或棕色,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
由于高山地区降水较多,土壤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山作物和林木。
2. DHTS-02:山地土壤DHTS-02号土壤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山地地区,海拔适中,气候温和,植被丰富。
这种土壤颜色较深,呈黑色或棕色,质地较为紧实。
山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果树、蔬菜和茶叶等作物。
3. DHTS-03:河谷土壤DHTS-03号土壤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足。
这种土壤呈暗棕色或红褐色,质地较为松散,含有机质和矿物质较多。
河谷土壤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等作物,也是养殖业的良好基础。
4. DHTS-04:盆地土壤DHTS-04号土壤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盆地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炎热干旱。
这种土壤呈红黄色或灰黄色,质地较为粘重。
盆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但富含矿物质。
这种土壤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玉米、甘蔗和红薯等。
5. DHTS-05:边境土壤DHTS-05号土壤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边境地区,接壤缅甸和老挝。
这种土壤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呈灰色或红色,质地较为松散。
边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适合种植水果、蔬菜和草药等。
通过对云南德宏土壤编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宏州的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为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农民可以根据土壤编号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和农民应加强土壤保护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减少土壤退化和污染,保护好这片宝贵的土地。
同时,加强土壤科学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和肥料利用的新途径,为德宏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普洱茶茶区土壤的几种类型
普洱茶茶区土壤的几种类型
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形成滇茶优良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云南主要茶区土壤类型以红壤类为主——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
砖红壤
砖红壤多分布在北纬23度以南,较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次生林区,如版纳州南部。
pH值4。
0至5。
5。
砖红壤分布地区大都土层深厚,土壤呈暗红色,表土内含有机质丰富可高达6%左右,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土壤。
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
赤红壤是南亚热带分布的主要土壤,主要分布在北纬23度至25度间中、低海拔的山区、丘陵的常绿阔叶林区,如版纳州中部与北部,临沧和思茅的大部分地区。
pH值4。
5至5。
5,是砖红壤和红壤之间的过渡性土壤。
土层深厚,呈暗红色,表土含丰富的有机质,多在2%至5%。
红壤
红壤多分布在北纬27度以南、干湿季变化明显的中、高海拔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如思茅地区北部与西部、德宏州中部及保山市。
pH值5。
5至6,土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表土含有机质1%至2%,肥力较弱。
黄壤
黄壤于红壤分布在同一水平地带,发育于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中、高海拔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如临沧中部,德宏州北部与南部以及版纳部分地区。
pH4。
5至5。
5,呈黄色或蜡黄色。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表土有机质含量1%至2%,肥力较弱。
可见,土壤的分布同滇青茶品质有很大关系。
优良的大树茶原料多分布在砖红壤、赤红壤地区,土壤的自然肥力充足。
版纳茶的出众品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