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又称为属性理论,是指个体拥有一系列固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会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者为美国心理学家Edwin A. Locke和Gary P. Latham。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个体具备的要素或特质可分为能力、动机和知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首先,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它们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成功至关重要。
能力是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它直接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时的效果和质量。
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
一个拥有较高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动机是个体在行动之前所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行为和努力。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心的愿望和需求,如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兴趣等。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因外部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动机,如薪水激励和晋升机会等。
动机是个体展现出积极主动性和努力工作的关键因素,它能够促使个体取得优秀的绩效。
最后,知识是个体对于任务和工作环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个体对于所从事的领域越了解和熟悉,就越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三个要素互相作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例如,一个个体具有较高的能力和动机,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可能会导致无法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同样,一个个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动机去付出努力,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要素禀赋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能力、激发其动机和提供相应的知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同时,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决策,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和理解个体的表现和行为。
在实践中,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被应用于招聘和选拔、培训和发展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
要素禀赋理论名词解释要素禀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带有一些天生的才能和特质,这些才能和特质会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弗兰克·P.兰莫特提出,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被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个体在各种领域的发展潜力。
根据该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展和应用这些要素,从而实现自己的潜力和成就。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 智力要素:指的是个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智力要素,这些要素会决定其在学术、专业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智力要素可以通过智力测验等方法进行评估和量化。
2. 创造力要素:指的是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要素,这些要素会影响其在艺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创造力要素可以通过评估个体在各种创造性任务上的表现来进行评判。
3. 情感要素:指的是个体的情感状态和情绪调节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会对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情感要素可以通过情绪调查问卷、心理测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4. 身体运动要素:指的是个体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身体运动要素,这些要素会对其在体育、舞蹈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身体运动要素可以通过评估个体在各种体育项目上的表现来进行评判。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些要素在个体身上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
然而,个体的环境和经验也会对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并不是说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基因,而是强调了个体在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并且强调了后天环境和经验对这些潜力的开发和实现的重要性。
总之,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解释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强调个体在出生时就具备了一定的天赋才能和特质,这些要素会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认知和满足。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基本需求,而心理需要则包括尊重、成就感、认可等高级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们对于食物、水、睡眠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追求,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
在没有满足这些生理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关注到其他更高级的需求。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安全、稳定、预测性的需求,包括对于身体的安全、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于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安全需求。
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社交交往、友谊、爱情等社会关系的需求,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和爱的满足。
尊重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尊重、认可、成就感的需求,人们需要被他人尊重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实现自己的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们对于个人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人们需要追求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人们内在的驱动力,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满足。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转向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的转变被称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时,会感到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的驱动力。
通过了解这些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企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需求和动机的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
要素禀赋论的名词解释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
1、生产要素就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有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资金投入或采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之企业家的管理就可以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科学知识、经济信息也当做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采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比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密集度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例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类推。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ⅹ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就是所指一国具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深密(factor abundance)则就是所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到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高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本章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具体地说,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组合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并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贸易而发生变化。
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要素禀赋具有惯性,即要素的组合方式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不受贸易限制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可以自由进行,不会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和关税壁垒的限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发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式。
具体而言,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土地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则更可能由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出口。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
根据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而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则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增长。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政治和制度因素等。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以及技术水平决定。
以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详细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欧林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而劳动力禀赋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技能水平等。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的要素禀赋会影响其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
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商品,通过出口这些商品获取外汇。
例如,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劳动力禀赋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口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技术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
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比较优势和相对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它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比较优势模式。
相对要素禀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特定的产业。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石油工业,而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素禀赋理论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
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
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
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要素禀赋理论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但却脱离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轨道,另辟“蹊”径,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路子。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一经创立,就在国际经济学界广为传播,被普遍接受,并奉为经典,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以及以后国际贸易理论诸多流派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埃利·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1879~1952),犹太裔瑞典经济学家,1897年起在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研修史学与经济学,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1909年受聘于新成立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院任经济学与统计学教授。
赫克歇尔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经济史学领域,他最负盛名的著作是1931年出版的两卷本《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Two Volumes)。
埃利·赫克歇尔在国际贸易理论上的卓越贡献集中体现在他1919年发表的长篇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中。
在那篇重要论文中,赫克歇尔在学术界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后来被概括为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的基本观点。
赫克歇尔指出:“只有当贸易能给参与贸易者带来更大的利益时,贸易才能展开并得以继续下去”。
也就是说,利之驱动方有国际贸易。
这个“更大的利益”源于“一国通过生产它种商品并且将之同本国所需的此种商品相交换这种间接的方法,比自己直接生产该种商品能够更为顺利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而“一国同另一国相比,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方面的差异则是比较成本差异,进而也是国际贸易的必须条件”。
所谓“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方面的差异”即是指“国与国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各异”。
可见,赫克歇尔主张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
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伯梯尔·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继承和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贸易思想。
作为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对乃师推崇之至,自陈“从赫克歇尔的教学和各式精彩演讲中受益匪浅”。
俄林192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5~1930年任教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1930年以后的36年时间里,一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任教。
俄林1933年出版了他的成名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no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证。
由于俄林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领域里的卓越贡献,他与詹姆斯·爱德华·米德分享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先后提出并建立起了要素禀赋理论体系以后,上世纪40年代以来,众多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斯托尔帕(W. F. Stolper)、雷布钦斯基(T. M. Rybczynski)等人,都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
其中尤以保罗·萨缪尔森在1949年发表的题为《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的重要论文最负盛名。
在那篇论文中,萨缪尔森运用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对要素价格均等化问题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国际经济学界又常常将要素禀赋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Heckscher-Ohlin-Samuelson Model)。
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适应当时那个年代经济学研究中“去劳动价值论”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上独辟“蹊”径,将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以及各种商品生产中相关生产要素耗费的相对比例引入了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
他们虽然也认定比较优势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前提,但却将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作为它们享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
虽然他们在分析研究中也是使用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型,但却将传统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过渡到了“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Two-Country-Two-Factor-Two-Good Trade Model),即所谓“2×2×2贸易模型”(2×2×2 Trade Model)。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俄林看来,“空间”(Space)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空间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生产要素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以内,因此难以移动;第二,运输费用和其他一些障碍也阻碍着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
这样一来,处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各个国家之间就产生了某种自然差异,即各国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
可见,要素禀赋理论的重要的理论假定前提仍旧是生产要素的国际不流动。
俄林将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归结为人们在个人能力上天生的差异。
“每个人天生获得的才能使一部分人更适合于当工程师,另一部分人更适合于当医生或律师,还有一部分人更适合于做花匠”。
进而,他将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分析推演至国家的经济行为。
“各个国家的情况同每个人的情况一样,生产各种产品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其所以如此,“皆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各异”,而且,“正是因为一国各种要素的比例决定了它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的适应性”,“一个国家当然不可能生产出需要使用本国所不具备的生产要素才能生产出来的那些产品”。
据此,“一个国家最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要素的那些商品,最不适合于生产需要更大比例地使用该国国内拥有量最小或完全不拥有的要素的那些商品”。
俄林强调指出,“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一个国家在密集地使用该国丰裕而价格低廉的要素的那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分析论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作如下概括: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使用方法和价格,因而也就决定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成本差异,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因此,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构成了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现实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将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自然禀赋方面的相对差异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四、丰裕、稀缺、密集要正确地理解与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必须弄清楚丰裕(Abundance)、稀缺(Scarcity)和密集(Intensity)这样三个概念。
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以及如何正确判断一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的问题。
首先,要对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状况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即认定一个国家同它的某一个贸易伙伴国相比究竟何种生产要素相对丰裕(Relative Abundance),何种生产要素相对稀缺(Relative Scarcity),需要使用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标准。
实物标准(Physical Definition)在一个“2×2×2贸易模型”中,判断一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的实物标准,指的是两个国家的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比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
如果用L和K分别代表A、B两国的劳动要素存量和资本要素存量,则<表明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B国资本要素相对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
经济标准(Economic Definition)在一个“2×2×2贸易模型”中,判断一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的经济标准,指的是两国劳动要素的价格——工资(Wage Rate)和资本要素价格——利息率(Interest Rate)的相对比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
因此,经济标准又可以称为价格标准(Price Definition)。
如果用W和I 分别代表A、B两国的劳动要素价格和资本要素价格,则<表明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B国资本要素相对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
用实物标准判别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的指标是“资本/劳动比率”(Ratio),用经济标准(或价格标准)判别各国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状况的指标是“工资/利息比率”(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