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反应(小绪)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31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 标准操作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 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lycerin 甘油Dimethyl sulfoxide(DMSO) 二甲亚砜Polyethylene glycol(PEG) 聚乙二醇Liquid paraffin 液状石蜡Flavouring agents 矫味剂Coloring agents 着色剂Phase volume ratio 相容积比:油水两相的容积之比。
High pressure homogenizer 乳匀机Colloid mill 胶体磨Ultrasonic homogenizer 超声波乳化器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无菌保证水平(≤10-6)Heat sterilization 热力灭菌法Medium filtration 介质过滤Cake filtration 滤饼过滤Ray sterilization 射线灭菌法Intracutaneous injection 皮内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皮下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静脉注射Additives for injection 注射剂的附加剂Rabbit test 家兔法(热原检测)Limulus lysate test 鲎试剂法(热原检测)Electrolyte infusions 电解质输液Nutrition infusions 营养输液Colloid infusions 胶体Drug-containing infusions 含药输液Sterile powder for injection 注射用无菌粉末Ophthalmic preparation 眼用制剂Dry granulation 干法制粒Solid bridge 固体桥Mechanical interlocking bonds 机械镶嵌Pregelatinized starch 预胶化淀粉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微晶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starch(CMS-Na) 羧甲基淀粉钠Low-subsituted hydroxypropylcellulose(L-HPC)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Croscarmellose sodium(CCMC-Na)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Polyvinylpolypyrrolidone(PVPP) 交联聚维酮Effervescent disintegrants 泡腾崩解剂:碳酸氢钠与枸橼酸混合物Magnesium stearate 硬脂酸镁Silica gel 微粉硅胶Talc 滑石粉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氢化植物油Sodium lauryl sulfate 十二烷基硫酸钠Laminating tablets 裂片Enteric capsules 肠溶胶囊Dimethyl ether(DME) 二甲醚Foaming agents 起泡剂Foam stabilizer 稳泡剂Antifoaming agents 消泡剂Stress testing 强化试验:即影响因素试验Accelerated testing 加速试验Long-term testing 长期试验Lead optimization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Candidate selection 确定候选化合物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cGMP)Life cycle management 药品的生命周期管理Therapeutic index 治疗指数Target product profile(TPP)目标产品特征Target product quality profile(TPQP)目标产品质量特征Fraction of absorption(F a)口服吸收分数Physiologically based gastrointestinal model 胃肠道生理模型Bioavailabi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Decoction 煎煮法Maceration 浸渍法Percolation 渗漉法Vapor distillation 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UAE)超声波提取法Medicinal liquor 酒剂Separation by sedimentation 沉降分离法Separation by centrifuge 离心分离法Separation by filtering 过滤分离法Cyclodextrin(CD)环糊精Nanoemulsion 纳米乳Submicroemulsion 亚微乳Spray drying 喷雾干燥法Spray congealing 喷雾凝结法Fluidized bed coating 流化床包衣法Multiorfice-centrifugal process 多孔离心法Spinning disk atomization 转碟法Unilamellar vesicles 单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MLVs) 多层脂质体Endocytosis/phagocytosis 内吞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 包封率Loading efficiency(LE) 载药率Erodible matrix tablets 溶蚀性骨架片Osmotic pressure active ingredients 渗透压活性物质Gastric floating retention 胃内漂浮滞留Gastric adhesives retention 胃壁黏附滞留1 绪论1.Pharmaceutics (Pharmacy)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说到热原检查,我们先了解几个概念,热原、热原反应、内毒素、实验动物。
热原(p yr o g e n):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注射液中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反应:临床上在进行静脉滴注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这种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当细菌死亡或自溶后便会释放出内毒素。
因此,细菌内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如自来水中含内毒素的量为1至100E U/m l。
当内毒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时并不产生危害,但内毒素通过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时则会引起不同的疾病。
注射液中如果含有内毒素,就会产生代谢产物,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即热原反应。
因此,生物制品类、注射用药剂、化学药品类、放射性药物、抗生素类、疫苗类、透析液等制剂以及医疗器材类(如一次性注射器,植入性生物材料)必须经过细菌内毒素检测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由于家兔对热原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对热原比较敏感,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一直用家兔来检测热原,家兔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鲎试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西药注射液、生理盐水等成分明确的药品,现在大多采用鲎试验来检测,但在一些中药注射剂、血液制品,抗毒素等由于自身特殊性无法通过稀释法消除干扰,还在使用兔法来检测热原,因此鲎试验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家兔热原试验。
检查法药典要求一雌兔应无孕,家兔怀孕了会出现腹围会变大,体重也会增大,情绪变得多变,在试验固定台上不容易固定,怀孕后温度波动也会变得不敏感,药物反应小,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药剂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剂型、制剂、药剂学的概念是什么?2。
什么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3。
什么是GMP 、GLP与GCP?第二章液体制剂1.液体制剂的按分散系统如何分类?2。
液体制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3.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4.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有哪些?何为潜溶剂?5.何为絮凝,加入絮凝剂的意义何在?6.乳剂和混悬剂的特点是什么?7。
用Stokes公式描述影响沉降的因素,并说明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具有哪些作用?8。
乳化剂的作用如何?如何选择乳化剂?9.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10。
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11。
简述助溶和增溶的区别?12。
什么是胶束?形成胶束有何意义?13。
表面活性剂分哪几类,在药剂中主要有哪几个作用?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1。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有哪些?2.常用的除菌过滤器有哪些?3.灭菌参数F和F0值的意义和适用范围?4。
洁净室的净化标准怎样?5.注射剂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6.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7.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8。
热原的定义及组成是什么?9.热原的性质有哪些?各国药典检查热原的法定方法是什么?10.简述污染热原的途径及去除热原的方法。
11.注射剂等渗的调节方法及调节等张的意义。
12。
制备安瓶的玻璃有几种?各适合于什么性质的药液?13。
输液按规定的灭菌条件灭菌后,为什么还会出现染菌现象?14.输液常出现澄明度问题,简述微粒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第四~五章固体制剂1.散剂的概念、制备方法与质量要求。
2.用什么方程来描述药物的溶出速度?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3.什么是功指数?4.影响物料均匀混合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达到均匀混合?5.片剂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6。
片剂的可分哪几类?各自的特点?7.片剂常用的辅料有哪些?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有哪些?8.湿法制粒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9.片剂产生裂片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方法.10.片剂的包衣的目的何在?11。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00分。
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急性肠梗阻(AIO)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进食障碍、恶心呕吐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可迅速造成机体内外环境的破坏,诱发水电解质紊乱。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C.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临床护理中应加强患者代谢功能的检测,促进营养吸收、代谢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患者因出现恶心呕吐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失去了较多的水分。
抗利尿激素应该上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保留体内水分。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详解】A、消化液直接分泌到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B、因为患者频繁呕吐等,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胃酸及K+、Na+,造成水电解质紊乱。
所以失去了较多的水分,抗利尿激素应该上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保留体内水分。
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错误;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D、因患者进食障碍,所以对糖类的利用效率较低,应加强患者代谢功能的检测,促进营养吸收、代谢平衡,D正确。
故选B。
2.在生命有机体中,只要维持生理机能的系统不致崩溃,当一个稳态被破坏时机体就会逐渐形成另一个稳态称为稳态应激态。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和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疗系统科室以质控办主管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定期对医院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巩固或者改进措施8 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控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课题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控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风险。
6、科级质控小组每月一次或者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觅有效解决方法。
.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医务科。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者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院长每季度对院级质控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质控办每月对科级质控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问询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
检查上月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内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者意见 24 小时内赋予答复。
8、质控办每季度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每年年底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计划。
医务科2022-6-27一、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热原检查法药检文摘日期:2004-8-11热原检查法1绪言热原也称为发热性物质(日本药局方)''英文叫做Pyrogen,即能够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
与注射剂有关的发热性物质研究可追溯到16世纪。
直到18世纪丹麦生理学家panum的研究中断定,“发热物质是一种对热稳定,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由活的细菌中来的一类物质,而且微量静注后就能引起高热反应”。
1923年,Seibert肯定地证实了所有注射剂的发热原因是通过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一种可滤过的高热稳定的热原污染结果。
随后Rademaker进一步证实了Seibert的发现,并进一步强调避免细菌污染的重要性。
之后的共同研究确立了使用家兔检测注射剂及水中致热物质的方法。
这个结果导致了官方的重视,20年后,美国药典于1942年USP12)进行了收载''其后,各国药典相继收载,CHP→1953年''BP→1953年''JP→1951年第6版药局方''半个多世纪来,热原检查法在保证注射剂的安全用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热原与热原反应热原即发热性物质,目前普遍认为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广义说,是所有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物质的总称。
除内毒素引起发热外,还包括病毒,干扰素以及其它种种发热物质。
热原反应是指临床输液反应,如果将携带超量热原物质的注射液静脉输入人体,通常在05-2h 内引起机体严重的临床反应。
表现为:机体外周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昏迷、休克、死亡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体温通常可上升至40℃左右。
3热原的本质在自然界,热原分布很广,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于热原本质的研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二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热原的本质就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的细菌内毒素,就注射剂来讲,其输液反应主要来源于细菌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