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教案

一、 三维目标

1、 积累文学常识;

2、 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 乐的语言;

3、 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 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 引导学生抓主旨句, 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 思想感情,分析人物 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 的图 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

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

出或

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 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 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 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 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

流水”,这里面的故 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 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

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 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 ,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 ,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 政治功能,并力求通 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

“句句必尽规”, 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 恨歌》、 《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 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 的月光,飘飞的荻花 谪之后,巧遇琵琶女 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 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 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 琶行》。

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是新 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

秦中吟》,“唯歌生民病”

入侵,自安史之乱后 ,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 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 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 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 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 的混乱、人民的疾苦 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 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 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 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

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 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 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 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 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 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 受到世态炎凉。他有

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

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3、齐读课文

七、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

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

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

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九、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①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①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②同病相怜伤迁谪

③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思路点拨: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问题(6) “男儿有泪不轻弹,L 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 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 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 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 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 ,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 寂难耐。两

人有着相 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 感伤交融一体,积累 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 妇女的同情与尊重, 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 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

(色艺双绝、技高貌 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 (京城作官、高官厚 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倡 A 商妇 怨

与心境。-

京官 A 谪官 恨

诗人与琵琶女比较: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因 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别有忧愁暗恨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问题(5)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 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 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 弹,一个善听(善写)

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 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 古迹一一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 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 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

琵琶女

居易

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

琵琶声

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 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 落

人”。伤人,伤己,两重 “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

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

、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

,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 才华难以施展,孤 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十、课 后作业

1、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 书,疏通文意 ,总结 重点文言字词;

2、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

第 2 课时

品读诗 文 鉴赏 领悟 提升能力 一、抽查学 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 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 问题探 讨( 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 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 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

件, “枫叶”“荻花”“瑟瑟 ”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 一白,冷暖相 间,无需太多秋景, 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 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 和着暮色苍茫,美 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

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 景 虽美,而离别在即 ,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 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

得萧瑟凄凉,从而 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 第一段 结尾“醉不成 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 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 , 苦闷难以消

除。既 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 感 基调。

③ 第二段 的最后 “东船 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 , 此时的月亮不再

“茫茫 ”,它是那样的 “白”,白得清澈,白 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 但又似乎没停,如丝 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 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 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 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 的艺术魅力。

④ 第三段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 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 孤舟却又被寒冷的 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 受得了? “清冷的 月色”寒冷 的 江水 ”既点染了 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 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

⑤ 第四段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 苦竹绕宅生。期间旦 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 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 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 等艰苦恶劣,何等苍 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 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 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 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 讨( 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

思考下列问 题:

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 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 这一系 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 心情如 何?

明确:描写琵琶女出 场的句子是:“寻 声暗问弹 者谁?琵琶声 停欲 语迟。移船相近邀 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 唤始出来,犹 抱琵琶半遮面 。”

动词有: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呼 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 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琶半遮面 “? 明确:因为琵琶女当 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 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 含羞,似有满腹辛酸 心事。

问题探 讨( 3)找出文中描写 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 几次 ?诗人有何感 受? 有何作用?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 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 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 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 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

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 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 技。

(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 意,正面描写琴技之

高,点明主旨一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 )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 青衫湿”。侧面 烘托琴技高超,琴声

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 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 ,探讨品味:琵琶女弹 奏的琵琶曲,曲调旋 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 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 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 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 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旋律都有所不 同。 第一乐章是 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 诉平

生不得志。低眉信手 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 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 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 清脆悦耳的琵琶声, 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

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 知数”成功的荣 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 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 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

舒缓。

而 大珠小珠落玉 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 人过耳不忘。

第三乐章 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

幽愁

暗恨生,此时无声胜 有生。”旋律变得 冷涩”凝绝”音乐之声 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 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

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 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 刚劲急促、震撼

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

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

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 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总之,诗人不但写出 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 的变化,表达出演

奏者 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 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 其声,如感其情。正 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 哭!

板书: 三、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1、查找抄写一些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的诗文

人心的节奏,表达琵 抚慰,但薄情的丈夫 加,故而音乐之声如 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

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

愤激的哀号,更是对 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

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第3课时

(回忆欢快事。

探讨问 题( 1)在第二自然段 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 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 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 找出比喻句并 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 分析比喻描写的好 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 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 超之外,是否还有其 奏的,而诗人也是带

琵琶女以情演曲 绘声:别有幽愁暗恨 好处:情声交融,增

4、叠词和联绵 词:

叠词:弦弦、声声、

联绵词:间关(叠韵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 三、拓 展延伸

重急促)

切细柔) 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 润) 扬婉转、悦耳动听)

沉凝涩) 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 昂) 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悲愤) 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 抽象为具体。

2、正面描摹与 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

声,未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 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 好处:更好地

突出了

成曲调先有情。 骑突出刀枪鸣。 弦一声如裂帛。 见江心秋月白。 人忘归客不发。 座重闻皆掩泣。 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

果。

琵 琶女弹奏之技艺高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

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 未成曲调先有 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 说尽心中无限事 / 诗人以情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强艺术感染力。 续续、嘈嘈、切切 )、幽咽(双声) 听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 优秀作品看,对其描 绘的方法有很多:

(1) 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 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 他感觉或生活体验。 如:苏联歌曲《喀秋莎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 绕梁,三日不绝 。”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 泣孤舟之嫠妇 。”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 秋月白 。”

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

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

”。

觉,而诉诸其 .汤问》 “余音

舞幽壑之潜蛟 ,

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众人这才如梦初 醒。

3、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女高 音》

一只鸟自地平线涌起

缓缓地,盘旋在西方 的天际。 它悠悠地飞下,又舒 舒地飞上, 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 海洋。 那一片辽阔而溫暖的 洋水, 荡得它懶懶地,有些 微醉。 不久,海上吹起了巨 风;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涌 。 忽然它振翅向天顶疾 升,

疾升,疾升,要直叩 天堂的大门! 那么远,那么高,那 么渺小! 昂起头几乎都追眺不 著。 转瞬在太空它息下了 翅膀, 翻一个筋斗向下界飞 降。

但是还不曾触到平地

拍一拍双翼,又緩緩 地飞起。 哦,緩緩地,緩緩地 ,飞向西方, 渐沒於黃昏那无边的 苍茫。

) 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二) 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 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 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 来的妙境:五脏六腑 果,无一个毛孔

不畅 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后,又高一层,接连

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 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 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 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

只觉入耳有说不出

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 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 了起来。回旋婉转 箫声渐响,恰似吹 到极处之际,几个 渐低音中偶有珠玉 卉争艳,花团锦簇 雨声萧萧,一片凄 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 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 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 ,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 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

有若无,终于

忽高忽低,忽轻忽响, 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 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 鸟离去,春残花落,但 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

低 渐 群 闻 久,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之二: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

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教学目的琵琶行教案 (1)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_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

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3.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4.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琵琶行并序试讲教案

《琵琶行并序》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互文,童子、胡儿能解吟唱长恨曲、琵琶篇)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流传之广;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二、解析 放朗诵,思考: 1.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ù)徙(xǐ)谪(zhé) 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 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 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绡(xiāo) 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唧(jī) 嘲哳(zhāo zhā)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a)声 声思.(sì)捻(niǎn)霓裳 ..(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5、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3、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

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完美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

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3、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四、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五,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琵琶行》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丽华审稿人---孙东云 赵贵友 琵琶行教案 【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 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琵琶行的教学设计

琵琶行的教学设计 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下面是关于琵琶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

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 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 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 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 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 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 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 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 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 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

《琵琶行》教学设计.doc

《琵琶行》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2、谁解青衫泪: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⑴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