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MR07-02-01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脑外肿瘤有哪些特点?Case contributed by Dr Hani Salam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一)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定位在诊断中极其重要,正确定位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对脑部肿瘤而言,定位需要确定肿瘤是在脑内还是在脑外。
通常脑外肿瘤有以下特点:(1)肿瘤以宽基底紧贴在颅骨内侧面。
(2)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在脑沟、裂、池内发现异常信号。
(3)邻近脑白质受压,向脑室方向移位,即“白质挤压征”阳性。
(4)肿瘤较大时,脑室缘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5)有时出现“假包膜”征象。
结合MRI直接行多方位扫描的优点,多数情况下可作出颅脑肿瘤的正确定位诊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含水量高于正常组织,因此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构成了肿瘤信号改变的共同特征。
但定量测定其T1和T2弛豫时间对诊断的帮助并不大,仅凭T1和2值既不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也不能区分肿瘤的类型。
颅脑肿瘤成分复杂多变,其信号改变也呈多样性。
有些肿瘤整体或部分含有特殊成分,在T1加权像也可表现为高信号,见于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含有出血成分的肿瘤,以及含有黑色素的转移瘤等;有些肿瘤整体或部分在T2加权像可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的脑转移、少突胶质细胞瘤30%)、淋巴瘤(10%-15%),以及髓母细胞瘤等。
结合临床资料及特殊信号特点,若辅以正确的定位诊断,大多数颅脑肿瘤可得到正确诊断。
通常信号均匀的肿瘤多为良性,信号混杂的肿瘤多为恶性,但也有例外。
例如:良性颅咽管瘤,因具有囊变成分可以呈高低不均匀信号,囊变或坏死的信号在T1加权像比实性肿瘤更低,而在T2加权像表现为更高信号;亚急性期出血灶在T1和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钙化灶在T1加权像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颅脑肿瘤CT、MRI诊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颅脑肿瘤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已成为颅脑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进行颅脑肿瘤的CT、MRI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CT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颅脑肿瘤的CT诊断时,医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关键问题:(1)肿瘤的定位和定性。
首先,医生需要准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颅脑肿瘤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病灶,但也有不规则形状的。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
例如,垂体瘤通常位于垂体部位,而胶质瘤则多位于大脑皮质下。
此外,增强CT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如是否为恶性等。
(2)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CT图像上,医生需要仔细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判断是否有粘连或浸润。
这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制定手术方案。
(3)肿瘤的继发性改变。
颅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改变,如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这些改变会影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需要在CT诊断中加以关注。
例如,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室扩大、脑沟变浅等表现,而脑积水则可导致脑室扩大、脑皮质变薄等现象。
医生需要仔细识别这些继发性改变,以便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建议。
2 MRI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MRI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来评估大脑的功能和神经活动。
这种技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测量大脑中的氢原子核,并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来生成图像。
功能MRI可以提供比传统MRI更详细的信息,因为它可以检测到大脑中的细微变化和活动。
在肿瘤诊断中,功能MRI的应用非常有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性质和生长方式,同时还可以评估肿瘤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
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
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了手术方案的拟订、放射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1 肿瘤的部位区分脑内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基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高,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
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有此征象。
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2 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尽管个别肿瘤T1和T2时间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
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
在T1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
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正确地对上术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3 肿瘤的边缘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
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理所见。
脑膜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以下是脑膜瘤磁共振诊断的要点:
1.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位于脑膜(脑部覆盖的薄膜)的表面或附近。
3. 脑膜瘤磁共振图像显示肿瘤的信号特征,可通过不同的序列进行评估。
典型的脑膜瘤信号是等或低信号在T1加权像以及等或高信号在T2加权像。
4. 对于较大的脑膜瘤,MRI还可以展示与肿瘤密切相关的结构,如脑室、脑组织、颅骨和血管。
5. 提升剂(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增加对脑膜瘤的可见性。
造影剂通过血管系统注入,使肿瘤呈现更明显的亮度,有助于区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
6. MRI还能提供有关脑膜瘤的血供情况和脑水肿程度的信息,这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7. 脑膜瘤的MRI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总之,MRI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诊断工具,能够提供关于脑膜瘤的详细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特点和定位。
详细的磁共振诊断结果需要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临床分析解读脑肿瘤患者的脑磁共振成像报告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
它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高清晰度的人体内部图像。
在脑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中,脑磁共振成像报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脑磁共振成像报告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诊断结果。
一、脑磁共振成像报告的基本结构脑磁共振成像报告一般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患者信息、检查目的、技术参数及方法、主要影像所见、印象与建议等。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1. 患者信息患者信息部分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2. 检查目的检查目的部分简要介绍了进行脑磁共振成像的原因和目的。
例如,如果患者之前有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目的可能是为了排除脑肿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3. 技术参数及方法技术参数及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进行脑磁共振成像所使用的设备型号、磁场强度、扫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以及扫描时间等。
这些参数对于医生评估图像质量和找出病灶非常重要。
4. 主要影像所见主要影像所见是报告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描述了脑磁共振成像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或病理改变。
在脑肿瘤患者中,主要影像所见可能包括以下内容:(1)病灶位置:描述肿瘤在脑部的具体位置,如颞叶、额叶等。
(2)形态特征:描述肿瘤的大小、形状等特征,如圆形、椭圆形等。
(3)信号强度变化:描述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在不同序列中的信号表现,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等。
(4)病灶边界:描述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界情况,如清晰、模糊等。
(5)囊变、出血等特征:描述肿瘤内部的囊变、出血等附加病理特征。
主要影像所见部分需要详细、准确地描述肿瘤的形态和特征,并结合其他序列图像进行分析。
5. 印象与建议印象与建议部分对脑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
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后颅窝。
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
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
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7.瘤内出血少见。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
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
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所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手术方案的拟订、放疗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收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肿瘤的部位区分脑骨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
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动;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
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可有此征象。
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为了显示脑外肿瘤的常见表现,T1加权图像是关键,因为它有利于病理解剖关系之显示。
为了明确脑池、脑沟增宽与否或是否向脑室方向移位,T2加权图像必不可缺,以便于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作比较,除外其他原因引起T1加权图像上肿瘤的脑室侧有低信号,如移位的血管、胶质增生等。
冠状位扫描有助于观察头顶部、脑底部以及天幕附近占位性病普通,并作出脑外肿瘤之判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尽管个别肿瘤T1 和T2 延长时间上有差异,如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在T1与T2延长程度上顺序递减,但总体上讲,肿瘤T1和T2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
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
在T1 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现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
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正确地对上述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绝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信号强度均匀的脑内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如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囊肿等,但也有例外,如脑转移;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脑内肿瘤,多半是恶性的,如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
有一些良性肿瘤如颅咽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很不均匀。
肿瘤若发生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其原有的信号强度可发生变化。
囊变或坏死在T1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低的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高的信号;出血若处于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钙化明显时,都表现为低信号。
它们都使原来比较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不均匀,使原来不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更不均匀。
(三)肿瘤的边缘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
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理所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
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脱离实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或显示了硬脑膜。
直径大于4CM的脑膜瘤中,70%有假包膜。
又如胶质瘤的假包膜信号强度可变,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四)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
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
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因此,T2加权图像有利于具有流空现象肿瘤血管的显示。
它可表现为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树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点散在性分布,这在大脑凸面脑膜并非少见,有上述征象者肿瘤血供丰富。
此外,MRI较CT更好地显示了肿瘤包绕邻近血管如垂体瘤、肿瘤侵入静脉窦如窦旁脑膜瘤。
对于血流的速度也可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如低信号往往提示动脉血流或流速较快的静脉血;高信号常常代表缓慢流动的静脉血。
为了有效地显示肿瘤血供及其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扫描时采用血流敏感的脉冲序列不失为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五)肿瘤的增强有力情况颅内肿瘤灌注性能较差,血脑屏障损害时异常对比增强。
所以,在常规MRI检查之后行Gd-DTPA增强MRI扫描,可提高平扫阴性颅内肿瘤的显示率,如直径2CM以下的等信号脑膜瘤;对于平扫已显示的脑肿瘤,增强扫描也有助于明确肿瘤的边缘,并帮助作定性诊断。
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往往提示存在肿瘤异常对比增强程度常常与脑内肿瘤的良恶性个有相关性,因此,增强扫描已成为手术前或针吸活检前脑肿瘤的重要的检查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此肿瘤由于有穿通血管如纤维状细胞星形细胞瘤、脉搏络丛乳头(状)瘤以及肿瘤放疗后,它们亦会场发生显著对比增强,不能轻率诊断为恶性度或肿瘤复发。
据我们240例增强扫描的初步经验,肿瘤可呈弥漫性增强,后者又可表现为小结节状,环状,花状及不规则形增强,但这些对肿瘤的进一步定性诊断意义不大。
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增强发生、持续以及消退的时间,即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
Gd-DTPA增强的机理同碘造影剂(X 线-CT)不一样,但是,两者均与血脑屏障密切相关。
增强开始时,肿瘤发生异常对比增强的快慢与肿瘤血供程度相关性强,此后,造影剂逸于血管周围间隙,进入间质组织的速度均取决于血脑屏障的有无、受损程度的轻重。
研究表明,注入Gd-DTPA之后,使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较自旋回波能及时地显示肿瘤的增强情况。
垂体瘤往往发生立即性明显增强,以后,增强缓慢消失。
微腺瘤在一开始却不发生增强,其中50%要到5min才发生增强;脑膜瘤常常呈瞬时增强、增强消退比较慢,在注Gd-DTPA后30-60min内仍显示较明显的对比增强;听神经瘤增强高峰在3-5min之间;胶质瘤增强速度较慢;脑转移的增强速度较胶质瘤为快。
增强程度在听神经瘤为360%(与平扫瘤内信号强度比);脑膜瘤约45-60min,因此,显示一些较小的脑底部肿瘤,延迟扫描时间至少要到60min.
(六)周围水肿情况肿瘤所并有的水肿属于血管源性水肿,由于血脑屏障受损,引起稍有蛋白质的液体周围积聚。
脑白质由于血管内皮间接合较松驰,使得肿瘤周围水肿较容易在脑白质中发生、发展。
由于水肿液体中自由水含量高,因此,它使T1 和T2时间均延长,尤其在敏感的T2加权图像上呈十分明显的高信号。
由于在血脑屏障受损严重时蛋白质亦可随水份进入血管外间隙,使得水肿液体中结合水成人也增多,届时,水肿与肿瘤的界限就有可能不清楚,特别是在T1 和T2 较长的肿瘤。
要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只有通过Gd-DTPA增强MR扫描。
对于脑内肿瘤的级数与血脑屏障的受损程度相关,后者又决定了水肿的轻重。
肿瘤周围水肿事实上并非象上述描述得那么简单,还与肿瘤的部位、肿瘤的性质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免疫功能有关。
脑膜瘤以及脑外转移往往引起明显的周围水肿,脑膜瘤在压迫邻近脑皮质、阻断其血供情况下。
会发生十分明显的周围水肿。
脑转移往往较同样大小的胶质瘤周围水肿范围大,但是,也有脑转移没有明显周围水肿的。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尽管脑内有多个肿瘤,但周围水肿不一定很明显。
MRI在显示脑内外肿瘤周围水肿方面较CT敏感。
CT图像上周围水肿不明显的少突神经胶质瘤,在MRI可呈现显而易见的周围水肿,这样,就有利于与其他脑内病变发钙化的炎性肉芽肿、隐匿型血管畸形等作鉴别。
此外,由于MRI可作多方向切层,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显示CT没有显示的头顶或脑底部周围水肿,为进一步检出肿瘤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颅内肿瘤得到正确定性是建立在综合考察肿瘤的部位、信号特点、边缘、血供、增强情况以
及周围水肿情况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的部位和信号特点。
有些特点信号的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容易定性,但是,也有一些肿瘤难以定性,尤其是肿瘤继发出血、囊变、坏死时或肿瘤相当大时。
MRI读片应尽可能结合已有的影像学资料如X片、CT等,有时还要密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方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