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肿瘤MRI诊断_(NXPowerLite)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6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0期 131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新的医学技术的应用,垂体瘤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MRI 技术具有较多优势:无创伤、无骨伪影、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等,已经成为了诊断垂体瘤的有效手段[1]。
本文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的MRI 表现进行分析,诊断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患者有30例,女患者有18例,患者的年龄为21-73岁,患者的起病时间为2个月-18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
1.2 方法检测设备为稀宝博为0.3T 永磁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对患者行冠状面T1、T2加权与矢状面T1加权成像扫描。
冠状面:T1WI:(TR/TE:550/15),T2WI:(TR/TE:3000/120),矢状面:T1WI:(TR/TE:550/15);层厚为3mm;距阵为256×256;FOV:260mm。
行Gd-DTPA 增强扫描的患者有30例,其中有10例为微腺瘤[2]。
2 结果巨腺瘤患者为38例,微腺瘤患者为10例。
93%的巨腺瘤患者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占97%,显示为中等高信号。
微腺瘤在T1加权像上多显示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表现为中等高信号。
MRI 诊断的全部患者都与手术相符。
3 讨论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新的医学技术的应用,垂体瘤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MRI 技术具有较多优势:无创伤、无骨伪影、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等,已经成为了诊断垂体瘤的有效手段。
垂体瘤会对正常的垂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肿瘤由鞍内向鞍上、鞍旁方向进行生长。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陶磊;卢光明【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细胞瘤临床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囊变程度、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和平扫、增强扫描图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视力障碍.MRI表现为:垂体细胞瘤呈大小不等结节、团块,多位于鞍区或鞍上,部分较大病灶内部可囊变;病灶境界较清晰,少数病例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病灶较大时挤压邻近脑组织,继发脑积水症状;平扫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结论:垂体细胞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8(039)011【总页数】4页(P63-65,95)【关键词】垂体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颗粒细胞瘤【作者】陶磊;卢光明【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R445.20 引言垂体细胞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鞍区肿瘤之一,定义为一种罕见的、实性的、低级别的梭形细胞成人胶质肿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属于WHOⅠ级。
垂体细胞瘤与发生在垂体及鞍区的其他肿瘤在影像学及病理学方面极易混淆,致使影像医师诊断时极难把握。
本文现报道5例垂体细胞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并经过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
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详见表1。
表1 5例垂体细胞瘤患者一般资料及主要临床表现?1.2 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采用GE Signal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
1.解剖
. 龙的副f
图I 海绵泰H各壁的构成和内容物模式图戳骗为硬敕
M膜厘反折形成的双乂帙性结阳.垂体外覆维两层锲性结
构.内为垂体阳仃般,羯色).外为垂体囊.垂体或和”堆层
构成海绵宏内倍!壁物体柄与神经垂体延续.二曲衽径仙城/ !ll|,•,;/亿.「♦,八| ”―缕八2.概述:临床上将直径小于1cm的病灶定义
微垂体微腺瘤;分为无功能性腺瘤(25%)和功能性腺瘤(75%) PRL瘤最常见,其次
为产生GH和ACTH腺瘤;PRL、GH的微腺瘤常位于一侧,分泌ACTH、TSH、FSH的微腺瘤常位于腺体的中部;经蝶显微手术是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3.影像表现:直接征象:垂体内异常信号影; 间接征象: 垂体高度异常、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改变:变薄、凹陷、
侵蚀;增强方式:肿瘤呈渐进性强化,早期
低于垂体组织,延迟扫描高于垂体组织(垂
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强化快,廓
清
4.鉴别诊断Rathke's囊肿:位于垂体前叶与后叶之间;典型表现:CT平扫呈高信号, MRI平扫呈短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钙化少见;强化方式:肿块
本身不强化,周边受压垂体组织强化。
5.鉴别诊断局灶性增生
6.小结:临床上将直径小于1cm的病灶定义微垂体微腺瘤;分为无功能性腺瘤(25%)
和功能性腺瘤(75%);影像表现:垂体内异
常信号影伴垂体高度异常、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改变;肿瘤呈渐进性强化,早期低于垂体组织,延迟扫描高于垂体组织;经蝶显微手术是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作者:梁庆乐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08期【摘要】目的提高对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4例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垂体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1月至3年。
月经紊乱者40例,其中28例合并头昏、头痛,5例有四肢乏力,50例有泌乳素增高。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垂体大小正常或较饱满,微腺瘤病灶动态增强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有轻度强化,经药物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消失。
结论 MRI诊断垂体微腺瘤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影像表现有特征性,可以多方位成像,图像直观,直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是垂体微腺瘤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帮助。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核磁共振扫描机;图像处理MRI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denomaLiang Qing-le.Guangxi Yulin City, Radiology Dept of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Guangxi 53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pituitary MR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4 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 cases, includ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examinations. All patients were Philips 1.5T MRI scanner, scan, pituitary plain and dynamic enhanced MRI.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mixed, the basic course are one month to 3 years. Menstrual disorders in 40 patients, including 28 cases with dizziness, headache, 5 patients had limb weakness, 50 patients with prolactin increased. Pituitary MRI showed normal pituitary size or less ful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icro-adenoma lesions no enhancement, mild enhancement delayed scan, the lesions after drug treatment may shrink or disappear. Conclusion MRI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denoma has high sensitivity, high accuracy,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indings that can be multi-dimensional imaging, visual images, direct show lesion size, shape, is commonly used pituitary 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 for clinical help.【Key words】 Pituitary aden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chine; image processing垂体微腺瘤是指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垂体腺瘤,多有分泌功能,因很早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故在肿瘤很小时即被发现[1]。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垂体大腺瘤概述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脑垂体腺瘤,通常是良性的。
该瘤可分泌激素,导致垂体功能亢进或垂体功能低下。
垂体大腺瘤通常可以通过MRI成像进行诊断,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脑垂体瘤进行区分。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建议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以及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垂体大腺瘤特征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MRSI可以直接测量人体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瘤体的生物学信息。
MRSI可以对垂体大腺瘤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分布进行不同程度的定量统计和分析,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重要手段。
垂体大腺瘤的MRSI表现为在1.3、2.1、2.8和3.3 ppm处具有峰值,具有代谢物分析的价值。
磁共振增强成像(MRI)磁共振增强成像(MRI)是诊断垂体大腺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对比剂(gadolinium)可以增强瘤体的对比度,专业人员可以对瘤体进行细节和特征的观察,以确定瘤体大小、血供以及瘤体囊肿等特征。
脑垂体增强成像(pituitary-enhanced MRI)脑垂体增强成像专门用于诊断垂体大腺瘤。
该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正常垂体腺和垂体大腺瘤。
该方法可以直接对垂体腺进行成像,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增强画像,使垂体瘤更加明显。
垂体大腺瘤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垂体大腺瘤的关键。
在进行MRI后,可以通过观察瘤体是否有增强、大小和形状、血供、水平等方面来进行鉴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垂体大腺瘤鉴别。
腺瘤其特征是瘤体界限清晰、无卫星灶,可明显增强。
鞍区囊肿与腺瘤不同,鞍区囊肿界限清晰、无卫星灶,一般不会增强。
在MRI上通常呈现液态信号。
垂体超生长症垂体超生长症通常与巨腺瘤有关,MRI上常表现为垂体增生和瘤体无法完全分开,通过观察瘤体体积以及分泌六类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卵泡激素)的水平来进行诊断。
磁共振成像扫描检查在脑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与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在脑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74例垂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64例垂体瘤患者中,垂体大腺瘤47例、微腺瘤患者17例;较大的垂体瘤影像学特征为T1W1呈等、稍低信号,T2W1呈等或稍高信号,同时存在侵犯周围组织现象;微腺瘤增强后表现为病灶呈明显低信号。
结论:脑垂体瘤的诊断中采取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瘤体大小、位置及侵犯程度,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垂体瘤;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垂体瘤是一类垂体及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90%的垂体瘤为良性肿瘤[1],垂体瘤的起病大多隐匿且缓慢,多数为临床表现不明显的微腺瘤,部分垂体瘤患者因其他疾病作颅脑CT或MRI检查意外发现。
垂体瘤作为一种颅脑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决定其可对周围重要的组织、神经等造成压迫,表现为视神经或脑组织相关病症;另外,垂体瘤引起的机体垂体激素分泌减少,在儿童可表现为身材矮小及性发育不全,成人可出现性腺功能减退、不孕、乏力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对垂体瘤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清中激素水平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及治疗,其中影像学检查首选颅脑MRI检查,其可较好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临床研究表明,MRI对小于3mm的微腺瘤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不同类型的垂体瘤表现各不相同,探究MRI对不同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对于后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究MRI在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64例垂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颅脑MRI检查。
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7.62±7.8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36±0.84)年。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与鉴别目的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
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血压等,所有患者均行MRI诊断和鉴别,分析患者MRI平扫及其增强表现。
结果37例肿瘤位置处于鞍区,对于肿瘤较小患者可以区分部分,8例肿瘤位置处于垂体前叶,11例其他。
36例肿瘤直径为0.4~11cm,其中26例直径在2 cm以上,占72.2%。
56例患者均为大腺瘤,患者MRI诊断发现T1WI呈等、稍低信号,8例患者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强化后4例垂体微腺瘤增强后病灶表现出低信号,和正常垂体信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6例垂体大腺瘤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侵犯,16例向下破坏鞍底突入蝶窦,占28.6%,39例视交叉压迫,占69.6%,30例海绵窦受损,占53.7%,7例其余,占12.5%。
结论垂体大腺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MRI 诊断、鉴别效果理想,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从而确定患者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MRI;垂体大腺瘤;诊断;鉴别垂体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底改变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相关数据结果显示[1]: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l0%左右,且在20~70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脑外肿瘤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部分患者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2]。
因此,临床上,对鞍区病变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诊断、鉴别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MRI在垂体大腺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
为了探讨MRI在垂体大腺瘤患者中的诊断及其鉴别。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来该院诊治的56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男37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6.5±0.8)岁,患者病程为(1-6)d,平均发病时间为(3.5±2.4)月;患者对其诊断、鉴别方案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代表性。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垂体瘤是鞍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肿瘤约占到颅内肿瘤的10%~12%。
因此垂体瘤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解剖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垂体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
三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必要了解不同方法在检查中的运用。
1、X线较少使用。
可显示蝶鞍部的骨质改变,但不显示瘤体。
头颅侧位片2、CT平扫、增强不常用。
当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时,可使用CT检查。
一般采用轴位的薄层扫描,功能段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重建,可通过垂体的大小、密度的改变,判断垂体有无病变的发生。
但CT的缺陷在于微腺瘤显示不佳。
3、MRI是垂体病变首选的办法。
在MRI上可鉴别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增强和平扫类似于CT,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增强扫描。
何为动态增强扫描,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联系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腺垂体一般位于垂体前部,T1WI和T2WI呈等信号;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T1WI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都会出现明显强化。
正常垂体大小(与激素水平、年龄有关)三、垂体瘤分类1、根据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就诊通常因为垂体瘤极大,压迫其他脏器。
•功能性垂体瘤,相对发现比较早,垂体瘤小,根据分泌激素的种类又分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
2、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
(1)垂体微腺瘤直接征象•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
•MRI动态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晚期,信号高于正常垂体。
间接征象•垂体增大;•垂体上缘局部或偏侧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质变薄、侵蚀、倾斜下陷。
(2)垂体巨腺瘤X线诊断价值在于观察蝶鞍的扩大。
垂体腺瘤的MRI诊断
张延海;孙斌;邹学广;刘晓威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7(014)034
【摘要】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 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1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总页数】3页(P4663-4665)
【作者】张延海;孙斌;邹学广;刘晓威
【作者单位】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4
【相关文献】
1.低场MRI垂体形态改变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 [J], 王展波;武方明;徐德福
2.侵袭性垂体腺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相关性及MRI诊断价值 [J], 张蔚;
孙圣刚;张东友;吴京雷
3.垂体腺瘤43例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J], 唐勇
4.垂体腺瘤低场强MRI的诊断价值 [J], 刘金有
5.垂体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分析 [J], 田正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垂体瘤的MRI诊断
李西有
【期刊名称】《影像科学与实践》
【年(卷),期】1992(000)004
【总页数】1页(P44)
【作者】李西有
【作者单位】大连石油化工公司职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垂体瘤与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J], 李艳秋;杨大雄
2.垂体瘤MRI诊断价值分析 [J], 汪学松
3.侵袭性垂体瘤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研究 [J], 谷青芬;关勇;臧加伟
4.侵袭性垂体瘤术前MRI信号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J], 熊鹏举;邓磊;钱锁开
5.血清内分泌指标、MRI在脑垂体瘤诊断中的应用 [J], 郭丽; 邱卫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
陶磊;卢光明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8(039)011
【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细胞瘤临床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囊变程度、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和平扫、增强扫描图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视力障碍.MRI表现为:垂体细胞瘤呈大小不等结节、团块,多位于鞍区或鞍上,部分较大病灶内部可囊变;病灶境界较清晰,少数病例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病灶较大时挤压邻近脑组织,继发脑积水症状;平扫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结论:垂体细胞瘤临床和影
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
【总页数】4页(P63-65,95)
【作者】陶磊;卢光明
【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R445.2
【相关文献】
1.IgG4相关性垂体炎6例临床分析及MRI表现 [J], 尚健;姚合斌;康静波;王庆军;蔡昌兰
2.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 [J], 张辉;李小虎;王海宝
3.脑垂体脓肿23例CT和MRI表现及临床分析 [J], 张荣恒;苗丽媛;王国庆;张燕;王璐
4.脑垂体脓肿23例CT和MRI表现及临床分析 [J], 张荣恒;苗丽媛;王国庆;张燕;王璐;
5.垂体柄阻断综合征6例MRI特征及临床表现 [J], 吴盛赞; 丁前江; 任大卫; 潘宇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垂体腺瘤的MR影像诊断
安奇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8)6
【摘要】目的分析脑垂体瘤的MRI表现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根除提供准确依据.方法收集经MRI诊断,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5例垂体腺瘤,将其分为一般垂体腺瘤和巨大垂体腺瘤,分析其MRI表现.结果一般垂体腺瘤25例,具有典型的MRI形态、信号特点,容易诊断.巨大垂体腺瘤10例,其中6例具有典型特征,4例因形态各异,并向一侧大脑半球生长.结论侵及海绵窦区肿瘤不能被手术彻底根除.巨大垂体腺瘤需要与鞍区其它肿瘤鉴别.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安奇
【作者单位】110031,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 [J], 多吉玉杰;仁增;龚措杰
2.547例垂体腺瘤延迟诊断原因及影像诊断分析 [J], 李磊;于台飞;王刚;李目英
3.垂体腺瘤的影像诊断进展 [J], 陈翠云;沈海林
4.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2014年6437例垂体腺瘤临床总结 [J], 张毅;姚勇
5.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比较[J], 刘永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