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二)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3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公元17世纪初,女真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努尔哈赤。
他用了30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在统一过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后编成了八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用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合称“八旗”。
努尔哈赤指定他的儿子和侄子来分统八旗,实行全民皆兵。
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
正是凭着这支劲旅,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
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
这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满族人民有着维护诅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
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满族的英雄和烈士。
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联军二师师长陈翰章,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
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
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满族居住。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满族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个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
他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到了近代,满族中有造诣的文学家。
艺术家也很多。
被旨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中的杰出人物。
【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渤海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一)写清原的历史不能不谈到满族,谈满族的历史不能不涉及到渤海国,早在公元七世纪,满族人的祖先粟末靺鞨便在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一个被誉为“海东盛国”的古老国度——渤海国。
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公元713年, 渤海国开国君主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从而改国号为“渤海”。
渤海国全盛之时,疆域“方五千里”, 西起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东至日本海,南至新罗国,北至黑龙江中下游。
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清原满族自治县当时就在渤海国长岭府辖域之内,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长岭府唐时渤海置,领瑕、河二州,在今辽宁省海龙县(今吉林省梅河口市)。
”大体位置包括今辽宁省新宾、清原和吉林省的柳河、梅河口、东丰、靖宇、辉南、盘石、桦甸等县。
可见清原早在1300多年前就是满洲人世居之地。
渤海国崇尚盛唐文化。
自渤海王接受唐王朝册封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均按唐朝制度匡定,整个社会制度同唐王朝如出一辙。
渤海人非常崇尚儒学。
建国伊始,就多次派官员和留学生赴唐都长安“习识古今制度”,派人赴唐学习最多一次达 60 人,这在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中是很少见的。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内地的“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
文学、歌舞、绘画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几代渤海王大量输入汉文化,使渤海和唐朝达到清原县 渤海国地图了“车书本一家”的程度,成为“范之以《礼》、陶之以《乐》、泽之以《诗》《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
自渤海国建国的二百余年间始终与大唐帝国保持着一种宗藩关系,渤海国每年派遣使者到长安朝贡,每次使团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而满族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领略满族文化的独特风情,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和传统艺术等方面展开。
一、满族的历史起源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满族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女真族的子孙。
在元朝时期,满族统治者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王朝,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文化。
二、满洲建筑的独特魅力满洲建筑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丽堂皇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满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沈阳的古建筑“沈阳故宫”。
这座宏伟的宫殿由清朝皇帝康熙在17世纪初建造,凝聚了满族建筑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其特点是整体布局庞大而宏伟,建筑造型雄伟而高大,充满了浓厚的满洲文化气息。
三、满族的民俗习惯满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群体,他们积极继承和发扬着独特的满族民俗习惯。
满族喜欢舞龙舞狮,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满族的服饰也是其民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子常常穿着长褂和马褂,女子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如“开瓮捧喜”、宴请亲朋好友等,这些习俗都展现了满族人民热情豪爽的一面。
四、满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满族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满族传统音乐有“操胡曲”和“锣鼓大景舞”,这些音乐作品充满了东北风情,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满族的传统绘画也是其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他们常常用特殊的绘画技法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题,作品色彩鲜艳而富有生活气息。
满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而备受赞誉,如“广场舞”和“满族舞”。
总结满族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
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到传统艺术,满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情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简介满族全称满洲族,因为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满洲族的始祖是肃慎,属于古代通古斯族。
满族由来满洲本来是满珠,源自梵文对于满洲的称呼译音,两个字都读平声。
清朝开国之初,每年西藏来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是美妙吉祥的意思。
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师傅毗卢遮那的师傅。
殊、珠发音相同,室、师是同一个音。
当时建国号的用意即本于此。
后来汉字书写记作满洲,因为洲的意思近于地名,指当时满洲人所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满洲是部落名称而不是地名。
满洲部落的.姓是爱新觉罗。
满语称“金”为爱新,觉罗即汉语中“姓”的意思。
爱新觉罗即姓金的意思。
与金国原来是同一个族。
在金国末年,有一个叫布库里雍顺的人,相传是仙女佛库伦食朱果而生,长大后平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一带俄朵里城(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成为后来满洲人的始祖。
又过了数代,传到孟特穆,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他向明朝皇帝进贡,皇帝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孟特穆的长子充善生了三个儿子。
充善最小儿子名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四儿子叫觉安昌,他继承了祖宗的事业,住在赫图阿拉。
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各自建筑城堡,分布在赫图阿拉周围,近者相距四五里,远的相距二十来里,总称为宁古塔六贝勒(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贝勒意为大官、高官,女真用以称各部强有力的酋长)。
觉安昌的四儿子名叫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文献多记作“老乙可赤”。
学术界认为其意为“猪皮”,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回鹘语,“努尔”即光明,“哈赤”即圣裔。
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
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一)满族的起源虽然严格地说,满族的历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
但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从先秦时代的肃慎人。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
南北朝时,称勿吉人。
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
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靺鞨。
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
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
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曾多次助明朝北征蒙古,因屡有战功,建州卫指挥使阿哈出被明朝赐名李成善,其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
永乐末年,释家奴死,其子李满住袭建州卫首领,1423年,李满住率众迁移到婆猪江(浑江)流域。
至努而哈赤起兵时,女真各部被分裂为40多部。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各部纷争,仇杀无止。
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吸收了我国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1616年努尔哈赤肇建金国(史称后金),定都盛京(今沈阳)。
1635年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宣布放弃汗号改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其子福临入主北京,开始了清朝统治中国的时代。
(二) 满语源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女真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最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满语也随之从女真语演化而来。
【摘要】金源文化是由女真人及其后继者满族共同创造的一一脉相传的民族文化,满族文化充分的融合了东北各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而金源女真文化是文化渊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流,二者之间存在着族源意义上的渊源关系,特别是金源女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对满族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清中期的满族京旗文化也对金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满族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影响一、满族承袭了金源文化的传统(一)语言文字。
女真文主要是依照汉人的楷字创造而成,包括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
在金灭亡后,女真语言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中仍然继续使用,一直使用到明英宗正统年间,因女真文较为繁琐,书写不便,使用者越来越少并逐渐被废弃不用。
满文是1599年努尔哈赤创立的,在皇太极于1632年在满文基础上创制了新满文。
如果从文字本体来看,女真文与满文完全不同,看不出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但在满语的主体部分,沿用了女真语。
即满语词汇中大概70%的读音和女真语保持完全一致,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女真语是满语的祖语。
(二)姓氏。
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
满族姓氏主要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为哈拉,在最初一个哈拉即是一个穆昆,在人口不断繁衍过程中,每个氏族又分开成为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这样同一个哈拉就出现了同属于一个哈拉的数个穆昆,但一个穆昆则只能属于一个哈拉。
在氏族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哈拉穆昆也在不断演变,在原来同一个哈拉穆昆内派生出了两个以上的哈拉,随着哈拉的不断增多,形成了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有六百多个姓氏之多,在辽金时期女真人文字记载的姓氏均与满族氏族相合,因此有满族主要姓氏源于金代女真人的说法。
金代女真人姓氏多为满族所沿用,特别中满族八大姓中的关、马、富、那、郎、赫等原来就是金代女真的姓氏。
(三)信仰萨满教。
在东北女真族信仰萨满教,那是萨满教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流行,在现在为止,在东北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着萨满神图、神服和神器等。
【满族文化】关于满族的由来满族是咱们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在中国的各个地方。
满族其实原本就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等等。
我们对于满族的印象或许都停留在古装剧。
很多人都不知道满族的由来是如何的?下面跟着留学网一起从满族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满族的由来吧!【满族文化】关于满族的由来满族的由来: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
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
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
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
”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
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
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金朝和清朝是什么关系?清朝把金朝视为自己的前身关于清朝对金朝的尊崇和借鉴,以往也有文章涉及。
如王钟翰先生的《关于满族形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在满族史如果把肃慎以下迄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的隶属关系与满族割裂开来,也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①,认为满洲人同女真人有直接的族源关系。
又如孙静在《满族形成的再思考——清中期满洲认同意识研究》一文中认为:“随着女真语诸部与外界接触的增加,关于金、元女真的历史可能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为晚明时代的女真人所知。
”②提到明末女真人对金朝历史的了解和接受。
此外,一些关于清代满洲人汉化的论文,也提到清朝以辽金等朝被汉化的历史来警示族人,但专门从清朝尊崇和借鉴金朝的角度来论述的文章并未见到。
一、满洲民族的形成及清帝对金朝的认同女真人及其祖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南宋时史书记载:“金国者,在辽之东北,盖古肃慎氏之地。
其国在汉称伊抡,南北之间称和奇,隋唐称默尔赫,至五代始称女真。
”③其中所述的伊抡即是后世史书所载的挹娄,和奇为勿吉,默尔赫为靺鞨。
女真又被写为女直,源于辽代时“避契丹主宗真讳,更为女直,俗讹为女质”④,女真人“世居长白山之东,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滨海”⑤,崛起于辽末,建立了金朝。
乾隆帝认为“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
”⑥并认为满洲旧称为满珠,所属被称为珠申,汉字音译不准,翻译成了满洲,强调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⑦。
在天聪九年(1635)十月之前,女真诸部落尚未将“满洲”作为统一的族名,鉴于族名不一,天聪九年(1635)十月,皇太极下谕“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⑧。
自此,满洲正式成为全体女真人的称呼。
在推动满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建州女真是中坚力量。
建州女真最初居住在长白山之北“俄朶里城”周边,到努尔哈赤时迁居赫图阿拉及其周边,其地“在俄朶里城西一千五百余里地”⑨。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清朝(2)——满族的起源和清朝的崛起一、满族的起源1、《清通鉴》记载:源于女真,族名诸申。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1636年皇太极改族名“诸申”为“满洲”。
2、乾隆的论述:1777年8月19日,乾隆谕命编辑《满族源流考》时,对于满族是否是“金”的后裔,曾有过一番论述(——摘自《乾隆实录卷之一千三十九》):“顷阅金史世纪云。
金世祖居完颜部。
其地有白山黑水。
白山即长白山。
黑水即黑龙江。
本朝肇兴东土。
山川钟毓。
与大金正同。
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
古肃慎地。
我朝肇兴时。
旧称满珠。
所属曰珠申。
后改称满珠。
而汉字相沿。
讹为满洲。
其实即古肃慎。
为珠申之转音。
更足徵疆域之相同矣。
…………若唐时所称鸡林。
应即今吉林之讹。
而新罗、百济、诸国。
亦皆其附近之地。
顾昔人无能考证者。
致明季狂诞之徒。
寻摘字句。
肆为诋毁。
此如桀犬之吠。
毋庸深较。
而舛误之甚者。
则不可以不辨。
若夫东夷之说。
因地得名。
如孟子称舜东夷之人。
文王西夷之人。
此无可讳。
亦不必讳。
至于尊崇本朝者。
谓虽与大金俱在东方。
而非其同部。
则所见殊小。
我朝得姓、曰爱辛觉罗氏。
国语谓金曰爱辛。
可为金源同派之证。
盖我朝在大金时。
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
犹之完颜氏在今日。
皆为我朝之臣仆。
普天率土。
统于一尊。
理固如斯也。
譬之汉唐宋明之相代。
岂皆非其胜朝之臣@仆乎。
又有云。
我祖宗时。
曾受明龙虎将军封号。
亦无足异。
我朝初起时。
明国尚未削弱。
因欲与我修好。
借此以结两国之欢。
我朝固不妨为乐天保世之计。
迨我国声威日振。
明之纲纪日隳。
且彼妄信谗言。
潜谋戕害。
于是我太祖赫然振怒。
以七大恨告天。
兴师报复。
自萨尔浒、松山、杏山、诸战。
大败明兵。
明人欲与我求和。
斥而不许。
彼尚安能轻侮我朝乎。
且汉高乃秦之亭长。
唐祖乃隋之列公。
宋为周之近臣。
明为元之百姓。
或攘或侵。
不复顾惜名义。
若我朝乃明与国。
当闯@贼扰乱。
明社既移之后。
吴三桂迎迓王师入关。
为之报雠杀贼。
然后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统一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
满族的发源地是哪里?有什么历史渊源?做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满族,其民族史漫长而丰富,满族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汉民族亦步亦趋、与汉人如影相随的民族。
虽然“满族”这一称呼出现的比较晚,但它的前身却源远流长,刻尽历史沧桑。
满族人的发源地准确的说,关于满族的发源地有中西两种观点:中国考古学家认为是长白山与黑龙江之间,故称为白山黑水;而部分外国历史学家则认为是黑龙江下游,现属俄罗斯远东省份的森林山地。
前者较后者笼统,而两者又都没有超出白山黑水的范畴。
满族人祖先的发展历程满族人的祖先叫做靺鞨,是一个原始的渔猎部落。
靺鞨在先秦的时候称为“肃慎”,刘汉至曹魏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自称“勿吉”。
隋唐之前,勿吉化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黑水、白山七大部落。
隋朝时正式更名“靺鞨”。
唐帝国的光芒点亮了世界,也吸引了深山老林人的目光,一部分靺鞨人成为了唐朝忠实的学徒。
其实,最终只有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人从落后封闭走向开化,跨出森林,来到平原,接受文明的洗礼。
然而,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的崛起,却先后经历了200余年的时间差。
唐高宗时期,大将李勣灭高句丽,内迁20万民众,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
之后,臣服高句丽的白山靺鞨归顺唐朝;伯咄部与安车骨部化整为零,鸟兽散尽;粟末靺鞨则迁剧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黑水靺鞨继续在北部丛林中摸索和挣扎。
(粟末靺鞨)渤海国——东亚文明记忆中的海东盛国,满族人祖先辉煌的第一章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表示归顺唐朝,并送次子大武艺入唐充当人质,玄宗皇帝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随后,一个名叫渤海的国家在白山黑水间冉冉升起,其光芒也在东北亚闪耀了整整200年。
渤海国在大仁秀时期(817~830)达到鼎盛,成为闻名于世的“海东盛国”。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征服,并沦为其附庸。
此后,渤海国大量王室成员迁徙到朝鲜半岛,成为高句丽及新罗国民的一部分。
黑水靺鞨的崛起,离满族人魂牵梦萦的大金出于对粟末靺鞨的羡慕,那个在北部丛林中摸爬滚打的黑水靺鞨蠢蠢欲动。
清朝的女真族与满族满洲人的起源与发展清朝建立于17世纪,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的统治者是满族人,被称为满洲人,他们的先祖是原始的女真族。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的女真族与满族满洲人的起源与发展。
一、女真族的起源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
女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他们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带。
女真族的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单位,部落首领在族群间起到统治的作用。
此外,女真族还采取游牧和农耕结合的方式生活。
二、女真族的发展1. 渤海国的建立10世纪初,女真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实体,建立了渤海国。
渤海国是一个强大的海上国家,向东海和黄海扩展势力。
女真族通过与唐朝和辽朝进行贸易来获得文明的接触和技术的进步。
2. 辽金战争12世纪初,女真族与辽朝爆发了辽金战争。
在此战争中,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成功地击败了辽朝,并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女真族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三、满族满洲人的形成1. 金朝的灭亡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攻灭,女真族的统治结束。
许多女真族的人民迁移到了中国东北地区,与当地的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满洲人逐渐形成。
2. 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满洲地区成为了农耕文明的重要区域。
满洲人开始逐渐融入到中国的边疆社会中,与华夏文化发生了深入的交流。
不少满洲人也开始在明朝的军队和官府中担任重要职位。
3. 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满洲人纷纷效忠于明朝皇帝,成为明朝的重要支持力量。
然而,明朝政权的衰落导致内乱频繁,满洲贝勒努尔哈赤看中了这个机会,于1616年在松花江流域建立了后金政权。
之后,努尔哈赤改称皇太极,正式建立了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
四、满族满洲人的发展1. 满族的统治清朝建立后,满洲人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
满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
满洲人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加强了对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控制。
历史上清朝满族人的发源地是长白山。
满族及其先人千百年来即生息繁衍于长白山区,是长白山以及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总称“白山黑水”养育了满族的先人和满族人民,因此,满族人寻根溯源一般都称长白山是他们的故乡,祖宗发祥之地。
满族谱书大都记述本氏族的祖宗源流,其族源亦皆记为长白山。
长白山是满族各姓氏的“根”。
满族及其先人明代女真人,在至今五六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数次较大规模的举族迁徙,氏族的发展变化大,人口繁衍快,居住迁移繁频,但为了不“数典忘祖”,都把自己的“根”植于长白山。
因此,满族人追根溯源之风较其他民族尤其强烈,而绝大多数满族人将自己的“根”扎在长白山,许许多多的满族神话传说、故事都与长白山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从而形成了满族特有的长白山文化。
扩展资料清朝满族与长白山文化的发展随着满族(女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牧猎生产向农牧生产以致进入农耕生产的发展阶段,农业民族诸神先后进人了满族人的殿堂。
清太祖努尔哈并起兵前后,曾向明廷请神,明带送来观世音菩萨、关帝圣君和土地三尊神像,因此,清宫和各王府的神位,既反映了长白渔猎文化,也反映了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文化的代表神并坐满族人的神殿。
清官的神殿供奉的神位有至圣先师孔子、关帝圣君、长白山神、牵牛织女星君、月光神等;各王府的神位有如来佛、观音、仙女神、长白山神。
此外,常享烟火之神还有天神、佛托妈妈神、狐仙等神。
在陈满洲人家,如新宾满族自治县的爱新觉罗氏(肇)家族的神板上即供奉有佛祖、观音、关公、努尔哈齐的老祖母,还供奉有清代肇、兴、景、显四祖与佛托妈妈。
问佛祖为何神,答曰:长白山神。
不管神位有多少,其中必有长白山神位。
从满族角度看,满族发祥时期的长白山神,是满族神,她更多地是赐福于满族人。
因此,满族人为求“神贶”,无论是宫廷、王府,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崇祭至诚。
康熙十七年“封长白山神,祀典如五岳”,已将长白山神位晋升为五岳神相同的位置,这就更将代表满族民族神的长白山神提高到了代表中华民族神之列,甚至将长白山神位提高到中国八大名山之首。
作者: 王禹浪[1];马振祥[2];王俊铮[2]
作者机构: [1]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黑龙江黑河164300;[2]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72-8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满族;清原;历史沿革;建州女真;柳条边
摘要:清原满族之族源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脉相承而来。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清原地区先后成为兴京赫图阿拉、盛京沈阳的京畿之地。
满清入关后,清原为柳条边通过的重要地区,英额门为柳条边沿线重镇之一。
1925年清原设县,这一地区满族由划归清原县的兴京、柳河、海龙、开原、铁岭等地满族汇聚而成。
咸平府地图
梅河 清原 金国时期的清原
——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二)
清原满族的历史在公元十二世纪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百年里,女真人的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为反抗民族压迫,率领女真各部起兵,十三年间“吞辽灭宋”,建立了一个幅员万里的大金帝国。
至此,满族人继渤海国之后,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
渤海国灭亡后的两百年间,包括女真人在内的东北各民族一直承受着辽国统治者的压迫。
女真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量的珠宝,女真族的男丁可以被契丹人随意抓去为奴,在贸易上,契丹对女真极尽盘剥……。
为了摆脱契丹人的奴役,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4年在黑龙江省拉林河以2500人起兵,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
阿骨打在起兵之初就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 ,并以此招谕渤海国遗民,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同宗同源的女真和渤海,迅速形成了反辽民族统一战线。
为“以系天下心”,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
金国的建立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女真人善战,仅从金朝立国的几次战役,便可见一斑。
公元1115年,辽天祚帝亲率10万大军,号称70万,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
这支军队曾为辽国征伐四方,迫使宋朝签订“澶渊之盟”。
当时阿骨打只有2万女真兵,在冷兵器时代,这场战役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而战争的结果却是辽兵大败,从此一蹶不振,金国掌握了对辽作战的主动权。
这就是著名的“护步答冈之战”,这场战役显示出了阿骨打的军事才能和女真人的骁勇,此役之后契丹人流传这样一句话:“女真人不满万,满万则天下无敌”。
与“护步答冈之战”齐名的还有发生在清原与梅河交界的“照散城之战”,照散城是金国军事重镇,据《金史》记载:“收国二年(1116年)五月,……辽兵六万来攻照散城。
阿徒罕孛堇乌沦石准与战于益褪水之地,大破之。
” 当时的战争态势是:
金兵已占有清原以东地区,辽国为牵制金军南
下,发兵六万攻打照散城,金国派遣阿徒罕、
乌沦石准两员大将援助照散城,大破辽军。
战
后金国于战场附近刻石为记,这就是庆云女真
摩崖石刻,该石刻位于梅河口市小杨乡境内,
距清原界仅十公里。
在金国以少胜多的同时,
联金攻辽的宋朝却在对辽作战中每战必败,这
使金国看出了宋朝的腐败与懦弱。
在灭辽之后
金国地图
便挥戈南下,使宋朝蒙受“靖康之耻”。
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在1141年南宋接受
“绍兴和议”之后,金、宋的边界基本固定下
来。
此时的金朝,已经是一个东到日本海,西
到甘肃,南到淮河,北到外兴安岭,人口4500
万之众的泱泱天朝大国。
入主中原后,金朝仿
照宋朝设立路、府、州,据《辽宁历代建置考
述》记载,金朝在辽宁境内设有咸平路、东京
路等机构。
其中咸平路治所在今开原市,后升
为咸平府,清原县就在咸平府辖域内。
古时东北地区的行政中心一直位于辽阳地区。
金国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清原所在的咸平府(开原市)由一个县升级为省级的行政区——咸平路,成为东北地区中部的军事、政治中心。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咸平路当时有“户五万六千四百四”。
由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汉人给咸平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科学技术,使女真人直接接触到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
咸平府一带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宋朝使者许亢宗出使金国的《奉使行程录》记载:“离咸州(开原)即北行”,途中所见“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这就是当时清原、开原一带由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基本人文风貌。
金朝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
进入中原后,迅速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并以汉为师,提倡儒学,金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两个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女真族的文化,例如音乐、服饰等给汉族带来了很大影响,《金史》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在宋隆兴元年(1163年),已“士庶服饰乱常,声音乱雅”,从金国回到南宋的汉人,“往往承前不改胡服,及诸军又有效习蕃装,兼音乐杂以女真”。
与进入中原,汉化较深的女真族不同,金朝时期仍居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大量保留了本民族特色,例如女真平民普遍穿“靰鞡”鞋,“靰鞡”是满语“古喇哈”的音译,意为“靴子”,“靰鞡”鞋圆头、圆身,鞋底和鞋帮成为一体,简洁实用,代表了东北传统鞋式的共同风格。
这种鞋在早些年的清原偏远农村仍能看到它的踪迹。
金朝的女真族习惯于依山谷而居,家家户户烧火炕,由于久居深山,瓷器较少,生活用具多为木制。
这种两山夹一沟的村落结构,泥房火炕,用木槽子喂牲畜的乡村图画对于清原人来说,该是多么熟悉,因为千百年来,清原的满族人就是这样生息繁衍着,世世代代,这火炕温暖着女真、满洲、满族,也许会传递的更远……
在清原出土的金国正隆元宝 金朝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建设,在全国境内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体系。
金国北部的交通以辽阳府为枢纽,据《东北史地考略》记载,从东京辽阳府至都城上京会宁府,有一条经今沈阳、抚顺、南杂木、清原、吉林至上京会宁府的路线,这是从辽阳市沿浑河、辉发河、温特河而行的路线。
据考证在这条路线上有辽、金古城遗址多处。
金王朝在各路设转运司,运输体系完善,组织严密,对损耗和运费的计算,民
户租用官船、官车的租费都有统一的标准。
交通的便
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清原境内大量出土了宋、金
时期的铜钱,多者数以吨计,这说明清原作为交通要
道上的一环,在当时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经济贸易。
值
得注意的是,在清原同一地点出土的铜钱中,经常是宋朝和金朝的铜钱兼而有之,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两
国的货币是通用的。
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也助长了女真贵族的骄奢。
随着社会繁荣而来的便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浮食者众,再加上外戚干豫朝政,统治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矛盾加剧,自然灾害的侵袭,蒙古军南下等因素,致使金朝国势渐微,衰落和灭亡的豫兆已在各方面暴露出来。
公元1234年,在蒙古人铁马金戈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大金国土崩瓦解。
任何一个王朝衰败和灭亡的轨迹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金王朝也没有能逃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规律。
金国灭亡后,先前徙居中原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
而那些留居在清原、新宾等女真故地的遗民,重又分散为建州、海西等众多的部落,这些部落传承并发展了女真族的文化,在蒙古一统欧亚的战争中,使女真族没有像契丹、党项族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满洲人在金国灭亡后被异族统治的四百年里,始终牢记自己民族光辉的历史,牢记金国海陵王“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勃勃雄心,这种雄心壮志激励着每一个满洲人,为满族的第三次崛起,蓄势待发。
从1115年阿骨打建国称帝到1234年被蒙古灭亡,金代经历了长达120年的历史,金王朝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原作为金国北部经济、军事中心咸平府的一部分,在这百年当中,依托地缘优势,经济总量增加,女真人口增长,形成了固定的村落结构,固有的女真文化在吸纳了中原文化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接下来建州部的兴起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
(抚顺市 韩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