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服饰 金代女真族服装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亮点迭出——⾦元服饰⾦国的服制不仅继承了辽国和本国的传统,同时还采⽤了汉族服饰形制,但相对⽽⾔较为朴素⾃然。
元代的统治范围和统治时间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较⼴、较长,所以在服装纹样、配饰风格⽅⾯等内容就丰富得多。
传统和⾃然造就的⾦朝服饰⾦代服装纹样保留⾃⼰民族特⾊的较多。
虽然⾦朝的仪仗服饰,从纹样题材到区别官阶⾼低的⽅法,都与唐宋类似,但是最有特⾊的绣有鹘捕鹅、杂以花卉的春⽔之服,以熊⿅林为题材的⼭之服,却是⼥真族⽣活习延续下来的。
且⾦朝的仪仗服饰纹样多孔雀、对凤、鹤、对鹅、双⿅牡丹、莲荷、刍相花等为主题官位的⾼低通过⼤⼩不的宝仙花来区别,这也是颇⼥真特⾊的。
⾦⼈上⾝是圆领的窄袖左衽长袍,腰束⾰带,下⾝是裤⼦和长统⽪靴,头戴⽪帽或包裹罗⼱。
因为⾦⼈久居北⽅,天⽓寒冷,所以服装多采⽤⽑⽪制作。
有钱的⽤貂⿏⽪、青⿏⽪、狐狸⽪、貉⼦⽪、⽺羔⽪等,没钱的就⽤獐⽪、⿅⽪、麋⽪、狗⽪、猫⽪等。
随着与中原的交往,⼥真⼈也发现了绢、帛、织锦等丝织品的好处,就开始穿着⽤丝绸、纱罗、织锦和⽩细布等⾼级布料做成的服装。
不过能穿得起这种布料的都是些富贵之⼈,穷⼈只能穿些粗布⾐裳。
圆领窄袖袍⾦代男⼦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头上裹皂罗⼱,⾝上穿盘领⾐服,腰⾥系吐骼带,脚上穿着乌⽪靴。
⾦朝还有他们的拳头产品,就是⾦朝的精品鞋⼦——罗地绣花鞋。
这种绣花鞋鞋⾯上下分别⽤驼⾊罗和绿⾊罗,绣的是草纹,鞋头尖尖的,上翘。
鞋底是⿇底的,⽐较厚,鞋底还有⽶⾊的暗花绫,⼯艺精良的程度⾮同⼀般。
罗地绣花鞋·⾦和前朝妇⼥相⽐,⼥真妇⼥的服装就太过简单了,颜⾊也多采⽤⿊、紫、绀等深重的颜⾊。
⾦朝妇⼥⼀般都穿⼀种长衫,交领、窄袖、左衽,⾐裾前⽚与地齐,后⽚则⽐前⽚长出⼀尺多,拖在地上。
这款长衫在⾦朝被称为团衫。
⾦朝妇⼥常穿的裙⼦是有六个褶裥的普通裙⼦。
但⼥裙也有特殊款式的,有⼀款曳地长裙就很像欧洲宫廷流⾏过的带有裙撑的裙⼦。
制作这种裙⼦时,先⽤布帛裹上细铁丝做成裙圈,衬在裙内,然后再在外⾯罩上⼀条单裙。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金代贵族服饰金代贵族服饰之一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
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
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
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
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
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
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
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
图为左衽较窄袖袍、长裙佩戴展现图金代贵族服饰之二金代服饰有所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即为头缠皂罗巾、身着盘领衣、腰系吐骼拎、脚着乌皮鞋。
他们的器形(包含样式、色彩、纹样),都存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存有一关键特征,就是多用环境色,即为穿著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游牧民族,以狩猎维生,服装颜色与环境吻合,可以起著维护的促进作用,冬天多擅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钓鹅”“卤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存有麻痺;猎物、维护自己的促进作用。
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引言辽金元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辽朝、宋朝互相交替以及后来的西夏、金朝等国家存在的时期。
这一时期,尽管男性在政治和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女性也在各个层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服饰、容貌、艺术形象等多个方面审视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服饰与装束在辽金元时期,女性的服饰和装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一般而言,贵族女性穿着精美华丽的衣物,如罗裙、长袍等,并佩戴丰富华丽的首饰。
而平民妇女则着装简约实用。
1.服饰风格:辽金元时期女性常穿长款衣裳,大量使用绸缎、丝绸等高档面料,并注重色彩搭配。
2.首饰配饰:陶瓷珠宝、玛瑙饰品、银冠等在贵族女性中非常流行,而平民妇女则更多使用简单的铜饰品。
容貌与美学观念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审美标准与当时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期,娇小玲珑、柔美可人的外貌被广泛看作是女性的理想形象。
此外,黑色发色和红润的面部肤色也是当时女性所追求的美丽标准。
1.面容特征:当时对于女性脸型轮廓有着清晰、细腻的要求;五官端正、秀丽典雅。
2.发型和发饰:古代女性喜欢将头发梳成各种复杂的发式,并佩戴各类发饰来增加错落有致的感觉。
艺术形象辽金元时期,不仅在服饰和容貌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1.绘画艺术:在绘画中,女性通常以柔美姿态展现,如《千手观音像》等作品。
2.文学描写:很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女性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辽代著名《百咏》及元代花李弥远的《金銮子·为金人妇女作》等。
结论通过对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价值观。
女性在服饰、容貌以及艺术形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展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风采。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出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和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思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辽代北班服饰
导语:辽代北班服饰之一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
辽代北班服饰之一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
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
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
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
辽代北班服饰之二
胡瑰是契丹族的著名画家,擅长表现人民的生活。
由于他长期生长在边塞,熟悉漠北人民的风土人情,所以他所画的作品,无论是人物服饰、生活器具,或是鞍马帐幕等,都能如实地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卓歇”一词,是契丹族的俗语,意思是支起帐幕休息。
《卓歇图》所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整个画面是一幅长卷,共画了几十个人物。
本图为此画卷的最后一段,是契丹族游骑猎罢,回营宴饮的场面,在一块毡毯上,并排坐着一对夫妇,周围站立着带弓佩箭的侍臣,并有几个侍女奴仆持壶托盘,作跪进斟酒状。
前面还有数人奏乐歌舞为之助兴。
图中男子全部髡发,位尊者裹有巾帛。
妇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贵族一人戴覆杯式圆帽。
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与史籍记载相符,是典型的契丹族装束。
辽代北班服饰之三。
辽金元服饰金代女真族服装特点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生活,古称“靺鞨”。
公元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统治。
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
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金俗尚白,认为白色洁净,同时也与地处冰雪寒天与衣皮而皮筒里儿多为白色有关。
富者多服貂皮和青鼠、狐、羔皮,贫者服牛、马、獐、犬、麇等毛皮。
夏天则以伫丝、锦罗为衫裳。
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也有髡发,但式样与辽相异。
耳垂金银珠玉为饰。
女子着团衫、直领、左衽,下穿黑色或紫色裙,裙上绣金枝花纹。
亦着背子(习称绰子),与汉族式样稍有区别,多为对襟彩领,前齐拂地,百花绣金、银线或红线。
《续资治通鉴》载:“乾道间金主谓宰臣曰,‘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朕心所好’。
”由此看来,民族错居之间,时而互受影响,乃使习俗杂糅,是为大势所趋,不是一两个人可以随意扭转的。
金人尚火葬,故而遗留的实物不多,从金人《文姬归汉图》中所绘服饰分
析,当是按当时习尚所绘成,带有鲜明的作画者所经历的时代特色。
首戴貂帽,耳戴环,耳旁各垂一长辫,上身着半袖,内着直领,足登高筒靴,颈围云肩,当与金服接近,可供参考。
1988年,黑龙江省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金齐国王墓出土出了数十件男女丝织品服饰,做工考究,显示出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是金朝女真族的服饰精品。
其中一双罗地绣花鞋,长23厘米,鞋面上下分别用驼色罗和绿色罗,绣串枝萱草纹,鞋头略尖,上翘。
麻制鞋底,较厚,鞋底衬米色暗花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