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现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9.01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一、背景我国央地关系一直是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之一。
央地关系的优化和完善,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财政事权是央地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划分涉及到国家权力、地方权力的分配和行使。
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财政事权,将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与有效性。
二、央地关系的理论基础1. 基本国情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异性强。
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要充分考虑国情和地方实际,充分尊重地方差异性,积极探索分权和财政自治。
2. 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它要求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有更多的自主权,便于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联系密切,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愈加频繁。
这就要求各国政府的政策更加外向型,更多地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竞争与合作关系。
4. 民主政治的要求民主政治要求各级政府权责明确,权力不得滥用或越权,这就要求我国央地财政事权的明确划分。
三、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的划分原则1. 国家统一性原则国家统一性原则是央地财政事权划分的根本原则。
国家层面的财政事权,包括国防、外交、基本公共服务等,都归属于中央政府;地方财政事权则主要涉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由地方政府承担。
2. 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指地方政府在合法范围内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力。
地方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其中包括决定地方税收政策和使用地方资源的权力。
3. 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原则央地财政事权划分中,责任与权力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责任,财政事权才能被有效地行使。
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因权责不明晰而形成责任主体不明,从而滥用财政权力。
4. 效率原则央地财政事权划分应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目标。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知道其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清和大量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问题提出建议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1958~1961年的权力下放,197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利下放,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财政分权。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更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主要是与省级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从1983~2004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速下降,从到1983年35.8%降到最低点22%,其中1984年、1985年稍有提高,分别为40.5%和38.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迅速上升到55.7%, 然后一直保持在48.9%~55.7%的范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53.9%变为27.7% ,由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7.7%,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72.3%,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的2.61倍。
(图表请参照上述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我国分税制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事权下放许多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实际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大多超过地方财政支出,发达国家中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研究财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的核心,财政划分是一个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基础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方面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的互动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主要涉及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非税收入、转移支付等,而财政支出包括公共经费、政府采购、补贴、投资等。
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收益,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也是税收。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有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旨在补贴地方政府的运行费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还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
二、财政划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划分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财政划分可以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例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机制,中央可以引导地方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适当的财政划分可以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推进政策的实施。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政府提供大量政策储备,协调各地政府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合理的财政划分还可以提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安全和稳定。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通过金融监管、税制调整等政策措施,宏观上调节经济波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际运营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划分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存在不均衡性。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常常无法负担必要的公共服务,而中央政府也不能给予他们合理的补贴。
其次,财政划分机制的不够灵活,也给政策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地方政府推行民生补贴和社会保障机制时,财政划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些政策落实。
①2005年3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ar.2005第26卷 第2期I NNER M ONG O LI A S OCI A L SCIE NCESV ol.26 №.2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走向分析宋兴义(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关系;财政体制[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81(2005)02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出于稳定和减少改革阻力的考虑,在1994年的制度中有明显的维护既得利益的特征,1994年改革前的补助、上解和有些结算事项继续按1994年前的体制运转。
这使得分税制改革没有完全实现“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的指导思想,中央财力集中度仍然不理想(图1),地方间财力不均衡的程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增加中央财政对收入增量的分享和增强平衡地区财力差距的力度。
但是这些措施带有很明显的行政性特征,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财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199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政策的主要变化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奠定了我国分级财政体制的框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而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在这期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分析经济084 吴梦琳3080115158 政府间财政关系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制定、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
1994年,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较为科学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两个比重”的提高,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但是,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要真正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统一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从而建立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任务非常艰巨。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的职能还有待进一步清晰定位;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明晰;第三,对于政府间财权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调整,财政纵向不公平和横向不公平两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解决;第四,科学、规范、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有待建立并进一步完善。
展望今后的改革,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地方财政收支比例的关系,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收支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强化宏观调控能力。
二十一世纪政府的作用在了解政府的角色转换和职能调整之前首先应该来了解下我国政府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及职能定位是非常清楚的,它是全部经济与社会事务的控者与组织者。
在经济领域,政府不仅控制几乎全部经济资源,也直接通过国有企业以及农村经济集体组织各种具体的经济活动,并且决定社会财富在不同群体中以及社会不同成员间的分配;在分配领域,不仅各种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同时也对各种社会事务乃至个人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
简而言之,几乎所有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控制和管理权力都是由政府掌握的。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全面的改革开放,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次改革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单纯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以及经济增长,而是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分析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政府权力的基础之一。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是中国政府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政府实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即中央和地方分别负责各自的财政收支,自治区、省、市、县四级地方政府都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始于改革开放以来。
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贫困、落后、饥饿、疾病等问题低潮不断。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中央管理大政方针,地方善于办事”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在此时开始逐步分权,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开始出现。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财权分配和财政支出。
财权分配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预算分配和税收分配。
财政支出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在财权分配方面,中央政府在预算分配上占主导地位。
因为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更加了解,具有更高的决策能力和掌握财政资源的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拥有着众多的立法权、政策制定权和行政监督权,因此可以更有效地统筹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
而在税收分配上,地方政府占据了重要地位。
税收分配决定了地方政府收入的多寡和稳定性。
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方面的掌控能力,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在财政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中央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并且可以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来优化资源配置。
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支出方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投资、公共服务、环保、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地方政府的表现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对策金太军 摘要:在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长期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所作的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原有体制下中央集中过多的状况已有较大改观。
但传统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根除,同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一是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建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关系;三是加快经济性分权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四是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政改革 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亦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能否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故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也深受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并很早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的重要方针、原则。
特别是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
”〔1〕从抽象的理论层面来说,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从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来说,中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
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发言稿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
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
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一:财政立法经验(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浅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作者:陈硕峰吕晓聪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1期[摘要]文章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的发展,探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动情况。
要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实行中央适度集权和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的混合体制。
因此,要合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还要发挥法律和政策在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事权;财权;分税制;转移支付[作者简介]陈硕峰,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助理工程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广西南宁,530003;吕晓聪,广西财经学院两办行政科助教,中央财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广西南宁,530003[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043-000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集权与分权划分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政治组织——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国家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仅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与合理划分行政权力的重要内容。
它是一个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动乱、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亡的问题。
以下将结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从合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浅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一、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现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在理论上结束了双轨制的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国家确立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否定,涉及中央与地方财力和财源的分配、调整,触及各地方的既得利益。
分税制按照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由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一、背景介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我国财政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关系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体系不断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由此,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定性分析在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基本情况。
中央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和非税收入,同时中央政府还有资产和储备金等财政收入。
而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基于这些基本情况,我们可以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以下的定性分析。
(一)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管是必要的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各司其职,中央政府作为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发展的牵头者,必须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监管。
如果缺乏有效的财政监督,地方政府很可能会在财政收支方面存在逃税、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导致财政体系的混乱和不稳定,最终会损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因此,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管是必要的、合理的、符合国情的。
(二)地方财政调节能力需要加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这种收入来源的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调节能力。
在财政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长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难以通过自身财政金融手段来及时有效地调节局面。
因此,地方财政调节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财政需求的变化,从而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治理目标。
(三)政府转移支付需要更加灵活政府转移支付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财政分权的基础上,中央政府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向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和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一些地区往往存在等级型转移支付和非等级型转移支付的不平等现象,这限制了资金的流动,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人们对财政赤字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害怕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
其实,财政赤字只有在赤字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时,才会最终引致通货膨胀。
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
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man,1971)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
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
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强,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
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2007/134 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及改革的进一步构想胡贺波摘 要: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我们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出发点。
本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以及进一步进行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转移支付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7)1-034-03作 者:湖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82一 (一)1994年“,,财政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导向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近年来的运行过程中已显示出较为良好的效果。
1.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逐步建立。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了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改善了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5218亿增加到2003年的21715亿,中央财政收入的名义比重从1994年的22%提高到2003年的54.6%;1994-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占G DP 的比重由1993年的12.6%提高到2004年的19.3%。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提高到2004年的54.9%,改变了中央支出依靠地方上交的被动局面(赤字规模偏大,风险也比较大)。
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和中央财力的适度集中,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2.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
采取了“三分一返一转移”的形式,即划分收入、划分支出、分设税务机构,实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这种分级与分权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初步确立了一个比较清晰和规范的体制框架,改变了原体制中多种体制并存的现象,体现了简化和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我国财政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十二五”时期的改革走向摘要: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文通过概述我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对当前财政体制改革进行问题诊断,从而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走向。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支出结构;预算管理;债务管理一、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包括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包干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两个阶段。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相继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理顺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要求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框架。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
1994年,中央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30.3%,2010年下降到17.8%,与1994年相比下降了12.5个百分点,相应地,地方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现大体逐步上升的趋势。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83080.32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为42470.52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1.12%,比1993年提高了29.1个百分点,其主要用于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地方本级收入为40609.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8.88%,比1993年下降29.1个百分点。
现行财政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遵循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