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须知的修辞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客观的概括来说,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包括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以及提高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它通过运用各种手法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表达技巧则是指用适当的语言和形式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下面是初中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篇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他像一只疯狗一样疯狂地奔跑。
”这句话通过将“他”与“疯狗”进行比较,使得读者更能够感受到他狂奔的情景。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具有生动形象。
比如,“花儿微笑着绽放”中的“花儿微笑着”就是通过拟人手法来形容花朵的美丽。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描述来强调某个事物的特点或者情感的修辞手法。
比如,“一天到晚都在下雨”中的“一天到晚”就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强调下雨的时间长。
四、排比排比是指在表达中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使句子更加整齐、明确,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
比如,“喜怒哀乐,欢笑泪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手法,使得表达更加有力。
表达技巧篇一、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使语句的意思更加明确,阅读更加流畅。
比如,逗号的使用可以用来分隔并列成分;句号的使用可以表示句子的结束;破折号的使用可以表示强调或者提供附加信息。
二、运用恰当的连接词连接词可以用来连接句子、段落和篇章,使得表达更加连贯。
比如,“因为”、“所以”、“然而”、“此外”等连接词都能够帮助我们在写作中串联起各个段落和句子,使文章更加流畅。
三、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需要选择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句式来描述。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和句式,使得表达更加准确明了。
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言语理解必考知识点总结1. 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是言语理解的重点之一。
主旨大意通常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概念。
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需要读懂文章的标题、首段和尾段,并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通过理解这些部分,你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2. 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重要。
文章结构包括开头、过渡、中间段落和结尾。
有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的则采用因果推理的结构,还有的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观点。
3. 词汇理解:理解文章所用的词汇是言语理解的基本功。
有的词汇是常见词汇,有的是生僻词汇,有的词汇还可能是多义词。
要理解文章,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此外,对语法、逻辑关系和语义的理解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词汇。
4. 推理理解:推理理解是言语理解的高级技能之一。
推理理解是指通过文本中的线索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和推理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做推理理解题时,需要注意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逻辑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进行推理。
5. 观点态度识别: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对于把握文章内容非常关键。
有时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可能并不是直接表述的,而是藏在文本的细节中。
通过分析作者的用词、语气和情感色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辨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技巧。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甚至发现文章的深层含义。
7. 引用理解:有时候,文章中会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理解引文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点和作者的观点。
8. 语言表达: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于言语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科普文章等都有各自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
在真实的考试中,言语理解通常包括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个部分。
言语理解方法总结言语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指的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来理解和解释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言语来交流、思考和获取知识。
然而,言语的理解并非简单的词语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逻辑、意图和情感表达。
下面将总结一些言语理解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一、上下文理解方法上下文是指言语产生或出现的特定环境。
理解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背后的含义,尽管可能存在一些模糊或隐含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和技巧:1. 观察非语言线索:除了词语的含义,我们还可以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语气、姿势等非语言线索来理解其言语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如果说话者说话时眉头紧皱,语气低沉,那么可以判断他可能是生气或烦恼。
2. 注意逻辑关系词:语言表达中常常使用逻辑关系词来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
通过注意逻辑关系词的使用,可以推断出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语境的意义。
3.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句式、结构或词语来营造语言的韵律、美感或象征意义的方法。
例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强调或隐含某种情感或意义。
注意识别和理解修辞手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
4. 推断隐含信息:有时,言语表达可能存在模糊的信息或隐含的意思。
通过推断背后的意图和情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含义。
例如,当别人说“我不介意”时,可能是为了礼貌而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语气来推断其真实的态度。
二、问题解决方法有时,我们在言语理解中遇到难题或疑惑。
以下是一些问题解决方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1. 提问澄清:当我们对某个语句或观点感到困惑时,可以直接向说话者提出问题来澄清。
通过主动提问,我们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理解。
2. 分析结构和内容:将语言表达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分析其结构和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篇文章的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重点。
公务员行测中的言语理解题解析注意事项与解题方法言语理解是公务员行测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难题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注意事项和解题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言语理解题。
注意事项:1. 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在解答言语理解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的要求,明确题目所要求解答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有的题目要求判断陈述的真假,有的题目要求判断陈述的语义关系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注意语境与关键词:理解题的关键就是理解语境和从中提取关键词。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关键词则能帮助我们找出文章的重点和答案所在。
因此,在答题时要注意关注文章的背景、主题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学会排除干扰选项:言语理解题通常会设置干扰选项,即和答案相关但并非正确答案的选项。
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分辨干扰选项并有针对性地排除。
干扰选项往往耸动、夸大、过于绝对或与语境不协调,通过对比和思考可以找出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1. 主旨理解法:主旨理解法是求解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内容,从而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在解题过程中,关注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了解文章的开篇和总结,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标志词理解法:标志词理解法是通过寻找文章中的关键标志词语来解答题目。
标志词可以是表示转折、因果、选择、条件等逻辑关系的词语。
通过找到题目中所需要判断的关键词,并结合标志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找到答案。
3. 语义理解法:语义理解法是通过对文章语义的理解来解答题目。
在解答题目时要重视语义的细微差别,注意掌握词义的具体含义。
有时候题目中会出现引申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词汇储备。
4. 上下文理解法:上下文理解法是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理解来解答题目。
通过把握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对题目进行脉络分析,有助于解答问题。
解读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不仅可以提升语文表达的艺术性,还能够增加作文的亮点和分数。
本文将解读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请运用比喻状语改写句子”或“用比喻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的题目。
掌握好比喻的运用技巧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例如,在一篇作文中我们想要形容一个人的微笑,可以通过比喻来增加表达的艺术感。
我们可以用“她的微笑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这样的比喻句子来描述,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微笑的美丽与温暖。
二、夸张的运用夸张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对事物的程度、数量、程度进行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达到强调、渲染、夸大的效果。
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请在下列句子中选取合适的夸张修饰词”或“请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引人入胜的文章”的题目。
掌握夸张的运用技巧可以让作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例如,在一篇作文中我们想要形容一个景点的壮丽,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其震撼力。
我们可以说“那座山如同天空中耸立的巨人,让人不禁产生敬畏之情。
”这样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表达出景点的雄伟壮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对比的运用对比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对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或者产生强烈反差,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在考试中,常会出现“请运用对比状语改写下列句子”或“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写世界的文章”的题目。
掌握对比的运用技巧可以提高作文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例如,在一篇作文中,我们想要表达地球上的日夜交替,可以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其中的区别。
我们可以说“白日如同一位火红的勇士,奋力闪耀照亮大地,黑夜则如同一位漆黑的魔术师,谨慎布置星光和月光。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关键要素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关键要素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关键要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初一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的概念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手段和方法,使文章具有特定的修饰效果,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将被比较对象与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常用的比喻手法有:直陈比喻、借代比喻、完全比喻等。
比喻手法可以使描述更加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拟人拟人是人格化的修辞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使文章更加有生命力。
拟人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增加情感的表达力。
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处理,以达到修辞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夺人眼球,出彩。
4. 对偶对偶是通过反复展示相同的或相对的词语、句子结构等,在音韵、语法上形成呼应或对比。
对偶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平衡、鲜明,增强修辞效果。
5. 排比排比是将具有重复结构的内容并列排列,使文章的句式平衡、韵律感强。
排比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有力、吸引人。
6.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感情。
反问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思考。
7. 修饰修饰是通过添加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成分,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修饰手法可以使文章的形象更加鲜明、感染力更强。
三、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关键要素1. 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学生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表达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2. 举一反三,扩大应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积累范例等方式,培养对不同修辞手法的敏感度。
在写作时,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2020中考语文:要牢记的四种修辞手法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要牢记的四种修辞手法”,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要牢记的四种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二、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三、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四、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语文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特别是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
本文将重点讨论五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预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它通过比较两个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应该注意作者使用的比喻句子,分析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帮助理解文章的意思。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尝试使用比喻来增强自己写作的表达力。
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排比的应用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相同语法特点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或夸张某个事物。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排比常常被用于写景描写或人物刻画。
当学生读到这些排比句子时,应该仔细分析其中表达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帮助理解整个篇章的内涵。
3.比较的手法比较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用来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异之处。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很多比较的句子。
例如,作者可能会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
学生需要通过比较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地理解比较的含义。
4. 运用夸张手法夸张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产生强烈的感情效果。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会读到很多夸张的句子。
这些句子可能会夸大事物的好坏、高低、远近等等。
学生需要通过夸张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夸张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5. 增加修辞语言的使用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增加对修辞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修辞语言是指有特殊修辞功能的词汇或句式。
例如,借助一些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修辞性词汇,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学生需要学会使用一些修辞句式,如倒装、设问等,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预习,学生将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考察考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完成相关题目。
下面将介绍几种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一、理解句子意思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首先要学会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于一些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理解。
1.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识别出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理解上下文:通过理解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来推测句子的含义。
3. 推理判断:有时候句子表达含糊不清,需要通过推理判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常识来进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辨析近义词和短语在行测中,经常会出现近义词和短语的辨析题。
要正确区分这些近义词和短语,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词义辨析:通过查阅词典或相关的语言资料,了解近义词的具体含义,分析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语境,从而进行合理的辨析。
2. 语法辨析:对于一些用法相近的短语,需要注意它们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可以比对它们的句式结构、短语搭配等,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3. 含义辨析:有时候近义词和短语之间的差别很微妙,需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差别。
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出发,根据语义推测出最合适的选项。
三、理解逻辑关系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常常会出现逻辑关系的题目。
理解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顺利完成相关题目,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逻辑关系。
1. 因果关系:句子中出现因果关系词语,如“因为”、“所以”,可以判断句子中存在因果关系。
2. 条件关系:通过句子中的条件关系词语,如“只要”、“如果”,可以判断句子之间存在条件关系。
3. 对比关系:通过句子中的对比关系词语,如“但是”、“相反”,可以判断句子之间存在对比关系。
了解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初中语文是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便使表达更生动形象。
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
”中的“如阳光一般温暖”就是一个比喻。
2. 拟人:给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并以此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比如:“大地饱含着春天的喜悦”中的“大地饱含着”就是拟人表达。
3. 夸张:为了突出某个特点或者形势的严重性,采用夸张手法,让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比如:“我饿得连骨头都能咬碎了”中的“连骨头都能咬碎了”就是夸张的表达。
4.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以便凸显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比如:“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息。
”中的“黑暗与光明”就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5.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平行结构,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勤奋使人进步,学习使人成功,坚持使人发展。
”中的“勤奋使人进步,学习使人成功,坚持使人发展”就是排比的表达。
二、表达技巧1. 连贯衔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要流畅自然,可以使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例如“其次”、“然而”、“与此同时”等,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清晰。
2. 明确主题: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论述,避免跑题或离题太远。
3. 精选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能使文章的表达更准确、生动。
应该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模糊的词汇,而是选择准确、具体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
4. 多样表达:为了避免文章过于单调,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变化和吸引力。
5. 语言得体:在使用语言时,要注意语气的得体和语法的正确,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和不规范的用词。
言语理解需知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二、对偶
1、定义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3、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分类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
(茅盾《现代化的话》)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辨析
四、反语
1、定义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举例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五、通感
1、定义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2、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3、举例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六、双关
1、定义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2、作用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举例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七、对比
1、定义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2、作用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3、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