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建筑发展趋势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探析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为保证老年人的舒适健康生活,解决我国当前的“养老难”问题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s endowment facilities in all aspects 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ndowmen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design strategy, to ensure that the old people’s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life, solve china’s current “endowment to make a contribution.keywords: endowment facilities; architecture design; strategy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由于老年人的体力衰退,活动的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所以,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相对于养老设施的建设来说就更加重要。
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很多的养老设施在设计方面却仍旧存在问题。
一、目前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1、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养老设施的公共空间配置上,与老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并不符合,空间闲置的部分多,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公共空间的合理配置缺少科学性的设计,各种空间的使用率以及年均使用人数并不符合实际的调查。
大部分老年人普遍喜欢在室外场地上活动,有些空间长时间没有人使用,而有的空间人们喜欢去使用,导致这个空间的人群密度过大。
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
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和无障碍设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老建筑的智能化设施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例如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医疗设备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通道、便捷的电梯等也将成为养老建筑的标配,确保老年人的出行无障碍。
2. 特色化和个性化设计:养老建筑不再只是简单的房屋,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注重建筑的特色和个性化设计。
比如布局合理的庭院、舒适的休闲区域、景观设计等,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
3. 社区化养老:社区化养老的概念逐渐兴起,将养老建筑与社区设施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种养老建筑不仅仅是居所,还包括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各种服务设施,老年人可以在社区中生活、学习、娱乐,形成一个康乐的养老生活环境。
4.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养老建筑的发展也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概念逐渐被应用于养老建筑中,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5. 医养结合:在养老建筑中,医疗与养老的结合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养老机构
将提供全面医疗服务,如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的配备,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并提供医疗康复设施,以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活力和自主生活能力。
总之,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个性化、社区化、生态环保和医养结合。
这些趋势将提高老年人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幸福感,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浅析养老建筑未来发展趋势作者:李文莉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现象的逐渐加重,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也将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
文章主要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及实际经济情况入手,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养老建筑;因素;发展趋势引言: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并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炙手可热的话题。
随着这一现象的逐渐加深,养老问题则成为了时下要解决的重点,所以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等养老产品开始不断发展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
1、目前我国养老形式特点及居住现状1.1特点基于我国传统居住文化“孝义”的思想沉淀影响,老年人们更趋向于与子女们居住在一起,所以目前我国比较普遍的还是居家养老形式,只有少数的老年人会选择养老机构,而这其中更多的则是包括一些行动不方便需要照料之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思想的不断改变及我国421家庭结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会越来越注重舒适度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进而养老设施机构及形式会不断增加,形成不断壮大的市场需求【1】。
1.2现状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属于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且福利待遇水平低于世界标准,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对于养老设施的选择及标准相对较低。
而中国目前拥有的大众养老机构也并不完善,所以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2、养老建筑在目前形式下存在的不足2.1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且人口基数较大的老龄化国家,在福利待遇水平方面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养老设施服务方面基于起步状态,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缺乏政策性支持而导致养老机构数量的不足,缺乏福利性待遇导致大多数老年人没有能力进入养老机构等。
再者,在当今这个利益横冲的时代,很多高级养老公寓都以暴利为目的,并不能真正合理的建立好养老服务体系,正如并不是所有达到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都需要养老护理、也不是所有达到80周岁的老人都需要高级护理一样,需要正确的评估与合理的安排。
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分析论文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分析论文摘要:截至目前,我国的整体发展已经不断向着老龄化的方向在发展,我国的总人数中六十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了16%。
因此如何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进行保障是我国一些政府和相关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有所保障,近年来,国务院对养老服务建设工作不断增加,下达了非常多的意见和通知,让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与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相互结构,将其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在本地区建设养老建筑和相关设施,因此对养老建筑中的空间设计工作十分关注,下面文章将会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养老建筑;空间;设计正文:1养老建筑发展背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所显示的内容,我国在世界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上是最为严重的,在2015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在13.6亿,而其中的老年人也就是年龄在60岁以及以上的人口占到了2.1亿,这样的数据在未来的人口发展惯性中还会持续增长。
同时因为独生子女的政策让我国这一代父母也即将进入到老年人的行列中,这就代表很可能会出现一对夫妻需要照顾4个老年以及1个或多个孩子的严峻形势,同时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非常大,工作很繁忙,大多数时候对老年人的照顾都不完善,因此养老机构的建设成为了一些老年人的必要选择。
2设计要点2.1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一般是包括楼梯、门厅以及走廊等进行活动的位置,属于人们在内部空间中进行交通的位置,因此从空间的面积以及流线型上都是其考虑的重点内容。
在门厅设计中,很多老年人的行动并不方便,因此空间要保持开阔性之外,还要将其功能性进行提升,将一些扶手和休息椅设置在途中,同时对超市和一些办公区域进行服务,让老年人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温暖。
其次,走廊是老年人与其他空间形成了联系的必经之路,因此保证线路中的通常之外,还要对内部的空间进行设计,能够在与空间之间形成一定的缓冲,如果一旦老年人发生意外突发情况,能够在这个位置上进行缓解和适应,在设计楼梯灯要对公共环境进行同步设计,让老年人能够进行休息,保障老人在行走过程中随时都可停下休息。
姓名:潘祥学号: 2012311710综合型养老社区空间设计探析摘要: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良好的社区空间设计有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
本文就如何使社区空间设计更符合老年人行为心理活动需求展开论述。
关键词:养老社区规划设计1引言近几年来, 老龄化的发展逐渐掀起养老社区开发建设的热潮, 市场上涌现出不同形式的养老社区, 如综合型养老社区、普通居住区中配建的养老社区和养老住宅,以及在旅游、养生地产中开发建设的度假型养老社区等。
然而, 养老社区在我国是新兴事物, 其政策和规划都尚未健全, 建设时也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指导,设计者往往无从下手。
一些开发者希望直接引进国外的规划形式, 但由于我国与国外的居住习惯和建筑法规有诸多区别, 照搬案例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 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大型居住社区, 即社区中除了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外, 还提供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服务设施, 如图1 所示。
2 选址与规模2.1 选址要考虑三大因素综合型养老社区的选址须考虑三个影响因素: 环境、交通和配套。
较大的综合老年社区通常靠近城市周边的城乡交界处, 或毗邻景观资源, 其建设位置既有相对宜人的居住环境, 又有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可方便到达。
一些养老社区为方便老人出行和亲友探望,还专门设置班车往返于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间。
在养老社区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中, 医院对老人来说最为重要。
社区周边1 0 分钟车程以内应有医院或急救, 以解决老人的就近医疗和突发疾病等问题。
另外, 养老社区还应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在社区中设置医疗救助站, 以便老人突发疾病时进行快速处理。
2.2 建设规模宜有所控制养老社区的建设规模不能过大。
超大型养老社区或“老人城”等形式并不提倡, 因为这不利于老人与外界的联系,以美国CCRC 连续照料养老社区为例, 其用地模通常在80 亩--300亩之间, 所包含的居住单元在100 个-- 400个之间; 个别大型的CCRC 占地面积会超过300 亩, 居住单元在400 个以上。
浅析养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摘要: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成了社会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步入老年行列,所以对建筑房间进行改造设计,使其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性的建筑需求也越来越多。
为给老年人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各部分使用空间进行优化,以保障老年人安全为主,结合老年人自身想法和意见,对建筑结构各方面细节进行调整,把不适用的部分去掉,增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元素。
本文就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适老化理念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养老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势不可挡,城镇老人占比将由如今的48%升至三十年后的71%,远远超过农村老年人口比例。
城镇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家庭空巢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养老已成为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养老问题的重要载体就是养老建筑,养老建筑的终极评判标准就是能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服务,因此养老建筑要适应老年人体能变化和行为特征,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保证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
1建筑养老空间的基本设计原则1.1适老性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在实施养老空间设计的时候,需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特征,确保无障碍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扶手设置、地面防滑高设计。
老年人在特定的时候,会借助一些家具来使行动更加便利,家具设计、休憩空间设计应符合老年人行为习惯。
同时还需要采用先进降噪吸声的材料来使得老年人所接收到噪音减少。
另外还可以设计能够锻炼的场所,如室外的步道,卵石路,室内高度适宜的楼梯,理疗及康复训练器材。
1.2适度感官刺激原则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变得很弱曰对声音的响应变得很迟缓,和他们说话需要大声的曰对冷热的触觉会变的感应程度很低,在建筑的色彩处理上,由于老年人色彩的敏感程度比较低,所以在选择建筑色彩的时候要选用比较柔和的色彩,在一些特殊性的拐角或者是楼梯处要选用色彩鲜亮的标示来引起老年人的注意。
养老设施规划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我市积极推进养老设施的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们对全市现有的养老设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设施的分布、规模、设施设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针对养老设施的不足和不足之处,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方案。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将养老设施的建设纳入到了总体规划中,合理布局和规划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确保老年人能够方便地接受养老服务。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养老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了养老设施的服务水平和品质。
此外,我们还注重了养老设施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和偏好,推动了养老设施的多样化发展,包括老年公寓、家庭式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需求。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养老设施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了健全的养老设施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养老设施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总的来说,我市养老设施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养老设施的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老年人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从养老建筑设计的历程浅谈养老建筑设计的趋势摘要: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先后出现了政府公办托底福利院、养老地产、公办民营养老院等一系列的养老建筑模式。
从建设主体的角度,养老产业正向着专业化、连锁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深入,我国养老产业本身也进入到一个细分的市场中。
未来养老产业有几个发展方向:嵌入式养老、外延式养老和轻资产养老等模式关键词:托底福利院;养老地产;公办民营养老院;嵌入式养老;外延式养老和轻资产养老一、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时,该地区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总人口12.6亿,其中65岁以上老人8811万人,占当时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1.3亿,占总人口10.2%。
截至201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已占总人口的17.3%二、养老建筑发展历程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那时,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
原来以托底养老为主要目的的福利院、养老院,有稳定的政府资金支持、有专业的管理医护团队,但是受制于体制,难以满足社会普通老百姓的越来越大的养老需求。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网络。
这给养老事业的社会化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一大批敢为人先的企业家找准了新行业的切入点。
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养老地产。
但是这些项目往往对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调研,也缺乏长远的规划。
对未来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
秉承着地产快速去化的愿景,最终不得不回到地产的老路上。
需要警惕的是,在三四线城市,消费力不足,人口流失以及房地产库存量大的情况,使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不高。
养老地产的去化不易。
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中又一次提出要发挥社会力量,创新服务供给方式。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论文摘要: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的标准,进而阐述了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策略引言:在我国,老龄人口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值得社会关注的。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养老设施的规设计与发展方面的规划实施与保障体系也并不完善,很难适应社会对养老设施质量提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设计。
1、浅析我国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的标准1.1.用房及面积标准养老设施用房应由老年居住用房、公用服务用房、医疗用房、健身活动用房、行政辅助用房以及其他用房所组成。
老年居住用房应包括卧室、卫生间等空间,老年公寓还宜包括起居室、厨房、阳台等空间;公用服务用房应包括厨房、餐厅、公用小厨房、公用浴室、洗衣房等空间;医疗用房应包括医务室、观察室等空间;健身活动用房应包括活动室(含阅览、棋牌室)、康健室(房)等空间;行政辅助用房应包括办公室、库房、接待室、小卖部等空间。
全护理老人每间卧室的床位数不得大于6床。
1.2. 性能标准养老设施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耐火等级为三级时,其层数不应超过二层,老年护理院不应设在四层或四层以上。
楼梯应设楼梯间。
在一个楼面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护理单元时,单元入口处应设乙级防火门。
电梯间应设前室,前室应设自然采光窗。
公共走道通向前室的门应设乙级防火门。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直通室外地平面的门或疏散楼梯)之间的卧室房门至最近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20m。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卧室房门至最近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15m。
卧室、起居室、活动室、康复室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其洞口采光面积与该房间面积之比。
主要用房的隔墙和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应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不应大于75dB。
养老设施的结构形式宜采用框架结构。
楼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1.3. 使用标准养老设施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遗体、废弃物出入口之用。
养老建筑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拿到较为稳定的收入,在生活质量上也呈现出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老年人对于养老的观念也开始日新月异。
在养老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现有老年居住模式也需要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分析和研究现有养老建筑的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地产、医疗、服务甚至金融业都有望得到政策支持,从而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窗口。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养老地产”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上继自住型住宅之外的“隐性刚性需求”。
各大房企及险资纷纷试水,但具体的商业开发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度假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需求多元化,庞大而多样化的养老市场诞生。
一、目前我国养老建筑的特点及居住原则分析
1、特点
老年公寓属于商业房地产范畴,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属于低福利水平国家,所以政府主要关注并解决社会“低保”、“五保”等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而对中高收入人群养老生活关注的较少,只有一些粗放的政策,并且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可操作性差。
同时由于老年公寓属于新兴事物,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和社会化投资并企业化经营的房地产开发的混合体,有关部门在政策制
定和操作方面相对滞后,所以一般开发商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方面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对于具有社会化养老性质的老年公寓,开发商需要完全按照市场条件解决项目立项、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老年公寓运营需应遵循市场规律,走“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2、原则
中国老年人的收入较低,居室标准不易过高,对面积设施尽量节省投资;房间可灵活使用,增设床位,共用卫生间。
老年人居住空间示意简图;提供多样的室内空间,以增加行为的刺激程度,避免行为消极麻木、机能衰退;主要起居空间周围应有一系列次一等的小起居空间,人们可以安静的观察主要空间人来人去的情况,而不觉得被迫介入;起居空间应与朝南室外活动场地或暖房相接,在天气好的时候,可方便的提供老人户外活动的机会;除了主要起居空间之外,若干个居户应配一个小起居。
满足一些私密性活动的要求。
二、养老建筑在目前发展中的不足分析
1、孤独感的问题
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国内外老年人由于无法忍受孤独,而走向自杀的时间也比较常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伴随着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在退休以后所需要面临的生活就会逐渐延长,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在时间上大量的空闲出来,通常这段时间在人生中会占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间,基本上要比整个青春还要长,这段时间
应该怎么样过得更有意义,对于每一个老年人而言都是十分在意和重视的问题。
2、居住环境的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居住要求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单元成套楼房中具备现代化设备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老龄居住条件和质量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完善,其完善主要体现在居住面积的增加以及住宅设的改善两个层面上。
但是比较“银色浪潮”,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相对还是较为落后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使老年居住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三、影响养老建筑设计的要素探究
影响养老建筑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师个人的阅历、世代关系、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经济水平、管理模式等。
中国养老居住政策是“9073政策”(“9073”是“十一五”期间推出的养老政策,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今后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也会发展起来。
1、社会保障方式对养老建筑的影响。
以日本为例,其在2000年就出现了“介护保险政策”(日本要求国民从40岁开始交纳介护保险金,65岁以上需要护理或帮助的老人,以及40岁以上未满65岁的特定疾病需要护理者,可以享受保险。
介护服务按要介护度分为7个等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保险金支持),这一政策对后期发展养老事业有很大影响,随后,社区中出现了小规模多功能的服务设施
以及专业的服务人员,而这也正是日本政府提倡的。
我国以后也会努力在这方面工作,社区里会建设这种小规模、多功能的设施。
2、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差异对养老建筑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土地资源特别好,建立的老年社区都是比较低层的,进去感觉身心特别舒畅老人在里面生活自如,幸福感非常强。
四、未来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探究
未来的养老建筑主要从保持独立性与增加交流空间和要有健康安全的功用两个方面进行发展:
1、保持独立性与增加交流空间
1.1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
尊重个人的生活,就必须确保个人的隐私权,实现居住空间的个性化。
只有确保了安定的个人空间,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使入住者可以空间的设置上体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确保了自立的生活行为的顺利进行。
1.2 社会交往:老年公寓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社区内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保健医疗、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
2、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使用中需要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
1.1 要有功用性
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根据老年人视力趋弱的特点,老年人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应明快、温暖,地面不宜采用黑色或显深色面料,透视窗口不宜用有色玻璃。
老年人对噪音敏感,住宅内一般要装好隔音设备。
1.2 要有安全性
老年人中脑血管和心脏疾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前三位,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在厕所内。
因此老年住宅中厕所应安装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减少室内与厕所间的温差;安装坐式便器,并加上扶手;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门,以便于轮椅进入;安装安全电铃,遇紧急情况时可从外打开门等。
老年人往往因不注意或因路面不平,绊倒而发生骨折,因此老年住宅设计中在有门的出入口。
1.3 要有健康性
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
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
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
不宜用易碎、易燃、化纤及散发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拿到较为稳定的收入,在生活质量上也呈现出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老年人对于养老的观念也开始日新月异。
在养老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现有老年居
住模式也需要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分析和研究现有养老建筑的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
[1]袁枚.中外老年住宅产品初探[J].科技智囊. 2011(06):37-38
[2]朱博.银色时代下理想化居住环境探讨[J].知识经济. 2009(07):171-173
[3]徐志杰.老年人居住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1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