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第2节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可持续开展对维持生物圈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参与环保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1.保护生物圈的迫切性 .2.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模式】本节采用?选编?中的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自主开展〞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阅读课本第126页 - -第130页 ,独立完成以下各题 ) (15分钟 ) 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 ,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_水土流失_、沙漠化、土壤退化和污染等 ,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 ,在于保持各种生态环境的健康 ,维持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开展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3、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科学管理 ,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展和合理利用 ,为此要做出长远的生态规划 ,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 .4、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是恢复和改建生态环境的重大有效措施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小组合作 ,完成以下各题 ) (15分钟 )前我国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 ( C )( C )A.经济开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防止的 ,所以应该停止工业的开展B.经济比拟落后的时候 ,应该采取 "先开展 ,后治理〞的措施C.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 ,以防止和解决开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随着科学的进步 ,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0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答案 ,并在提出自己的疑惑 ,老师解惑 )附:板书设计第2节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一、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二、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5分钟检测题1.在过去的2000年中 ,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物种约有 ( C )2.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过 ( B )就意味着水体发生了污染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 B )% B.14% C.28% D.33%4.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和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的种类是 (D )测 ,将以下利用的植物和监测的有害气体用线连接起来:C.烟草和菜豆 c. 二氧化碳【学习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连智婷一、教学目标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过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北京和纽约,相距万里之遥,然而生态环境问题不会终止在国界或大洲的边界。
大气污染物四处漂散,水污染物流入海洋。
科学家甚至在远在南极的企鹅的体内也发现了我们过去使用的农药DDT。
唐代诗人王勃曾作诗云“天涯若比邻”,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
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气候变化:温室效应(CO2)2.水资源短缺:主要是淡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4.酸雨:SO25.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
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
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
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课程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2.培养学生珍爱生物圈的意识;3.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生物圈的态度;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术与实践能力;二、教学内容1.生物圈的定义和意义;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影响;4.生物圈的污染和破坏;5.生物圈的保护与重建。
三、教学重点1.理解生物圈的基本定义和意义;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影响;4.掌握生物圈的污染和破坏的情况;5.培养学生珍爱生物圈、主动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生态平衡的理解和应用;2.生物圈的保护与重建。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2.课件展示法;3.互动体验法;4.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Step 1导入生物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重要性和自己应该如何珍爱生物圈。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2. 理解生物圈Step 2通过课件或直观教学解释生物圈的定义概念,并结合简单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3介绍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并对生物圈相关的知识作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生物圈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Step 4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Step 5通过互动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图片、资料或视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生物多样性。
4.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影响Step 6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
Step 7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借由此引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 生物圈的污染和破坏Step 8结合课件和实例,介绍生物圈的污染和破坏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据库建设与植物消亡“竞走”警告不断“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将有20%~30%的物种走上灭绝之路。
可以预见,在本世纪内自然界2/3以上的植物可能消失。
”这是在武汉参加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的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向人们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发出关于植物生存环境的警告,Peter Raven并不是第一人。
去年年底,美国得州大学生物学家卡米尔·帕密就证明了全球动植物种类数量因大气变暖在急剧下降,其消亡速度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原来的推测。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两年前也曾发表《全球变暖与陆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报告。
该报告提醒人们: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世界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因为在今后100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加1倍。
由此引起的气温升高、两极冰冠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将使许多动植物无法继续在原来的栖息地生存,不得不为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进行迁徙。
如果某物种迁徙的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这个物种就有灭绝的危险。
在部分地区,一些植物的迁徙速度必须超过它们在地球上一个冰河期时迁徙速度的10倍才能生存。
专家们推测,加拿大、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在的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将是全球最快的,在这些地区最多可能有70%的动植物栖息地将会消失。
到21世纪末,在俄罗斯、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挪威、瑞典、芬兰、拉脱维亚、乌拉圭、不丹和蒙古目前的动植物栖息地中,将有45%不复存在。
生活在海岸和岛屿地区的物种还将遭受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升高的双重威胁。
一些研究全球变暖的专家认为,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100年后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增加2倍,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倍。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的打击将比预期的更为严重。
示范行动人类应如何面对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呢?Peter Raven在本次世界植物园大会上提出,构建一个全球性植物数据库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4.14.2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下列关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中,不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A.用作食用菌的培养基B.作为牛羊的饲料C.用于生产可被微生物降解的塑料D.就地焚烧2.综合国内外经验,下列哪项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A.生态农业B.传统农业C.粗放型农业D.耗能型农业3.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此图的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生态农业能充分发挥各种生物的作用,并获得较高产量C.生态农业使各种生产相互促进并实现良性循环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鸡→人→粪便等废物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A.植树种草B.建立自然保护区C.退耕还林还草D.发展生态农业5.下列哪一项不是生态农业的优越性?()A.增加财富和经济效益B.改善环境质量C.集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判断题(共5小题)6.生态农业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但它的稳定依赖于人的作用。
(判断对错)7.生态农业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是实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判断对错)8.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判断对错)9.生态农业是一种多方面都能得到合理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判断对错)10.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它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判断对错)三.解答题(共5小题)11.如图是某生态农业村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1)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分解者主要分布在中。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它可以用来。
(3)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通过作用固定下来的。
(4)生态农业村中的这种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太阳能的,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
12.生态农业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10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初中生物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
而“生物与环境”是这个主线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20 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营造人类持续繁衍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持续发展,更好地解决资源、能源、人口、疾病等问题,显然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其主要教学目标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学生能将“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认知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环境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去爱护和保护环境,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具体落实。
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助于使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生物与环境”这个主题包含了三个二级主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三个二级主题。
这三个二级主题实际上就是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的具体知识的一个整体划分。
围绕着以上主题,教材在内容上选取了二章内容: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这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从教材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章的内容对第二章的内容是一个铺垫。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 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2.组织学生调查本村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枯竭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3.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
课堂实录:〗
师: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但是,人类活动强烈
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并逐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地步。
因此,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甲)我们从网上收集到如下资料:一是地球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
根据专家会诊地球已患有以下十种“疾病”:
(1)土壤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在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病因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水污染有关;
(6)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环境危机加重;
(9)空气污染加重;
(10)极地出现臭氧空洞,地球两极的臭氧空洞在扩大,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在50%以上。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乙)二是全世界每分钟发生以下环境灾难:
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
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消失,每年损失1100万公顷;
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为600万公顷;
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
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师:很好,请继续。
生:(第二组学生代表)我们调查了长江的水资源和古圣等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发现这些地方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很多,土地破坏、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长江水越来越浑浊;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有的村有些人已无地可种。
(列举的具体数据略)
师:这些同学调查得很好!现在请大家讨论:目前生物圈的状况如何?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我们铜陵的环境如何?母亲河长江的环境如何?是否亟待保护?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生:热烈讨论、总结。
(具体内容略)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
据课本第125页内容(具体内容略)总结,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下面学习本节第二部分。
生:(第三组学生代表)人类有能力保护生物圈。
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在于保持各种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护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可持
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加强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是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的重大而有效的措施。
我们从报刊、书籍中收集了很多人类为保护生物圈所做的努力的资料,如我国已颁布了28个环境法规和70余个环境规章;建立自然保护区近900个,大型生态工程近20个;世界各国每年都在开展“环境日”“水日”“土地日”等活动。
(列举的大量资料略)总而言之,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
师:谈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如何才能保护好生物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讨论、交流、总结。
(具体内容略)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
据课本第125~126页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课本第127页“小资料”“课外读”内容。
(具体内容略) 师:(建议活动,参看课本第126页)周末有兴趣的同学可去附近的磷铵厂、造纸厂或其他厂矿调查二氧化硫污染大气的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开阔学生眼界;采取讨论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了环保意识,养成了环保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较多,课前未进行筛选,浪费了教学时间且不利于组织教学,此举有待改进。
教学点评:
由于学生年幼且对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活动,成为开展教学的前提。
殷老师针对本校学生的状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以不同活动方式完成收集资料的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见,在课前准备工作是极为深入细致的,认真备课和充分准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
殷老师在课后分析中,找出自己进一步努力改进的方面,深信他的教学水平会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