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丰富的食物以及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化。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也影响着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行评估和修复至关重要。
一、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1、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许多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物种的数量和种类会逐渐减少。
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降低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2、土壤质量下降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施肥和使用农药等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
同时,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等现象时有发生。
4、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会影响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加剧温室效应。
5、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防风固沙等。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这些服务功能也会随之减弱,给人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修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指标体系法通过建立一系列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质指标等,来综合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退化程度。
2、模型模拟法利用生态模型,如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发展趋势,从而评估其退化程度。
DOI :10.11913/PSJ. 2095-0837. 23181张克荣,张小全,李潜,赵铭石,王龙柱,张全发. 退化生态系统近自然精准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J ]. 植物科学学报,2023,41(6):751−758Zhang KR ,Zhang XQ ,Li Q ,Zhao MS ,Wang LZ ,Zhang QF. Near-natural precis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Nature-based solutions [J ]. Plant Science Journal ,2023,41(6):751−758退化生态系统近自然精准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张克荣1*,张小全2,李 潜2,赵铭石2,王龙柱2,张全发1(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2.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北京 100600)摘 要: 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对人类福祉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梳理了目前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使命与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生态修复的必然选择;提出“近自然精准修复”的概念,并阐述了近自然精准修复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技术途径,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周退化生态系统近自然精准修复的实践案例,从而建立了“近自然精准修复”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近自然恢复;精准识别;精准诊断;精准施策;生态修复;南水北调中图分类号:Q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37(2023)06-0751-08Near-natural precis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Nature-based solutionsZhang Ke-Rong 1*,Zhang Xiao-Quan 2,Li Qian 2,Zhao Ming-Shi 2,Wang Long-Zhu 2 ,Zhang Quan-Fa1(1. 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Botany and Watershed Ecology , Wuhan Botanical Garde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 2. The Nature Conservancy Beijing Representative Office , Beijing 100600, China )Abstract :Ecosystem degradation diminishe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human well-being. Restoring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and enhancing ecological services are major global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issions and goal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pose that nature-based solutions are essential for such restoration efforts. We als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near-natural precise restoration ”, detailing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key technical approaches. Finally, we introduce a case study concerning the near-natural precis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around Danjiangkou Reservoir, a crucial water source region for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Taken together, this review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near-natural precise restoration.Key words :Near-natural restoration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diagnosis ;Precise action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地球表面没有受人类活动干扰区域的面积占比尚不到四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将下降到10%以下[1]。
一、案例背景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长期以来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伴随着国土空间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积极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出了多个典型案例,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案例一:十渡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1. 十渡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集湿地、水域、森林等多种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长期以来,由于开发建设、旅游开发等原因,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湿地减少、水质下降、植被丧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为了改善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积极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
在湿地修复方面,通过复建湿地生态系统,重新导入水源,修复了原有湿地功能;在水质改善方面,实施了水质净化工程,建设了多个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有效提高了水质;在植被恢复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引种大量湿生植物,恢复了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3. 经过多年的努力,十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湿地面积扩大,水质明显改善,植被恢复茂盛。
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提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案例二:密云黄花河沿岸水域生态修复1. 黄花河是北京市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长期以来,由于水污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河流水质逐渐恶化,鱼类和水生生物逐渐减少,部分河段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2. 北京市政府对黄花河沿岸水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
在水质改善方面,加强了对黄花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禁止废水排放,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多次的水生植物引种和放流,恢复了部分濒危水生物种裙。
3.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黄花河水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逐渐恢复正常,原有鱼类和水生生物裙落得到了恢复,黄花河沿岸的生态景观也变得越来越优美,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然而,人类的活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增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指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过程紊乱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的现象。
这种退化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引起,例如过度的土地利用、森林破坏、水资源过度开采、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连锁反应,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
然而,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土地开发、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我们还应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循环经济、推广低碳生活等,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应用。
例如,生物修复技术、土地整治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总之,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通过加强保护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许多方面,而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许多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以及恢复途径。
一、退化原因1.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森林砍伐、建筑、工业生产、农业、畜牧业等。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水资源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适应力,并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大面积洪灾、干旱、风暴和地质灾害等。
这些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群落,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恢复途径1.减少人类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减少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公园建设、环保宣传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其平衡。
2.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损失往往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力度,特别是那些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
3.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
研究成果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预测未来的走向。
同时,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从源头上制止事态的恶化。
总结: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恢复生态平衡,我们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并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共存。
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到生态恢复工作中来,这样人类才能永久生存下去。
实施退化林分修复推进生态建设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退化的林分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还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
实施退化林分修复已成为当前生态建设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退化林分的现状及影响1. 退化林分现状随着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滥伐,很多地区的林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
退化林分不仅指树木的消失和植被的凋零,还包括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山区和干旱地区,退化林分的状况更加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退化林分的严重影响不仅表现在生态系统的衰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林分的退化导致了水源减少、土壤贫瘠、气候恶化等问题,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旅游和生命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修复退化林分已经迫在眉睫。
二、推进退化林分修复的重要性1. 促进生态基础的恢复林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施退化林分的修复工作,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2.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退化林分的修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改善土地的肥沃度和水源的质量。
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的重建,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升当地的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的水平。
3. 调整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林分的修复对于调整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实施退化林分修复的策略1.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实施退化林分修复工作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坚定支持和有效管理。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是保障退化林分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生态修复政策文件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政策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措施。
二、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土地退化、森林砍伐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以指导实施。
三、目标生态修复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和改善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并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水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加强水源保护,改善水体质量。
2.恢复土地: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修复退化的土地。
3.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4.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工业排放控制,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
四、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修复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水环境修复•加强水资源保护,对重要水源地进行严格管控。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确保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
2. 土壤修复•制定土壤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土壤修复工作的实施。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更多自然保护区,并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非法狩猎和盗伐。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增加人们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4. 环境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加强水体污染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
五、实施措施为了确保生态修复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3.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
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与挑战。
许多生态系统因为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导致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现状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逐渐丧失或衰退,以至于不能保持生态平衡所导致的一系列现象。
生态系统的退化具有不可逆性和累积性,因此一旦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过程,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目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火山爆发、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人类行为加剧的地球环境下,地质灾害的频率和破坏性更大。
2. 工农业活动: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地面覆盖、建设工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造成了土地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3. 垃圾和废物:垃圾和废物的堆积对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也是最显著的。
垃圾和废物的排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导致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研究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现状生态系统的退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系统恢复包括恢复和重建受到人类行为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
在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方面,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之一。
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和措施
背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资源的过度利用,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计划和措施。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和措施,实现以下目标:
1. 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2. 提供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
3. 减轻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
计划和措施:
1. 恢复生态系统的植被: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计划,恢复破坏的森林和植被覆盖,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采取湿地恢复计划,包括湿地保护区的划定和湿地的修复工作,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3. 控制土地退化:采取土壤保护措施,包括防止土地侵蚀、推行可持续农业实践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4. 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加强水体保护措施,包括水源保护区的设立和水体污染排放的控制,以维护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质。
5. 推行可持续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和推广绿色出行方式,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6. 强化监测和评估:建立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机制,以跟踪生态系统恢复进展,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7. 提升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其参与和支持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和措施。
总结:
通过采取以上的生态系统恢复计划和措施,我们可以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为未来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这将有助
于人类的福祉,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减轻环境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方式考察生态系统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主要涉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
人类活动如过度的城市化、过度的农业和工业化等,导致了土地的破坏、森林的砍伐、湖泊和河流的污染等问题,进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同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以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
为了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恢复方式是必要的。
首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是关键步骤。
通过植被的恢复、湿地的修复等措施,可以促进土壤固持,减缓水体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其次,加强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进一步的退化,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重要的一步。
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农化物的使用,有效地保护土壤水质,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
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和恢复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考察和研究。
首先,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
通过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现状和具体问题,寻找可能的恢复方式。
其次,开展生态学实验研究。
通过建立模型和实验室研究,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
再次,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态学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退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效的恢复方法。
最后,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组织讲座、展览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知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企业和个人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北京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摘要]北京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七个郊区区县内。
山区地处北京市的上风向和水源上游,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屏障及重要的水源涵养和供给地。
山区可持续发展对首都北京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山区退化综合治理北京山区
1北京山区生态退化防治的综合管理措施
1.1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
在北京山区生态退化综合防治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源保护。
加强对21座大中型水库上游的保水、拦沙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为密云、怀柔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饮用水源标准服务。
2003年完成高岭库滨带1000亩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减少了面源污染,保护了水源。
密云县、怀柔区在水库上游支流建设透水型谷坊坝100多座、透水型拦沙坝25座,既缓洪拦沙,又保证清水入库。
白河沿线6398亩退稻工程完成后,年可节水320万立方米,减少化肥施用243吨,有效减少了水源保护区的面源污染。
同时,坚持把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恢复紧密结合,发挥水利水保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封育保护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从2004年开始,市政府对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912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区近4万农民每人每月补助400元,年补助2亿元,支持该地区农民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1.2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与示范研究
1986年以来,北京市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进行了怀柔庄户沟、延庆汉家川、门头沟上苇甸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在石灰岩地区开展了“北京市西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在土石山区开展了“门头沟区东西马涧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在浅山丘陵区开展了“密云县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研究”等。
为促进山区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选择怀柔区的三渡河、密云县的石匣、房山区的蒲洼三条小流域,开展了北京山区小流域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
1.3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加强执法建设
从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办法》罚款处罚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流程》、《关于实施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北京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与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费标准和实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
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北京地区已建立一支有100多人组成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具体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三权”(监督权、收费权、审批权),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1.4实施有利于生态退化防治的产业扶持政策
1998年以来,针对旱涝之年山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因地制宜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形成流域水资源网络化,优化配置水资源。
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和小水渠等小型集蓄工程建设。
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将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特色果品和蔬菜基地建设、经济作物和畜禽养殖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山区农民参加生态退化防治的积极性。
怀柔区采取山上保水,路边和沟道集雨,调控坡面和沟道径流,加大雨洪利用力度。
并与水源保护、涵养、节水等紧密结合,修建集雨水池、水窖数十座,同时推广管道灌溉和小管出流等节水工程。
延庆县二道河小流域的上辛庄、东红山等村在小流域治理中,通过发展菊花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几百户农民增收致富;怀柔区三渡河村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发展观光采摘、民俗旅游、土特产销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5突出生态退化防治项目的监督管理
北京的七个山区县均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具体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而且均通过水利部水保监督管理规范化达标验收。
对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把关,规范要求。
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的“事前审批和事后监督”制度,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防治其造成的水土流失。
对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和生态环境重点治理项目,要求一律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而且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促进了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化。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基本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
1.6开展生态退化监测网络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完成水土保持小流域数字化划分工作,建立了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为基础的山区水土流失数据库,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在全市七个山区县(区)不同类型区布设了11个坡地径流场、121个径流监测小区、14条沟道自动化监测控制站定位监测,初步建立起全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系统,连年发布水土流失监测公告。
北京市利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的设备配置,已建立了水土保持局域网,开发了“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数据的共享及各类文档和报表的自动传输。
目前,正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开展北京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开发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工作。
2典型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例
密云县石匣小流域地处密云水库东北部,按水系划分属潮河流域下游,流域总面积34平方公里。
流域属燕山山脉,为土石浅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50~390米。
流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流域降雨量集中在6~9 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61.8毫米,无霜期为176 天,年蒸发量为1840 毫米。
流域北部植被以杂草灌木丛为主,丘陵地带的植被多为人工刺槐林、油松林及经济林。
由于长期以来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
流域内涉及高岭镇域的8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9987 人,其中劳动力47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