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24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文言文模考试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江西省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
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
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
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
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
翟璜不悦。
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
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
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段干木者,晋人也。
少贫且贱,守道不仕。
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
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
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
”又请为相,不肯。
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
②地:指地位、权势。
③量: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C.长孙皇后认为,生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她一个妇人就扰乱天下之法,因此没有接受皇太子的请求。
D.从两则材料来看,唐太宗虽然反对对罪犯颁布赦令,认为这样做会使愚笨之人怀有侥幸心理,但实际上,他也曾赦免死囚近四百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4分)(2)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
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4分)5.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语及《尚书》中的话,分别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述。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杜甫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①国,何得迕天威②。
【注】①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②迕:冒犯。
天威:指唐朝的威严。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地僻”“山髙”号出秦州的环境特点,暗寓诗人思家未归的感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暗淡的边德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声威不足。
C.颈联中的“常”“屡”既凸显军情紧急,又渲染出唐朝将士勇赴国难的豪迈。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7.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据史书记载,谢灵运好游山水,他备有特制的鞋子专门用于登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这典故。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楼阁依地势而建、精致工巧的特点。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此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子夏认为一个人应该要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对父母要尽孝,对君主要尽忠,对朋友要诚信。
2.结合材料,说说儒家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三国志》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
”岱乃召见昱,问计。
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
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
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
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
”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
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为诸生,有盛名。
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
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渭知兵,好奇计。
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
藉宗宪势,颇横。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
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
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
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
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
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明史·徐渭传》,有删改)文本二: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
”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文言文专题训练--------多文本专练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材料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无从致书以观而致千里B.益慕圣贤之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不敢出一言以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俟其欣悦其皆出于此乎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而闻者彰而耻学于师D.善假于物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余立侍左右B.古之学者必有师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4.下列句子与“弗之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非能水也②吾从而师之③圣益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⑥小学而大遗①②/③⑥/④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②⑤/④/③⑥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为:因此我即使愚钝,最终还是有不少收获。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二九)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开宝中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曰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
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
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
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愿少缓之,端将复奏。
”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
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顺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曰杀之,明曰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太宗曰:“然可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注] 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形.于言形:表现。
B.虑与寇准同列..同列:同在朝班,同事。
C.端愈谦让不自当.当:承当。
D.端疑.谋大事疑:怀疑。
(二九)1.D(“疑”是猜测之意)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不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粤不同2.B(与:和/参与;其:他的)73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3.B(夫是发语词)A.意以属端——已经属意于吕端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大丈夫办事不顾及他的亲人C.愈坚其叛心尔——更加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D.微卿,几误我事——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 ) 4.C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④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⑤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DA.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B.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担任宰相,怕引起寇准“不平”,他反复考虑,便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这个矛盾。
C.同僚们在应对太宗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倡议,但这些见解和倡议都较为一般,只有吕端见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以项羽、刘邦的典故为例,说明杀死李母并不能缓和局势,他建议妥善安置李母。
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
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砭:“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以此可知泰国之政也。
”(1)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治疗它不一定成功,那将会使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以此可知秦国之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您和了解这件事的人商量这件事,却又和不了解这件事的人败坏这件事,从这里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政啊。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
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义,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然其计。
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亨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
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
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一旦弃去之。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集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二十余万,身虽困系,其势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
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资治通鉴》) [注] ①扬子,即扬雄。
②此句指修长城。
③光,即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说.胡亥劝说。
B.毅当.高法应死应当。
C.乃系.诸代拘禁。
D.其势足以倍畔..通“背叛”。
(三○)1.B(当,判处)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最相近的一项是( )A.愿君审计..而定之 B.反数上书,直言诽谤..74C.是内使群臣不相信.... D.将军恬不矫正2.D(A.审计,周密谋划;B.诽谤,指责过失;C.相信,相互信任)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①数以.不能辟地立功②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③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④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3.c(以:介词/连词,相当于“而”。
之: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4.表明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4.C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④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⑤其势足以倍畔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5.对扬雄、司马光关于蒙恬的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认为,蒙恬之“忠”,不足以辅佐君王,是无用之“忠”;司马光认为,蒙恬之“仁”是为始皇所驱使,行的是不仁之事,不可谓“仁”。
B.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修筑长城,暴敛伤民、荼毒百姓的批评是一致的。
C.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是否“明人臣之义”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D.扬雄与司马光评价蒙恬的着眼点不同;扬雄论“忠”,司马光论“仁”“义”,因而结论也完全不同。
5.D(结论之中有相同之处)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你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那就很明显了。
(2)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日夜夜抱怨,不能获准免去外职回来做太子。
(三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
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
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
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
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
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活之。
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
其家赂中使,将缓之。
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
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
”又举镇海、粘合,均与之同事。
权贵不能平:咸得卜以旧怨,尤疾之,诜于.宗王曰:“耶律中书令率用亲旧,必有二心,宜奏杀之。
”宗王遣使攀闻,帝察其诬,责使者,罢遣之。
属有讼成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
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谤。
今将有事南方,他曰治之未晚也。
”帝私谓侍臣曰:“楚材不较私仇,真宽厚长者,汝曹当效之。
”时侍臣脱欢奏简天下室女,诏下,楚材尼之不行.,帝怒。
楚材进曰:“向择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备使令。
今复选拔,臣恐扰民,欲覆.奏耳。
”帝良久曰:“可罢之。
”(节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 石抹成得卜、镇海、粘合、脱欢,均为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贪暴之风稍戢.戢:收敛。
B.时侍臣脱欢奏简.天下室女简:挑选。
C.楚材尼之不行.,帝怒行:执行。
D.今复选拔,臣恐扰民,欲覆.奏耳覆:遮盖。
(三一)1.D(覆: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诸将争取..及大黄药材..子女金帛 B.楚材独收遗书C.今复选拔....,臣恐扰民 D.又举镇海、粘合,均与之同事2.c(A.古为争抢掠夺,今为力求获得或实现;B.文中为散失的书籍,今为死者生前留下的书信;D.文中为共同工作,现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人;C.古今皆为挑选)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A(B.前表对象,“向”,后表趋向,“到”;C.前是介词,“把”,后是连词,“来”;D.前是代词,后表反诘,副词;A.都是连词,表承接,“就”)75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耶律楚材秉公办事的一组是( )①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②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③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④向择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备使令⑤此人倨傲,故易招谤⑥诏下,楚材尼之不行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4.B(①说明有远见,爱士卒;②受派遣;③陈述理由与秉公办事无关)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法制极不健全,耶律楚材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积极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促进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