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9
细心观察记录生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01了解·单元要求和任务亲爱的同学,你好。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都以自然之景为主题,“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因此,这个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从“景物描写”的写作训练切入,让我们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
依据第一单元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和四首古诗的文本特点,可以将“景物描写”的写作主题分解为三点:选好景物、写好景色、情景交融。
其中“选好景物”是基础,“写好景色”是单元写作的重点,“情景交融”是基于前两点进行大量训练后的提升训练。
02体验·过程指导与尝试任务一:选好景物活动一:请认真观察初中学校,并记录让你印象深刻校园景物,写在下列横线上,不少于15处。
活动二:按照印象深刻程度保留10处印象最深刻的,其它删除,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活动三:任选5种景物进行描写,各写1—2句话。
任务二:写好景物活动一:模仿下面语段,选择恰切的动词、叠词、形容词、副词等描写校园景物。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精彩动词)出来,嫩嫩的(叠词),绿绿的(叠词)。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副词)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叠词),草软绵绵的(叠词)。
(顺序:由近及远)(《春》朱自清)选择“任务一”中2处校园景物句进行修改,突出景物特点:1.2.活动二:模仿下面语段,选择恰切的修辞描写校园景物,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呼告等。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呼告、拟人、排比)(《雨的四季》刘湛秋)选择“任务一”中2处校园景物句进行修改,突出景物特点(不重复):1.2.任务三:情景交融活动一:写景的散文与诗歌通常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是景物描写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三案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1、 基础知识(1) 字词积累:朗润( ) 酝酿( ) 黄晕( ) 宛转( ) 嘹( )亮 水涨( ) 抖擞( )精神 应和( ) 薄( )烟 黄晕( ) 捉迷藏( ) 宛转( ) 散( )在草丛里 嘹( )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
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2) 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 问题导学(1)目标导学一 :理清本文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喜、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2自然段盼春,第3—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贝壳席慕容学习目标: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你怎样理解结尾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简单的心啊!”相关链接:想一想: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的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捡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要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是一个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那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你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流星——在生命最后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蚂蚁、大雁、蚯蚓、夏荷、小草、萤火虫……一课一得:悟一悟: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2.品读语言,赏析、积累优美的词句.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看花语(图片)看到花时感受到的她得生命和心灵……2、读花语走进花的生命和心灵里去……3、怎样的花语?走进心灵,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字词集中学习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导学提纲:一、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会读下列词语):一霎.时散.装散.居散.漫散.曲懒散.闲散.零零散散..一盘散.沙散.步散.布散.落涣.散波光粼粼..分歧.铺.展铺.张当铺....商铺..瘫痪悄悄..悄.然无声侍.弄捶.打憔悴..劳累.积累.拖累.罪行累累..整宿...果实累累..累赘星宿.二十八宿.住宿.宿.愿絮絮叨叨....膳.食扁.平扁.舟诀.别羚.羊心怦怦..跳攥.着什.么什.锦什.物宝藏.藏.刀矿藏.隐藏.脸颊.抹.布抹.桌子抹.脸抹.黑抹.杀抹.墙转弯抹.角塞.住瓶塞.活塞.边塞.要塞.闭塞.堵塞.语塞.颤.抖颤.动颤.巍巍寒颤.打冷颤.颤栗..禁.不住情不自禁.忍俊不禁.弱不禁.风严禁.禁.止并蒂.匿.笑祷.告敧.斜菡萏..荷.叶负荷.重荷.林荫.荫.蔽荫.庇二、会写下列词语:一霎.时波光粼粼..分歧.瘫痪..侍.弄捶.打憔悴..累赘..整宿.星宿.宿.愿扁.舟脸颊.絮絮叨叨......膳.食敧.斜菡萏诀.别羚.羊心怦怦..跳攥.着颤.巍巍寒颤.打冷颤.颤栗..情不自禁.忍俊不禁.弱不禁.风并蒂.匿.笑祷.告荫.蔽荫.庇荷.叶负荷.重荷.林荫.三、解释下列词语:分歧:委屈:憔悴:诀别:花瑞:攲斜:四、成语积累:先补充下列成语,再解释括号中的字,然后解释整个词语:各得其():水波粼粼:暴怒无常:翻来覆去:喜出望外:自作主张:形影不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有压力就有动力,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导学案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
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教师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二、课堂导学(一)整体感知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1、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
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一)《我的老师》导学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学习难点】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二)【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加点生字注音:纳闷( ) 预兆( ) 无垠( )琢磨( )毛坯( ) 绚丽( )解决方法: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检测。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 ,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之情。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教师小结,达到预设目标。
【合作探究】1、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解决方法:第一小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找答案,师生交流;第二小问,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达成预设目标,此问只需学生答出其中一两点即可。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解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从原文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师小结。
3、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试卷答案2017“导学案”顾名释义是引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方案,使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试卷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试卷2017《风筝》导学案课标要求: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教学重点)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难点)【回顾预习】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蜈蚣( ) 伶仃( ) 憔悴( ) 点缀( ) 诀( )别嫌( )恶瑟( )缩苦心孤诣( ) 虐( )杀堕( )下去宽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伶仃——憔悴——点缀——诀别——嫌恶——缠绕——瑟缩——虐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借助课本、工具书、网络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
教师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进行检测,未过关者课后补考过关。
)4、本文记叙顺序是:本文主要内容是叙述了(结合时间、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文章的线索是。
5、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4、第5题是课堂学习的关键。
通过提问学生,师生讨论,得出最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有什么印象?(重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进行回答) 这一题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题放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再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会容易一些。
事实也是如此。
有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1 春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引用及其作用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的见解的修辞手法。
引用的作用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素材积累: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后来,毛泽东评价他说:“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忆读书》课题:《忆读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通过默读、速读,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与冰心老人的“对话”,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难点:通过与冰心老人的“对话”,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程序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方法二次备课一.练习回顾(3’)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字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4、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调研质疑(2’)把你认为值得重视的生字词搜集起来,并分别注音与解释:三.精讲探究,小组讨论交流(18’)(一)、朗读活动1、同桌互为一组,互相听、读,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è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
“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2、春雨:(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小结: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一)、课内阅读: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答:①②③④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答案:1.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借代3.①‖②‖③④触觉嗅觉听觉4.和煦温暖(二)、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2、两个黄鹂鸣翠柳()3、踏花归来马蹄香()4、一枝红杏出墙来()5、处处闻啼鸟()6、天街小雨润如酥()四、背诵并默写课文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伦()敦.()暖和.()发jì()看.()护妇镶.()嵌露.()出狭窄.()水藻.() zhù()蓄 2.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比,写济南的冬天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突出济南冬___________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___________ 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____________ 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__________ 的山,次写的____________山,再写城外____________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第五段是写冬天的____________,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___________之清澈、透明。
二、【合作探究】: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3. 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山的?三、【达标检测】:1.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总结】:本文你学到了什么?五、【拓展训练】: 1. 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