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总复习高效演练第十一单元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50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怀化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1~2题。
1.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B 2.C[第1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第2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018·温州模拟)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回答3~4题。
3.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4.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A.春季的东南丘陵B.夏季的黄土高原C.秋季的山东丘陵D.冬季的天山山脉3.C 4.A[第3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大,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故C项正确。
第4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
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2.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措施③轮作套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
“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a地。
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应作为黄土高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答案 1.A 2.B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下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可知坡面中侵蚀最严重的坡段是()。
A.坡面B.坡面中段C.坡麓D.沟底4.从图中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A.保塬,平整土地B.护坡,封坡育林育草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D.宣传,建立预警机制解析从图中看出坡面中段侵蚀量最大,因此对应的治理措施为护坡(封坡育林育草)。
答案 3.B 4.B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回答5~7题。
径流带降水量(mm) 蒸发量(mm) 径流深度(mm)甲<200 <200 <10乙200~400 200~400 10~50过渡带400~800 300~400 50~300丙800~1 600 400~700 300~900丁>1 600 >700 >9005.A.甲水土流失B.乙荒漠化C.丙水土流失D.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6.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资料专题第一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2017·开封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地形坡度较大,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故水土流失严重。
第2题,该区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保护植被是关键,要保护植被(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太绝对),必须解决好该地能源紧张的状况。
答案:1.B 2.C(2017·成都模拟)下图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读图,回答3~4题。
3.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A.林地、耕地、草地B.耕地、林地、草地C.耕地、草地、林地D.草地、耕地、林地4.在南美洲③所示的农业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平坦开阔B.山地面积广大C.河流少,水量小D.气候温暖湿润解析:第3题,欧洲、北美洲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南美洲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故在这三个大洲,林地面积比重大,则③代表林地;非洲以热带草原为主,草地面积比重大,故②代表草地;①代表耕地。
第4题,南美洲气候湿热,利于林木生长;同时湿热的雨林区不利于人类生存,而耕地面积比重小。
答案:3.C 4.D(2017·福建厦门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201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A.撂荒地、耕地、林草地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C.林草地、撂荒地、耕地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6.据图可判断(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解析:第5题,一般在相同降水量的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则依据选项中的三类土地利用类型,可判断③为林草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a地B.b地
C.c地D.d地
2.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措施③轮作套种
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
“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a地。
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应作为黄土高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答案 1.A 2.B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下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可知坡面中侵蚀最严重的坡段是()。
A.坡面B.坡面中段
C.坡麓D.沟底
4.从图中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A.保塬,平整土地B.护坡,封坡育林育草
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D.宣传,建立预警机制
解析从图中看出坡面中段侵蚀量最大,因此对应的治理措施为护坡(封坡育林育草)。
答案 3.B 4.B
下表为中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回答5~7题。
5.
A.甲水土流失B.乙荒漠化
C.丙水土流失D.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6.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A.河流的综合治理B.水土流失的防治
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D.中低产田的治理
7.下图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应的径流带及地形区为()。
A.过渡带,黄土高原B.甲,塔里木盆地
C.丁,两广丘陵D.过渡带,华北平原解析甲、乙、丙、丁分别位于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亚热带湿润地区、热带湿润地区。
过渡带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
答案 5.C 6.C7.A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8~10题。
8.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上的河段水文特征说法相符的是()。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河流的含沙量大
C.河流的汛期长D.河流结冰期较长
9.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的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
A.西侧坡植树种草,东侧坡修建梯田
B.西侧坡修建梯田,东侧坡植树种草
C.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
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
10.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城郊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8题,该地1980年耕地比重大,林草地比重小,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易导
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第9题,东侧坡坡度较缓可修建梯田,西侧坡坡度陡,应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第10题,该地山地、丘陵广布,水热、生物资源丰富,应该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8.B9.A10.D
11.右图是全球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判断造成该地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图中荒漠化分布地区降水量较小,外力作用以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县耕地及其环境变化机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将下列选项填入图中相应方框内。
(6分)
A.草地开垦B.不合理用水C.土壤肥力下降D.土壤盐渍化E.林草砍伐F.严重春旱
(2)在________(气候特征)地区最易发生土壤盐渍化,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6分)
(3)根据图示信息,如何更好地促进该县经济发展?(4分)
答案(1)左边自上而下:A、E、B;中间:F;右边自上而下:C、D
(2)干旱、半干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
(3)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治理土壤盐
渍化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30分)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和图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0分)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中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10分)
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2来分析图1内容,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因素,而森林覆盖率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图1显示年降水量在450 mm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 mm至600 mm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600 mm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
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
第(3)题,注意要选一个地区,再选其中一个方案来分析。
答案(1)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
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
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