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宋的改革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11.17 MB
- 文档页数:37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1.中华文明起源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3.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结成氏族,然后氏族间成立联盟,通过禅让制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部落联盟首领,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早期国家形成。
4.青铜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
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地位,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4.秦朝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短期统治而亡。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2.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
3.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两汉后期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现象,导致了两汉政治腐朽,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促使两汉逐步走向衰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东汉到西晋与东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不同:前一次是从北方荒漠草原迁往黄河流域;后一次是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
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作“变法乱常”。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
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求“不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只有找到三者之间关系的结合点,稳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增加,建立在“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国语·晋语》)的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田里不鬻”(《左传》襄公四年)的格局被打破。
上自天子,下至大夫,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层出不穷。
与此相适应,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转化成封建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转化成个体农民。
封建依附关系与租佃关系由此产生并发展起来。
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则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针对腐朽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奴隶起义与平民暴动此起彼伏,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不断高涨,“私家”(大夫)对“公室”(诸侯国君)的斗争愈演愈烈。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游褒禅山记》教案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王安石的文章。
提起王安石,就会想起王安石变法,就会认为他是政治家。
其实,王安石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很多作品脍炙人口,例如《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的胸襟与抱负。
对于王安石,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补充什么文学知识了?只补充一点,王安石有个外号,叫“拗相公”。
这个外号很重要,学完就知道。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有褒禅山记》。
检查预习:一、辩题1、请学生回答文题所示的文体。
记,游记。
游褒禅山所记。
大家初中学过欧阳修《醉翁亭记》、柳宗元《永州八记》。
游记的概念很冗长,不若我的准确简单的定义。
游记一般状风物、叙游踪、抒情怀、悟事理。
下面,我们根据游记的体裁特点来欣赏王安石的这篇文章。
教师诵读文章,学生思考,勾出状风物、叙游踪、抒情怀、悟事理的部分。
二、析文1、风物不美、描写简陋:(引入褒禅山优美风光图片)描写了哪些风物?风物有何特色?风物整体感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一山:不高、不幽、不仙、不名一院:院无特色二洞:前洞人多,后洞深幽,人少一碑:残2游踪平平、记叙简洁: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后洞(悔其出)游踪平平,既无跌宕起伏之势,也无柳暗花明之妙。
信步而行,了无乐趣。
3情感单调、抒发简单一天行踪,就只一悔字和悲字4、事理冗长、议论滔滔。
三、思理1、这样一篇游记,你喜欢吗?游褒禅山记“美”在哪里?2、删除议论部分,直接写为:“夫人生若探山也,此余游之得也。
”言简意赅、春秋笔法、寄大义于微言,传不尽于弦外,岂不妙哉!?王荆公为钱公辅铭母夫人蒋氏墓,不称公辅甲科,不说子孙济济,唯说其母品节高尚。
公辅意不满,以书言之,公复书曰:“鄙文自有意义,不可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