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2.13 MB
- 文档页数:64
采集青蛙的技巧采集青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但要注意对青蛙的尊重和保护。
下面是一些采集青蛙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1.了解目标物种:在采集青蛙之前,首先要了解目标物种的习性、生态和行为习惯。
不同的青蛙物种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捕捉它们。
2.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时间:青蛙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有不同的活动模式,所以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时间进行采集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夏季和雨季是青蛙活动较为频繁的时候。
3.选择合适的地点:青蛙通常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生活,如池塘、河流、湖泊等。
选择具备适宜青蛙栖息条件的地点进行采集是很关键的。
4.准备必要的工具:采集青蛙通常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如手套、捕蛙网、玻璃瓶、放大镜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你更加方便和有效地采集青蛙。
5.保持安静和缓慢移动:在靠近青蛙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和缓慢移动,避免发出大声音或突然的动作。
青蛙通常对突然的声音和运动很敏感,会逃跑或隐藏起来。
6.观察并定位:一旦发现青蛙的存在,要进行观察并定位它。
青蛙通常会躲在水下、水边的植被中,或者在岩石下或洞穴里。
仔细观察它们的行为习惯和活动区域,以便更好地捕捉它们。
7.使用捕蛙网:捕蛙网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可以轻松地捕捉青蛙。
当你接近青蛙时,要迅速将捕蛙网放到青蛙身上,然后用手轻轻地将青蛙转移到一个容器中。
要记得让捕蛙网和容器都湿润,以保护青蛙的皮肤。
8.不使用化学物质:在采集青蛙时,不要使用化学物质,如冰块、盐水等,来使青蛙昏迷或虚弱。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青蛙造成伤害或死亡。
9.尽量减少对青蛙的压力:采集青蛙时,尽量减少对青蛙的压力。
不要过度追逐或捕捉青蛙,因为这可能会使青蛙感到害怕和紧张,并对它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0.释放青蛙:采集青蛙后,记得尽快将它们释放回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野生动物应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干扰。
总之,采集青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但我们应该尽量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原则。
蚯蚓采集(人工养殖+野外)八法,掌握习性是关一年之中,采集蚯蚓以春末夏初(此时野生蚯蚓数量较多,活动旺盛)为最好。
一天之中,又以早晨(此时气温适中,光线较弱,地面空气湿度较大)为最好。
收取成蚓可以结合补料、除粪同时进行。
一、诱捕法1、甜食诱捕利用蚯蚓爱吃甜料的习性,采收前,可在表层平铺一层类似腐烂的水果的甜味饲料,蚯蚓爱吃,经2-3天,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即可收集成群蚯蚓,经筛清理杂质即可。
2、新鲜饲料诱捕利用蚯蚓有趋向新鲜饲料的特性,在蚯蚓数量较多的地方,将已经过充分发酵的饲料堆(最好事先拌入少量疏松的泥土)起来,堆的高度约30-40厘米,宽度约40-50厘米(长度不限)。
一般堆放4天左右,即可用铁鎝坌进行采集。
蚯蚓养殖:蚯蚓做为动物性饲料的价值二、干燥逼驱法停止对旧饲料洒水,待其干燥后,堆集旧饲料于养殖床中间,两侧堆放少量适宜温度的新饲料,约两天后蚯蚓都会进入新饲料堆,此时取走旧饲料,翻倒新料即可收集蚯蚓。
三、笼具采收法用孔径为1-4毫米的笼具,将蚯蚓爱吃的饲料放入笼中。
将笼具埋入养殖床或槽内,蚯蚓会陆续钻入笼中采食新鲜饲料,待集中到一定数量,取出笼具即可。
四、光照下驱法利用蚯蚓的避光习性,在灯光或阳光下,用刮板逐层刮去养殖土壤和饲料,驱赶蚯蚓钻到养殖床底部,最后蚯蚓聚集成团,即可收集蚯蚓。
五、拾取法蚯蚓白天潜居洞穴,夜晚钻至土表活动。
据此可以在凌晨3-4点钟,到畦沟边采集到较多的蚯蚓。
此法采到蚯蚓以青蚯蚓为多。
如遇晚间下雨,满地蚯蚓,俯拾皆是。
六、红光夜捕法适于田间养殖。
蚯蚓夜间会爬到地表采食、活动,携带红灯或弱光电筒,于凌晨3、4点钟,到田间进行采收。
七、水驱法适于田间养殖。
在庄稼收获后,利用蚯蚓怕水的习性,在蚯蚓较多的田块,先行翻耕,然后灌以浅水,这样,蚯蚓(尤其是青蚯蚓)很快就会从土中钻出,便可采集到较多的蚯蚓。
或在雨天早晨,大量蚯蚓爬出地面时,组织力量,突击采收。
八、挖掘法1、施用腐植质丰富、有机肥较多、质地疏松、肥沃、湿润的菜园地或黄花苜蓿地、黄豆地、刚收割的麦田,用铁鎝翻土,可采集到较多的野生威廉环毛蚓(俗称“青蚯蚓”)。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主题“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二零一四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总则 (2)1.1 编制目的 (2)1.2 适用范围 (2)1.3 指导原则 (2)1.4 引用文件 (2)1.5 术语与定义 (3)1.5.1 河流River (3)1.5.1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3)1.5.2 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3)1.5.3 生境Habitat (3)1.5.4 参照环境Reference Condition (3)1.5.5 着生藻类Periphyton (3)1.5.6 硅藻Diatom (3)1.5.7 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 (3)1.5.8 丰度Abundance (3)1.5.9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4)1.5.10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4)1.6 总体要求 (4)1.6.1 监测要素 (4)1.6.2 监测频次与时间 (4)1.6.3 点位布设 (4)1.6.4 参照环境的确定 (5)2 生境调查 (6)2.1. 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6)2.2 生境调查要素 (6)2.2.1 采样点基本信息 (6)2.2.2 天气条件 (6)2.2.3 河流总体特征 (6)2.2.4 环境压力要素 (6)2.2.5 河岸植被 (7)2.2.6 调查河段特征 (7)2.2.7 水生植物 (7)2.2.8 常规水体环境参数 (7)2.2.9 常规沉积环境参数 (8)2.3 生境状态评价 (8)2.4 记录 (8)3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9)3.1 设备及耗材准备 (9)3.1.1 采样设备及器材 (9)3.1.2 试剂 (10)3.2 野外采样程序 (10)3.2.1 样品采集 (10)3.2.2 鉴定和计数 (13)3.2.3 结果填报 (16)4 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16)4.1 设备及耗材 (16)4.2 野外采样程序 (16)4.3 实验室分析 (18)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5.1 野外质量保证与控制 (22)5.1.1 样品的采集 (22)5.1.2 样品的保存 (23)5.1.3 样品的运输 (23)5.1.4 采样记录 (23)5.1.5 准确度和精确度 (23)5.2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23)5.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23)5.2.2 种类鉴定、计数 (24)5.2.3 数据记录 (24)5.2.4 样品的保存 (24)5.2.5 准确度和精确度 (24)5.2.6 资料保存 (24)附录 (26)前言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河流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沉降到水底的生物。
由于底栖生物对水质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对其采集需要特殊的方法和工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1.底栖生物拖网采集法:底栖生物拖网采集法是一种常用的大面积底栖生物采集方法。
拖网的网孔大小可根据所需采集的底栖生物大小来选择。
拖网采集时,将拖网沿着水底拖行,底栖生物被拖网捕捞进网内,然后通过清洗,将捕获的底栖生物从拖网中分离出来。
2.底栖生物刮橡皮皮料采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生植物或附着生物多的地区。
将一块刮橡皮皮料系在木块上,然后轻轻地搅动水底,让底栖生物附着在皮料上。
将皮料取出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和记录所采集的底栖生物。
3.底栖生物吸水管采集法:将一个细长的吸水管插入底栖生物生活的土壤或沉积物中,用吸力的方法将底栖生物吸走,并将其收集在容器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底栖生物,如底栖甲壳类动物、蠕虫等。
4.底栖生物人工捕捞法:利用人工捕捞工具,如底栖生物抓网、小型底栖生物网筐等,到底栖生物生活的水域或水底设站点,用手工或利用捕捞工具捕捞底栖生物,并将其收集到容器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选择性捕捞具体种类的底栖生物。
5.底栖生物小型人工栖息基体采集法:将人工栖息基体(如陶瓷块、塑料板等)放入水底,通过各种吸引性或形态上的特殊设计来吸引底栖生物附着并繁殖。
一定时间后,将栖息基体取出,并用水清洗和分离出附着的底栖生物。
在进行底栖生物采集时1.采集工具应使用无毒、无害物质制成,以避免对底栖生物造成伤害。
2.在采集和处理采集样本时,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以防止传染病和样本交叉污染。
3.在采集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应记录采集的地点、时间、深度等信息,并尽可能保留部分样本以备后续研究使用。
4.底栖生物采集需要对水体和水底环境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以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工具。
总之,底栖生物采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进行。
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其中的几种常用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化和创新。
DB 32/T XXXXX—XXXX附录A(规范性)采样工具及其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采样工具及其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见表A.1。
通常情况下,选用网孔径为425 μm的索伯网、三角拖网、手抄网和踢网,但是当需要重点关注颤蚓科和仙女虫科等个体较小的类群时,则选用网孔径为250 μm的采样工具。
表A.1采样工具及其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11DB 32/T XXXXX —XXXX12图A.1 彼得生(Peterson )采泥器图A.2 改良型彼得生(Peterson )采泥器DB 32/T XXXXX —XXXX13图A.3 Ekman 采泥器图A.4 Van Veen 采泥器DB 32/T XXXXX—XXXX14图A.5索伯网图A.6三角拖网DB 32/T XXXXX —XXXX15图A.7 D 型手抄网图A.8 直角手抄网DB 32/T XXXXX—XXXX16 图A.9踢网DB 32/T XXXXX—XXXX附录B(资料性)记录表B.1 现场采样记录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现场采样记录见表B.1。
表B.1现场采样记录表17DB 32/T XXXXX —XXXX18B.2 样品挑拣及固定记录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挑拣及固定记录见表B.2。
表B.2 样品挑拣及固定记录表DB 32/T XXXXX—XXXX B.3 分析记录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分析记录见表B.3。
表B.3分析记录表19DB 32/T XXXXX —XXXX20B.4 标本保存记录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标本保存记录见表B.4。
表B.4 标本保存记录表DB 32/T XXXXX—XXXX附录C(规范性)分样挑拣方法分样前,将全部样品充分拌匀后,随机取少量样品进行观察并初步估算其动物个体密度,选择二分法或网格法进行分样。
C.1 二分法从拌匀样品中逐级以二分的形式(如1/2样、1/4样、1/8样、1/16样等),最终分得的子样品中的动物个体数量约50个~100个为宜。
贝母野生采集技术规程贝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野生采集的技术规程。
一、采集前的准备。
采集贝母之前呀,得先把自己武装好。
穿的衣服要适合在野外活动,鞋子一定要防滑,因为可能会走到一些不太好走的地方。
还有啊,带上小铲子、小耙子这些工具。
小铲子用来小心地挖掘贝母,小耙子可以在周围轻轻扒拉扒拉土,方便找到贝母呢。
另外,可别忘了带个小篮子或者小布袋,用来装采到的贝母。
这就像去寻宝,得有个装宝贝的容器呀。
二、寻找贝母的地点。
贝母喜欢生长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哦。
一般来说,在海拔比较合适的山区,那些有遮阴、土壤比较湿润的地方容易找到它。
像是山的阴面呀,或者是有大树遮着的小块空地上。
可不能随便跑到禁止采集的保护区里去寻找贝母哦,这是违法的,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呢。
要找那种允许采集的、合法的野生区域。
三、采集的方法。
当看到贝母的时候,可不能太鲁莽。
要轻轻地用小铲子或者小耙子把周围的土弄松一点。
贝母的根茎很脆弱的,要是太用力,就把它弄伤或者弄断了。
慢慢把土挖开,直到能看到贝母的整个植株。
然后呢,用手轻轻地握住贝母的地上部分,缓缓地把它从土里拔出来或者挖出来。
就像对待一个娇嫩的小宝贝一样。
采的时候,要是看到贝母旁边还有小的幼苗,能不采就不采,给它们留下继续生长的机会。
四、采集后的处理。
把贝母采回来之后,也不能就这么放着不管。
要先把上面的泥土轻轻地抖落掉,可别使劲搓,不然容易把贝母的表皮搓坏了。
如果贝母的根茎上有一些烂掉的部分或者多余的须根,就用小剪刀小心地剪掉。
然后呢,可以把贝母放在通风的地方稍微晾一晾,但是不能放在大太阳底下暴晒哦,不然贝母会被晒坏的。
这就像是给贝母做个小小的护理,让它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五、采集的注意事项。
采集贝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野外可能会有各种小虫子,有的还会咬人呢。
而且山上的地形复杂,不小心就可能摔倒。
再就是,不能过度采集。
我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是把贝母都采光了,以后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而且对整个生态系统也不好。
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野外采集是研究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生态习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大型底栖动物的野外采集方法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操作,以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集方法。
一、背景介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蟹类、贝类、海胆等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等底栖环境中广泛分布。
研究人员常常需要采集这些大型底栖动物来获取研究所需的样本和数据。
在野外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时,需要注意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同时确保采集手段符合科学道德规范。
二、采集工具和装备1. 集捕工具:常用的集捕工具包括拖网、刺网、螺旋桨拖网等。
根据采集目标和采集环境选择合适的集捕工具,并确保其质量良好、无损坏,以保证采集效果。
2. 渔具:在野外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集时,可能需要使用渔具如渔网、渔竿等。
这些渔具应选用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确保其稳固可靠,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以防止人员受伤。
3. 采样装备:针对不同种类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装备可能有所不同。
常见的采样装备包括网箱、采样器、夹子等。
在选择采样装备时,应考虑到目标动物的特性和环境条件,保证采集过程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三、采集策略与操作1. 采集地点确定: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包括海滩、河岸、湖泊等。
考虑目标物种的分布规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集点。
2. 采集时间选择:根据目标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通常,黄昏和清晨是大型底栖动物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段。
3. 采集技巧与方法: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避免对采集环境造成破坏,保持环境的原始状态。
- 采集时需轻手轻脚,避免惊扰目标物种,以确保采集效果。
- 采集动物时,应注意操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压力。
- 采集时,应记录采集地点、时间、环境条件以及采集到的样本数量等数据,并进行有效标记和编号。
4. 采集样本保存:采集到的样本需要进行妥善保存,以保证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简述采集昆虫的几种方法和主要内容
采集昆虫的几种方法和主要内容有:
1.手抓法:直接用手抓住昆虫,适用于体型较大的昆虫。
2.网捕法:用细网捕捉昆虫,适用于飞行能力强的昆虫。
3.诱捕法:将诱饵放置在昆虫活动区域,诱使昆虫进入陷阱中,适用于不方便手动捕捉的昆虫。
4.光捕法:用光源吸引昆虫进入捕捉器中,适用于夜行的昆虫。
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采集地点和采集时机、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准备适当的诱饵、选择合适的捕捉方法、注意采集时的安全保障,避免对昆虫的伤害,确保昆虫的保存。
同时,需要注意遵守采集相关法律法规,不得采集濒危物种和保护昆虫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