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开课《有的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有的人》是由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结构分析:诗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艾青和《有的人》的信息。
诗歌读本:提供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诗歌讲解环节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
3.4 诗歌创作环节学生根据对《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艾青诗歌读本:《有的人》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
投影仪和电脑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艾青的传记和评论文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0《有的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2 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3 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多的自主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本插图等多种方法来读懂诗歌的大意。
也对学习诗歌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所以,要通过教师引导,直观的教学准备,如精美的课件等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2.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2 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3 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时重点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学时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学活动1【导入】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可是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他的临终遗言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公开课《当兵的人》的教案-初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军人的基本素质和军营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歌曲《当兵的人》,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唱歌技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歌曲旋律的掌握。
2.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3.音乐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2.歌曲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当兵的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二)歌曲学习1.教师讲解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兵的人》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高音部分。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学生集体演唱,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歌曲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进行歌曲表达,注意情感投入和表现力。
(四)音乐素养培养1.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进行音乐游戏,提高音乐素养。
3.学生创作简短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1.学生集体演唱《当兵的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
(二)歌曲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进行歌曲表达,注意情感投入和表现力。
3.学生分享自己的演唱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三)音乐素养培养1.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如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
2.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表现、团队协作等方面。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材简说: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2、预习本课,加上自己的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以读代讲;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
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
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大家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1、鲁迅图片及《自嘲》诗。
2、诗人臧克家简介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本文是“初识鲁迅”这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鲁迅有了不少了解,本课导入,由旧知识引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前面课文的复习。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正确。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三分诗,七分读。
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汇报自读情况。
(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请同学们当当小评委,来评价一下。
(师示范读)学生评价,说说怎样读好这首诗。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学生初读后,教师的范读能起到较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小组合作,自学诗歌。
四人小组合作读读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体验。
并思考(课件出示问题):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这另一种人?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合作学习,汇报。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理解。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和模仿。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介绍诗人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应用: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合作和交流。
创作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有的人》的文本。
诗人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
音响设备(如有需要)。
3.2 教学材料学生笔记本和笔。
相关文学作品或诗歌鉴赏指南(如有需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创作作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4.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和提高。
在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阅读面。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朗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
5.2 教学延伸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诗歌创作的了解。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诗歌的鉴赏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诗歌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定义与特点,形式与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3.3 诗歌鉴赏实践教师展示一首优秀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受。
3.4 学生诗歌创作教师给予学生创作诗歌的题目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鼓励和学习。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思维方式。
4.3 诗歌创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一个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邀请家长和教师担任评委,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5.2 诗歌朗诵活动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家长和教师参加,共同欣赏学生的朗诵表演。
5.3 诗歌作品展览组织一个诗歌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
《有的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把握。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有的人》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诗歌《有的人》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验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诗歌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不同人生观的思考和反思。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臧克家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语言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不同人生观的描写和表达。
通过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2. 诗歌朗读与背诵:分小组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3.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的自然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的人》诗歌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3. 学习活动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学习活动和思考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和内容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
有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有的人”这一主题,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对不同人群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移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根据主题《有的人》,介绍不同类型的人。
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人物故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不同类型的人。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物特征和表达个人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入主题《有的人》。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对这些人的看法和评价,引发学生对不同类型人的思考。
2. 学习新词汇: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如老师、医生、警察、画家、科学家等。
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词汇的用法和搭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人物类型进行讨论和分享,如描述老师的特征、职责和贡献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领他们学会尊重不同观点。
4. 总结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个人物类型的特征和贡献,并展开深入的讨论。
5.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以《有的人》这个主题写一篇短文,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描述自己遇到的有趣人物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
6. 结束与反思:课堂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这次主题的思考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2. 图片展示3. 词汇卡片4. 讨论和分享的记录工具5. 笔和纸六、板书设计有的人老师医生警察画家科学家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一、导入¤“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这是他的遗言。
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他呢?被誉为“中华民族魂”的鲁迅先生。
事隔13年,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有感而发,写下了《有的人》这首政治抒情诗。
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
二、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诗歌的朗读要注意停顿,突出重音,把握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本9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吧!2、带着问题,配乐朗读¤大家读得很认真,让我来检测一下你们的朗读水平,好吗?不过呢,朗读前请先默读老师出示的问题,带着问题,跟随配乐,准备吧!3、合作探究:(评价)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组员展开讨论吧!三、诗歌赏析1、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第2、3、4小节¤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的两种人啊,他们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老师范读第2节,说说你的理解。
同学们默读第3节,说说你的理解。
课代表朗读第4节,说说你的理解。
2、两种人的不同下场:第5、6、7小节(齐读)¤不同的态度必定有不同的后果,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并体会。
四、五、小结(分两大组配乐朗读)¤通过赏析,我们不难发现本诗的2、3、4节与5、6、7节是相照应的。
那么,你认为这两种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作者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情?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分两大组配乐朗读)¤(评价)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那么,我与大家一起合作,看看这首诗这样写好不好呢?为什么?是的,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更加突出鲁迅精神的伟大。
五、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读)¤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呢?很好,看看老师为你们收集的吧!六、思想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老师赠语: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七、拓展阅读:¤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拓展阅读习题。
《有的人》教案
通州区育才中学瞿中华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对比写法的好处。
三、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司马迁的名言
(一)预学展示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
2.写出作者简介
3.说说作品的创作背景
4.预学中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二)导学
小组合作活动一——思读诗歌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在书上画出相应的诗句。
)(三)悟学
小组合作活动二——悟读诗歌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类人?
2.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
小组合作活动三——赏读诗歌
细心揣摩下列语句,完成题目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五)拓展
小组合作活动三——理读诗歌
1.你能概括出鲁迅的精神吗?
2.你还能说出具有这样精神的人吗?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
4.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课后作业
写一写
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
那么,就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拟。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