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联合作用: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

效应。

2.相加作用: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

它们的效力不同。它们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

3.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

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4.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

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二、选择题

1. 下面关于化学结构与毒效应,描述正确的是D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 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3. 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的D

A.理化特性

B.剂量

C.作用持续时间

D.化学结构

4. 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D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6. 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D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7.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8. 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D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9. 相对毒性是指C

A. 将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估计在内的毒性

B. 将物质的溶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C. 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D. 将物质的分散度估计在内的毒性

10.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B

A. 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相同

B. 同一种毒物对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毒性作用不同

C. 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相同

D. 同一种毒物对同种类的不同个体其毒性作用只有微小差别

三、简答题

1. 简述影响化学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案要点: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2. 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

答案要点:联合作用分为非交互作用及交互作用,非交互作用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四、论述题

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①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不同物种、品系及个体的动物由于其遗传因素决定了对外源化学物代谢转化方式和转化速率存在差异且修复能力也都不相同。②宿主其它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宿主的健康状况、免疫状态、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于毒作用的敏感性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一)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一)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主要是大气密度)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 ⑤洋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④洋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③陆地气候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③交通: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 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 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 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 ⑤交通运输⑥地价、地租高低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团队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775620.html, 团队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黄佳丽张佳琳张紫琦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6期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期,多人协作、共同攻关的团队模式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所以,增强团队成员的协作水平,提升团队效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证方法对河南师范大学共16个团队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从团队层面对影响团队效能的因素进行梳理,构建了以转换型领导、成员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团队效能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转换型领导各维度与团队效能成正相关;成员人际关系对团队效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团队效能;转换型领导;成员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7d1775620.html,ki.16723198.2016.26.053 0 引言 团队,即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如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独立个体逐渐失去优势,团队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竞争优势,良好的团队合作模式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配合程度、相互之间的鼓励和支持等因素都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员之间进行适当的情感沟通,相互关心,能够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且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前行发展,激励团队成员,调节成员间氛围,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协作配合,为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在团队效能的许多影响因素中,本研究主要选取团队规模、转换型领导、成员人际关系三个因素。在对前人已有结果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 1.1 研究背景 1.1.1 转换型领导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关注的目光已从单纯的就业率扩展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而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如何,怎样提高职业决策能力”等问题则是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关键。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X围和对职业的态度,它能影响人们在职业选择行为的主动性,影响人们达到职业目标时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反应模式。研究还发现,具有高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个体,拥有较高的职业抱负和更多的职业探索行为,在求职中更加积极主动,较少职业犹豫性。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于1977年提出,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2.2职业决策 乔普森(Jep son, D. )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是个人以有意识的态度、行动、思考来选择学校或职业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种反应,通过这个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合适的职业决策,这个过程中又与个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并且个人的决策会受到父母、朋友以及职业咨询人员的影响。【14】 2.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

(项目管理)项目团队效能影响因素及其生成关系模型

项目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成关系模型 [摘要]项目团队效能指的是项目团队的生产力,它是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关键要素。本文从系统和逻辑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影响项目团队效能的五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并按照项目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的先后逻辑关系,建立了项目团队效能的系统性结构生成关系模型和成熟度模型(即阶段性结构生成关系模型),为项目团队效能的分析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效能;项目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系统性结构生成关系模型;成熟度模型(即阶段性结构生成关系模型) 一、引言 在21世纪,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可预测的、迅速变化的不确定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关键性生产要素也由有形资产转化为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对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在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中,又以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最为重要。Peter F. Drucker早在其著作《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已经指出“知识工作者成为一项生产要素”。[1]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更新速度比以往时期更加迅速,知识的折旧速度也日益加快,知识的界线日趋模糊,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已难以赶上这种更新速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组织开始依靠团队来完成靠单个部门或层级式的机械组织结构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成功企业的商业运作正是以项目团队为基础来实现的,项目团队已经成为不确定性环境条件下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特征的知识工作者的一种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这样,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已掌握那些领域所需知识的人构成项目团队来运作,就成为一种既经济又不可避免的趋势。 项目团队是指为交付项目产品而工作的群体。[2]项目团队不同于一般的工作群体和其他类型的团队,首先项目团队目标非常明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其次,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征,项目团队又是一种临时性的、动态的组织,项目团队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强;第三,项目团队倾向于由高技能的知识工作者组成,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是某一个方面问题的专家,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可能知之甚少。由于我们所处的项目领域的快速发展性、动态性、富有挑战性性、混沌性及其项目团队自身的独特特性,项目的成功率普遍较低。Standish Group 公布的对IT经理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了项目的失败率超过了70%。1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项目会失败?从该项调查显示的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不难发现项目失败的主要根源在于:(1)不充分的沟通;(2)项目团队的无效运作;(3)不合适的项目管理过程。[3]其中,项目高失败率的原因是由于,至少部分是由于项目团队的行为特征,而且这里指的并不是哪一个项目团队成员的特征,而 本文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课题“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模型”(课题编号:Z2003H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明海(1968- ),男,山东招远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张体勤(1950- ),男,山东济宁人,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荣贵(1967- ),男,江苏靖江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1详见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d1775620.html,和两篇报告——《混沌》(Chaos)与《未完成的航行》(Unfinished V oyages)。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 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 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 学号_____S1*******_____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 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 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 2 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

第四章 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B.乙醚C.酚类D.甲醛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B.抗原易变异C.表浅感染D.短暂感染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B.由宿主基因编码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B.病毒抑制物C.IgG抗体D.细胞免疫效应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当前全世界SARS累计病例数超过7000例,我国SARS病例数超过5000例。各地医疗机构的SARS治疗方案中都考虑到了抗病毒疗法。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SARS的病原体主要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而冠状病毒是RNA病毒。但是我们注意到有的医院在SARS治疗方案中,列入了像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这样只对DNA病毒有效的药物。这样不但会影响疗效,还可能出现不应有的毒性或副作用,而且也会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部分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供选择SARS抗病毒治疗药物时参考。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

《剖析影响行政效能的几大因素》

《剖析影响行政效能的几大因素》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对新时期政府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行政效能的高低,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提高行政效能既要综合考虑,通盘治理,更要抓住重点,切中要害。 一、行政效能概述 “效能”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从现有的法规和现实的做法来看,“行政效能”的涵义非常宽泛,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根据“效能”的定义,结合各地效能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行政效能”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果、效益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能力、效率、效果、效益四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 二、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及现状分析 分析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和现状是探索提高行政效能的前提和基础。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及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物质基础。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及水平相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的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效能。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的冲击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阻力又会给政府活

动带来影响,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2.党风、政风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物质诱惑的不断增多。党内一些腐败分子因私欲膨胀而丧失党性和人格,其中受贿赂者有之,渎职作假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卖官者有之,执法犯法者有之。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极大阻力和威胁。 3.人员素质因素。一般行政工作人员是大量行政业务工作的完成者,其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效率观念、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行政效能的高低。 4.行政组织因素。行政职能定位应该遵循与行政机构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行政机构设置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 5.行政管理方法因素。所谓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采取的各种办法,技术,手段的总称。使用不同的行政管理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行政效果。 三、提高行政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团队联动,加强协作,实现整体合力 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打造基层政府高效管理团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机关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机关效能的提高表现在每个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每个机关人员都代表政府机关的形象。团结协作,从自己做起、从本部门做起,同志之间讲团结,科室之间讲配合,部门之间

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石油渗流力学论文(设计)题目: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姓名:孟汉青学号:20091000266 院(系):资源学院专业:石油工程 指导教师:潘林职称:教授 评阅人:职称: 2012 年 1 月

油气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孟汉青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022091班20091000266) 摘要:渗透率是岩石本身固有的性质,用来表征多孔介质使流体通过的能力。在油气开发过程中,油气层的渗透率还会随着介质的变形而发生改变。在这里,我们将影响油气层渗透率变化的因素概括为自身特性和外部条件。其中,自身特性在该油气层形成时期就已经确定,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而外部条件则包括上覆岩层压力、水平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使我们对油气层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的进行油气开发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渗透率;影响因素;油气层;外部条件;压力 在这里我们强调,岩石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所决定的是储集层的固有渗透率,它表征了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能力[1]。它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从本质上决定了岩石的渗透率是高还是低。而后期由于开发的进行导致孔隙介质的变形进而引起的渗透率的变化,都是在其基础上变化的。由于油气层岩石发生变形,导致孔隙体积的改变,于是引起了油气层的一些物性参数的改变。这些物性参数的改变又会影响油气层中流体的渗流。我们通常把流体渗流与岩石变形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称为流固耦合作用。 1、影响渗透率的因素 1.1自身特性 油气层岩石渗透率的影响因素与岩石孔隙度的影响因素一样,并且受控于油气层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2]。 1.1.1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构、构造上。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是指岩石的粒度、分选和层理,它们对渗透率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同。实验发现,疏松砂的粒度越细,分选越差,其渗透率就越低。克鲁宾和蒙克(W.C.Krunmbein,G.D.Monk,1942)曾得出如下公式: 2 1.35a =? K Cd c-

自我效能感及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1)选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 (2)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的作用。首先,人类行为大多受其事先在头脑中设定的行为目标的调节,对其行为产生动机作用。而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行为目标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次,自我效感通过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还表现为个体在想象中对活动进行实现 (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 '.

05第五章 补体系统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补体的概念、基本组成及命名,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 熟悉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攻膜复合体(MAC )的组成。 3. 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补体(complement ,C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组成 1. 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的组分:C1q 、C1r 、C1s 、C4、C2。 替代激活途径的组分:B 因子、D 因子、备解素(P 因子)。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组分:MBL 、MBL 相关丝氨酸(MASP )。 共同末端通路(膜攻击复合物)的组分:C3、C5~C9。 2. 补体调节蛋白 包括可溶性的或以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因子。C1抑制物、I 因子、H 因子、C4结合蛋白、S 蛋白、Sp40/40、羧肽酶N 、H 因子样蛋白(FHL )、H 因子相关蛋白(FHR )及DAF 、MCP 、CD59等。 3. 补体的受体分子 分布于多种细胞膜上,能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CR1~CR5、C3aR 、C4aR 、C5aR 、C1qR 、C3eR 、H 因子受体(HR )等。 (二)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 ”表示,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C1,C2,- C9”,其中C1由C1q 、C1r 和C1s 3个亚单位组成。 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 因子、D 因子、P 因子等。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 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 、C5aR ,各种C3片段的受体则用CR1、CR2、┄CR4表示。 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 、C3b ,即小片段用a ,大片段用b 。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bBb C 3,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 在其符号前冠以“i ”表示,如iC3b 。 二、补体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理化特性

自我效能感及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 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 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 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 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 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 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 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 (1)选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 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 (2)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的作用。首先,人类行为大多受其事先在头脑中 设定的行为目标的调节,对其行为产生动机作用。而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行为目标 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次,自我效感通过思维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还表现为个体在 想象中对活动进行实现 (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 生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 (4)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 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五章)

第五章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化学物因素: 1、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 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 2、化合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 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有五种类型: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第五章 1.名词解释: 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 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1)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甲基取代,毒性降低;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 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2)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1)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麻醉作用增强,脂溶性增加,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碳原子)后,对人体产生麻醉作用的危险逐步减少,如: 戊烷<己烷<庚烷辛烷毒性减低 C5 H12 <C6 H14 <C7 H16 ,C8 H18; 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如:直链烷烃的麻醉作用大于其同分异构体: 庚烷> 异庚烷; 3)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 环烷烃的麻醉作用>开链烃 环戊烷>戊烷; 4)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 如乙烷的毒性<乙烯的毒性<乙炔的毒性。 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的研究班杜拉发现,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来说,其通常是受以下四种信息源的影响,其分别传递着一定的效能信息,影响人的效能水平。 1.直接性经验 直接经验是来自于个人的亲身体验,比如行为成败经验,其对自我效能所产生的影响力度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提高,而失败的经验则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降低,同时,不断的成功和失败能够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稳固的自我效能感,使其不会因为一时失败或挫折而降低自我效能感,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之中去。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信息均是从替代性经验中所获得的。例如,一个护士学生看到某个与自己水平相同的学生完成了某项操作,其认为自己也可以完成同样的操作,进而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增强。与之相反,如果其看到同伴的失败,则会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降低,认为自己也会失败。学习者与被观察者的一致性问题是替代性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关键之一。一般情况下,学习者通过比较被观察者来对自身效能进行评价的。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即运用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引导,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识与态度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的一种方法。言语劝说十分简便易行,这是其最大的优点,但是因其无经验基础,因此形成的自我效能通常缺乏牢固性。 4.其他因素 在"脱敏"研究中班杜拉发现,心理状态可对自我效能起到影响作用。对于成功的喜

悦以及失败的悲伤都将导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变化。平和以及中等强度的情绪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十分有帮助,同时,如果情绪过度强烈那么就会对自我效能的功效发挥进行削弱。此外,个人性格、自控能力与类型、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自尊水平、自信心、意志力、环境、他人的期望与支持等因素也能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产生影响。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与自尊或者他是内控型的人,则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会相对较高;气氛融洽、环境愉悦能够推动个体自我效能的建立以及发挥。

关于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关于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论文摘要] 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几个世纪以来,法治理论与实践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直接性密切相关。因此,作为行政执法系列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执行、适用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能活动。行政执法效能指的是行政执法的效果和作用,它能否有效发挥,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的重要标准,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执法活动来认识和评价政府,因而它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所以,在现阶级如何发挥行政执法效能,建立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效能主要因素对策 一、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效能的概念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执行、适用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能活动。具体

来讲,行政执法是执行和实施行政法律规范,并将行政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人和事,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国家管理职能。 行政执法效能指的是行政执法的效果和作用,它能否有效发挥,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的重要标准,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执法活动来认识和评价政府,因而它也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因此,在现阶级如何发挥行政执法效能,建立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拟就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作一探讨。 二、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主要因素 国家行政事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执法的种类和形式的多样性,因而影响行政执法效能发挥的因素也表现的较为复杂。 (一)行政立法的滞后性是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客观因素 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是实现行政执法法治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法律体系,但由于我国行政立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毒作用机制word版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 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 *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 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 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 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 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 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 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 *研究中毒机制步骤: 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 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 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 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 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第一节毒物ADME过程和靶器官 毒效应强度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器官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靶位点学说: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位点,称为靶位点。 靶位点:接触污染物的部位;污染物转化、累积部位。 终毒物: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可以是机体接触的化学物原型或其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活性氮或内源性分子。 终毒物在靶分子上的浓度取决于:毒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增减过程的相对有效性,图4-1。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一)毒物的吸收 毒物的吸收:毒物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毒物透过细胞扩散穿越上皮屏障到达毛细血管。 影响毒物吸收率的因素:与在其吸收表面的浓度有关,主要取决于1)暴露速率2)化学物的溶解度3)暴露部位的面积4)发生吸收过程的上皮特征(如角质厚度)5)上皮下微循环6)毒物理化特性(脂溶性是最重要的理化特性,脂溶性化学物比水溶性的更容易吸收) (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在成岩作用的现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20 世纪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等,1996)。但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研究的新时代。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至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 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