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 格式:pdf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
书法鉴赏——《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鉴赏》读书笔记书法艺术,不仅陶冶人们的精神,而且也为环境增添了高雅之气,历代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与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面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独到魅力。
通过学习王老师所讲的《书法鉴赏》课程,我们在慨叹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习了解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个人觉得王老师的课非常有特点,作为这门公选课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的专业老师,王老师的课用三个词语总结就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结合实践”。
《书法鉴赏》课堂上,老师用了PPT、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大家展示了书法的形式及特点,从软笔书法发哦硬笔书法,从颜体、羲体、欧体字帖到灵飞经帖,同学们可以从真实的书法图片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而示范视频更加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笔,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精髓要领等等。
在学习《书法鉴赏》课堂知识的同时,老师还要求我们定时定量的进行硬笔书法练习,并选择与书法相关的书籍写读书笔记,正是在完成这份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所看、所思、所感,也是自己对课程的一个检验。
书法,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
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
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
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 阶段。
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第一篇古书画鉴定:古字画鉴别【纸绢鉴别】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
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
【装潢鉴别】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
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
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
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
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
书法鉴赏笔记
以下是一篇关于书法鉴赏的笔记:
《书法鉴赏有感》
在书法鉴赏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
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
不同的书法风格,如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都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享受。
书法作品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
通过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书法鉴赏是一次美妙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我将继续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感受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三、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辨识绘画中有画着建筑物和种种器物用品的,如为一时写实之作,那么从那些东西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来,以此识别年代很有帮助。
下面略举一些实例说明之。
(一)建筑物方面传世隋人展子虔画《游春图》卷中绘有寺院一所,据对古建筑掌握有较多材料的人考订,认为画中屋角“鸱吻”上插有丁字形附加物“剑把”(古名抢铁),这种形制现在只在四川大足北山出土的可能是晚唐石刻画中的建筑物才能见到。
因此有人怀疑此画为晚唐人仿古之作,将其认作隋代作品值得商榷(见傅熹年《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文物》1978年11期)。
例二,《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北宋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卷,是目前传世数本中唯一可信的真迹。
其中与其它伪本不同之点相当多,这里只举所画汴京京城除了城门洞部分是砖砌的以外,其城圈则是“版筑”的土墙,正合《宋会要》第一七八册所载《修城记》中记述的规制。
现在流传中的许多伪本都不是从此真迹摹得的,图上所画则尽为砖砌。
事实上砖砌的城墙要到明初才出现。
即此一点已知所见其它各本无一不是明清人的伪作。
此外该画中还有木构卷形的“飞虹桥”以及“綵楼欢门”等等,也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卷一“河道”、卷二“酒楼”所讲的—一吻合,这都不是凭空想像得出来的。
因此《三编》本对此图除了笔墨形式、题跋和流传有绪等等考证上获得证实可信为“祖本”外,画中那些据实描写的建筑物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证明。
(二)服饰用品服饰用品包括衣冠、器皿、舟车等等,往往在肖像画或叙事画中能够见到一些当时的形制。
如:(1)长脚幞头。
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说:至刘汉祖(智远)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
国(宋)初时脚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脚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今在“南薰殿”旧存的来历代帝王的画像钢中,和南宋人画曹勋《迎銮图》等卷中,都能见到这样的幞头形制,但在元代画中就不再在见到,估计那时已不流行了。
王季迁先生的古画鉴定这部《笔记》不仅以最原始真实的记录,完整保存了王氏对这些名作的品鉴感想和研究心得,并且还能让人从这些文字中,得窥其对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风格、方法特点、认识理念,以及与其他鉴定名家之间的异同等,可说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陈麦青早年曾在顾麟士、吴湖帆等名师门下习艺问学、后移居美国的王季迁先生(1907,2003),不仅以毕生的用心努力,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用其丰富的珍藏和渊博的学识,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
但是,他生前既不像张葱玉、谢稚柳、徐邦达等先生那样,有诸多相关研究论著行世,也没有留下类似古今许多藏家那样有关自己藏品比较系统的著录文字,以至于人们一般都只能叹服其鉴藏的眼力精到和品质不凡,却无从了解其中之详。
如薛永年先生在其主编的《名家鉴画探要》(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一书中,对张葱玉、谢稚柳、徐邦达、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乃至李霖灿、傅申、方闻诸先生的书画鉴定学说,皆有颇为详尽、且附各家代表论作为例的专章评述,而于王季迁先生,则仅在“引论”中这样提到:“在西方,五十年代以来堪称书画鉴定家的人数不多,主要集中于美国。
大略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移居美国的中国书画鉴定家,王季迁可为代表。
但主要精力似乎用于收购和收藏,除对旧作《明清画家印鉴》有所增订、并强调笔墨在鉴定中的重要作用之外,殊少鉴定学的建树。
”于是,《王季迁读画笔记》(以下简称《读画笔记》)的整理刊布及其所承载的学术含量,也就因此更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价值。
此《读画笔记》,主要汇辑了王季迁先生多年来鉴读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名画的私人笔记和评语。
据整理编著者杨凯琳女士所记,王氏一生中,对故宫藏画共有四次过手经眼的仔细研读。
第一次是“1935年,故宫收藏的国宝要到英国伦敦去展览,王季迁、吴湖帆和张葱玉等人被邀请为这件事做准备”,主要是对准备送展的古代书画进行甄选;第二、第三次,是“1959年至1963年间”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画,“那时候,他把他的评论写在《故宫书画录》里”;“第四次是在1991年间,他跟徐邦达同去(台北)故宫,但那时,他们只准看十六张画”。
艺术品知识首先看“用笔”。
这是关键。
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几何。
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从用笔中体现出来。
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
其次看“用墨”。
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
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层次分明。
第三看“用水”。
要会用水,如“泼水法”。
第四看“用色”。
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
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最重要的鉴别依据。
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
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
以上是从个人风格的角度谈怎样鉴别,同时,书画的时代风格不可忽略。
如北宋以全景山水为主,而南宋则以局部画为主,主题更易突出表现。
所以若看到全景山水多为北宋年间的,局部画则是南宋年间的作品。
掌握了时代风格,就可大致判定时期。
另外,还须从题款、图章、纸等方面进行鉴别。
例如,题款分上、下款,上款若题“大人”“先生”的属清代。
而图章多在名字的下方,从风格可鉴别时代。
若是复制的就比较模糊,刀法粗糙,无神韵。
书画用纸在唐代多是麻料纸(含麻的纤维),宋则用皮料纸(纤维很细)。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古字画辨别字画材质辩伪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辩别方法。
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些辩伪的常识。
纸娟作伪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现分述如下。
一、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之颜色。
做旧色的颜料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
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
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
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
另外,还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
用黄蘖、烟叶、茶叶、栀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无论采用哪一种颜料作旧,事先必须经过调色。
如采用国画颜料染之,首先将颜料研调成液态,然后用纱布过滤去除淀屑渣(因为在制作颜料时虽然细度已足,但在颗粒之间有聚合现象)。
之后兑入胶矾溶液便可试染。
如用烟叶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却之后再试染。
由于用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颜色较单调,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另加其它颜色,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做旧色的方法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
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薄质纸类。
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
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
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
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易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
如经过胶矾便得旧色熟绢。
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后再染色。
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等。
读书笔记:古画真伪之辨,“南北宗”论和“文人画”读书笔记:古画真伪之辨,“南北宗”论和“文人画”【前言】陈启伟著《陈佩秋谈古画真伪名画说疑》一书,是作者经历十载,对陈佩秋先生的访谈录,质疑中国古代名画重大问题。
从《步辇图》《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的质疑,到《踏歌图》、《溪山清远图》,提出全新的鉴别观点。
余细读后,又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增添了不少关于中国画和中国画史的知识。
【注】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
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晚年潜心研究古画。
第一节、《步辇图》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经魏晋南北朝一个小小高峰后,进而至高度成熟的时期,一时画家辈出,成就卓著。
尤其是唐代,人物画家一时蜂起,极其著名的,就有阎立本、愚痴乙僧、吴道子、张萱、周昉、李真、韩滉、孙位、张素卿等。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
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
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
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
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
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
目前看到的《步辇图》,描绘了公元634年吐蕃使者、吐蕃开国宰相禄东赞觐见的场面。
端坐在女子抬着的步辇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此次,李世民应允了建立“联姻关系”。
他说:“蛮族都重视妻子的力量,等她生了孩子,就是我的孙子,这样吐蕃就不会想唐发起进攻了。
为此,我怎么能喟(kui)惜自己的一个女儿呢?”公元641年正月,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四三、纸、绢、绫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三、误定篇章名和图名书法中偶有将原来未经书者自己注明的文章篇名误定别称的比较少见。
但题错图名的还不少,大都是在人物故事画上。
这类问题虽无关真伪、是非的鉴定,但对记录、标名不便,因此也必须给予辨明。
(一)误定篇章名书法家有时抄录前人的文章,可以不注明篇章名,因为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这文字来表现自己的书法而已。
下举两件黄庭坚的书卷,可作印证。
(1)书《懒残和尚歌》。
此歌曾见于敦煌莫高窟洞中发现的唐抄本,亦载于宋僧子升、如佑合编的《禅.门诸祖偈颂》卷三。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录》著录此卷时,还没有弄错,清代顾夏作《平生壮观》开始误称为《梵志诗》。
以后高土奇的《江村消夏录》、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文影《过云楼书画记》等,全都误称此名了。
懒残名瓒,唐天宝年间人,《续高僧传三集》卷一九有他的小传。
梵志姓王,生隋文帝时,不是僧人,有《太平御览》引《史遗》可证。
(2)书《韩愈送孟郊序》,后有黄氏自跋。
此文是山谷于元符三年写给他的外甥张大同的,见于《山谷年谱》任渊注。
但在元王恽著书画目以前已经是文与跋分开了,因此后人就不知道跋前还有一文(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后跋),于是就都称此跋为《送张大同入再僰道序》了。
(二)错定绘画图名题错图名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
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那卷所谓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据清人王杰等题跋说,原定为五代人摹南齐谢赫画《晋明帝步辇图》,他们以为不对,因改后名,但结果不但作者姓名没有改对,连图名也依然走错了。
徐邦达先生根据南宋曹勋《松隐集》考出此图是曹勋举使去金国接韦太后和徽宗等灵榇南行纪事的《迎銮七赋图》之一《回銮图》。
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是李公麟所作。
凡此种种,大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我们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暂不定名为好,切莫效法王杰等人随意乱定。
至于对无款书画之被误定作者或名称的重新订定时,更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以不改为好。
有些作品,前人题为某某人作品但不知有无根据,现在若没有更多的正反旁证,不得不依从旧说。
58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一个中国文物保护史上难以复制的空前壮举。
一位古书画鉴定大师全面盘点总结中国古代书画的权威力作。
一代古书画鉴定宗师的倾情奉献、整个鉴定小组智慧的集体呈现。
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书画全部内涵的百科全书。
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画全方位鉴定的学术宝典。
一部集纪实、研究、鉴定、赏析于一体的鸿篇巨制。
一项中国出版史上难以再现的、众志成城的重大文化工程。
一笔价值难以评估、生命异常恒久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为著名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1983—1990年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期间的鉴定笔
记,这是一部全方位盘点总结、阐释解读中国古代书画的权威力作,无论宏观、中观、微观,《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从宏观上说,这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重大题材,堪称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画的百科全书。
我们浏览全书,犹如瞬间走进历史的艺术时空,犹如我们在异彩纷呈的古代艺术世界里与古人尽情神游,心旷神怡。
同时,这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界一代宗师的倾情奉献,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权威之作。
极高的文化价值,
恒久的艺术内涵,
书名:《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作者:杨仁恺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开本:230X300mm 1/16页码:216页
ISBN:9787205080648定价:4480.00(九册)上架分类:中国美术
59
大师扛鼎之作,拥有之,我们无异于置己于大师的队伍之中,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我们可以与大师并肩前行。
从微观上说,这是一部揭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真谛之作,是中国古代书画领域一部真正的鉴定宝典。
鉴定从何处着眼?笔记如何落笔?款识、印记、题跋、递藏如何鉴别分析?怎样判定作者的代表作与别调作品、作者心手合作之品与粗劣败笔之作、作者亲为与他人代笔?……我们相信,有此悟性之人定能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中悟出鉴定之真谛;我们更相信,有此天赋者拥有本书后定能在中
国古代书画鉴定界无师自通!
书中不仅包括作者鉴定期间的交游札记、参观随笔,还将鉴定小组其他成员对某些作品的意见也做了详尽的记录,保留了不见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等书的重要原始史料。
全书共九卷,230余万字,
图片3000余幅,共涉及散佚于25个省、209处收藏机构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34000余幅。
是全方位解读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扛鼎之作,是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权威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