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学生自我否定的表现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开始逐渐形成和完善。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以下是中学生自我否定的主要表现:1. 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总是持怀疑态度,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2. 对失败过于敏感:这类学生往往对失败和挫折反应过度,一旦遇到困难或失败,就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容易陷入自责和沮丧。
3. 害怕尝试新事物:他们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害怕失败或被他人评价。
这种恐惧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使他们难以拓宽视野、提高技能。
4. 过分关注他人评价:这类学生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他们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导致自我价值的迷失。
5. 难以接受批评:他们认为批评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因此很难接受批评,甚至会因为一点小批评而大发雷霆。
6. 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人交往或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犹豫,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或认同。
7. 经常自我怀疑:这类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也常常感到不确定。
他们缺乏内在的稳定感和信任感。
8. 对自己的期望过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往往过低,认为自己无法达到更高的目标。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9. 容易陷入消极情绪:面对困难、挫折或负面评价时,他们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如沮丧、焦虑、失落等。
这些情绪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有自我否定表现的中学生,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提供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探讨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与解决方法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同和相信,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许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自信心的缺失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以及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1.1 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课业繁重以及升学压力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容易感到自卑和失落,从而产生自信心的缺失。
他们可能常常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1.2 身体形象和外貌的焦虑青春期是中学生身体发育和外貌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
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以及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一些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外貌产生否定的感觉,导致自信心的缺失。
1.3 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断地批评和指责,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此外,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亲情支持和鼓励也会影响中学生的自信心。
二、解决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方法2.1 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中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老师等。
家长应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孩子,避免过高的期望和过度批评。
与此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提供情感上和学业上的支持,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心。
2.2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是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课外班,发掘自己的潜能,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2.3 增强自我认知中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以及老师的指导,了解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这有助于中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提高自信心。
2.4 培养积极的心态中学生应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持。
学会正确处理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2、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
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3、不敢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4、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
5、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
6、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处或独自游戏。
7、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
8、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初中教师存在对学生自信心培养不足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自信心是一个人发展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来说,拥有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然而,在初中阶段,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其他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中教师需要意识到他们在自信心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分析初中教师存在对学生自信心培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正面鼓励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错误和不足之处,而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这种负面的反馈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2. 比较与压力部分教师在班级中进行学生的比较,给予排名和评级等标签,这样会导致学生间的竞争与压力增大。
学生们可能因为没有达到某个标准而感到自卑,从而对自己失去自信心。
3.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往往只关注整体班级的进步,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但如果被忽视或轻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初中教师对学生自信心培养不足的问题,以下是几项整改措施的建议:1. 提供正面鼓励和反馈教师应该更多地提供正面鼓励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学习中,及时表扬学生的努力和成果,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与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支持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避免过度比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以及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3. 了解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潜能。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给予他们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激发他们的潜能,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优势,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通过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他们缺乏自信
孩子缺乏自信的行为表现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尝试新事物:孩子可能会害怕尝试新的活动或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失败或表现不佳。
2.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3.过度依赖他人: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任务。
4.避免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可能会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因为他们担心会被别人否定或嘲笑。
5.对批评过度敏感:孩子可能会对别人的批评或指责过度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质疑。
6.缺乏主动性:孩子可能会缺乏主动性,不愿意主动参与活动或承担责任。
7.过度担心失败:孩子可能会过度担心失败,因为他们觉得失败会让自己失去信心和自尊心。
8.对自己的外貌或表现过度在意: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或表现过度在意,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别人评价自己的重要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表现并不一定都表明孩子缺乏自信,也可能
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表现,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初三学生常见的自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引言:自信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重要品质。
然而,许多初三学生常常面临自信问题,这可能阻碍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本文将探讨初三学生常见的自信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问题一:不自信的表现初三学生常常表现出不自信的特征,比如退缩、沮丧、紧张或自卑。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研究表现。
解决方法:1.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设定小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目标,并激励他们逐步实现这些目标,以增强自信。
3. 提供支持与鼓励:老师和家长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问题二:对评价和批评过度敏感初三学生往往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过于敏感,容易受到否定性的言论影响,进而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解决方法:1. 培养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对评价和批评的正确认知,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打击。
2. 强调自我价值:通过正面的激励和认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价值,坚信自己的能力。
3. 提供建设性反馈:老师和家长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注重正面和建设性的言辞,帮助他们改进和成长。
问题三:压力和焦虑感初三学生通常会面临来自学业和升学压力的挑战,这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和焦虑感,从而降低他们的自信心。
解决方法:1. 建立良好的研究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减轻学业压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 提供情绪支持:老师和家长应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压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3. 推崇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爱好和社会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结论:初三学生常见的自信问题对他们的研究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通过积极的解决方法,学生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并建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教师、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信问题,实现全面发展。
反思自己的自信心程度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对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幸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自信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反思自己的自信心程度,找到不足的地方,并采取积极的改变措施,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
一、自信心的意义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事情能力的客观评估,反映了一个人自我认知的程度。
拥有适当的自信心,可以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自信心也能够增强我们的魅力,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自信心不足的表现1. 自卑感:经常感到自己不如他人,缺乏自信心而退缩。
2. 畏首畏尾:害怕接受新的挑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 偏向消极:对失败过于敏感,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
4. 总是依赖他人:对于自己的决策和能力缺乏自信,总是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
三、原因分析自信心的缺失往往源于个人的内外因素。
内因主要包括自尊心不足、不自信的经历和教育、性格特点等。
外因则涉及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了解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反思自身的重要一步。
四、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1. 自尊心不足:我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容易被身边的人和事物打击。
2. 害怕失败:因过去的失败经历,我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再次失败。
3. 高标准要求:我总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感到自卑。
4. 缺乏积极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常常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五、改善自信心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对自己的成就给予正面评价。
2. 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过程中的一部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3. 树立合理目标:设立合适的目标,并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策略,逐步实现目标,增强自信心。
4. 接受挑战:主动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勇于面对困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不自信的表现有哪些1、怯场、怕生在外走路很慢,低着头,排队从来不敢站最前面;人多的时候尽量不动、不说话、不笑;说话声音很小,不敢正视对方。
2、不敢尝试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与努力,怕努力后依旧失败;遇事悲观,先想到失败的可能。
3、不敢拒绝别人随和,偶尔吃亏也总是默默接受;分东西时每次都拿少的那份,有人要东西直接给,很少拒绝别人。
4、凡事看父母脸色别人说句什么话,不敢直接回答,回答前都要瞥父母的眼色。
5、害怕被人注意到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优秀,也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出丑;被人夸和关注永远受宠若惊,然后就会焦虑,觉得自己根本不配。
害怕被人反问,喜欢一个人待着。
6、专注力差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这是因为自卑经常会扰乱孩子的心绪,让他们无法持续地完成一件事情。
7、长时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一两天不开心,有可能是遇到了具体的事件,比如和同学吵架、被老师批评,但是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有深层的原因,让孩子感到了自卑。
8、过分看重表扬如果孩子总是“求”表扬,甚至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一些事情。
这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他们为了得到夸奖,有可能采取不诚实、不恰当的方式,比如弄虚作假。
9、过度怕羞孩子害羞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害羞过度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比如: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尝试新事物,这有可能是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偏低,内心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情绪。
10、贬低、妒嫉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己因自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有时候还会走向极端。
学生自信心问题的识别与分析简介本文旨在讨论学生自信心问题的识别与分析。
自信心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的信心和信念。
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的发展和培养至关重要,它可以影响他们对研究和成就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研究表现和学业发展。
因此,了解并解决学生自信心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自信心问题的识别要识别学生的自信心问题,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低自尊: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缺乏自信。
2. 消极的言语和行为:学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言语和行为,比如自我贬低、逃避挑战等。
3. 改变研究态度:学生可能对研究失去兴趣或表现出厌学情绪。
4. 避免与他人竞争:学生可能不喜欢与他人比较,害怕失败或被评判。
自信心问题的分析学生自信心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自信心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压力、亲子关系不良、缺乏支持等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发展。
2. 学校环境:学校的教育体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等都可能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影响。
3. 社交压力: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和社交压力可能导致学生降低自信心。
4. 挫折经历:学生在研究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经验可能对其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学生自信心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自信心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1. 建立支持和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认可。
2. 培养积极心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教导他们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3. 设立小目标:设立一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鼓励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4. 提供支持资源:提供研究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提高研究成绩。
5. 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学生的自信心问题严重影响其研究和生活,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或教育专家的帮助。
略谈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和对策[摘要]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是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自信心又称自我效能信念,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学生自信心表现对策课程改革以来,我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里我想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这个方面去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和同仁相互达成共识。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是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
自信心又称自我效能信念,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动力,能推动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获得成功,让学生拥有自信是关键。
自信心不足如同学生心灵的自杀。
她象一把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可能点燃成功的火焰。
一、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1、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不敢放心大胆地活动,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有一次,我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时,好多学生准备的非常充分,但是,他们就是不敢上台去表演,不管我如何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却无动于衷,最后,只有硬着头皮上来表演,在互评时,学生都又不敢评价,怕自己说不好,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特别怕别人嘲笑自己,所以不敢展示自己的成果。
2、在合作学习中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问题时,学生不敢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交流,原本他们之间的交流很正常,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男女合作时,他们却不敢互相帮助,不敢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所表现出的状态是常常畏缩、躲避、说话小声、胆怯。
浅谈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成因、表现及对策内容摘要自信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一个人成才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自信。
根据目前我国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的现状——自信心不足在众多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我就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究:Confident people believe in themselves, the pursuit of self, self-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is the core of human health,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s. Now we advocate quality education,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to adap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personal growth quality is confiden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 the lack ofself-confidence confidence our students in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ifferent degrees exist generally, performanc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 explored the students lack of self-confidence:一、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一)在集体活动中(二)在人际交往中(三)在遇到困难时二、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一)学生的自身特征(二)交往范围狭窄(三)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四)过高期望与要求(五)不恰当的评价、比较方式(六)要求趋同、缺乏锻炼三、增强中学生自信心的对策(一)尊重与宽容(二)期待与鼓励(三)激发与创设(四)积累与成功1、进行科学比较2、选准努力方向3、确定奋斗目标正文自信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到最佳状态。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自信心不足,是心灵的自杀。
它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可能永远不能踏进事业的门槛。
然而,现在中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特别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应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自信心严重受挫,成为阻碍学生进步及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探究其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一)在集体活动中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同学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惧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怕别人笑话;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常要寻求别人的肯定,不敢放心大胆地活动,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地与其他同学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独逛或独自游戏,说话小声、胆怯,不敢或很少主动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等,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甚至从不当领导者。
(三)在遇到困难时遇到困难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
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常缺乏主见,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依赖他人帮助,向老师告状或回家告诉父母。
二、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一)学生的自身特征由于遗传素质、生理发展、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容貌、性格、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感“己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怀疑自我价值。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二)交往范围狭窄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也把学生视为柔弱的个体,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过度的照顾、呵护,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性,一遇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且更易遭受挫折、失败,造成自卑。
(三)成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浓,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度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赞许。
有的老师也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学生一出现问题,就一味批评、训斥、过多否定,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
久而久之,心情优郁,产生无助与自卑感,缺乏自信。
(四)过高期望与要求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它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
然而,对孩子的期望值必须恰当,要符合社会需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孩子个人的条件。
期望值过高,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期望落空,成就低于期望,就会使孩子灰心丧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五)不恰当的评价、比较方式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训斥孩子,有的则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这样就比掉了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很笨、很差,这回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六)要求趋同、缺乏锻炼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全体学生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一些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
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缺乏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三、增强中学生自信心的对策要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应如何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呢?(一)尊重与宽容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一般自信心都特别强,他们对老师给予自己的评价极为敏感,往往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而且这种自尊心又往往是进取向上的动力。
在学校里,如果受到教师的恰当评价与真诚信任,他们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自信心理。
作为教师,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教育对象,而且他应当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方法对头,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每个学生虽然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在心理特征特别是自信心方面表现都各不一样。
但是他们又具有共同点,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与宽容。
作为教师,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学生而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听话与否来决定对他们的尊重与不尊重。
从道理上讲,老师在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应采取谅解或宽容的态度,应当对事不对人,切忌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
如果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有效地纠正错误,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期待与鼓励教师要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心理状态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强求一律,而要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期待。
但不能过高,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好胜之心受到挫折,这对他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感情的创伤还是需要感情去医治,学生是需要爱护和温暖的,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需要老师满怀期待地以诚挚的深情去感化。
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有一定的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看到其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有足够的才能去对待和处理一切。
对他们真诚相待,动之以情,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导,具体帮助,鼓励改进,以强化他们因取得成功而欢乐的心理,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激发与创设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节功能。
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心理要求,同时也要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做一些容易完成的事,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即使学生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在获得教师肯定的同时,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绪体验,使每个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与学习。
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注意给予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与其他同学较多接触的机会,创设其想说(做)、敢说(做)、爱说(做)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以克服其羞怯感。
还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不能包办代替或粗暴否定,以免使学生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
要创设条件,多开展心理咨询,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增加自信心。
(四)积累与成功成功是促进学生形成自信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机会越多,自信心越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越强,自信心就会越高。
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就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就会降低。
所以要培养自信,最重要的是增加成功的机会:1、科学比较,找到自我的优势。
寻找自我的优势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比较中,既不要只将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这样容易越比越丧气,觉得处处不如别人,结果动摇自信;也不要只将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这样容易觉得处处都比别人强而产生骄傲心理,不利于个人进步。
只有科学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
2、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努力方向。
努力方向选得准,既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又避开了自己的劣势,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而每一次成功都必然使自己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就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奋斗目标的确定要适当。
人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与目标有关。
因此,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否则力量不足就会导致失败。
所以,应该把期望值放低一点,量力而行,从低开始,一步步向上攀登,从小的成功逐步向大的成功发展。
有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地,会不时地遇到挫折与失败。
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不管是圣人还是我们,如果仔细算起,失败的次数应该要比成功的次数多。
如果我们连失败都不能正视,那么怎么能迎接成功呢?我们乡镇中学的很多学生,正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偶尔的失败,才“破罐破摔、屡战屡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