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 格式:ppt
- 大小:314.50 KB
- 文档页数:15
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摘要:语言像似论者反对语言任意性,反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必然联系。
本文分别从词层面和句层面入手,重新考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像似性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
而且,像似论者常犯如下错误:偷换概念,将理据性等同于像似性;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关键词:任意性;像似性;理据;外延一、问题的提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系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研究,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被称为语言学之父。
既然语言系统不再由语言之外的世界决定,语言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只能由该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所决定,正所谓“关系决定价值,结构决定功能[1]”。
就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而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sound image)”和“概念(concept)”相结合的产物,分别称作“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能指与所指分别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直接与外界相连——两者都是心理实体,一体两面——与柏拉图的理(eidea)式(morphee)之分不谋而合。
问题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索绪尔及其后继者坚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许多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像似性(iconicity),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二、语言任意观与像似观的交锋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像似性情况十分突出[2]。
为了弄清楚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任意性与像似性之间的分歧,本文将分别词层面和句层面上展开讨论。
(一)词层面的交锋像似论者常用拟声词来反驳任意性。
比如,“妈”这一概念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发音,如汉语“ma”,英语“mom”。
理由是刚出生的孩子常常由妈妈喂养,而孩子一张嘴最容易发的音就是“ma”,所以“妈”这一实体自然就被赋予“ma”这一发音。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摘要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 ,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
近年来 ,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
任意性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性的本体论问题,更是人类文化的本体论问题。
可见,这一论题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且在当代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界都是公认的具有极其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课题。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界定,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 :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①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无不折射出他的影子,但后来的诸多学者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象似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大部分的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的阐述,而对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索绪尔是符号学(semiology)的创始人,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虽没有详细阐述符号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但把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确立的思想已初见端倪,“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管它叫做符号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1.任意性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惯例派(代表人亚里士多德),但近代对此作出最明确阐述的是索绪尔。
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或者,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证明。
这就是说,在各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演变过程述评作者:何雨柔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8期【摘要】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之后,语言符号任意性一说引领了语言学术界几十年。
直到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任意性才受到质疑和挑战。
随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占据了优势。
到如今,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已成为一个更辩证的问题,而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也让学术界得到不少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语言符号演变一、任意性与象似性语言符号到底是任意的还是象似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一点。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背景不同且各有其内涵。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是一位瑞士作家及语言学家。
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以及现代语言学之父。
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它不仅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同时也掀起了语言学的一场革命。
索绪尔在书中提出,语言符号本质的首要原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
因为我们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可以也简单地说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这里的能指与所指,即后世学者所理解的形式与内容或语言符号与实体。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语言符号是由两个要素或成分即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其二,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的,所以符号是个两面的心理实体;其三,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无根据的,换句话说,能指和所指在心智中形成任意的联系。
2.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的开端并不像任意性那般明确,但早在1902年,符号学家皮尔士就把符号分为象似符、标记符和象征符,其中,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符三类,这种区分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
随着各学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象似性的内涵逐渐丰富。
象似性术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仅相当于皮尔斯所说的“映象符”,广义的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据性”。
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一、概述在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语言符号的本质和特性,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探讨。
象似性辩证说与任意性支配说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各自拥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力。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支持象似性辩证说,认为其相较于任意性支配说具有更为优越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任意性支配说,作为传统语言学的一种核心观点,主张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这一观点在解释语言的某些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充分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认知理据和规律。
象似性辩证说则强调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象似性。
这种象似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上。
象似性辩证说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语言符号与所指代的概念或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可论证的、有理据的象似性关系。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象似性辩证说与任意性支配说之间的差异和优劣。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观点的理论基础、解释力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将揭示象似性辩证说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我们也将对两种观点进行辩证看待,认识到它们各自在不同语言层面和语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 介绍象似性与任意性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与争议在语言学领域,象似性与任意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这两种观点在语言学中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但它们的对立与争议,为语言学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任意性原则,由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基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而非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
索绪尔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基石。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象似性理论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试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姓名:李微学号:120114001037 班级:英语11-2摘要:语言符号的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的一大核心问题,其实质在于探讨语言形式与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唯名论”和“为实论”两个派别分歧。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并将其视为统治整个语言系统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
然而,皮尔斯则指出了与此相反的语言符号象似性原则,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性的,有理可据的。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语言系统能指所指Abstract:Language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s relationship problem of Language sign is a core problem in Linguistics. Its essenc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means. The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 debate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Greece; As early as in ancient Greece, it appears the "nominalism" and "real" two factions differences. Saussure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s and it is considered to rule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of the fir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in linguistic course. However, Pearce pointed out that the opposite of linguistic iconicity principle; He believes that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relationship is non arbitrariness, justified.Key word:Language sign Arbitrariness Iconicity L anguage system Signifier Signified.引言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还是有理据的?这个问题是西方语言学思想史中长期争论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语言任意性与像似性之辩摘要:语言像似论者反对语言任意性,反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非必然联系。
本文分别从词层面和句层面入手,重新考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像似性不构成对任意性的挑战。
而且,像似论者常犯如下错误:偷换概念,将理据性等同于像似性;扩大能指与所指的外延。
关键词:任意性;像似性;理据;外延一、问题的提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将语言系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研究,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被称为语言学之父。
既然语言系统不再由语言之外的世界决定,语言符号的价值与功能只能由该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关系所决定,正所谓“关系决定价值,结构决定功能[1]”。
就一个具体的语言符号而言,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音响形象(sound image)”和“概念(concept)”相结合的产物,分别称作“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能指与所指分别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都不直接与外界相连——两者都是心理实体,一体两面——与柏拉图的理(eidea)式(morphee)之分不谋而合。
问题是,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索绪尔及其后继者坚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许多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像似性(iconicity),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二、语言任意观与像似观的交锋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指出,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像似性情况十分突出[2]。
为了弄清楚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任意性与像似性之间的分歧,本文将分别词层面和句层面上展开讨论。
(一)词层面的交锋像似论者常用拟声词来反驳任意性。
比如,“妈”这一概念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相似的发音,如汉语“ma”,英语“mom”。
理由是刚出生的孩子常常由妈妈喂养,而孩子一张嘴最容易发的音就是“ma”,所以“妈”这一实体自然就被赋予“ma”这一发音。
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作者:孙嘉瑜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2期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对于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受到各个语言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对此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H0一、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内涵1. 语言的任意性的定义索绪尔(1916: 67)曾经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他认为所指和能指不是指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现代语言学家一般认为的语义和语音两个层面。
在作了定义之后,他( 1916: 69)又进一步解释说:“能指是没有理据的,即对于实际上与它无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也就是说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如汉语中用“gou”与它所指的对象“狗”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任意的。
此外,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本身也是任意的。
能指的任意性指的是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指代同一概念,如:汉语中的“天”,在英语中叫“sky”,在法语中叫“ciel”,在德语中叫“Himmel”,在西班牙语中叫“cielo”。
这种不同的符号形式对应于同一内容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这些最初的符号能指一经产生便经久不衰,保持了永远的不可论证性。
因此语言中大部分词是无法论证的,是没有理据的。
所指的任意性表现在语言中概念不是一一对应这一现象上,不同的语言对概念的划分不尽相同,这种划分是没有理据的,任意的。
2. 语言的任意性的相对性索绪尔虽然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但他还是注意到,并非所有的符号都是任意的。
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的同时也看到任意性也有例外情况。
如象声词和感叹词,并且他还认为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或一个词根加一个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非完全任意,而是带有一定的理据。
索绪尔还注意到,并非所有的符号都是完全任意的。
他甚至明确承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非完全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以美国手语为例李二占(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盐城224002)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心理现实性;美国手语;意象和图式化;腐蚀与提升摘要: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主要指语法形式和其所指概念结构之间的一种映照性或可论证性,因此它是语言任意性的重要补充。
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哲学基础不同,体现层面有异,但二者具有对立补充的辩证关系。
以美国手语为例的对比研究表明,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互补关系,象似性的腐蚀性以及任意性的提升等问题都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释。
一、引言作为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热门话题,象似性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必然要在和任意性的冲突与协调中突显自己。
迄今为止,关于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齐翁等功能-认知语言学家则坚持语言从本原上讲是象似的;一些当代语言学家则认为任意性和象似性是同等重要的两条原则。
然而,简单地赞同某种观点并无多大意义,我们必须阐明在什么样的时空条件下任意性为主,什么样的时空条件下非任意性(象似性)为主,以及什么样的条件下两者成互补。
因此,我们拟在心理学的视野下,对两者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辨析,以期说明下面的四个问题: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与任意性的辩证关系,美国手语给予相关问题的启示以及象似性的腐蚀和任意性的提升。
二、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之所以没有统一的定义,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能指与所指和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内涵不同。
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语言符号而言,可以分为语词符号和非语词符号。
语词符号和索绪尔的符号概念相同,都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
非语词符号专指超出语词范畴而且具有语法标记的组合符号,可以叫做“语言形式”。
这样,语词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应该为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所制约。
超语词符号不借用“施指”和“所指”这对术语,最好用“语言形式”和“概念”。
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语言在人类之间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与表达的工具,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语言就以不同的方式在古埃及、古印度尼西亚、古希腊等地一步步演变出来。
语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因它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语言的任意性指的是汉语中某一词语,其语义和某个特定实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它的含义不会随着周围的语言环境而发生变化,而只是由汉语的使用者根据他们的心智和对这个词的认知来进行判断意义以及换取用法。
例如“大熊猫”这个词,它只是表示一种特定的动物,而不是某一具体的动物,它抽象出来的特点就是任意性。
象似性则指的是当挑战统一代码时,词语需要根据不同的因素来表达,这种表达的形式采用的形象的模仿,具有象征意义的模糊句子,不直接说出意思,而是依靠句子中暗藏的含义,让句子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例如有句俗语叫“竹筒打水一场空”,这里的“竹筒”和“水”就是用来形象地表达“徒劳无功”的意思,从而让这句话更生动有趣。
因此,任意性和象似性对于语言的表达具有重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任意性与象似性,才使得语言在表达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情感,并在沟通中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甚至影响更多人的想法。
新教师教学阅读写作对文章的综合含义进行比较准确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真实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
学生通过阅读,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美言警句应当格外重视,并懂得积累,以帮助自己在写作或者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以上,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目标,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阅读,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并从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得出每个小组自己的结论。
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和妥协,懂得求同存异、顾全大局,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作者:刘桂英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20期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语言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否存在,以及它与象似性的矛盾关系如何界定,本文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两个方面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二者都是可以论证的,同时存在,互相补充,而并非非此即彼的。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相互关系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1.1 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及其评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是索绪尔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是全面理解索绪尔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
索绪尔本人把任意性原则看作是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之一。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最正面肯定的论述就是他提出的“任意性第一个原则”即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原则,他是这样描述任意性的:“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1:p104] :索绪尔的任意性是指一个符号内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
他举证说,法语中的s-o-r 与他所指的对象“sister”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不同的语言又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物,如法语用b-o-f 指代“ox”,而汉语却有“牛”来指代。
一种嗅觉很灵敏的哺乳动物为什么在汉语中叫狗,在英语中叫做dog,在法语中叫做chine,在德语中叫做hund,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玫瑰即使叫别的名字也是一样的香”。
这些都是无从解释的,即任意的。
1.2 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及其评价此外,索绪尔还提出了语言符号的相对任意性原则,他指出: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區别开来。
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
索绪尔提出符号的相对任意性之后举例说:“例如法语的vingt(二十)是不能论证的,而dix-neuf(十九)却不是在同等程度上不能论证,因为它会使人想起它赖以构成的要素和其他跟它有关的要素,例如dix(十)+ neuf(九),dix-neuf(十九),vingt-neuf(二十九),dix-huit(十八),soixante-dix(七十)等等。
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论文导读:自从索绪尔本世纪初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关于语言本质的研究几乎是任意说的一统天下,它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足够重视。
尽管几乎就在同时符号相似性学说(iconicity)差不多提出,但由于当时及以后专门长一段时刻,结构主义语言学统治者语言界,,相似性理论没有受到学界重视。
但随着对语言本质研究的深入进展,专门是认知科学的进展及他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领域_认知语言学的进展,人们开始对任意性的统治地位产生怀疑。
《一般语言学教程》中,在引入任意性这一概念时索绪尔指出:“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人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与所指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能够更简单的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由此可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要紧是指在单个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两层面之间不存在任何能够论证的实质性的关系,既能指对现实中跟他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觉,任意性是对符号内部的两个要素所指与能指关系的描述,象似两者能够兼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相似性,所指,能指,兼容1引言自从索绪尔本世纪初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后,关于语言本质的研究几乎是任意说的一统天下,它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足够重视。
尽管几乎就在同时符号相似性学说(iconicity)差不多提出,但由于当时及以后专门长一段时刻,结构主义语言学统治者语言界,,相似性理论没有受到学界重视。
但随着对语言本质研究的深入进展,专门是认知科学的进展及他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科学领域_认知语言学的进展,人们开始对任意性的统治地位产生怀疑。
常常有人从语言结构相似性的角度来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把相似性看成是任意性的对立面,确信一方,否定另一方。
任意性与相似性关系怎么说如何?笔者通过对任意性与相似性及其历史渊源,进展过程及具体内容的阐释,来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
2.符号的任意性2.1 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一般语言学教程》中,在引入任意性这一概念时索绪尔指出:“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人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与所指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能够更简单的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