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高粱家族》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红高粱家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
奶奶走到父亲面前。
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
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
“鬼子没来?”奶奶问。
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
父亲说:“擀拤饼。
”“没听到打呀!”奶奶说。
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
”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
”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
”父亲跑了。
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
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
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
”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
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
父亲早就跑回桥头。
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
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
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
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
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
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
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
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
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
红高粱电影美学文化
《红高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影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族和生存的故事。
从电影美学文化的角度来看,《红高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色彩运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代表了热情、生命和爱情,黄色则代表了土地、丰收和希望。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
2. 视觉风格: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远景镜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
同时,电影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红高粱地、酿酒坊等,这些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些文化内涵。
3. 音乐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民间戏曲、唢呐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些地方色彩,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主题表达: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家族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封建礼教、贫富差距等。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红高粱家族》有感《红高粱家族》成书于1986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作者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5年生。
看到这些,心里便纳闷,生于新中国的莫言怎么能将那段自己不曾经历的抗战岁月讲述得似亲睹亲历一般。
是因他过人的想象,还是前人的记忆在他身上血脉相传。
这篇小说得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一致称赞,屡屡获奖,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其成就和影响为历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所不能及。
作者凭着它,将自己的出生地——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我是在午休和晚上睡觉前的那两段时间,历时十几天才断断续续把它看完的。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倒叙,插叙和补叙手法,将那段惨痛的岁月刻画得支离破碎。
使人读后会觉得有一丝混乱,内心特别沉重。
我偏生又选择在一个那么不合时宜的时候看它,因而每次坚持不了多久便在朦朦胧胧中闭上了眼睛。
待到一觉醒来,看着旁边那乱躺着的还没来得及插上书签的书,顿时就觉得不妙:啊,忘记看到哪里,又要从头再来了!于是一次又一次,我都得很保守的翻到一个印象很深的地方,才敢接着往下看,生怕因马马虎虎而错过了某些内容。
有时候看着看着,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知道准是前一次迷迷糊糊中已经看到这里了。
以这种状态看着,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时间跨度是预想中的两倍。
这不是一本供人消遣解闷的书,以看故事的心态去翻阅它,那颠来倒去场景准会慢慢弱化你的兴趣。
它也不是一本讲事明理的书,你要是想从中得到那么一点人生的感悟,看完后你准会大失所望的。
它只是再现了那段惨痛的年代里——在一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际,一个小乡村里的人们那或悲壮或苟且的杂乱生活。
书中没有任何轻快的情境,所有的人和物都被悲痛的大背景所笼罩,其中也包括“我爷爷奶奶那传奇式的爱情”。
书里所描绘的大部分画面都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式的,血肉横飞、伤心惨目。
水里流淌着的是浓浓的血,日本人的血,单家父子的血,乡亲们的血,疯狗的血,一群群噬血的白鳝鱼如恶磨般在水里穿梭。
浅析小说《红高粱》中的“红高粱”意象《红高粱》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的故事。
作品中鲜红茂密的“红高粱”随风舞动,茁壮成长,象征着高密东北乡人民高昂不屈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
标签:《红高粱》;意象;象征意义《红高粱》是莫言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奶奶和父亲在这片土地上的爱恨纠葛。
作品中浓密结实、自由顽强的“红高粱”,象征着高密东北乡人民高昂不屈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红高粱”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一、生存延续之根本红高粱是一种适宜温暖气候的粮食,它抗旱能力强,而且耐涝,作为我国最早种植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高密东北乡的黑土地上,高粱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它既可作为粮食,也可以酿酒。
伴随着民族的繁衍,高粱不仅生长在中华大地上,更长在了民族的血脉中。
莫言看到了红高粱与中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红高粱这个意象的塑造中,将它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联系在了一起。
红高粱作为高密东北乡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代表着人民世代繁衍的根本,代表着他们对生存的渴望。
成群连片的红高粱,随着风舞动着,像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
当无数人在高粱地里倒下时,高粱依旧挺拔强壮,它代表着高密东北乡人民心中不败的生机、生存的斗志。
千百年来,高密东北乡人民把红高粱作为生存延续的粮食,不仅存活需要它,而且也把其作为精神家园的归宿。
只要高粱仍长在这片土地上,民族的生命力就会延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命力同这片高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不仅只是作为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活在人们心中的生灵。
二、酒魂承载之主体小说中的人物以酿酒为生,他们酿酒爱酒,崇拜酒神。
红高粱在莫言的笔下,便是这种“酒魂”的载体,它是活着的生灵,无拘无束,寄托着人性最原始的情感,也是高密东北乡人民最强劲的生命力象征。
作品中的“酒魂”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
第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酿好酒之后所唱的《酒神曲》之中。
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的历史,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此后,该作陆续被改编成了张艺谋版的电影《红高粱》、郑晓龙版的电视剧《红高粱》,同样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和“奇死”五个部分组成,虽然是写抗日战争的,却与一般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截然不同。
第一,莫言的叙述方式非常的巧妙,将叙述的时间打乱,时空不断的转换,插叙、倒序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第二就是抗战的主体也与一般抗日题材的小说不同,以前都是共产党或国民党的抗日,有时宣传性过重,使小说的文学性被削弱,而在《红高粱家族》中主要描写平民的抗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写抗日战争。
莫言没有上过战场,对于战争的很多东西都是间接学来的,而不是亲身体验过的。
莫言自己也承认,他若如实地反映战争肯定比不过老一辈的作家,毕竟老一辈的作家对战争是深有体会的,并且深受其害。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莫言,另辟蹊径地描绘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人们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而不再刻意追求战争场面如实的再现。
2015年播出的郑晓龙的电视剧《红高粱》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郑晓龙导演的《红高粱》电视剧是根据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整部小说来拍摄的。
关于莫言写这部小说的主旨,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卷首语可窥一二:“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
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1]从这段卷首语可以看出莫言写此书是为了祭奠抗战中死去的英烈,莫言是怀着一种惭愧和敬畏的心情来写的。
《红高粱》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小说、电影、电视不同的叙事特点,它们互相促进。
小说文本与影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它们的叙事差异是很大的,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来进行叙事,而影视主要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进行叙事的。
电视剧《红高粱》中戴九莲形象分析作者:王秦郝梓宏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电视剧《红高粱》在播出的时候已经距同名小说发表28年。
作为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著名导演郑晓龙集结演员周迅、朱亚文、于荣光等一众多明星大腕儿,以电视剧的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小说经典《红高粱》。
电视剧《红高粱》既有对原著剧情的改造,又有对原著精神的继承。
郑晓龙导演除了延续原著中戴九莲充满生命力的人格特征,还在戴九莲身上注入了新的诠释。
电视剧《红高粱》展现出戴九莲个性解放、独立自主、敢爱敢恨、深明大义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抗日女英雄的女性主义特征,对现代妇女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红高粱》戴九莲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J9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62-021 引言莫言小说《红高粱》经过多次的改编经久不衰,与戴九莲这个富于生命力的角色有很大的关系。
是这个鲜活的人物使《红高粱》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甚至可以说是电视剧《红高粱》再次热播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电视剧《红高粱》的再次解读,分析戴九莲这个传奇人物的个性特征,探究这个人物的经典性和她身上闪耀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作为对小说《红高粱》研究的补充,丰富莫言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
戴九莲是个性解放的先驱,独立自主的妇女典范,其敢爱敢恨深明大义的性格和爱国的热情更是让人敬佩。
戴九莲的这些个性与现代女性的特点有很多吻合的地方,深入研究其个性特征,对现代女性的生存状况有一定启迪。
而且对电视剧《红高粱》中人物展开研究也是对之前原著和电影研究的补充。
2 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2.1 电视剧《红高粱》对原著剧情的改造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在1986年给文坛袭来了一股夹杂着粗野而又具有生命活力的高粱风,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关乎人性的赞歌,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悲歌。
2014年,长达60集的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给国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印下了抹不掉的爱国豪情。
电影《红高粱》的意象特征及意象美一、引言不得不说《红高粱》是一部具有张艺谋主观唯心主义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的分析角度从对黄土地的颂歌自然上升到对生命的高歌。
整个过程在一片充满奥妙的氛围中竭力展示出了张艺谋追崇初始生命的情感。
影片赞颂了人的生命的顽强坚韧,也赞扬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本文将选取生命意志、色调意象、人格意志三个切入点,来分析影片《红高粱》中生命的意志特点。
二、独特的人物风格贯串整个电影红色是这部电影的代表色,作为整个故事的基调,红色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韵味。
故事一开始,新娘九儿那张满是生命的润色的脸颊上,红盖布,红婚服,红轿子,发生关系时那在剧烈晃动的高粱秆子上跳动的光斑,犹如红雨一样的高粱酒,持续到结尾时瞬间黑暗后通天满地红的周围环境……电影全篇都被红色的色调霸占。
引起了观众极大深远的展想,很大程度地将人们的视觉尝试提高到一个高度。
“故事尾声,在残阳的映射下,十几个老百姓陈尸荒野,满地荒凉,他们的鲜血浸红了这片高粱地,黑色的泥土此时变得更深了。
血红的残阳,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成血红的海,九儿已祥和地躺在血水中,顿时,起风了,高粱群纷纷弯腰志哀,大气,悲怆。
连太阳都被这血红感染了,变成了一抹深红,暗红色的太阳点燃着,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红色。
”在这段剧情上,红色的扩散力似乎得到了永久地提升,红色的服饰、红色的场景氛围,慢慢蔓延,直至时间仿佛静止,冻结,从而使整个场面都沉默了,被红色带动的高粱随风摇荡占满了整个画面,极大的悲壮、苍凉、震撼。
对生命的自由、自然演绎到了极致。
电影通过对色调描写的手法的大胆运用,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九儿出场时,那件腹部稍宽,胸部和腿部稍紧的红色裤子,典型的农村未出阁姑娘打扮;发生日全食时,那漫天血色的色彩与望不到边际的绿色高粱地的对比。
差不多每个场景的瞬间都是一幅苍茫、雄浑的充满视觉美的中国画。
电影语言的运用堪称精湛,流露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通过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其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分析,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审美效果,并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析。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各种各样的颜色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构成了作品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大量地运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词语,塑造了一幅火红灼灼、热烈奔放的农村图景;在《蛙》中,则以绿色、蓝色等清新的色彩词语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些色彩词语的使用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是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语言学的角度上,色彩词语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描绘客观世界的色彩,更是为了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红”色的描绘,不仅揭示了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更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家园、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蓝色则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这些色彩词语的运用,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生动的形象意义。
色彩词语还在莫言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作用。
在《红高粱家族》中,红色不仅代表着鲜艳和热烈,更是象征着战争、疾病和死亡;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自然的原始和纯洁,蓝色则意味着人物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些色彩词语的象征意义,为作品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意义,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作品绚丽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色彩词语的精准运用,莫言不仅为作品赋予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为作品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莫言小说意象研究莫言,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多次斩获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独到见解。
在莫言的小说中,意象研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他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关键工具。
在莫言的小说中,意象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通过对自然、人物、社会现象等具体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感性的认识去理解理性的主题。
这种转换与贯通的手法,使莫言的小说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
以《丰乳肥臀》为例,莫言借助母亲的形象,通过对她孕育和抚养孩子的艰辛经历的描绘,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通过将母亲与自然界的生物起来,如鸟儿、动物等,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意象,使读者对母爱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直观。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轮回,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他通过将人物与动物相互转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物种意象。
这种意象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而在《晚熟的人》中,莫言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他通过将人物与社会背景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寓言性质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莫言小说中的意象研究,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红高粱》是新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农村、家族、历史等关键词的深度挖掘,成功地塑造了一段生动而独特的历史图景。
在《红高粱》中,莫言通过对农村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村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村民们过着简朴的生活,遵循着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种封建氛围为故事开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会背景,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时代特点。
在家族方面,莫言对家族历史、文化和族谱的讲述,展示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家族体系。
丝路视野浅析小说《红高粱》中的“红高粱”意象王 丹(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213)【摘要】《红高粱》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的故事。
作品中鲜红茂密的“红高粱”随风舞动,茁壮成长,象征着高密东北乡人民高昂不屈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红高粱》;意象;象征意义《红高粱》是莫言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奶奶和父亲在这片土地上的爱恨纠葛。
作品中浓密结实、自由顽强的“红高粱”,象征着高密东北乡人民高昂不屈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红高粱”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一、生存延续之根本红高粱是一种适宜温暖气候的粮食,它抗旱能力强,而且耐涝,作为我国最早种植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高密东北乡的黑土地上,高粱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它既可作为粮食,也可以酿酒。
伴随着民族的繁衍,高粱不仅生长在中华大地上,更长在了民族的血脉中。
莫言看到了红高粱与中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对红高粱这个意象的塑造中,将它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联系在了一起。
红高粱作为高密东北乡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代表着人民世代繁衍的根本,代表着他们对生存的渴望。
成群连片的红高粱,随着风舞动着,像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
当无数人在高粱地里倒下时,高粱依旧挺拔强壮,它代表着高密东北乡人民心中不败的生机、生存的斗志。
千百年来,高密东北乡人民把红高粱作为生存延续的粮食,不仅存活需要它,而且也把其作为精神家园的归宿。
只要高粱仍长在这片土地上,民族的生命力就会延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命力同这片高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不仅只是作为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活在人们心中的生灵。
二、酒魂承载之主体小说中的人物以酿酒为生,他们酿酒爱酒,崇拜酒神。
红高粱在莫言的笔下,便是这种“酒魂”的载体,它是活着的生灵,无拘无束,寄托着人性最原始的情感,也是高密东北乡人民最强劲的生命力象征。
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作者:孙旭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红高梁》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体现在莫言对酒神精神的书写和叙事语言等方面。
关键词:莫言;民间叙事;酒神;象征色;民间文化《红高梁》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彰显出作者莫言作为一个民间文化浸洇者和承传者所具有的执着的民间立场、诡异而锐利的民间思维和朴素而由情率性的民间情感[1]。
本文结合民间文学理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拟对小说《红高梁》进行探究。
酒神精神的歌颂民间叙事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相关文化因素的探求有助于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诺斯洛普·弗莱指出:“原型”是指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2]小说《红高梁》中,莫言透过情节、隐喻和象征等手段揭示了余占鳌等人物形象的“酒神”原型。
《红高梁》叙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程,以及“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出身的抗日者,无论当轿夫、退劫匪还是打日本,他都一马当先,身上洋溢着一股无所畏惧的霸气。
戴凤莲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温柔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她充满野性与生命强力,蔑视清规戒律,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和爱情。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为葡萄树和葡萄酒之神。
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
尼采认为,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3]所谓“酒神精神”,就是指“人们以原始本能的放纵化入忘我之境,在歌舞酣醉的迷狂中忘记人生的苦难,求得人生的解脱”[4],这也是一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但与日神精神却是相对的。
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
读书心得——浅析《红高粱家族》之生命强力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讲述了“我爷爷”“我奶奶”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以此为线索描绘了抗日战争年代,“高密东北乡”的众英雄好汉们为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所发起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顽强斗争。
“原始生命强力”之所以成为莫言创作的一个话题就在于作者想借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与故事告诉读者:发扬本民族血性刚健的生命强力,灌注真实强烈的情感欲望,铸造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这才是继往开来的精髓,才能有力阻止“种的退化”。
一、鲜艳张扬的生命之花高密东北乡土地上的人们似乎生来就不受拘束,不愿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他们大胆赤裸地宣泄欲望、发泄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
这一点在“我奶奶”戴凤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她得知自己被以一头骡子的价钱卖给麻风病人单扁郎的那一刻起,她就明白了所谓的道德贞洁、伦理教化不过是用以摧残人性、达到一己之私目的的遮羞布,一个正值大好年华的青春少女不再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终于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那个野性本真的自我。
当理想中期待的情爱破灭时,戴凤莲选择的是拥抱性爱,直面欲望,于是那个身体健壮、散发强烈荷尔蒙气息的汉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土匪余占鳌握住“我奶奶”的小脚,这个阳刚野性的轿夫也燃起了情欲的火焰,终于,在那片摇荡火红的高粱地里,生命的大和谐在野合中达成。
生命的大和谐划破天际,力量震撼人心,原始性爱发泄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本真自我的释放,戴凤莲就是那朵毫不压抑、鲜艳张扬的生命之花,她渴望得到健康美好的爱情,她热烈追寻原始纯粹生命力的释放。
封建伦理、道德教化绑不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遮蔽不了最真实纯粹的人性,青春美好的肉体内蕴藏无穷的生机,源源不断的能量灌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是生命的气息,这是生命力的绽放。
除了野合,小说中体现原始生命强力的还有强烈的求生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迸发出的生命能量令人惊叹。
求生是人的原始本能,活着是一切赖以进行的根本,从“我爷爷”余占鳌的一生来看,为了生存,他做过轿夫、当过土匪、杀过人,从个体的层面看,余占鳌有自己的生存观,他无法忍受精神的不洁与背叛,要做就做纯粹真实、顶天立地的好汉,哪怕当轿夫、做土匪,这种生存观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物质生存,更加注重的是精神、灵魂的生存,所谓超脱凡尘,灵肉结合。
《戏剧之家》2019年第12期 总第312期101影视观察论《红高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石 柳(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作者简介:石 柳(1995.6-),女,汉族,甘肃敦煌人,本科,新疆师范大学, 学生。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导演。
影片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以童稚观点回忆并用旁白的方式讲述了“我奶奶”和“我爷爷”相识相知相别离的故事。
电影中主要用到了三种象征手法,分别是人物象征、画面象征、音乐象征,这些象征手法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将依次对这三种象征手法进行分析并说明其意义所在。
一、人物象征手法在人物的选择上张艺谋选择了女性作为整部作品的主线,借用女性的性别特征,阐释其因性别带出的人性内涵。
影片中女主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嫁给患有麻风病的五十岁的李大头,这样的开头似乎已经可以看到普遍存在于封建社会背景下女主无助无望的一生了。
但在几乎见不到女性的烧酒作坊,伙计们因女主的出现在情感上了产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与男主在情感上擦出了火花,而男主与女主的这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道德的存在。
她弱势群体的身份与这种反叛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对比效果,这样的性别特征使其更具有象征意味。
女性角色在张艺谋看来都极具神性,在影片中具有奇妙的作用,她始终在带动着剧情的发展。
二、音乐象征手法音乐音响是张艺谋影片中象征意义的绝妙符号。
首先片头的颠轿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每句歌词无不凸显出大西北风土人情的豪迈与奔放。
年轻貌美的女主即将嫁给一个五十岁的老者令人感到惋惜,明知自己不过是祭品但也别无选择。
“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高亢的歌声如同在告诉人们即便如此也依旧要饱含着希望。
接着在祭酒歌中伙计们端起高粱酒唱起了“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这首歌鼓舞着伙计们与入侵者抗争,手中端着血红血红的高粱酒,注定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斗。
《红高粱家族》:红色历史中的家族传奇《红高粱家族》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代表作,以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小说的主线贯穿着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反映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挣扎。
小说开篇即以家族中一个女性的死亡开始,死因是在那个时代经常发生的灾难,而且还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小说中的这个家族,是一个由父亲、儿子和孙子组成的三代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被中国的历史所左右。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家族,在历史的大潮中磨砺出了自己的精神和命运。
在农民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中,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苦难,但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精神。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小说中最让人感动的角色之一。
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自我意识,她们既是家族的主心骨,又是家族的信仰支撑。
她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是在痛苦和困难的时候,还是在失落和绝望的时候,她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通过对中国农民在历史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红高粱家族》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中的生命力和勇气。
小说中的家族历经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的摧残,但是他们的信仰和家族纽带始终没有被打破,他们的命运也始终紧密相连。
《红高粱家族》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民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红高粱家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奇的叙事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中的命运和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同时,小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思历史,警醒未来。
在小说中,莫言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将一个家族的兴衰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家族历程和中国历史脉络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他在小说中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挣扎,也展现了他们的信仰和勇气,从而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