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禽脂肪肝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3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治韩峰;徐培春;冯勇【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页(P168-168)【作者】韩峰;徐培春;冯勇【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东县畜牧兽医局,鸡东 158200;黑龙江省鸡东县畜牧兽医局,鸡东 158200;黑龙江省鸡东县向阳镇畜牧站,鸡东 158200【正文语种】中文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指蛋鸡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过度肥胖、肝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产蛋鸡以个体肥胖,产蛋下降,肝、腹腔及皮下有大量的脂肪蓄积,肝出血,突然死亡,病死率高为临床特征。
该病多出现在产蛋多的鸡群或产蛋高峰期,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产蛋鸡。
2010年,鸡东县有1养殖户,第1年新养蛋鸡。
饲养状况比较好,但饲养管理经验不足。
雏鸡、青年鸡成活率较高。
营养丰富,但到产蛋时出现鸡产蛋量下降,伴有死亡出现。
1 临床症状蛋鸡整体精神状态较好,部分蛋鸡比较肥胖。
患鸡病初无特征性症状,只表现肥胖(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5%)。
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不当时,引起强烈挣扎,甚至突然死亡。
病鸡精神萎顿,喜卧,腹下软绵下垂,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冠及肉髯色淡,或发绀,继而变黄、萎缩。
蛋群产蛋量大幅下降,有的停止产蛋。
有些病鸡食欲下降,鸡冠苍白,体温正常,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严重者嗜睡,瘫痪,进而冠、肉髯和脚爪变冷,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2 剖检变化解剖病死鸡,可发现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
明显变化在肝,肝肿大,达正常肝的2~4倍,边缘钝圆,呈黄色油腻状,表面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质地变脆,易破碎如泥样,用刀切时,在刀表面上有脂肪滴附着。
有的鸡肝破裂而发生内出血,腹腔内肝周围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血凝块,有的在肝包膜下可见小的出血区或较大的血肿。
有的鸡心肌变形呈黄白色。
有些鸡的肾略变黄,脾、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点。
3 诊断根据饲养状况(饲料营养丰富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初步诊断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养鸡技术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
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营养因素。
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
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
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
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
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
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
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
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文章主要对该病症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来提升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防止措施前言: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简称FLS,全称为Fattyliversyndrome,它是蛋鸡养殖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在7-9月份炎热夏季多发,并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龙养鸡,该病症主要的特点是肝脏出现脂肪变性。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通常死亡率及发病率大约为5%,这将严重影响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原因1.1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营养因素一般情况,养殖场使用的饲料配方都是蛋鸡日粮配方,但这种配方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营养不均衡不全面,而引发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就是营养不均衡不全面。
此外,饲料配方没有进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是开产期配方,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大,蛋白饲料含量比较低,动物性蛋白饲料严重缺乏,能量蛋白比显著偏高。
另外,场主为了减少饲料成本,以次充好,改变了日粮蛋白来源,这对饲料质量造成了间接的影响。
1.2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鸡场发病的时间分别在每年的8月21日,或者8月3日,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期间是持续的高温天气,而高温环境会增加发病率,其主要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不但会加重蛋鸡应激,还会对蛋鸡能量需求进行降低,减少蛋鸡脂肪分解,降低蛋鸡甲状腺机能,极容易合成脂肪酸,最终高温与蛋鸡肝脏脂肪沉积呈现正相关。
1.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的遗传因素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家禽的品种不同,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也是各不相同,与肉鸡相比,蛋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鸡脂肪肝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概述:脂肪肝综合征或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紊乱疾病。
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蛋鸡,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常见病。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常在5%左右,占全部死亡鸡的8%~10%。
此病多发生于产蛋量高峰期膘情良好的蛋鸡,引起产蛋量逐渐下降(2%~50%)。
它给现代密集型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一、病因一般认为蛋鸡脂肪肝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营养因素1、营养物质缺乏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B6、泛酸、苏氨酸、蛋白质、肌醇、胆碱等的缺乏致使合成和转运脂蛋白发生困难。
2、营养过剩日粮中脂肪、胱氨酸或胍基乙酸、乳清酸、乙醇、维生素B1、生物素、尼克酸、胆固醇等过多可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Bunchasak(1998年)研究发现,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半胱氨酸虽然能提高日增重,但会使脂肪肝的发生率升高。
3、蛋白质能量失调何维明等(1992年)试验结果证明,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FLS发生率明显高于蛋白能量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
但如果蛋白能量比过低也会诱发脂肪肝。
He MW(1992年)等试验提出:能量在123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1左右时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最低,但能量在111MJ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6.5附近的日粮,脂肪肝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最佳的产蛋性能。
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等对脂肪肝的形成均有影响。
此外,能量来源的类型,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来自脂肪的能量易导致脂肪代谢平衡失调。
二)非营养因素1、遗传因素过去曾提出该病存在重要的遗传效应。
Davail等(2000年)研究证实不同品系的家禽,在相同条件下脂肪肝的发病率不同。
Hermier等(1999年)也试验证明不同品系的的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不同。
2、饲养方式Keutgen等(1999年)发现笼养蛋鸡比平养蛋鸡更容易患该病。
由于笼养蛋鸡长期缺乏运动而能量摄入过高导致脂类在体内沉积发生脂肪肝。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鸡类疾病,通常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
在我国,由于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技术不断提高,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已成为影响蛋鸡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分析1. 饲养管理不当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当密切相关。
例如饮水不洁净、饮水不足、粪便清理不及时、粪便湿度过高、鸡舍通风不良等因素,都会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
2. 营养不均衡饲料中热量过高或脂肪过多,以及过量添加维生素D会增加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饲料中蛋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含量不足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3. 环境压力饲养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因素也会给蛋鸡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产蛋量下降,免疫功能下降,脂肪肝发生率增加。
二、临床症状1. 食欲不振患有脂肪肝的蛋鸡,由于肝功能受损,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食量减少,甚至拒食。
2. 体重下降脂肪肝会导致蛋鸡身体状况下降,体重减轻明显。
3. 产蛋量下降脂肪肝会影响蛋鸡的产蛋量,使蛋鸡的经济效益下降。
4. 肝脏肿大经过查体,蛋鸡患有脂肪肝时,可发现其肝脏肿大、表面模糊,质地变软。
5. 其他症状如粪便异常、羽毛脱落、粘膜苍白、行动迟缓、呼吸急促等。
三、防治措施1.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保证饮水供应充足,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换气,减少饲料中脂肪含量,避免添加过量维生素D等。
2. 合理饲料配方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并根据蛋鸡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合理搭配与营养水平调整。
3. 调控环境压力根据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鸡舍内的温湿度,确保蛋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舒适的环境中。
4. 合理用药对于已患有脂肪肝的蛋鸡,可适当选用促进肝功能恢复的药物进行治疗。
5. 加强预防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措施,加强蛋鸡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产蛋鸡脂肪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脂肪在肝细胞堆积过多而影响了肝脏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脏破裂,导致病鸡肝脏出血死亡。
患有脂肪肝的蛋鸡一般产蛋率较低。
此病主要发生于笼养蛋鸡,发病率在5%左右,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1病因1.1营养过剩。
饲料中能量含量过高,会导致蛋鸡过度肥胖,这是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原因。
尤其是饲料中能量含量高而粗蛋白质含量低的时候,过多的能量就会在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尤其是肝脏贮存脂肪的能力最强,如果这些脂肪不及时转运走,就会越积越多,导致发生脂肪肝。
1.2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成分。
胆碱、蛋氨酸、维生素等是脂蛋白合成和运载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如果饲料中这些营养成分缺乏或不足,就会导致脂肪运出肝脏出现障碍,从而肝脏积聚脂肪过多,形成脂肪肝。
1.3运动量少。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蛋鸡养殖的发展,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的方式,这就限制了蛋鸡的运动量,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脂肪肝的产生。
1.4激素的影响。
产蛋率越高的蛋鸡越容易发生脂肪肝,主要是因为产蛋率和体内雌激素的活性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具有促进肝脏中脂肪的合成和沉积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患有脂肪肝的蛋鸡,血清中含有雌二醇的量明显升高,而且和血脂、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产蛋性能高的蛋鸡,体内雌激素的含量较高,这是导致脂肪肝发生的根本原因。
1.5毒素的影响。
饲料中的某些毒素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影响肝脏的生理机能,导致脂肪肝综合征的产生。
如菜籽饼中含有的硫葡萄糖苷毒素、饲料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等,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当体内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肝脏合成以及运出脂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此病的发生。
1.6其他因素。
脂肪肝综合征的产生还和遗传因素有关,白洛克、考尼什等肉用种鸡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此病的发生也和温度、湿度、应激因素有关,鸡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受到强烈的应激等都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指饲养蛋鸡中出现肥胖、肝脂肪沉积以及相关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
由于蛋鸡饲养管理不善、饲料成分过多以及环境压力等因素,使得大量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
而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会直接影响蛋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认真分析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探讨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分析1. 饲养管理不善:饲养管理不善是导致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密度、不良的饲养环境、缺乏充足的活动空间等都会导致蛋鸡长期处于压力状态,进而影响鸡体内的代谢过程,加重脂肪肝的发生。
2. 饲料成分不合理:饲料成分不合理也是造成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饲料中过多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以及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蛋鸡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在肝脏中堆积,形成脂肪肝。
3. 环境压力大:饲养环境中的压力包括噪音、气味、光照等因素,会对蛋鸡的正常生理机能产生影响,使得蛋鸡处于亢奋状态,影响蛋鸡的饮食摄入、精神状态等,从而导致脂肪代谢异常。
4. 鸡种因素:不同品种的蛋鸡对于脂肪肝的发生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一些品种的蛋鸡更容易发生脂肪肝综合征。
5. 其他因素:如疫病的感染、过度饥饱以及饮水不洁等因素也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1. 蛋鸡体重增加:脂肪肝的发生会导致蛋鸡的体重明显增加,部分蛋鸡还会出现肥胖的情况。
2. 头部症状:脂肪肝的蛋鸡还会出现头部水肿、面部浮肿、眼下淤血等症状。
3. 排粪异常:脂肪肝的蛋鸡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导致排粪异常,如粪便呈灰白色、发干或者呈泡沫样等。
4. 生产性能下降:患有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通常会出现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软、蛋鸡卵巢变小等症状,影响蛋鸡的正常生产性能。
5. 其他临床症状:如蛋鸡出现食欲不振、行为异常、生长缓慢等情况,均可能为脂肪肝综合征的表现。
三、防治措施1. 改善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证蛋鸡的舒适空间,避免因过高密度造成的蛋鸡长期处于压力状态。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目前饲养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了蛋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本文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进行了详细介绍。
病因分析部分从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饲料营养不均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临床症状部分介绍了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助于饲养员及时发现和处理该疾病。
防治措施部分提出了针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合理饲养管理和优化饲料配方等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对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视,呼吁饲养行业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管理,以提高蛋鸡的生产效益。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重视。
1. 引言1.1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概述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指蛋鸡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脂肪肝损害,表现为脂肪变性、细胞水肿和炎症等。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饲养密度过高、饲料成分不合理或运输应激等环境下。
脂肪肝不仅影响蛋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饲料成分不均衡、代谢异常、病毒感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平衡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应激也会导致蛋鸡机体内的代谢紊乱,加速脂肪肝的发展。
脂肪肝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率不稳、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蛋产量减少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预防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配比。
通过控制环境应激、合理配置饲料成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蛋鸡脂肪肝的发生率,提高蛋鸡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2. 正文2.1 病因分析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蛋鸡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在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蛋鸡对脂肪的代谢以及脂肪的积累。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饲养环境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蛋鸡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肪的代谢。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9期收稿日期:2019-06-19谢红艳,女,1975年生,兽医师。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危害及防治谢红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大泉乡兽医站,新疆沙湾832100摘要鸡脂肪肝综合征是由于大量脂类物质沉积在肝脏而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病,饲料配方不合理、滥用药物、饲料霉变和疾病易导致鸡脂肪肝综合征,患病鸡肝脏功能下降,毒素积累,抗应激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肝破裂。
预防鸡脂肪肝综合征必须加强饲料的管理,根据鸡生长饲养阶段不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科学使用兽药,加强疾病的防控。
治疗鸡脂肪肝综合征首选中药,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
关键词鸡;脂肪肝;脂肪肝综合征;营养代谢性疾病;预防治疗脂肪肝综合征又称脂肝病,主要是由于鸡体内脂肪代谢出现紊乱,大量脂类物质沉积在肝脏,导致肝脏出现脂肪变性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1]。
本病主要发生于饲养时间较长的三黄鸡、种鸡和产蛋鸡,临床危害较大。
1病因引起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有多种,常见的为饲料配方不合理、滥用药物、饲料霉变和疾病等。
1.1饲料配方不合理饲料中如果碳水化合物成分过高,就会造成富含蛋白质、胆碱、生物素、维生素等成分的日粮的摄入相对不足,而过高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脂类物质,以能量的形式储存起来,造成脂类物质在肝脏富集[2]。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时,在体内可经脱氨基作用转化为脂肪,导致脂肪肝的出现。
1.2滥用药物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化学药物,其进入机体后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
按照药物使用说明用药的鸡,肝脏一般都能将药物代谢,但是如果滥用药物,随意增加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就会导致肝细胞的负担加重,超出其代谢能力,肝细胞便会受到药物的损害,从而导致脂类物质的转化出现障碍,最终产生脂肪肝。
1.3饲料霉变夏季高温高湿,储藏的饲料很容易发霉变质,其中黄曲霉、烟曲霉等是最常见的霉菌种类。
饲料霉变后,其中的霉菌毒素会超标,进入机体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细胞的坏死。